2020-一模课外文言题目汇总整理-解析+翻译_第1页
2020-一模课外文言题目汇总整理-解析+翻译_第2页
2020-一模课外文言题目汇总整理-解析+翻译_第3页
2020-一模课外文言题目汇总整理-解析+翻译_第4页
2020-一模课外文言题目汇总整理-解析+翻译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0一模・杨浦区・12分刘宣苦读成才景泰间,吉安刘公宣①代戌于京师龙理卫,丸卫使②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於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还著。(焦城《玉堂丛语》)【注释】①刘公宣:即刘宣。②为使:人名。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1、解释加点字(4分)(1)为卫使畜马为(叠) (2)而文恭知人之也著益(更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师惊讶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私塾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于是优厚地对待(款待)刘宣。3、“谓经山林老儒之作”一句中的“必”用得好,请简析。(3分)“必”即必定。表明刘铉判定刘宣的文章为饱读诗书的老儒生所做十分肯定,这和后面结果形成反差,从侧面表现刘宣的学识渊博。4、一介马夫竟然成为进士,请你说说刘宣成功的主客观原因。(3分)①刘宣自身的勤奋刻苦;②主人卫使爱惜人才,优厚对待;③主考官刘铉的慧眼识才。【翻译】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骐卫当兵,替卫使养马,刘宣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当初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他的才学感到很惊奇,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于是卫使就对刘宣很好,不久,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觉得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著名了。20202020一模・宝山区・12分若石遇害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①。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钮,日入而燎辉②,宵则振铎(du6)以望,植棘树墉③,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疆④逐糜来止其室之隈咒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盒焉。若石不知其为患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轴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宜其及也。【注释】①藩:篱笆。②股征:震动金属器;燎辉:点燃火把。③树墉:筑墙。④疆(chu):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⑤隈(wQi):墙角。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1)有翡逐糜来止其室之隈(侵) (2)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玄)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若石隐壬冥山之阴o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面。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若石帅其人昼夜瞥”的原因是“有虎恒蹲以窥其藩”。“若石帅其人昼夜警”的目的是“虎不能有获”。C.若石“驰其机……而不理”的直接原因是“虎死无毒己者矣”。D.若石“驰其机……而不理”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4、结合故事内容,文末“其一”、“其二”分别指什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什么?(用自己语言概括回答)(4分)其一:老虎会吃人,箍也会吃人;其二:对于隐患要常备不懈(或者“不能只是其一不知其二”)。【翻译】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钮,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没过多久,有患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短,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缓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君子认为若石是只知一不知二,他遇上这不幸的事是理所当然的。2020一模•长宁区、金山区・12分东方朔设奇相救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日:“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益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i):固执任性。③愍(min):哀怜。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还死之速耳(增长,增加) (2)汝宜速去(离开)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3分)慎勿言,但屡顾帝。A.(你)谨慎地不要说话,只要多次回头看皇帝B.(你)千万不要说话,但要多次回头看皇帝C.(你)千万不要说话,只要多次回头看皇帝D.(你)谨慎地不要说话,但要多次回头看皇帝3、选文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请细读选文,摘录文中词语填空。(2分)乳母犯事、乳母求救、东方朔设奇、武帝免罪。4、根据文意,对汉武帝赦免乳母的行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白)。(3分)A.说明他容易受人左右。B.说明他是念及旧情的人。C.说明他被东方朔所激。D.说明他最终以私害公。【翻译】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开U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20202020-模・嘉定区・12分潍县令①之清操河南侯户部抒愫,顺治壬辰进士。令潍县时,清操绝人。大贾郭某,陷于讼,荐绅②为之请者以十数,侯闭阁不与通。同年③某方守莱州,移书出惩责,侯佯为莫解。复⑥日:“滥竽生吏,旷职⑥怀惭,苟有可以报朝廷、爱百姓者,教之敢不惟命。”守意沮。方抒愫出宰⑦,其兄抒悻语之日:“吾家世清白,若以一钱归,吾不复弟视若矣。”故愫以清节特⑧闻,兄之教也。【注释】①令:古代官名。②荐绅:缙绅,有官职或者做过官的人。③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④移书:致书。⑤复:回复。⑥旷职:指未经请假而缺勤。⑦出宰:由京官外出任县官。⑧特: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1)滥竽住吏。(做) (2)无抒素出宰(将要)2、划线句“荐绅为为之请者以十数,侯闭阁不与通”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2分)A、有十多位官员替郭某打招呼(说情),侯抒愫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B、有十多位官员为了自己而请求宽恕郭某,所以侯抒愫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C、因为十多位官员为了自己而请求宽恕郭某,所以侯抒愫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D、因为十多位官员为了自己而请求宽恕郭某,所以侯抒愫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3、“愫以清节特闻”的原因不仅有“兄之教(也)”,更在于他自身具有的型正不阿(不徇私情、廉洁守法、不畏权贵)、公私分明的品质。这可以从文中第一段他拒绝和走后门的人交往、他从国家大义(公正)回复同年朋友的批评的事情中表现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8分)20202020一模・闵行区・12分20202020一模・普陀区・12分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身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改)【注释】①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mb):死。1、解释文中带点词。(4分)(1)轼从旁熨观窃:偷偷地(2)始举进士举:(被)选拔,考中2、下列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4分)A、时间即使没有完结,但已经暗暗认识他们了。B、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但已经暗暗记住他们。C、时间虽然没有结束,但是我已经记住先生的话了。D、当时即使没有完全明白,但我已经记住先生的话了。3、从“先生”的话可以看出他对范仲淹等人的数但之情,这也深深影响了苏轼。范公葬后,苏轼不仅与“先生”有同感,话语中还流露了未能见范公的遗憾之情。(4分)【翻译】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全告诉他了,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鲁王好猎,相①常丛入苑②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咒少子田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注释】①相:即田叔,时任鲁恭王的宰相。②苑:猎场。③祠:祭祀。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1)相常从入苑中跟从,跟随(2)数年,叔以官卒几,几个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4分)我独何为就舍!我怎能独自回屋呢!3、“鲁王不大出游”的原因是“相常从入苑中“、“常暴坐待王苑外”、“经不休”。(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翻译】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苑囿。鲁王就制止,让其在苑中馆舍休息。田叔却常常坐在房外露天裹,始终不进屋休息,说:“鲁王都在露天裹,我怎麽能独自在房舍裹呢?“鲁王为此而不太出外游猎。数年后,田叔卒於官。鲁国以百斤金做为祭祀,他小儿子田仁不接受,守道义不损害先父的名誉。20202020一模・徐汇区・12分2020-2020-模・松江区・12分书斗鱼予客建业①,见有畜波斯鱼者,其大如指,髻鬣具五采气两鳏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人以二缶畜之③,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各扬髻鬣,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久之,忽作秋隼击汽水济然鸣,溅珠上人衣。连数合,复分。当分,如矢激弦,绝不可遏。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云。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抑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⑤?哀哉!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注释】①客建业:旅居南京。②髻鬣(qili4):腹鳍和脊鳍。③缶:这里泛指缸。④隼(sun):秋天的猎鹰。⑤冥顽不灵:糊涂顽固不开窍。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髻鬣县五采(宣) (2)连数合,复分(多次,屡次)2、下列不能体现波斯鱼善斗的一项是(4)(3分)A、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 B、忽作秋隼击,水浑然鸣C、当分,如矢激弦,绝不可遏 D、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3、本文先描述了斗鱼的外形特征和饲养方法(或:性情特点),继而生动刻画了两鱼相斗的情景,意在讽刺当时一些人为了名利而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的社会现象。(5分)【翻译】我到南京做客,见有养波斯鱼的人,这鱼就是俗话叫做师婆鱼的鱼。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的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人们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所用,就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因为怒气的原因,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对恃很久,猛然如同秋天的鹰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的衣服上。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当两条鱼放在一起时,如同离弦的箭,无法遏止。不久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悲哀啊!让我悲哀的又难道只是鱼吗?京师诸司库务,皆由三司举官监当。而权贵之家子弟亲戚,因缘遭托,不可胜数,为三司使者常以为患。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司,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以遣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士大夫闻者传以为笑,然皆服其德量也。(选自欧阳修《归田录》)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因缘请托道求(2)不可胜数计算(查点、计数)2、对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B(2分)A、这被三司使者常常当作是忧心之事。B、担任三司使的人常把这当作忧心之事。C、这成为三司使者常认为的疾病。D、担任三司使的人常把这当作疾病。3、文中”三司”的工作职责是举官监当京师诸司库务(举荐掌管京师各司库的官员)。(2分)4、士大夫们认为田元均有“德量”是因为他(1)遗干情者/不走后门(坚持原厄)(2)温颜强笑/态度温和(为人宽厚、委曲求全)(4分)20202020一模•虹口区・12分芝麻《通鉴》①吴人韦政,腹挎然②,好谈诗书,语常不继。或嘲之曰:“此非出芝麻《通鉴》上乎?“盖吴人好以芝麻点茶,市中卖者,以零残《通鉴》裹包。一人频买芝麻,积至数页,而以零残语掉舌。人问始末,辄穷曰:“我家芝麻《通鉴》上止此耳。”【注释】①《通鉴》:指《资治通鉴》。②楞(xiao)然:原指空虚的样子,这里指没多少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吏中卖者(集羽)(2)我家芝麻《通鉴》上止此耳(只,仅仅)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齿(3分)A、就用零残的书页去调换整本书。B、就用零残的语句到处卖弄学问。C、就用零碎的学问和别人进行辩论。D、就用残缺的书包裹掉下来的舌头。3、吴人韦政可笑的行为表现是“腹楞然,好谈诗书,语常不继”(用文中语句回答),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要扎实、踏实,要谦逊(5分)。20202020一模・浦东新区・12分20202020-模・静安区・12分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咒桓圭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②,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③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④至,即日焚裘。(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谄议参军。②出市:到刑场。③宥(y6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遂生。④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桓素待企生厚(一向,向来)(2)存亡未判(死亡)2、以下对划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B、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放了你(1分)C、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赦免你的罪行(1分)D、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赦免你的罪行3、罗企生的两次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两难,第一次回答拒绝偷生是想要尽忠,第二次回答桓玄则是想让弟弟代替自己尽孝。(4分)4、根据选文内容,它最适合归入的《世说新语》门类是&(2分)A、德行B、文学C、自新D、捷悟【翻译】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向来厚爱罗企生,到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②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③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让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注释】①南郑: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城南郑。②上:指刘邦。不我用,即“不用我”。③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④这句话是说,大王只想在汉中称王,就没有韩信的用处。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4分)(1)诸将易得(室易)(2)非信无所与丑事者(谋划,商议)2、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B、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C、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D、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3、在萧何心中,韩信是个怎样的人?国士无双(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4、根据选文情节内容,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一个词。(3分)萧何迟韩信一萧何追韩信一萧何荐(推、举、推举等)韩信一刘邦用(拜、任命、重用)韩信20202020一模・奉贤区・12分刘敞奉使契丹刘敞,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散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敝曰:“此所谓驳②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通《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改【注释】①刘敞: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②驳:传说中的猛兽名。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素习知山川道径(向来,一向)(2)如马而食虎豹(吃)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从松亭到柳河,路很直而且容易走,没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3、请简述文中译人“骇愧”和“益叹服”的原因。(4分)“骇愧”的原因是译人本想夸耀显示路途险远。没想到刘敞对地理环境如此熟悉。“益叹服”的原因是因刘敞不仅对地理环境熟悉,而且有丰富的学识。20202020一模・黄浦区・12分20202020一模・崇明区・12分王旗之窃秘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宣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②?“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昔幼时师卫夫人见之,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所秘:所珍藏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望而读之(位遐)(2)不盈期月(遴)2、对面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3分)A.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B.父亲见他还小,害怕他不能保守书中的机密。C.父亲见他还小,恐怕他不能秘密地进行学习。D.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还不能学会珍藏书籍。3、文末卫夫人流涕的原因°为自己教导出来一个好弟子而感到欣慰,为王羲之成材感到高兴(2分)4、王羲之成为大书法家的故事可知晓成才的条件是:①自身上进好学,②名家的指引(或良好的家庭教育)。(3分)【翻译】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商陵君①养“龙”《郁离子》有献陵鲤②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蚊。商陵君便豢而扰③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挟④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曲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商陵君又大悦。徙居⑤之宫中,夜穴之而逝。左右走报:“龙用⑥壮,今果穿石去矣!”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谓豢龙来,矢⑦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有删改)【注释】①商陵君: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蚂蚁。③豢(hubn):喂养。扰:驯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