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民间的另一种向度_第1页
引言:民间的另一种向度_第2页
引言:民间的另一种向度_第3页
引言:民间的另一种向度_第4页
引言:民间的另一种向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民间的另一种向度本章的论述涉及潜在写作与民间的关系。笔者是在对聂绀弩、昌耀、唐湜、蔡其矫的潜在写作、朱东润的《李方舟传》和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等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之后,才发现可以以一条线索把这些作品贯通起来。这条线索,简而言之就是,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下,我们可以从这些潜在写作中发现文学和民间结合的另一种向度。20世纪中国文学中民间因素的加入,使得文学的地图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从现象上看,应是一个研究者都可认可的共识对''民间"因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历程的描述和钩沉,陈思和先生的三篇论文《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现代都市文化与民间形态》。这三篇论文合起来作为作者新版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的一章《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形态》对此产生的争论,多半都围绕着对民间因素的理解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对''民间"这一概念的开放性解读有关,也因此,诸多在同一概念下的争论,事实上却往往失之交臂,构不成针锋相对的争论和对话,亦因之无法达成基本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民间"基本上可以看作一个生活世界的概念,它与''生活"、''现实"这些概念一样,指涉的是一个丰富复杂而且变易不休的世界,很难用简单的定义的方式来探讨。不过,为了使论述有一定的稳定性,仍需对之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描述。本编使用的''民间"这一概念,限制在比较狭义的范围之内,即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层面(农村、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市井社会)。在现象上我们可以由之观察出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与民间心态三个层面;而在对之的理论阐释上,又可引申出三个相关的相对具有稳定性的理想型概念:民间的生活方式、民间的文化传统和民间的情感行为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和相关的三个概念,仅仅是在理论阐释上进行描述和区分的,在实际的民间生活世界里,三个层次互相混合,难分难解,而民间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与情感行为方式虽然具有稳定性,同时却也随着新的因素的加入而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可变性。如果我们承认''有文”(形成文字典籍的)的文化是以''无文”(没有形成文字典籍的)的文化为基础的可以参看金克木先生在《文化猎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无文探隐——试破文化谜》(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等书中的有关阐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传统中国社会中士人与民间社会的关系:士人所依赖的典籍文化,正是从一个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涌现出来的,''无文"的文化和智慧构成基于典籍之上的精英文化的基础和源头(先秦的儒、墨、道、法、阴阳莫不如此),精英文化最初即是对之的总结、提炼和阐释。当然,精英文化一旦形成体系,也自会有其逻辑展开,而外来文化的加入(例如佛教)使其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长久生命力,却必须植根在民间生活世界之中,并与之打成一片,统治权力要获得合法性并进行有效的统治,也不能不尊重民间社会的既成规则。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频繁,但民间社会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就因为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庙堂文化其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近代以来民间社会、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在企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之中,新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经常将民间置于被动的对象地位,民间是启蒙或建构一种社会形态的对象,而不是需要尊重的可以平等对话的对象。这种心态几乎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主流文化和政治的潜意识。在这种心态之下,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自然无法尊重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规则与其在新时代的诉求,而是着力将之纳入各种既定的现代性设计之中。如果分析这种关系形成的缘由,不能不指出,这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强大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压力有关,在这种环境之下,知识分子因为先行一步接触到西方的各种现代观念(自然,其掌握是极其肤浅的),而国家权力架构也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这些观念并将之中国化(这种吸收是借助知识分子完成的,像孙中山与毛泽东本身就兼具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因而其所具有的宰制民间的优先权力似乎是不言自明的。这里面潜藏着各种严重的问题,譬如因为对西方的了解太过肤浅,不明白西方的各种现代制度架构底下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从而导致将中国民间社会彻底对象化,而在被对象化之后,民间社会缺乏合适的渠道发出自己的诉求,因之很难与国家权力与知识分子集团形成对话和共识,所以使得各种现代制度架构与文化建设流于表层,社会稳定也一直很难自发形成;而国家权力与知识分子因为欠缺与民间的对话、交流,更缺少对民间的尊重,也因之常常失去代价较低的可能的中国现代化路径。如果这个对话交流的渠道始终是畅通的,由于新知识分子的激进反传统而导致的传统的断裂,以及由于国家权力缺乏约束所导致的对民间的强行重组,这些悲剧也许就不是不能避免的。就知识分子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来说,反而是那些与传统学术渊源较深的知识分子(像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陈寅恪等)对传统中国的生活世界有亲切的体认,而新文化传统下的知识分子却往往对之比较隔膜。陈思和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说这些新知识分子,是站在''五四”以来由知识分子自己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光圈以内,面对着光圈外面漆黑一团的天地说三道四,在我的理解中,''漆黑一团"不是说对这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而是在自己先验的知识框架之下,很难以平等的心态去发现民间文化与其生活世界和谐一致的积极因素,更谈不上去深入体会民间生活的委曲细微之处,甚焉者更是潜意识中自居为医生,不自觉地将民间社会完全对象化为有待其疗救的病人。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这种倾向也非常容易观察出来一一在''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乃至50年代以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这都是一个显著的倾向,而''最好的医生也只是医生,而不是诗人"此点得之于张新颖兄,特此声明并致谢文学本来应该表现与发掘生活中那些复杂的、隐微曲折的、能够直达生命根底的东西,而医生式的文学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开出药方而已,下焉者则会体现出一种医生对病人式的专横权力,民间生活的活力——民间文化传统、其自发形成的规则的合理性、民间生活的开放性,往往在这种专横的权力关系中被漠视甚至被有意识地抹煞。这样,在这种启蒙式的、医生式的眼睛的观照下,所可以看到的,除了自己的视野中已经预设的症状外,自然只有漆黑一团。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文学体制以及以之为样板发展形成的50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体制中,表面上看,民间的声音有着显著的地位,但实质上,知识分子和国家权力联合之后,它们与民间的这种医生,病人式的权力关系却发展到了极致,民间不但仍然没有摆脱被动的对象化的地位,而且原来的疗救关系更被进一步变成了组织关系(或者换一个视角看,组织也只不过是疗救的极端方式)。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会是在国家权力动员下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文学表达也被看成''意缔牢结''组织与表达的有效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因素进入文学,也只不过是''意缔牢结”结构中的零件与表达的润滑剂而已可参看孟悦对《白毛女》演变的分析与刘禾对《刘三姐》的分析。民间的声音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流行意识系统的框架下才可以出现,因而很难在文学中获得自发的和自由自在的表达,这即使在那些民间出身的作家身上也是如此可参看陈思和在《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修订版)中对赵树理道路的分析观照这一阶段文学知识分子与民间的态度,我们可以说,占据主流的文学知识分子乃是自觉地与彼时的''意缔牢结"歃血为盟,民间世界则更进一步沦落为被观照、分析与组织化对象化的存在。这并不是说民间本来就应该居于这样一种地位。事实上,由于民间世界乃是普通人民基本的生活世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世界中,与注意力集中在观念世界的知识分子和注意力集中在权力体制中的庙堂人物相比,它始终是最活跃也最灵敏地反映着这个世界上一切变动的因素。这与民间生活的稳定性并不构成一种矛盾,毋宁说,这种活跃性与稳定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民间生活世界的逻辑。只有在独断论的思维之下,才会忽略民间社会的辩证活力而将之看作是死水一潭(过分强调其稳定性)或一盘散沙(过分强调其活跃性),而这种思维,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权力关系。这种将对方对象化的强烈的权力意志,最后必然导致现代史上悲剧性的以权力为主导的对民间社会的重新组织和设计,而由于这种设计是以同一性抹杀差异性,它最后也必然会导致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取消。''文革"中中国社会形成最高权力主宰下的平面化社会,可以说是这种权力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说,新文学传统中完全不存在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另一种关系。在那些出身民间并亲炙其欢乐困苦、亲历其细微曲折的作家,如沈从文身上,我们就分明可以看出另外一种态度。沈从文也受到新文化传统中个人独立意识的强烈影响,但在他的描写乡村社会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由于他对于底层人民深厚的爱意和深切的了解,因此,他的笔下并不把这些人物做对象化的处理。沈从文的笔下远非全是田园牧歌,这里面也有深厚的悲情,只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底层人物人格上的尊重,萧萧、柏子、丈夫、翠翠、二老、三三,他们的身上容或有各种在一般新文学作家眼下的缺陷,但他们却并非是医生解剖的对象,而是自成一体、在自己卑微的生存中体会悲情与欢乐的主体生命。如果没有对民间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没有对这些普通人的生存与命运的体认,没有与他们对话的意识,这样的文学是很难出现的。本来,文学是与人的生命意识和丰富复杂的生活世界关系最紧密的,可是一般的新文学作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先入之见太过强烈,在这一方面往往开掘不深,甚至付之阙如,能够不流于概念化演绎的,便可称为上乘,而能够像沈从文那样摆脱那种医生,病人式的现代权力关系的,可谓少之又少,但这一向度既存在,也就显示出新知识分子与民间关系存在着多元性,也含蕴着多样的可能性。''文革”之后汪曾祺延续沈从文的文学脉络,寻根文学之后诸多作家对民间生活的体认与对民间价值取向的认同方兴未艾,正说明了这一向度具有强烈的生命力。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沈从文出身、成长于民间,对民间生活具有丰富的体认与强烈的感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新文化与新文学传统影响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他书写湘西民间社会的写作简单看作是民间话语的自我表达,而勿应说,这是一种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平等对话,既有对话,自然会有辩驳,也会有认同,但不论是辩驳与认同,都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不是医生,病人、组织者,组织材料之间的权力宰制关系。进一步看,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家与民间的关系也并不一定形成一种权力宰制关系。本来,国风、乐府就是对各地民风的采集,即使经过士人删订,也很难完全掩盖民间的声音,而文人阶层的创作,白居易式的代民间立言,屈原、杜甫式的心忧国难、感怀民艰,都尊重民间的生活,不敢抹杀民间自有的主体地位,也因而基本上不构成一种对民间的主体,对象式的权力宰制关系。这种主体,对象式的权力宰制关系,看来在中国基本上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不过,虽说在现代中国文化界与政治界,这种思维方式甚为流行,但它却并没有构成20世纪中国唯一的文化与政治事实,民间生活的活力、民间的声音,即使被漠视被压抑,也依然持续不断地存在并构成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强大动力。本来,民间的生活方式、民间文化传统、民间心态就有强烈的稳定性,即使国家权力可以强行在显性层面对之进行组织化的控制,在隐形的生活方式、情感行为方式、深层心态层面,这一控制却很难完全有效。王安忆的《文革轶事》所显示出的那种即使在'文革”这样的极端年代,市民阶层在私人生活空间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情感行为方式与心态,即显示出''文革''中权力的控制,即使在最容易组控的大型工商业城市也并不能完全有效,而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域,这种控制究竟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哪个层面,民间的情感行为方式与深层心态,是否完全被控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控制,更是莫大的疑问。由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反右”与''文革",使得知识分子被放逐民间,体会到民间生活的甘苦,这也蕴含着知识分子与民间形成新的关系的可能性。检视这一阶段的潜在写作,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在''反右"运动和''文革"中被排除的知识分子,其潜在写作中表现出民间意识与知识分子结合的新的向度,与占据主流的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联合组控民间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首先,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家的潜在写作中,看出民间心态与民间话语方式的延续。以聂绀弩的旧诗为例,聂绀弩采取民间俗语入旧诗,所用典故也常采自传统的通俗小说,有意识地''打油”,而且以''打油”与大语豪语杂糅对照,形成强烈的滑稽突悌的效果。如果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话语中以''优”为渊源的滑稽文人(例如传说化了的东方朔、徐文长)的血脉,而围绕这些人物后来在各地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本身民间色彩浓厚,其话语方式,更是民间心态与民间智慧的典型体现。聂绀弩的'打油”与大语豪言的杂糅,产生了强烈的错位效果,有力地颠覆了官方话语的僵硬呆板和其所制造的死气沉沉的世界。聂绀弩虽是左翼人士,本身却具有强烈的''江湖气”,不但交友三教九流,其文学趣味也颇有民间色彩,他嗜读传统通俗小说,写作杂文也多以寓言的方式进行,正是这种民间心态的典型体现。从另一方面看,聂绀弩的旧诗评论时政、臧否时人、与友人唱和,有意无意地以历史上的类似人事作为背景(他甚至常常以传统小说故事作为对照的背景),进行评判比较,并不以政治话语为唯一标准,显示出他的身上也带有强烈的传统文人气息。民间传说中东方朔、徐文长这样的滑稽人物,本身就是在民间层累地形成的''箭垛式”的形象,民间对这种性格的热爱,也可以让我们看出这样的文人本身就与民间有强烈的亲和力,他们的滑稽突悌,正是在专制环境下民间话语对呆板僵硬的官方体系的嘲笑。而聂绀弩的旧诗,正是这种传统的民间智慧和文人智慧的延续。聂绀弩并不是孤例,诗人流沙河、黄永玉在特殊环境下都有潜在写作存世,而不论是流沙河的《唤儿起床》、《故园九咏》还是黄永玉的名篇《老婆呀,不要哭》,其以俗语写沉郁、寓苦涩于滑稽的风格,都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内里隐藏的文人传统与民间心态延续的脉络。本来,心态层面就是比较稳定的层面,一般的表层社会规则和行为方式可以改变,人的深层文化心态却很难改变,聂绀弩等人诗中的民间心态与民间话语方式,不但让我们看到历史在当代的延续,更可以发现其对僵硬的官方话语的强烈的颠覆性。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例如民间传说)的现代演绎,不过这种演绎与官方话语利用《阿诗玛》、《刘三姐》等民间故事来进行阶级斗争的宣传迥然不同,它毋宁说是文人的现代审美意识与民间文化的融合。这里,最典型的是诗人唐湜,唐湜在1958年被划为''右派”以后,在颠沛困惫之中写了为数不少的长诗,主要有一组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而创作的''南方风土故事诗”与一组历史叙事诗,其中《划手周鹿之歌》、《泪瀑》、《魔童》等''南方风土故事诗”,就是以其家乡温州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为素材而创作的。与当时一般以主流话语为原则来改编民间文学的作品不同,唐湜的作品''是艰难生涯里酿出来的一点蜜”,他是把自己的非常个人化的想象与感受融入对民间传说的改写之中,他自述''想把南方海滨风土的描绘,民间生活的抒写,拿浪漫主义的幻想色调融合起来”事实上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在逆境中备受压抑的激情注入了诗歌之中。文人创作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今中外,都非常常见,但在50至70年代中国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下,以民间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所表现的不是主流话语提倡的阶级斗争而是民间原始的、无拘无束的生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根本上,这不但要求作家从主流话语体系中脱出,而且要求他从''五四”新文化的启蒙话语中偏离,感悟蕴涵在传说中的民间的激情与向往,这才有可能与之产生共鸣并接近民间的精神。唐湜的创作旨趣,最接近的其实是热衷于发掘民间文化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而当作家被放逐到民间大地时,这从某一视点来看,是一种惩罚,但就个体的生命体验来说,却无疑使其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悲愁欢欣,更能达到生命的最深在也最基本的层次。诗人昌耀弱冠之年即被划为''右派”,辗转于大西北荒原从事农垦,但在青藏高原的绝境之中,他的生命探索却更为深入透彻。昌耀的潜在写作,显示出他在逆境之中对底层人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而在对西部人情风物、自然状貌的拼读中,他也吸收了西部高原的雄浑苍茫之气,使得他的生命经验更为博大深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昌耀在逆境中不但深刻地发掘到生命与爱情战胜死亡的永恒主题,他也从这民族之河的源头所在之地,感觉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源,亦因之,他对西部风貌的描写,与体会生命、宇宙的阔大壮烈联系在一起,恰恰暗合了民族精神的根本,显示出这种在民间大地上的生命探索所可达到的壮阔境界。20世纪80年代之后昌耀以特立独行的诗篇独步诗坛,其实在这时候的生命探索中已经有了深厚的根底。另一位诗人蔡其矫,50年代末就以《雾中汉水》和《川江号子》这样的诗歌唱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而在被打为''右派"之后,他一方面效仿聂鲁达写南美大地的诗篇写出了《福建集》,另一方面在'文革”这样的特殊年代,他在诗作中对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对人性与自由的呼唤,固然是知识分子的声音,也未尝不可看作是民间大地本身的要求。本章的论述对象以在''反右''运动中即被排除的作家的潜在写作为主,唯独最后一节论述了''文革''中被排除的学者朱东润先生的《李方舟传》与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续笔》,因为在笔者看来,这两部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以往自在的民间生活方式的追忆,将这两部作品放在这一章进行论述,可以保障全书论题基本上的整饬。对自在的民间生活方式的追忆,在民间生活被严格管制的''文革"时代,显然有特殊的意义。本来,生活方式是比较稳定的也很难被改变的层面,传统中国的民间生活方式,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庙堂权力的制约,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自发形成的,也因之与普通人民的生活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和谐性,所以,在极端专制的''文革"年代,两位在写作时年事已高且迭经忧患的老人对以往民间生活方式的追忆,正可反映出在国家权力直接管制民间的扁平化的''文革"时代隐伏在民间的另一种生命声音。20世纪80年代之后民间生活逐步被开放和渐趋活跃,正显示出''文革"时代作家对民间生活方式的追忆,正是否极泰来的契机的征兆之一。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家的潜在写作显示出即使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这样的共名时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向度。不论是聂绀弩对民间智慧的延续,唐湜从审美层面与民间文化结合,昌耀在民间大地上的生命探索,或者朱东润、丰子恺对民间生活方式的追忆,这里面都暗含了一种知识分子以自己的个体生命与民间的平等交往、对话关系:他们体会到潜藏在民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而见到这一点,知识分子自己也就有所得,并因此撑破时代与自己的知识偏见的限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这种态度既呼应着沈从文一一汪曾祺的文学传统,也预示了80年代之后跃上文坛的作家渐渐确定民间立场的趋向,显示出民间因素确实如水一样,处处渗透在20世纪乃至此前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中。当中国的社会文化进入另外一个比较稳定的建设阶段之后,很可能,知识分子、国家权力与民间之间的交往、对话将会更为深入频繁,在交往、对话的过程中,也许另外一种不同于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