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实用课件_第1页
《马说》实用课件_第2页
《马说》实用课件_第3页
《马说》实用课件_第4页
《马说》实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12/22韩愈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马说2022/12/18韩愈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马说1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陶渊明看不惯黑暗的现实,选择了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喟叹;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平则鸣,今天我们来学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的韩愈写的一篇传世名作《马说》,听听他振聋发聩的呼喊。导入新课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陶渊明看不惯黑暗的现实,2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3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等。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4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5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马说》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背景链接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朗读停顿(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朗读停顿7①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②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③槽枥(lì):马槽。④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⑤一食:吃一次。⑥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读音释义①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读音释义8⑦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⑧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⑨且:犹,尚且。⑩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在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⑪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读音释义⑦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9⑫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⑭临:面对。⑮其真无马邪(yé):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读音释义⑫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10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辱,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拿千里马的美名来称呼它。疏通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1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喂养。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疏通文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手里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懂马吧!疏通文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3文言积累1、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④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文言积累1、通假字14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以策能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以策能15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

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食马者(动词,同“饲”,喂)而食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而食16文言积累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⑤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⑥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文言积累4、古今异义17文言积累5、词类活用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文言积累5、词类活用18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整体把握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整体把握19作者对千里马的不幸表现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看出来?(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的痛惜之情。(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的谴责之情。(3)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的讽刺之情。整体把握作者对千里马的不幸表现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看出来?(1)20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21作者在第1自然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合作探究作者在第1自然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合作22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世上只能先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合作探究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2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合作探究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4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它“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是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食不饱”。可见,“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这责任当然在“食马者”身上。因此,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正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合作探究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25请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合作探究请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直接2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强调“食马者”的无知和作者的愤怒。合作探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27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刻画得淋漓尽致。合作探究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28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食马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合作探究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千里马遭遇29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奴隶人、饲马者、驭马者。对他们的无知、平庸进行鄙视、表示不满。合作探究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30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乐”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合作探究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3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合作探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表达谴责和讽刺。合作探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合作探究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4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合作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35合作探究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合作探究主旨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36结合全文,说说成为“千里马”须具备什么条件。(1)主观条件:具有千里马的才能。(2)客观条件:遇到善于“识马”,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合作探究结合全文,说说成为“千里马”须具备什么条件。(1)主观条件:37分析本文语言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五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也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合作探究分析本文语言简练、含蓄的特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38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作者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和韩愈不同的是,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国家为我们的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提供自身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将来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作者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39

马说

千里马——人才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写法:托物寓意板书设计马说板书设计40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过不平之音。试举几例。(1)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鲍照: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拓展延伸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41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我相信所有的伯42韩愈名言。(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文以载道,言贵独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8)圣人无常师。(9)驾轻车,就熟路。(1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拓展延伸韩愈名言。(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拓展延431、按要求默写。(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对“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按要求默写。课堂检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4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食之/不能尽其材C课堂检测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课堂检测453、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不正确的是()A.伯乐的诞生在先,千里马的出现在后。B.千里马其实一直都有,只是在被伯乐发现后,千里马的才能才被世人认识。C.这句话表明了伯乐的重要性。D.“千里马”其实是人才的喻称。A课堂检测3、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不正确的是()A课46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B.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发现:人才只能等着伯乐来发现,否则就会被埋没。C.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委婉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叹。D.本文结构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再从反面展开议论。B课堂检测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课堂检测475、比较阅读[甲]

(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节选自《商汤见伊尹》)[注]

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课堂检测5、比较阅读课堂检测48(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B.执策而临之临:面对C.若君欲见之若:如果D.因下彭氏之子因:于是A课堂检测(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课堂检测49(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达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彭家的儿子在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课堂检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50(3)[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课堂检测(3)[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51再见再见522022/12/22韩愈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马说2022/12/18韩愈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马说53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陶渊明看不惯黑暗的现实,选择了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喟叹;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平则鸣,今天我们来学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的韩愈写的一篇传世名作《马说》,听听他振聋发聩的呼喊。导入新课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陶渊明看不惯黑暗的现实,54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55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等。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56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57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马说》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背景链接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58(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朗读停顿(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朗读停顿59①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②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③槽枥(lì):马槽。④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⑤一食:吃一次。⑥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读音释义①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读音释义60⑦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⑧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⑨且:犹,尚且。⑩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在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⑪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读音释义⑦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61⑫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⑭临:面对。⑮其真无马邪(yé):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读音释义⑫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6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辱,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拿千里马的美名来称呼它。疏通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6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喂养。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疏通文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手里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懂马吧!疏通文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65文言积累1、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④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文言积累1、通假字66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以策能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以策能67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

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食马者(动词,同“饲”,喂)而食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而食68文言积累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⑤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⑥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文言积累4、古今异义69文言积累5、词类活用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文言积累5、词类活用70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整体把握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整体把握71作者对千里马的不幸表现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看出来?(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的痛惜之情。(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的谴责之情。(3)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的讽刺之情。整体把握作者对千里马的不幸表现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看出来?(1)7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73作者在第1自然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合作探究作者在第1自然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合作74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世上只能先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合作探究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75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合作探究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76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它“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是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食不饱”。可见,“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这责任当然在“食马者”身上。因此,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正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合作探究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77请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合作探究请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直接7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强调“食马者”的无知和作者的愤怒。合作探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79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刻画得淋漓尽致。合作探究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80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食马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合作探究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千里马遭遇81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奴隶人、饲马者、驭马者。对他们的无知、平庸进行鄙视、表示不满。合作探究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82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乐”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合作探究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8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合作探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8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表达谴责和讽刺。合作探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8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合作探究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6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合作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87合作探究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合作探究主旨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88结合全文,说说成为“千里马”须具备什么条件。(1)主观条件:具有千里马的才能。(2)客观条件:遇到善于“识马”,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合作探究结合全文,说说成为“千里马”须具备什么条件。(1)主观条件:89分析本文语言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五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也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合作探究分析本文语言简练、含蓄的特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90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作者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和韩愈不同的是,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国家为我们的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提供自身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将来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作者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91

马说

千里马——人才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写法:托物寓意板书设计马说板书设计92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过不平之音。试举几例。(1)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鲍照: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拓展延伸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93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我相信所有的伯94韩愈名言。(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文以载道,言贵独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8)圣人无常师。(9)驾轻车,就熟路。(1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拓展延伸韩愈名言。(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拓展延951、按要求默写。(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对“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