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考研专项练习_第1页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考研专项练习_第2页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考研专项练习_第3页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考研专项练习_第4页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考研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学校教育产生于()oB.奴隶社会末期D.B.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初期.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大学》B.《中庸》 C.《孟子》 D.《学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oA.德谟克利特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D.苏格拉底.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o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o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oA.外银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o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o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o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o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o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特点。A.示范性B.长期性C.复杂性D.创造性.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学科设置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D.课时分配.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A.实践性B.可行性C.衔接性D.发展性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o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o中。A.班级教育活动B.思想品德课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D.班会和校会.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公正评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A..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oA.惟一选择B.内容 C.途径 D.基础.《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o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o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o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C.了解学生D.操行评定.1632年英国哲学家()o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oA.《论语》B.《学记》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A.卢梭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oA.教育的社会性B.教育的平等性C.教育的阶级性D.教育的生产性35.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3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o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C.科学技术D.自然环境.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oA.增大劳动力数量B.延长劳动时间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o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o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o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o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o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师素质现代化.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我国正在进行的五四制实验开始于()年。A.1981B.1989C.1991D.1994.“明人伦”是我国()的学校教育目的。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国民党统治时期.“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 )。的观点。A.布鲁纳B.克伯屈C.赞科夫D.怀特海.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oA.田径B.乒乓球C.武术D.游泳.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A.一种认识活动B.一种实践活动C.教师的教学活动 D.智育活动.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oA.传授知识B.开发智力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oA.依赖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 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o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o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从德育的角度来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o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o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oA.认识基础B.关键C.核心D.行动指南.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同一过程。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A.德育原则B.德育途径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o是关键。A.知情B.知行C.意行D.知意.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深刻地说明着( )。A.教育的经济功能 B.教育的文化功能C.教育的自然功能 D.教育的道德功能.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oA.10年B.6年C.9年D.12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o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B.英国哲学家培根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D.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把“教育”作此解释的是()oA.许慎B.孔子C.朱熹D.韩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o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这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o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 C.政治本位论 D.宗教本位论.当代中国所提出的教育导向思想是()oA.应试教育 B.科举考试 C.英才教育 D.素质教育.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o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B)o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初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o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83.平常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oA.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oA.鲁迅B.徐特立C.陶行知D.梁启超.中小学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是因为()oA.教师都要评职称 B.写写论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C.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D.没事找事做.提出“师者,人之模范”的教育家是()oA.孟子B.荀子C.扬雄D.老子.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oA.坚持教师为中心 B.坚持教材为中心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o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终身教育是()oA.古代教育的特点 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C.近代教育的特点 D.现代教育的特点.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被称作是()o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C.社会因素 D.家庭因素.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A.教育学B.教育科学C.普通教育学D.教育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oA.《学记》 B.《论语》C.《孟子》 D.《中庸》.欧洲的新教育思潮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出现在()o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oA.孟禄 B.霍尔C.利托尔诺 D.华生.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A.原始社会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教育的特质是()。A.认识活动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A.人口的性别结构 B.人口的年龄结构C.人口的文化结构 D.人口的阶级结构.“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传承的。A.柏林大学B.剑桥大学 C.巴黎大学 D.哈佛大学.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是对教育上的()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A.自然性与社会性 B.受动性与能动性C.共性与个性 D.方向性与现实性.“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0A.华生 B.霍尔C.高尔登D.洛克二、多项选择题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当包括( )几个主要部分。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态度领域D.意志领域E.动作技能领域2.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体的类型有()oA.四门学B.官学C.太学D.私学E.书院.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o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D.文化的功能E.人的能动性.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A.儿童B.国家C.家庭D.社会E.企业.课程的基本类型有()。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D.潜在课程E.核心课程7.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几方面。A.政治教B.思想教育C.世界观教育D.爱国主义教育E.道德品质教育8.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B.竞赛活动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E.个人活动.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是()oA.互相访问B.通讯联系C.家长会D.教育讲座 E.家长学校.教师的进修提高以()oA.业余为主B.自学为主C.短训为主D.在职为主E.学历提高为主11.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o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 C.闲暇教育D.家庭教育E.业余教育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o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C.人类生存的需要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E.社会安宁的需要1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oA.社会性B.生产性C.实践性D.意识性E.科学性.政治有()几种表现形态。A.管理B.制度C.活动D.观念E.组织.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oA.基础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E.成人教育16.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的需要。A.社会舆论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是()oA.布鲁纳B.怀特海C.瓦根舍因 D.赞科夫E.克伯屈.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A.教科书B.参考书C.练习册D.课程计划E.教学大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o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意见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 E.无歧视原则.课外活动的特点是()oA.组织上的自愿性B.内容上的广泛性C.活动上的自主性D.形式上的多样性 E.方法上的趣味性.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oA.杨贤江B.蔡元培C.康有为D.徐特立E.陶行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o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C.人类生存的需要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E.社会安宁的需要.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oA.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B.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C.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D.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E.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oA.家长的职业类别B.家长的期望水平C.家长的文化程度D.家庭的自然结构E.家庭的气氛.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o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E.成人教育.教育目的具有()作用。A.导向B.评价C.激励D.规范E.选择.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o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28.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oA.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E.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的本体功能是()oA.人的培养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 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o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的学校教育的类型有()oA.官学B.私学C.骑士学校D.书院E.社区学院.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oA.群众性活动B.以教师为核心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E.班级授课制.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在()»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o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o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 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E.劳动技术教育.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能力素养有()。A.语言表达能力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E.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o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B.有利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E.可以让学生有赚钱的机会.我国社区教育主要类型是()oA.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B.以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C.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D.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E.以家庭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oA.教育观B.人才观C.应试升学观D.教育质量观E.精英教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o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C.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D.卢梭的《爱弥儿》E.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C.脑、体劳动的分离 D.教育经验的积累 E.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的内容C.学校课程的结构D.教育的方法E.教材的编排.教育的本体功能是()oA.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 D.人的培养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oA.阶段性B.差异性C.顺序性D.平衡性E.互补性.教育目的具有()o作用。A.导向B.评价C.激励D.规范E.选择.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D.融合课程E.广域课程.课程计划主要由()o几部分组成。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美育的内容包括()o几个方面。A.艺术美B.文学美C.自然美D.社会美E.科学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以下权利()。A.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B.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D.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E.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三、填空题.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o.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o.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的社会活动。.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的管理体制。.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和o.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o.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o.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 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权和公正评价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一思一一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o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课和综合课。.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自我教育能力由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o.《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28.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教育。2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法。3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一四、名词解释 性。1.社区教育2.社会本位3.“分支型学制”4.古代社会的教育5.美育6.义务教育7.潜在课程8.教学9.教育目的10.教育合力11.人的身心发展12.学校教育制度13.教育内容14.个体身心发展15.最近发展区16.个人本位17.终身教育18.学制19.教育方针五、简答题20.课程.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有哪些优越性?.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社会实践有什么功能?.简述教科书的作用。.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现代社会有哪些特征?六、论述题.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教育应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其发展?.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请问:(1)什么是遗传素质?(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试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结合实际谈谈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专项练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CDAD 6-10BCAAB11-15CBCBC16-20AADCB21-25ABACD 26-30 BCBBA 31-35 ABCAB 36-40 CADCC41-45ADCDD 46-50 BCCBD 51-55 BABAC 56-60 ABCBB61-65CDACC 66-70 CADCB 71-75 BACBC 76-80 AABDD81-85BCACC86-90CCBDB91-95BBCCC96-100DBACC二、多项选择题1.ABE 2.BDE 3.ADE 4.AE 5.ABCD 6.ACD7.ABE 8.ADE 9.ABCDE10.ABC 11.ABD 12.BCD13.AD 14.ACD 15.ADCE16.BDE 17.ACD 18.ADE19.ABCE 20.ABCD 21.ABDE22.BCD 23.ADE24.ABCDE25.ACDE26.ABCE 27.ABCDE28.ABCDE29.ABC30.AE31.ABD 32.ACD 33.ABC 34.ABCD35.ABD36.ABCDE37.ABCDE38.BCD 39.AD 40.ABD 41.ACE 42.ABC43.49.1.ABC 44.BCD 45.ABCDE46.ABCE47.BDE48.ABCDEACDE50.ABCDE填空题教育规律 2.“癸卯学制” 3.四书五经4.培养人 5.劳动教育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9.11.14.17.20.23.26.29.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培养创新能力职业化 12.民主化 13.康德能动的 15.学习 16.教科书孔子 18.教学组织形式 19.单一自我评价 21.宫廷 22.《理想国》宪法 24.智力 25.心理基础 27.效度 28.思想榜样 30.群众名词解释1.社区教育是为贯彻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宗旨,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提高法律意识的需要,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包括文化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龄层次又分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社区教育是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质量规格只能以其社会的需要来规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其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分支型”学制,是前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形式。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施

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部分恢复了帝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古代社会的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教育。人的发展从使用石器工具到使用金属工具是一个大的飞跃。古代文字产生,人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出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也有了最初的科学艺术。社会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的原始形态,进入到古代阶级社会,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古代社会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是专制和人治、人身依附的社会。.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潜在课程,又称潜课程.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尤其对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潜在课程结构具有松散性.开放性,它不像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但它直接反映社会对教育和人们以及文化对教育和人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作用很大。潜在课程又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多样性等特点,往往使人们不容易察觉或忽视掉。.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再次,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合力是指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凡是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沦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个本性办事。.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五.简答题(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的变化等。(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

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划;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引导教育行为向预期教育目的前进的标志。⑵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人的具体规格标准。.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传统;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超越现实的局限,认识个体经验范围以外的种种现实。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呈现在个体面前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加速度发展。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这是因为:(D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1)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D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完成教学环节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活动并做出统筹安排。或:(1)教科书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工具;(3)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并强化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学制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随着个体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各国学制呈现出许多变化,以下是三条重要的发展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也更加重视幼儿教育,产生较强的教育要求。这两方面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今,许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确定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人园年龄提前,教育范围和规模扩大,并进一步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小学入学年龄呈提前之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都规定儿童5〜7岁入学,其中规定儿童6岁入学的国家占56.8%。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许多国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有的已达到8〜12年。(3)高等教育多极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初、中、高三级体制,即专科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这在各国都有体现。近年来,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后,又出现了“博士后教育”。学校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数国家不仅有国文公立学校,还有私立学校。除全日制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广播学校、函授学校、刊授学校、夜大学、自学考试助学班等多种学制类型。.(1)工业化,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特征;(2)世界联系的整体化;(3)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知识化);(4)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市场化);(5)现代城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城市化);(6)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7)社会文明的世俗化。六、论述题.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1)社会需求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3)儿童身心的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合理设计教育活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这些最基本的规律,遵循并适应这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的顺序性(身体、行为、记忆、思维、情感)和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发展性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指导: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顺序的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