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春秋初年,齐桓公、晋文公曾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北击戎狄,拥戴周王。这些行为()A.加快了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3.“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等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孟子B.老子C.孔子D.墨子4.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局面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5.《史记·商君列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上文体现的思想是()A.严刑峻法治国B.肯定社会变革C.激进功利主义D.主张君主集权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7.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8.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满足”秦富国强兵需求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9.墨子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A.打倒封建阶级 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 D.保障社会平等10.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A.孟子 B.荀子C.墨子 D.邹衍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答案:A春秋初年,周天子王道渐衰,中原诸侯国又时常受戎狄等游牧民族的侵扰,齐桓公就乘势而起,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讨伐戎狄,这一举措显然有利于华夏族的融合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初年是东周开始时期,故B项错误;“导致各地战火不断”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此时并没有彻底瓦解,故D项错误。2.答案:C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的主要原因是“务本”,即对农业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3.答案:B老子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故选B项。4.答案:D根据材料“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可知,士阶层的崛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5.答案:B“不法其故”“不循其礼”是主张变法的思想,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答案:A“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答案:C兵器使用者为高级官员,材料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铭文讲的是兵器问题,证实不了秦国文化底蕴,故B项错误;据材料“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获知兵器督造有中央官员吕不韦和张仪,地方官员上郡守、陇西守等,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秦兵器由中央和地方官员督造,没有涉及兵器的地域特色,故D项错误。8.答案:C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自然,体现在政治上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讲求‘耕战’,‘满足’秦富国强兵的理论”,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商鞅主张奖励耕战,通过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商鞅为法家代表,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9.答案:B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故B项正确。10.答案:D据所学可知,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D项与题意相符;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A、B两项与题意不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项与题意不符。11.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