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重点_第1页
心理学基础 重点_第2页
心理学基础 重点_第3页
心理学基础 重点_第4页
心理学基础 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定义、性质、研究对象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内部心理活动(包括意识及潜意识)及外部行为规律的科学性质: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研究对象:现代心理学以研究意识为主,同时兼顾潜意识及行为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心理学为了便于研究,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层层分解,首先分解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然后各类下面再分出各种小的部分心理现象nn-一PIE二_心理现象nn-一PIE二_FTT_一_理程悄®心过个心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过程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等r能力「心理特征:[人格J气质L性格心理学的分支(选择)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法。•测验法:个别测验、团体测验。•个案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自然)实验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流派:•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要研究心理要素与结构。•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等。主要研究心理机能。•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主要研究知觉和学习。•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等。研究行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等。研究潜意识。•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主要研究需要与人格。•现代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等。研究认知。第二章认知心理注意定义、性质、种类、品质(简答)定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性质: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本身不能反映任何事物,但它是各种心理反映形式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种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不经意的张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注意的对象没有事先的任何准备、没有明确的认知目的,注意的引发与维持不是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而是由外部刺激所引发。无意注意一般维持的时间很短,往往很快消失或者转移到别的事物之上。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个体本身的状态•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工作、学习中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为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服务的,因此,完成活动任务就是它的预定目的。有意注意多大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出现注意的疲劳,产生“分心”现象,这就需要个体通过意志努力排除干扰和“分心”现象、克服困难,才能最终完成任务,所以有意注意往往需要意志努力。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加深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同干扰做斗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从事有浓厚兴趣的活动。有意后注意通常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成,浓厚的直接兴趣则是转化的条件。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巨大积极作用。一个人如果能够对学习或工作形成直接兴趣,产生有意后注意,则对个人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活动上的持续时间。其反面是注意的分散(脱离活动任务)。•注意的广度:瞬间视野。如“一目十行”•注意的分配:同时兼顾。注意分配条件: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项是陌生的,其余必须高度熟练。•注意的转移:围绕活动任务。感觉定义、规律定义:感觉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规律:•感觉后效。如:痛觉后效、视觉后像。•感觉适应。嗅觉适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如黑白对比、苦甜对比等。(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如冷色、暖色。知觉定义、特性定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特性:•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知觉的整体性:把零散的材料知觉为整体。•知觉的理解性:根据过去经验理解知觉对象。•知觉的恒常性:知觉不随距离、角度等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信息输入过程。•保持:信息的储存过程。•再认或回忆:信息提取的过程。(1)再认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再度出现时,能够将它识别的过程。(2)回忆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能将它回想起来的过程。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逻辑记忆:以抽象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4、动作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二)根据记忆的时间分1、瞬时记忆:未被注意的感觉信息在大脑保持的时间在0.25-2秒。其容量较大。2、短时记忆:被注意到的信息可保持1分钟以内。其容量有限,为5—9个单元3、长时记忆:重复过的信息保持时间可在一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其容量无限。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简答)环境刺激环境刺激遗忘规律和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停止后的最初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然后逐渐变慢,过了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简要说,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先快后慢。•识记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材料的性质: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动作技能不易遗忘。•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最佳选择。•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开头与结尾不易遗忘。与两方面有关:(1)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2)倒摄抑制: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如何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3)复习方法多样化(4)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表象定义、特征和与想象的关系定义: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事物形象。人脑中的表象大多是视觉性的形象,称视觉表象,此外还有听觉表象(比如回忆音乐旋律)、嗅觉表象、味觉表象等等。特征:(1)直观形象性。表象来源于知觉,是知觉映象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记忆。(2)概括性。表象再现的形象是经过概括化了的,它往往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而舍弃了一部分次要特征。此外,大脑还可以概括一类事物的基本形象,形成类表象。想象的定义,种类(※有意想象)(辨析)定义:想象是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种类:(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如艺术欣赏中的想象。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思维的定义、特征、种类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特征: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主要特征。(1)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人们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某一概念或原理。(2)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思维是在感知信息基础上,再借助于相关知识或经验对事物进行推断。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划分(1)动作思维:指个体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的思维。(2)形象思维:指利用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二、根据思维的方向划分(1)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2)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多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方面答案的思维过程。*12.问题解决定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定义: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方式(2)迁移(3)原型启发(4)定势(5)功能固着(6)情绪与动机。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1•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首先,引起情绪情感的是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其次,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最后,情绪情感的反映形式是一种内在体验。※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与认知都是客观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认知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以及变化规律,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们又相互制约,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反过来,情绪情感也会影响认知。认知与情绪相结合构成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其中,认知构成了态度中的观念成份,情绪情感构成了态度中的体验成份。而且,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2.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实质就是对“利害关系”的把握。(2)激励功能。情绪情感可以对动机起到信号放大和减弱的作用,从而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不同的激励作用。(3)信号功能。表情是情绪与情感的外在表露,也是言语交流的补充手段。“人体语言学”是专门研究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词语途径表露内心信息的学问。情绪的种类(1)基本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的性质可划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2)情绪状态的种类根据情绪的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而又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如:大喜大怒、痛苦、绝望等。•应激:面临紧急或危险时的情绪状态。如紧张、恐惧。情感的种类•一般社会情感:友情、亲情、爱情。•高级社会情感:(1)道德感:对善恶的情感。如:嫉恶如仇、义愤填膺、爱国心、集体感、责任感等。(2)理智感:对真假的情感。如:热爱真理、渴求真相。(3)美感:对美丑的情感。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情商的定义定义: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和情感商数,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是与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五个方面的能力:即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意志的定义定义:意志是个体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品质及其培养(※注意辨析)(重点)意志品质:(1)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3)坚韧性。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或执拗。(4)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3)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4)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第四章需要与动机(重点)需要的定义定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对自身生存及发展所必备的前提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的种类(辨析)•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分为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1)生理需要是与维持个体的生存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如人对空气、水分、性的需要等(。2)社会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交往、学习等的需要。•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1)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既包括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又包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人体的物质需要既有生理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2)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所有的精神需要都具有社会性,都属于社会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点)(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一)基本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层次递进的,他把需要分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其一,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不可缺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其二,一般情况下,只有低一层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发展出高一层的需要。其三,如果某一层需要长期得不到基本满足,就会使个体长期停留在这层需要的追求之中,它会表现出对个体行为强大的动力作用,马斯洛将之称为个体的“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决定一个人的“主导动机”,即一个人最主要的人生目标。人与人之间在优势需要方面的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之一。动机的定义定义: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需要是行为的动力源泉,但还不是直接动力,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之后才能直接推动行为。动机形成的条件(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需要转化为动机是有条件的,首先,如果某种需要处于满足状态,这会降低对行为的影响力,甚至会被个体忽略。其次,需要转化为动机还必须有诱因的出现,没有诱因的需要只是内心的行为意向,而无法直接行动。(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它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对象,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诱因一般与行为目标的等同的,因此,有时直接称其为“目标”,但有些诱因只是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条件,而不是目标本身。例如:股市大涨,往往成为人们炒股的诱因,但这不是目标,挣钱才是炒股的目标。三种动机冲突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如:“左右为难”或“进退两难”等等。常见的动机冲突有三种:(1)双趋动机冲突: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必须选择其一。如:鱼与熊掌不能兼得(2)双避动机冲突: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威胁性的目标,必须接受其一。如:贫穷与劳苦。(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标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如:美食与肥胖。韦纳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三个维度:韦纳把归因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它们是考察一个人归因方式的三个着眼点:(1)控制点:把成败归因于个人条件(内控)还是环境条件(外控)。分别代表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2)稳定性:把成败归因于持续稳定的因素还是一时偶然的因素。(3)可控性:把成败归因于个体可控制的因素还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六种要素:韦纳还总结了人们对行为成败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常见要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归因模式: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努力程度不可控能力身心状态任务难度运气、环境韦纳认为,一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其以后的行为动机产生重大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对其今后的行为动机进行预测。归因首先是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情绪,进而影响到今后的行为动机。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会阻碍其身心正常发展,比如若总是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应付学业的一种习惯,就会导致他们对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演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和多德森研究发现,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取得理想的工作效率,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处于中等时工作效率最高。即动机水平与工作效果之间形成倒U型关系。但是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会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成绩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教师在运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当施加压力,使两者的唤醒趋向于中等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对于简单任务,如背外语单词,做算术题等,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第三,对于带有创造性的新学习或问题解决任务,不宜用开展竞赛活动来施加压力,而应放宽时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论述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②丰富教材的呈现方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3)归因训练(4)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积极、适度而明确的期望,及时反馈。“皮格马利翁效应”(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第五章人格人格定义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其遗传素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内在心理组织和外在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结构是各种心理及行为特征的有机统一体。(2)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3)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4)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气质的概念•定义:气质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的是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等特点。(1)速度指知觉、思维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捷程度。(2)强度包括情绪的强度,意志力的强弱等。(3)指向性是心理学活动更多地指向于外部世界(外向),还是指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向)。这些特征不以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它往往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使得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上述气质特征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维度:(1)情绪性。即情绪反应的强度及稳定性。(2)活动性。指一个人是好静还是好动。(3)交际性。指一个人是否好交际。其中的活动性与交际性结合起来还可以考察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素质决定的,因此在出生不久的婴儿身上就有明显的表现而且这些特征具有很强的稳定,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作用非常缓慢,因此多数人的气质特征在一生之中往往只有表现程度的变化而难有质的变化。体液说(※定义、辨别)(重点)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存在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比例,血液占优势的人属于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抑郁质。之后古罗马医生盖伦发展了该学说,并概括为“气质”(Temperameteum)。(1)多血质:情绪强度低、易波动、外显。反应快、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外向、好交际。(2)粘液质:情绪强度低、稳定、内敛。反应慢、安静沉稳、兴趣专一执着。内向、交往适度。(3)胆汁质:情绪强度高、暴躁、易冲动,但易转移。胆大、果断、易冒失;心粗。外向、为人过于直率。(4)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情绪体验强烈、持久且内抑。感受性高、观察细腻。严重内向、性情孤僻。为人处事极谨慎。高级精神活动类型说(※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一般认为他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他指出神经活动存在以下三种基本特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5I神越活动类型与吒质类型对应关乘高辔抻垃活动类型T11平肓性「夙活性f亍为特点咒质类翼厢可遏制型强•工二_不平衡攻击性强、爲兴奋、不晶妁束肌汁质活泼翼-~~=———J平御灵祜活优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多血质安静壁强r平衡不灵活安静、迟翅、有节制、不好交际1抑制盛胆小捉躺,消扱防擲反应强抑诽质"(])强而不平衢型’兴奋过稈强于抑制过程,以易兴奋,激动,不能抑制为特占,又“不可遏制型挣一与胆汁屣相对应。⑵强而平衡、灵活型:兴奋和抑制都校强,并且两者容易转化,以反应敏捷.活泼好动、能迅速适应环境为特点.乂称“活泼型”—与多血质相对应⑶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兴奋和抑制都较强,但两者不易转化占安静、況若成应迟缓揃特征•又称:安静型押——与黏液质相对应.⑷弱型;兴奋和抑制都校斬□弱的抑制过程占优势"过强關灑葛引起瘢劳准至会宅起神经官能症,以胆小畏端、消扱防御为特征,又称“抑制型那一与抑郁质梢对应.:%,巴甫洛夫认为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町以用来解释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茅数人塀于两种或.种类刑结合的中闾刑•聆来•学者们对此做了大重研究,肚现岛级抻经恬动类型和气质类型并权存在完全的一-对应关系口杜会环境对人的吒质也青一定的序响作用*气质与实践(※气质特征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一)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二)气质是择业职业和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三)气质特征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对爭血质的学呃首先应給芋更1;的濟动机:诂匸作任务准直览挥旋活敏拔店欣.凝醫,喜软为同常戯务等特心aJUX^lJ用』I-兴趣广泛的特点:绢i展找知识面+闿成多棘假力,但还应注点逐渐引醫直培释中心兴控£朋時之以恒的轴神”竝厉"对于施注便力金够卓定、上课喜炊啟小动作等特点一方面墜诒度容忍屈_•方面翌加以引导.皓养其自我釣束翳力口对黏蔽甌的学生•首先.应注息眼顾他们反应迟缓的特点•在讲课时不能语龍过快或戟学进度过快■否则他们难以银上*还血经常考察井发现扛学习进屋,必耍时还要对其进荷牛别辅导•浚时补0L同时发樺英认直谿实、精力专注、持之匕世等优点,不断促使比提高学习成蹟反自信心*蔑抚,注意引导棊开发务方面兴趣+肪L1J也衍出现偏科现象“蛀后,鼓励其和扱参与新活动、接鮭新事物•訪止邢成墨守删的品质.对阴汁应的学生•肓先*应提供更多葛于挑匪性前任务t便崔发挥册敢*进取和主动的品质,同时注意培养苴自制力,逐渐克服冲副、轻率等欣点.苴衣”在人际交往上、发挥我热情.爽朗等特点,井逐渐培养具约束脾气眾躁的缺乩最后*对胆汁质的学生搭行批评敦育时,教师切忌急躁"不能氐强礎方式激爺他们•宜用"以柔克冈旷和“热心肠待业理”黑存牧方洙.对fflifiW的学牛一.苛先•应注意发操梵观疾敬锐、耐心细竟、情感深劃等持点4丄促使直軀得良好的学习成缆,培养其自倚心*其次•由于他冊的自常心脆弱面敏感•因此切忌在公开场合批评"对其俘在的间题在私下里用和气的态度栉出即可。再次,应注盘引导其窑茎加集体括动,井较励其他同学私下參与之交往•逐渐消除其人际交往中的礁瞎、便算砸人渠体”最后*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闲难乂力所能及的工作•逐渐培养其战胜困唯的勇气或心理承覺力.性格的定义定义:性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人格中起核心作用,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性格大多是指一个人的整个人格。*8.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3)气质稳定性强,可逆性较小。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可逆性较大。•联系:(1)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影响一个人性格的表现方式,使带上个人色彩。(3)性格可以对气质进行掩盖和改造。9.性格结构(一)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如:激进或保守、正直或圆滑、热情或冷漠、诚实或虚伪、善良或奸诈等。2、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特征如:勤劳--懒惰、认真--马虎、进取--退缩等3、对自己的态度如:自尊--自卑、自信--自我怀疑、谦虚--自负、自爱--自暴自弃等。(二)性格的意志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如: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外显性、主导心境等。(四)性格的理智特征如:整体观察型与细节观察型、形象记忆型与抽象记忆型、形象思维型与抽象思维型、直觉思维型与分析思维型等。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影响性格形成的遗传因素很多,目前心理学界研究较多的是以下两个方面:气质与性别。(二)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1)父母的教养方式(2)家庭气氛(3)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三)自我教育因素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智力的定义定义:智力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重点)•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组能力,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八种智力是:(1)言语智力: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2)逻辑—数理能力: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力: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能力。(4)音乐智力: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6)人际智力:对他人表情、话语、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7)自我内省智力: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8)认识自然智力:认识自然,并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对教育的影响: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仅仅重视言语智力和逻辑一一数学智力,而较少关注其它智力,这是片面的。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并帮助其发展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学校应从其他类型的智力角度来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加德纳的观点对于全面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具有积极意义。智力测试(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应用——比较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3)瑞文推理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的一种非文字的图形智力测验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智力发展的特点•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一般经历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2)智商在短期内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智力测验分数在短期内有较高的预见性,时间越长,预见性越差。•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1)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2)智力发展的类型差异。多元智力、人各有长。(3)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早慧与大器晚成(4)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性的空间能力普遍优于女性。女性的言语能力普遍优于男性。(二)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它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教育、个体实践及主观努力等后天因素则决定了智力发展的现实性。*5.主要智力训练方法(1)思维器官(认识器官)训练(2)阅读训练(3)表达训练:说话训练、写作训练(4)推理能力训练:儿童哲学思维训练、问题解决和理解法(5)工具性强化训练6.创造力的定义定义:创造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善于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7.创造力的构成(一)创造性思维首先,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相比而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水平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衡量:(1)流畅性。(2)变通性。(3)独特性。其次,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形象思维、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都是人们拓展思路、寻求思维的流畅、变通的具体手段。最后,创造往往来自突然出现的灵感。(二)创造性人格吉尔福特等人对将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性,不与他人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直觉敏锐。(7)富有幽默感。(8)意志品质出众。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体现如何影响)(1)智力: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加工和输出过程(2)知识(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人类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和持久的倾向和特征(4)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