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诗词、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一一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Abstract: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审美特征Abstract:Moodisoneofouroriginalconceptofliterarytheory,itistheChinesenationembodiestheaestheticideal.Notonlypoetry,painting,payattentiontomood,dance,music,drama,fiction,etc.areallalsopursuingthebeautyofartisticconception.Inartisticcreation,appreciationandcriticism,moodcanalsobeusedasastandardmeasureofartisticbeauty.Canbesaidthatthereisnoconceptionoftheworkisnoaestheticvalue.ThefinalcompositionArtisticcreationandappreciationbythecombinationofbothwasabletoachieve.Unlimitedcreativeexpressionisafinite,Barrytrendconcentratedinwithincloseproximitytoappreciatetheinfinitefromthefinitespy,inthelimitedcontentoftheworksamongaglimpseintotheinfinitespiritualworld,astohowmuchthespiritualworld,therearewide,itisaquestionofcreatingamood,whilethosewhoseeadifferentappreciationofthesizeoftheworldisnotthesame.Thisisthemoodofthemagic,thebeautyofthe.Thisarticlefromthe"Mood"inthestatusquoofhistory,thefirstoriginoftheconceptionofhistorywerereviewed;Second,inthisbasedontheconnotationoftheconceptionandclassified;again,thecreationofmoodlawaredescribedandsummarized;Finally,thecharacteristicsofmoodtocreatelaw,summedupthemoodoftheaestheticcharacteristics-Livelystyle"imagetheUnitedStates,"withtheSurrounding"Loveofbeauty"andlastingappealof"subtlebeauty"andloveoverflowintheterritory"lyricalbeauty."KeyWords:Artisticconception;Historicalorigin;connotation;AestheticfeaturesTOC\o"1-5"\h\z\o"CurrentDocument"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 1\o"CurrentDocument"二、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源流 3\o"CurrentDocument"(一)孕育期一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o"CurrentDocument"(二)形成期一一唐朝时期 4\o"CurrentDocument"(三)深入发展期一一明清以后 5\o"CurrentDocument"三、意境的内涵 5\o"CurrentDocument"四、意境的创造规律 6\o"CurrentDocument"(一)象外有象景外有景 6\o"CurrentDocument"(二)超然物外领会那无言的意 7\o"CurrentDocument"(三)虚实相生在真实中独创 8\o"CurrentDocument"五、意境的审美特征 9\o"CurrentDocument"(一)气韵生动的“形象美” 9\o"CurrentDocument"(二)意与境浑的“情性美” 10\o"CurrentDocument"(三)韵味无穷的“含蓄美” 11\o"CurrentDocument"(四)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11\o"CurrentDocument"六、结束语 12\o"CurrentDocument"参考文献: 13致谢 13、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意境是中华文化里面所独有的一种审美特质,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自从意境理论在历史文化中产生开始,对意境的研究和追求始终都没有中断过,这也是中华文化在审美方面区别于西方文化审美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学意境论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出现。之后在盛唐之时开始全面形成和发展,意境理论开始成熟,可以说这与盛唐的诗歌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意境理论的成熟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发展以及提高了诗歌的内涵,另一方,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又为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唐代诗人王昌龄首先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景与意“相兼”“相惬”的创作手法。1在他之后,司空图又提出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构成原则。在此之后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没有停止过对意境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着意境的内涵和美学特质。宋代关于意境理论的论述在唐代的基础上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当然也不乏优秀的论述。贡献最大的当属苏轼,在苏轼看来,诗境和禅境是相通的,虚境和空无,更加有助于意境的创造,正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川。”另外释普闻的《诗论》,强调意出于境,意与境合,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释普闻称意境为“境意”,“大凡但识境意明白,觑见古人千载之妙,其犹视诸掌'。2把意境看作评价分析诗歌最科学的审美标准。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深入探讨了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提出了“景生情”“情生景”、“情者景之情”、“景者情之景”3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原理,大大推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之后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对意境做了系统的研究,一代大师从此名震天下。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活》中大力标举意境,把意境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品格,初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和特征,提出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基本规律,并把意境从创作方法上区分为“造境”与“写境”从情感色彩上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等,为中国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国维意境理论的出现,实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的过度。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与西方美学观念加以对照,对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对于意境的内涵,他一方面继承唐人“味外之旨”而提出“言外之味”同时他又1冯永朝.《意境审美特征浅论》[A].职大学报.2004.032邱玉明.《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A].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063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国国学网./html/wenxue/12935291.html
注重从作家的内心精神境界来看作品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4从作家的主体观照方面看,王国维又进一步区别了境界的类别:“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由此来看,诗人有可以分为“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相对于境界的形态,于是就有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表明,意境的构成不应仅仅以情景二分,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境的创造,也不应仅仅以主客二分,而是在主体情感的统观下,自然与理想、情感与理性、具象与抽象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在理论上,王国维对意境的研究突破了从外在事象层面看问题的局限,而深入到艺术的内在规律,把握住意境的审美本质,同时也指明了以形象思维创造而达成这一艺术理想的实现途径,这在我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上,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如果说王国维是近代史上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那么宗白华无疑就是现代史上意境理论的新的开拓者了。宗白华与王国维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诗话形式,主要以古典诗词为考察的对象,从而对文学意境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而宗白华在继承王国维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从而毫无疑问的成为现代意境研究的掌门人。首先,宗白华对意境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宗白华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构成各种关系。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5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意境一一“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6其次,宗白华对意境的结构特点做了系统的研究。其一他把意境的特点与中国的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联系起来,因此他认为意境结构的特点与道、舞、空白有关。首先他认为意境是道的体现。其二,宗白华把意境与舞蹈联系在一起。在宗白华看来,舞蹈最能体现中国艺术之精神,也最能体现道的精神,也就是意境4王国维.《人间词话》[M].人民出版社.1972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6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的最典型的表现。其三,意境与空白。宗白华看来,没有空白就没有中国艺术,这其实也与道家哲学的辩证思维有关,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虚”和“白”的广大空间,在中国艺术中有极大的作用。实际上,也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和洒脱。所以,在宗白华看来,意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留有余地。以有限表现无限,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无形表现有形,给欣赏者保留想象的空间。其三,宗白华对意境与艺术家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意境与创作者人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艺术境界及意境,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是与艺术家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他与现实世界有联系同时又高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境界的提炼与升华。因此才赋予美的意义,具有感人的审美效果,从而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滋养。7从意境产生以来,历代学者和文人都没有停止过对意境的研究,所以,从美学审美的角度上,中国的审美特质才在世界美学之中独具一格,美丽而美妙地体现着古典雅致的东方之美。二、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源流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上看,大致上可以将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孕育期一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二是形成期一一唐朝时期,三是深入发展期一一明清以后至今。(一)孕育期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先秦时期,从理论形态上看,“意境”的用语还没有出现,最先体现出来的是“意象”的特点。意象是构成形象境界的基本单元(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够承载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具体事物)单个的意象固然不能构成意境,它们之间有蕴意深浅以及局部寓意和整体寓意的区别,但是融主观的情感于客观外物,构成形象的主观情感的显现,却是它们的共同点,从这一点上看,古人探讨意象也就是在探讨意境。论意象也就是论意境。古代的意象论最早在《易传》中阐述出来,《易•系辞上》称:“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7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8叶朗先生认为: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得清楚,可以表现得充分。由此可见,“易象”是通向文学艺术的审美形象。9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一般都采用比喻来说理,一般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老庄哲学对“道”的描述,便整体地采取形象譬喻的方式来阐述。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10这种用具象来承载抽象情感和道理,事实上也就是用意象构筑意境,所以说,虽然在先秦时期,“意境”一词尚未使用,但是其内涵已经在文学中体现出来,只是当时的文人并不自知而已。两汉时期,儒家文化开始独尊,受其侧重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伦理教化的作用的影响,文学研究过于注重外部规律,而很少涉及自身的内部规律。但汉代经学对于诗歌赋比兴手法的解释,涉及到了意境的问题。(二)形成期一唐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意境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还没有出现,但是意境已经开始孕育并有所发展。首先是意境伴随着佛经传入了文学领域,如《华严梵品行》中“了知境界,如幻如梦?《无量寿辰经》:“斯义宏耀,非我境界”等等。其次,虽然这一时期没有概括出“意境”的没学范畴,但实际上文学创作中意境出现了意境,以曹操和曹植为代表的所营造的意境,形成了阳刚宏壮和阴柔之美的两种基本形态。再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味说”非常的盛行,也就是以“味”论诗。如陆机《文赋》说:阙大羹之遣睬。”11他以肉汁的余味比喻诗文的艺术感染力;刘勰的《文心雕龙》多次以“味”论诗文,他所说的“味”与艺木的善于状物、情感真切、有言外之意等都有密切联系;钟蝶的《诗品序》也强调诗歌要有“滋味”从诗味说与意境理论的密切关系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味”论诗文的主张,巳孕育着后来出现的意境理论的端倪。意境理论在唐朝中期开始走向成熟并得到确立。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直接为意境理论的成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佛教禅宗思想的介入,空”逐渐成为文人学子的一种精神追求,使人们的美学旨趣发生了新的变化。“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之后,皎然的《诗式》也探讨了意境理论的某些方面。他论诗也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等概念。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说。所谓取8曾凡朝.《易经》[M].湖北辞书出版社2007.01.9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10李耳.《道德经》[M].金盾出版社.2009.01.11郭晓芳编.《陆机〈文赋〉》[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12.境,就是选择,提炼诗境。还指出取境的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中出发,先取境美,融人情思;二是先积精恩,意境抻王,触景而发。之后权德舆明确提出了“意与境会”,这含有意境浑融的意思,初步概括了意境理论的基本特征。之后刘禹锡、司空图以及宋代的一些学者都对意境有不同角度的阐述,但是很少有新的突破。(三)深入发展期一明清以后明清之后,是意境理论的深入发展时期,一是意境理论在许多艺术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二是人们对意境理论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唐朝和宋朝时期,人们谈意境,一般都是从诗歌的创作需要出发的,明清之后,已经开始引入绘画、舞蹈、戏剧等领域。这一时期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很多,从美学范畴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明末清初的王国维和现代的宗白华。这一点在上文已经提过,故不再重复。三、意境的内涵意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进行过概括和研究,做过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在意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解释难免失之偏颇。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由意和境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意指的是创作者的主观精神,境指的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是创作者主观精神的客观物质承载体。这两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意无境或是有境无意都不能构成意境所以,意境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创作者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创作者以现实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的产物,同时也是作品的欣赏者以作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的产物。也就是说,意境是创作者与作品的接受者共同进行审美创造的产物。所以,一个作品是否有意境,意境的高低深浅,不是由创作者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2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2此诗意境可看作两层。“第一意境”即由字面呈现,写的是山中红花自开自落的自然景观,这是实写,而通过这极具美感的画面所生发出的“第二意境”即诗中所蕴涵的禅理,则只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通过直观景物而领悟富于禅味的境界,为虚写。其实,在作者看来,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也象山中芙蓉花一样在自生自灭,人应该心无挂碍,超然世外,这才是这首诗的空外之音、味外之旨。所以,所谓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主观情思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才华和技巧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诗意浓郁、含蓄蕴藉的艺术化境。意境蕴意丰富,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潜心领悟韵外之韵的艺术境界。四、意境的创造规律总的来说,意境的创造是以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让作品的欣赏者能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限的精神世界为最低原则也是最高追求的。那么,具体有哪些创造规律呢?(一)象外有象景外有景这一意境原则是诗歌美学家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一文中提出来的。我们读一个作品,感到其中的形象描写非常生动、具体,能不能说这就是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呢?不能。因为它只是使读者感到有“象”,还没有使读者感到“象外有象”。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它能使读者感到在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外,还可在自己的想象中寻找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新的形象境界,它不但与创作者之间有着共鸣,也与作品的接受者之间有着内在情感上的牵连。它远远地超出了作品已经表现的部分,是接受者与作品所产生的共鸣,是接受者主观情感在作品中所寻找的抽象表达。“象外有象”中的第一个“象”,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的景象,而第二个“象”则是作品的接受者在有限的作品之中所寻找的另一个虚幻世界,它是第一个“象”与作品接受者之间共鸣而幻化出来的对接受者主观情感的寄托与表达。例如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徐悲鸿老先生的著名的《八骏图》12杨文生编.《王维诗集笺注》[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9.
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若是真要在一方小小的白纸上画出千军万马,只怕那一张白纸承载不下。可是徐老师却只画出了八匹马,其余的都是在尘土飞扬之中若隐若现的马脚,这不能不让观者看出来那千万匹马风驰电掣的雄壮画面。这就是在有限的作品中感受无限的美妙,就是意境的高深境界。另外,我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无一不是意境的典范杰作。在那短短的几行字里面,读者却能感受到无穷的精神力量,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面不断的堆砌景象,连续十种景物的简单组合,看似毫无关系,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的景物而已,可是当读者读到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时,不能不被他的才情与伤感所折服,这就是意境的力量,让你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物象之中感受到创作者内心无限的悲凉和忧伤。(二)超然物外领会那无言的意任何作品所描绘的形象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若是仅止于此,而不能引领接受者从这有限的形象之中进入另一个无限的精神领域,从具体的作品之中感受到那无穷的“言外之意”那么作品就没有意境可言。意境的存在必须以意蕴为基础,意蕴是意境的生命所在,是意境最为根本的核心本质。所谓意蕴就是蕴含在个别形象中的颇有哲理性的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当读者由形象而进入意蕴,他就会从有限之中解脱出来,进入无限,获得一种审美的自由感。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雨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是一幅美丽的剪影。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秋夜,女主人公无法入睡,便起来走出屋外,伫立在玉阶边。夜深了,凝重的露水打湿了女主人公的罗袜。这个细节,令读者想起她为何还不去休息呢?而这时,女主人公已走进屋里了,可她仍要望月。在这首诗里,只有客观的描写,却无处不体现了女子内心的幽怨。清人俞陛云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不言怨,而怨自深矣”再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就写出一幅丰富多彩而奇妙无比的雨景图画。在余光中笔下,雨是有光、有色、有声、有味的。看得见其形: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敲打着这城市,像敲打一架古老的琴,远远近近,一张张的敲过去,细细密密。听得到其声:淅淅沥沥、滴滴点点滴滴,像母亲唱的摇篮曲,像千百头蚕啮食桑叶,细细琐琐屑屑。还闻得到气味: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空蒙而迷幻。还有强烈的角觉感:潇潇冷雨,潮潮湿湿,凄凉,凄清,凄楚,再笼上一层凄迷。可以舔舔那冷雨,可以看看雨形、雨姿、雨势、雨态,看雨的色彩、雨的流光;可以听听雨声,无论疏雨滴梧桐、聚雨打荷叶,还是雨打竹楼、雨打树上瓦上,其韵律都清脆可听;也可以嗅嗅闻闻雨味、雨气,感受雨趣、雨韵、雨的生息与灵性。这种全方位、多角度、长镜头的雨景画面,既充分地展示出了客观世界的厚实性,又巧妙地表现了主观世界的感受的强烈性和鲜明性,这是任何诗句都无法达到、无法容纳的。可见,意境不只是诗歌的独有,它是一切创作的共同的追求目标。(三)虚实相生在真实中独创含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它能给创作者和接受者带来新鲜感和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来自于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同时也来自于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创作者充分发展着的个性特色和个体意识,因而绝不会与别人重复。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13例如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独特感受,李白对酒的独特感情,苏轼对月亮的独一无二的感触,陆游对梅花的独特嗅觉,杜甫对民间疾苦的独特感受……他们都以各自对客观外物的感受和体验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意境,寄托自己心中的苦与乐以及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抒发着自己内心难以言表的独特思想,表达着自己对爱对人生的思考,并以此与读者共分享。情和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意境的创造中,情和境不是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相互交融、契合无间的整体。情是意境的核心,景是意境的外在表现,两者缺一不可。另外虚实相生,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是意境的创造的又一规律。所谓“实”,就是“有”,是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所谓“虚”,就是“无”,是不可见、不可触的抽象存在。14艺术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艺术作品中的“虚”,即难以捉摸的人的情思意念。如果只有“虚”,作品必然抽象无味;如果只有“实”作品必然堆垛无趣,缺乏生气。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虚为实,使心态物化,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比如人的愁绪,本是虚的、精神性的,不可触摸与计量。但是李煜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就把愁绪物质化了,让接受者能够可感可触,从而创造出不可比拟的美感。虚实相生的另方面,是以实生虚,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3王国维.《人间词话》[M].人民出版社.197214柳晓凤.《虚实相生一一意境的审美特质》[Z].时代文学.2009.12若是没有最后一句,全诗所写仅是一连串生活景象的罗列,有实无虚,便无意境可言。所以“断肠人在天涯”是借实生虚,化景物为情思的关键之句。虚实结合,意随物显。意境的创造还必须遵循形神兼备的规律。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神兼备创造意境的方法有二:一是“形真神全。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画记》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要求绘画达到“形真而园,神全而和”。如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的初次露面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逼真的形态描写中传达出羞涩无奈的内心特征。二是“离形得似”。这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来的。“离形得似”不是不要形,而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离开描写对象的原貌和形态,甚至运用夸张、虚幻或象征的“形”来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到湖北江陵,尽管是顺流而下,古代的帆船至少要走上几天,“一日还”是绝不可能的。船经三峡之间的“万重山”,两岸并不到处都是猴子,猴子也决不会随着舟行,日夜啼叫。这样写是一种“离形”,是为了传神地写出诗人的轻快心情与感觉中的舟行之迅速。细节并不真实,但这是一种感觉的真实,传神的真实,也是更高层次的真实。所以李白这首诗形神兼备,意境生动、开阔。五、意境的审美特征(一)气韵生动的“形象美”形是意境的外在表现,意境依赖形象而存在,如果“形”不“美”,那么也就难以带给接受者美感,意境也就不可能“美”了。形象美是一切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意境理论尤其以诗歌的发展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形象美相对于诗歌而言,就更加的突出。形象不单指人物形象,风云月露、花鸟虫鱼、一缕烟霞、一种心境、无一不归于形象的范畴。创作者要表达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不能借助抽象的概念,严密的判断,准确的推理的逻辑形式直接诉诸接受者,而只能将自己的情感、生活的认识融化于、渗透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来震撼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进入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所以说,离开了形象,意境就无所依托,成了不可捉摸的虚玄之物。只有形象美,才可能出现意境美。形象要美,首先必须要真实鲜明,符合或者近似于生活的本来面目,能体现出“形”本来的特征,这就是古人说追求的“形似”。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十个外在的形象连续铺陈,最后一句抒情,使意境油然而生,前面所有的形象的堆砌,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句的述说,让人联想到的是一幅苦涩的流浪者的伤感画面,那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其次,形象要美,就必须气韵生动,呼之欲出。所有的艺术作品,大凡上乘之作,无一不是气韵生动的,也就是说,不仅仅外形像,精神也像,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无论是文学、绘画、舞蹈,甚至是音乐,都必须是生动的表达着其外在形象的美,这种美,在作品中似乎可以触摸的;这种美,跃然于作品之中,有着呼之欲出的张力。卢照邻的《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浮香”、“圆影”状荷之形,悲秋早谢写荷之神,诗人真是就荷写荷么?当然不是,而是借荷写人,荷已人格化、生命化,它折射着诗人的自我,诗人才不为世用的愤怒之情,青春难再,功业难成的忧患之感附丽于荷这一形象而抒发得淋漓尽致。(二)意与境浑的“情性美”“意与境浑”,通俗的说就是“情景交融'。15王国维在评论作品是否有意境时,就是以是否做到“意与境浑”作为起码的标准,做到了就是有意境,否则便无意境。他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为“闹”字既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饱含诗人当时修史时那种春风得意的欢愉心境,做到了情景交融,所以说有意境。古人创作,讲求“渗透”作品中不一定有直接抒情的字样,然而创作者能够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捕捉人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踪迹,通过典型的图景的描绘,使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而真实的蕴藏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这在现代的创作中还是如此。如鲁迅小说《祝福》的开头和结尾写到新年除夕“祝福”的欢乐景象,热闹的鞭炮声,空气中充满火药香,忙碌的祭礼准备,隆重的祝福场面,屋外瑞雪飞舞……在这幅欢乐的景象中映衬出讨饭的祥林嫂的悲惨15赵永华.《韵味无穷含蓄隽永一一谈意境的审美特征》[Z].文学理论研究2006.04形象。这样的情景交融是以乐景写哀。景象越欢乐,悲哀越深沉,形成一种哀思无穷的意境。另外古人还经常运用“移情”手法,使情与景交融揉合,达到意与境浑的目的。所谓移情,指的是诗人在运用艺术手段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体察入微和观念联想的作用,“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朱光潜《美学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例如: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诗人把风雨草木都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春雨知时令之需而及时降临,随同春风悄悄地滋润万物,用拟人手法表达出诗人关注民生的襟怀。(三)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创作者总是通过塑造鲜明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无限情思,而不是空泛的发议论抒胸臆,这就形成了意境的含蓄美。正所谓一山一水一宇宙,一花一鸟一世界。以有限表现无限,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令人神思遐想,回味无穷,这种含蓄蕴藉之美,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极致。例如刘禹锡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字面上看,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事,看似毫无惊人之处,但只要反复吟味,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佳作。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大豪族的聚居之处,朱雀桥是六朝都城正南门外的一座大桥。昔日,这里的繁华景象可以想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豪华奢侈的王谢家族已被历史无情地淘汰,煊赫的府第如今也已荡然无存,只见野草闲花长满了朱雀桥畔,旧时王谢家堂前的飞燕,现在也飞到普通百姓家去筑巢了。作者在诗里并没有直接发什么议论感叹,但平平数语,却道尽了沧海桑田、人世无常的盛衰变化,也表现了诗人对豪门贵族的无情鞭挞和讽刺,因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创作者以自己对生活,对现实的独特的敏锐的观察和内心感受,选取典型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创造出幽深美妙的意境,使接受者能从有限的作品之中感受到无限的情思,感受到那“无言”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含蓄。这就是意境的独特之处,就是意境的含蓄美。(四)情溢于境的“抒情美”可以说,一切创作皆以抒情为出发点。而意境为创作者抒发感情提供了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意境的抒情美首先在于意与境浑,情景交融,在这里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已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交融。故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16。细观一流诗人的作品,写景与抒情的确结合完美,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地步。如李煜的《鸟夜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采购管理课件
- 劳务合同电子版
- 现代技术服务费合同4
- 绿城2024年度物业市场拓展合同
- 2024年度租赁合同标的物业的转让及过户规定2篇
- 2024版教育培训联合经营合同
- 2024年度设备维修合同标的及维修服务具体流程2篇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按揭合同范例2篇
- 基于二零二四年标准的房屋买卖中介合同
- 物理化学 第8章 各类反应的动力学
- 2023年云浮罗定市医疗卫生单位招聘卫生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2024年文化版:含有文物保修责任的文化遗址租赁合同
- 第26课《赤壁》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高校教师职称答辩演讲稿
- 员工心理健康安全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CT机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24
- 2024年贵州省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ASTM-D3359-(附著力测试标准)-中文版
- 国开2024年秋《机械制图》形考作业1-4答案
- QBT 2460-1999 聚碳酸酯(PC)饮用水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