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A.隋文帝 B.隋炀帝C.唐太宗 D.武则天2.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3.关于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记载:“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李世民被逼无奈,先下手为强,杀死建成、元吉,《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建成颇仁厚,遽止之(拒绝先下手为强)”;当今一些史学家研究认为,李世民是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已经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据此可以认定()A.争权中李世民由被动变为主动B.《旧唐书》试图隐瞒历史真相C.学者研究结论与史实完全吻合D.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非法4.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5.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太宗()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6.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唐太宗的这段话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存百姓” B.知人善任C.济世安民 D.轻徭薄赋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8.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手工艺品、技术和医药书籍等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④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 B.①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A项正确。2.答案:D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A项违背历史潮流说法错误;B项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项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3.答案:D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还是史学家等均强调了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是存在问题的即是非法的,故D项符合题意。4.答案:D8世纪中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地方大权,它的平定并没起到实质作用,所以A项排除。B项不是主要因素;C项是客观因素,是外部因素。D项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即节度使拥有大权是出于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的需要,故选本项。5.答案:A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善于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答案:B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正确。7.答案:A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所以A项符合题意。8.答案:A本题考查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①②是唐太宗时期的史实,③④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史实,故选A。9.答案:D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不是导致唐灭亡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藩镇割据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制度所致,B项错误;材料中“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导致军、政、监察集于一身,不利于防范贪腐、渎职等行为,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D项正确。10.答案:B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B项符合题意;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经济遭到浩劫,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D项错误。11.答案:(1)始于唐朝。权力: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史实: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2)唐太宗知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