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射事故管理主讲人:刘蔼成主任医师放射事故管理主讲人:刘蔼成一、事故处理原则放射事故是指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源的一切实践活动中,由于辐射源失控对环境和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造成辐射危害的意外事件。而其中的责任事故是违反有关规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放射事故。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及公众非自愿接受的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叫事故照射。在国家颁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中,对事故处理原则作了必要的规定,是事故处理的基本依据。一、事故处理原则放射事故是指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源的(一)控制事故源:事故发生后首先应把事故源控制住,防止事故继续蔓延扩大。为此,应对现场采取一定的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如为污染事故,应划出禁区,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现场;如为固体粉末污染,首先应关闭通风系统,以免粉末扬起;如为挥发性液体污染,则应加大通风,但一般还要打开门窗,以防止污染范围扩大;对于密封源脱出,要将源迅速返回容器内。但是,遇到强辐射源时,应首先组织附近人员立即退出现场,然后研究处理措施,以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地消除事故;如果是放射源丢失,要尽力组织有关单位追回。(一)控制事故源:事故发生后首先应把事故源控制住,防止事故继(二)事故要及时处理:事故一旦发生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无论发生什么类别的事故,处理工作都要及时,不能等待,才能把事故的后果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如为污染事故,污染时间越长,吸附越牢,去污难度愈大。所以,去污工作应尽可能快地进行,并根据污染源的特殊性和污染表面的材质,选择效果好的去污方法;丢失事故更是如此,因为源处于无控制状态,完全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更大的危害。(二)事故要及时处理:事故一旦发生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无论(三)事故发生单位应迅速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同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接受当地卫生防护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四)对事故中的受照人员,要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剂量资料,并进行剂量估算。(1)受照工作人员佩戴的个人剂量计应立即收回,并测量。(2)对内照射,应收集有关样品。如空气采样、收集口罩、手套、工作服、鞋袜、设备表面擦拭、鼻拭及尿样,并对上述样品进行测量和体表污染测量等。(三)事故发生单位应迅速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3)对受中子照射,要收集头发、尿样、个人所携带的金属样品,在医生同意收集血液样品,并进行上述样品的测量。(4)对未佩戴个人剂量计,应收集可供事故测量的样品,其中手表红宝石是满意的样品,但需在已建立这项测量技术条件的机构测量。(5)了解事故的原因、过程和照射条件,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由受照者叙述和模拟事故过程。因为在很多的事故照射中没有个人剂量计,而要依据调查和模拟的受照条件做出剂量估算。(6)一些必要的事故现场情况应尽可能加以保护,调查中除详细记录外,必要时应有录音和照片。(3)对受中子照射,要收集头发、尿样、个人所携带的金属样品,(7)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防护人员要初步估计受照人员的剂量水平,供有关部门和医生参考。(8)在必要时,可重建事故辐射场,利用人体模型,模拟事故照射条件进行剂量分布测量。(五)医学检查或医学处理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50mSv以上者,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或做出医学处理。(7)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防护人员要初步估计受照人员的剂量水平(六)事故的善后工作
事故处理后期工作,主要是分析事故的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判断事故的级别和类别,提出结案意见,并呈报有关部门。同时要求在事故处理中的每一份文件都妥善保管。包括座谈记录和受照人员个人材料、处理事故计划、现场调查资料、放射性测量原始数据、处理措施、人员剂量档案、事故报告、总结等都要存入档案。重新制定预防事故的措施,防止今后发生类似事故。(六)事故的善后工作
事故处理后期工作,主要是分析事故的原因*二、事故的性质和事故分类、分级
放射事故究其发生的原因,可将事故的性质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它事故。按照事故引起的照射方式,按其类别分为一类:人员超剂量照射事故,二类: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三类: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各类放射性事故按其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放射事件(又称零级事故)、一级事故、二级事故、三级事故。具体分类。*二、事故的性质和事故分类、分级三、放射事故处理程序
(一)了解、记录事故情况、发生时间、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等。(二)深入现场,采取果断措施中断危害因素,抢救受照人员,控制事故影响,并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三)判断事故级别逐级上报,有可能构成三级事故时,在24小时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报告,并由卫生部指导事故处理;二级以下的事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处理,涉及放射性同位素事故时会同公安部门处理,并成立事故处理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责成专业人员具体处理。三、放射事故处理程序
(一)了解、记录事故情况、发生时间、单(四)开展现场调查。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分析事故原因、性质,提出具体处理方案。处理措施要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可能降低事故损失,保护好国家及公众的财产。(五)做好后续调查和处理。包括查找丢失放射源、处理放射污染物、对受照人员进行剂量估算和医学检查等。(六)结案。按国家(2001)第16号令发布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第十九、二十条放射事故应在发生事故之日起30日内结案。逾期不能结案的,必须做阶段报告,并按此分别向卫生部、公安部报告。(四)开展现场调查。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分析事故原因(七)总结教训,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八)资料归档,包括事故单位或个人的事故报告、调查事故的证明材料和取证资料、处理事故的技术资料、事故危害评价资料、受照人员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的有关资料、事故报告表及事故登记等。(七)总结教训,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四、放射事故的预防性措施放射事故的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为此,严格放射卫生防护的管理,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是搞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防止放射事故的重要环节。(一)督促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建立健全自我管理体系,以保证“标准”、“法规”的实施。四、放射事故的预防性措施放射事故的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人为因(二)向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的主管放射防护的领导宣讲国家、地方有关法规、要求,以提高法制观念。(三)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工作场所中的放射防护设施,严格执行审查和批准制度,保证防护措施安全可靠,将潜在事故因素消除在设计阶段。(四)对所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严格实行许可登记制度,严禁无证使用,严禁给无“许可登记证”的单位订购放射性同位素源。(五)提高设备质量,加强监督监测,消除事故隐患。(二)向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的主管放射防护的领(六)对于放射性同位素源及产生的废物,要妥善保存,不得乱丢,未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允许不准擅自处理。(七)对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实行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方能从事放射性工作。(八)开展全民的放射防护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特别是识辨放射危险标志的宣传,提高全民的防护意识,以杜绝某些不该发生的事故。(六)对于放射性同位素源及产生的废物,要妥善保存,不得乱丢,劳动卫生与职业中毒一、职业中毒(一)毒物与职业中毒由于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根据临床类型和表现形式可分六种:(1)急性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2)慢性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有小量毒物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这是最多见的职业中毒。劳动卫生与职业中毒一、职业中毒(3)亚急性职业中毒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在3~6个月内)有较大剂量的毒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4)迟发中毒是在中毒后的数日到数周后出现的中毒症状,如重症有机磷中毒在中毒好转后数周到数月内,表现周围神经类及精神症状。(5)远期效应如某些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在数年后出现癌症。如慢性铍肺,可以在脱离接触后5~10年才发病。(6)毒物的吸收状态即毒物在机体内积蓄,在血、尿及其他生物材料中的含量增加,(3)亚急性职业中毒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在3~6个月内)有较大但无临床中毒的表现,如铅吸收、汞吸收等,这种毒物吸收状态往往是中毒的前驱,有的已经是亚临床的中毒状态。(二)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在生产环境中常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态存在。但在生产中由于加工、反应等过程,往往以下列七种形态,造成对生产场所和外环境的污染。(1)固体如氰化物、对硝基氯苯等。(2)液体如苯、汽油等有机溶剂。(3)气体如光气、氯气、二硫化碳等。但无临床中毒的表现,如铅吸收、汞吸收等,这种毒物吸收状态往往(4)蒸气如汞蒸气、碘蒸气等。(5)粉尘如石英粉尘、煤尘等。(6)烟(尘)如熔炼铅时产生的铅烟,农药熏蒸剂燃烧时产生的烟等。(7)雾如喷漆、电镀铬时产生的漆雾和铬酸雾,金属酸洗时产生的硫酸雾等。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生产性毒物存在的形态,不仅可以了解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措施,而且对确定采取样品的方法、测定毒物的浓度都有实际意义。(4)蒸气如汞蒸气、碘蒸气等。(三)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有如下三种:(1)呼吸道这是生产性毒物侵入机体的最主要途径。凡是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据报道,有95%以上的职业中毒是经呼吸道吸入引起的。(2)皮肤一般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物质均可经无损伤皮肤侵入机体。(三)接触机会(3)消化道在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侵入所致中毒者甚少见,但当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卫生原则或偶然误用、误服亦可造成中毒。毒物进入机体后,由于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及机体各器官的生理、生化特点的不同,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转化、排泄也不同。排出机体的途径有:a.经呼吸道排出:主要指气态和易挥发的毒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苯等。(3)消化道在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侵入所致中毒者甚少见,但当b.经肾及肠道排出:主要有铅、汞、锰、镉金属毒物和苯的代谢产物等。C.其他途径排出:有的毒物可经汗腺排出,如砷化物;唾液腺排出,如铅、汞;有的可随乳汁、月经排出,如铅汞、砷;亦可随毛发、指甲代谢离开机体,如砷、铅、汞、锰等。b.经肾及肠道排出:主要有铅、汞、锰、镉金属毒物和苯的代(四)职业的特点:职业病具有以下特点:(1)病因明确,即有明显的职业危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下,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2)职业危害因素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劳动者致病,一般可见接触水平(剂量)一反应关系。(四)职业的特点:(3)在同一生产环境下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诊断,进行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较易。但目前不少职业病尚无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但职业病又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必须抓好预防这个环节。(3)在同一生产环境下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别(五)主要临床表现很多生产性毒物对血液系统都有损害作用,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形成变性血红蛋白、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如铅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并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重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引起白血病;亚硝酸盐及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三硝基甲苯还可出现赫恩氏小体,网织细胞、碱性红细胞,发生溶血作用,以致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五)主要临床表现,出现红细胞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尿等;水合肼可致血胆红质含量增高,正色素性贫血;一氧化碳可产生碳氧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等。引起中毒性肺水肿的生产性毒物有如下几类:(1)刺激性气体如光气,氯气、氮、二氧化氮、臭氧、氧化镉、羰基镍、甲醛、丙烯醛、澳甲烷、氯化苦、硫酸二甲酯等。,出现红细胞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尿等;水合肼可致(2)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3)有机溶剂如汽油、四氯化碳等。(4)有机氟热解产物如氟光气、氟化氢等。(5)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内吸磷等。对上述任何毒物中毒后,均应考虑有可能发生肺水肿,积极采取如下预防性治疗措施:(2)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1)卧床休息24~48小时,观察有无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出现,如有可疑,应作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观察有无肺水肿表现,若有早期肺水肿征象,应立即进行处理,除继续使用相应解毒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外,可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刺激症状严重,有可能发生肺水肿的,应及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肺水肿及中毒症状。常用药有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1)卧床休息24~48小时,观察有无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3)光气中毒者,在潜伏期和早期应用20%乌洛托品20毫升静脉注射,可以预防肺水肿和减轻中毒症状,但对已经发生肺水肿可能无效。(六)职业中毒的诊断(1)职业史(2)劳动卫生现场调查(3)症状与体征(4)实验室检查(3)光气中毒者,在潜伏期和早期应用20%乌洛托品20毫升静(七)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和治疗原则:有机磷农药发生急性中毒时,常在接触2-6小时内出现症状,从呼吸道吸入或经口进入高浓度有机磷农药引起中毒时,则数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出现症状,一般发病愈早。病情愈重,主要临床表现为:(七)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1)毒蕈碱样症状:主要为腺体分泌亢进及平滑肌痉挛。症状为食激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诞、视力模糊、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重者可引起肺水肿。(2)烟碱样症状:表现为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言语含糊、胸部压迫感、肌束震颤等。(1)毒蕈碱样症状:主要为腺体分泌亢进及平滑肌痉挛。症状为食(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失眠或嗜睡、多梦、言语不清,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呼吸中枢或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少数重症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数天或数周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伴随脊髓病变,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损害,有的称为迟发型中毒综合症.有的还可见癔病样发作等精神障碍。(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失眠或嗜睡、1.急性中毒的处理:(1)迅速清除毒物:对生产或使用农药引起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指甲、头发等。眼部被污染者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经口中毒者,应立即用清水等,彻底洗胃或催吐,至洗出液无色、无特殊臭味为止。1.急性中毒的处理:(2)及时应用特效解毒药:一般对轻度中毒者可单用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能剂(如解磷定、氯磷定、双复磷、苯克磷)。中度中毒以上宜两者并用,对重度中毒者应早期足量使用阿托品,达到阿托品化后即应减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用药至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但大剂量使用阿托品时应注意过量中毒。(2)及时应用特效解毒药:一般对轻度中毒者可单用阿托品或胆碱(3)对症治疗:可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对重症患者在治疗中应积极防治肺水肿和脑水肿,病情好转后要注意观察数天,以防止复发。2.金属络合剂:二巯基丙磺酸钠、依地酸二钠钙等。(3)对症治疗:可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对重症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由许多生产性毒物所引起,常见的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乙酸替苯胺、苯醌、硝基苯、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亚硝酸盐、铁氰化物、丙烯晴等,吸入高浓度NO也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硝酸盐也可通过还原为亚硝酸盐而呈此作用。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由许多生产性毒物所
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救治,主要解毒剂为美蓝,成火剂量为1~2毫克/公斤体重。使用时,可以1%美蓝溶液5~1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半小时后,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再重复注射,至紫绀减退。注射应缓慢,以防副作用。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救治,主要解毒剂为美蓝,成火(八)职业中毒的预防如: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是由于工人长时间(数月至数年)低浓度环境下工作所致。它对造血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中毒早期出现白细胞持续下降(4000/立方毫米左右),血小板减少(8万/立方毫米以下);中毒晚期可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急性中毒分为:轻、重,慢性分为:轻、中、重。(八)职业中毒的预防(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如喷漆作业采用无苯稀料,制药工业以酒精代替苯作萃取剂,制鞋、印刷业以汽油代替苯作溶剂等。(2)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工艺,如采用静电喷漆、自动化淋漆及浸漆,水性漆电泳等。(3)通风排毒以局部机械通风为主,可根据操作方式和生产特点,设计出各种形式的通风排毒装置,经回收或净化处理后排放,以免污染大气。(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如喷漆作业采用无苯稀料,(4)卫生保健措施对苯作业现场要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工人可戴防苯口罩或送风式面罩;对防护设备应加强维护和检修工作;建立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器质性疾病、严重皮肤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患者均不宜从事苯作业。(5)前期预防:做好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4)卫生保健措施对苯作业现场要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九)实例:职业中毒调查1、准备工作1)接到职业中毒报告应进行核实2)制定调查方案a.明确调查目的b.选择调查方法c.调查内容3)做好人、财、物的准备(九)实例:职业中毒调查
1)建议当地政府部门成立紧急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处理事故。2)技术人员的组织分工3)核实诊断,确定毒物4)对中毒病例进行个案调查5)现场采集环境样品6)资料分析7)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8)及时做好职业病报告放射事故管理课件3、终未质量撰写急性职业病中毒调查报告a.简要介绍重大急性职业中毒慨况b.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经过c.现场调查结果d.事故原因分析e.预防与建议:对事故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建议3、终未质量二、劳动卫生(一)劳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劳动环境三方面。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助剂、中间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全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劳动强度;生产环境是大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是按生产过程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二、劳动卫生(一)劳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二)职业危害因素其来源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劳动条件,对人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这些有害的生产性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①化学因素有:有毒物质,如铅、汞、苯、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和混合粉尘等。(二)职业危害因素其来源②物理因素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等。③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②物理因素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过高,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精神紧张,如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视力紧张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等。②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③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如化工生产的容器或管道跑、冒、滴、漏等有害污染。(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和作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关系或因果关系。其作用是:(1)识别、鉴别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或其作用条件,估测对接触人群的危险度。(2)研究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及工伤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和作用(3)阐明接触水平一反应关系,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法规、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调查掌握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以便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5)鉴定劳动卫生工作的质量,评价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等。(3)阐明接触水平一反应关系,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法规、标准(四)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应用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特点应用前瞻性调查,就是从接触某种职业危害因素中观察接触人群中可能发生的损害状况,并以不接触的人群作对照,经过一定的时间观察,比较两组有关指标的差异。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是可预先合理设计,资料易收集,准确性较高,能直接估计危害因素与某指标的关系程度。其缺点是由于调查对象众多,在人力、物力耗资大,观察时间长,观察对象难免有各种变动,以至不能按原计划完成任务。放射事故管理课件
应用回顾性调查,就是根据现有资料,从已发生的疾病或症状出发,追溯其与接触某种可疑危害因素的联系,与无明显疾病人群作对照。用同样的方法回顾有无接触某因素及其程度,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从结果探讨可能的原因。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是方便、迅速、省人力、省时间,一次调查可涉及多种因素。缺点是不能直接估计某因素与某指标的因果关系,容易受过去记录不全或被查者记忆不清,观察对象非随机样本,不易获得准确的资料。应用回顾性调查,就是根据现有资料,从已发生的疾病(五)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调查中常用的统计指标(1)发病率、某个时期(年、季度或月)内,某种作业工人中某种职业病的发病率。a.发病率:某次急性职业中毒时,某种作业工人中,某种职业中毒的发病率可按下列计算:发病率=某次中毒中新发现的病例数/该单位全部工人数×100%b.发病人数:某次急性中毒时,某种作业工人中发生中毒的全部人数。(五)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调查中常用的统计指标(2)死亡率、死亡人数死亡率:某次急性中毒时,因某种职业中毒而引起工人的死亡率可按下式计算:死亡率=某次职业中毒死亡的病例数/该次中毒的全部发病人数×100%(2)死亡率、死亡人数(3)5年年均体检率、年体检率a.5年年均应体检率=某单位5年内应体检人数之和/某单位5年中接触有害物质全部人数之和×100%b.年体检率=某单位本年度内体检实际人数/某单位本年内应体检人数×100%(4)检出率检出率=某病检出人数/某种有害因素实际体检人数X100%(3)5年年均体检率、年体检率(5)患病率患病率=本年度内某病新发病人数十老病人数之和/本年度内接触某种特定物质实际人数×100%(6)构成比构成比=本年度内某病种实际人数/本年度内各病种人数之和×100%(5)患病率(7)计算发病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计算发病率(检出率)时该作业工人数(受检工人数)不包括该时期以前已确诊为该种疾病的人数。②新发现病例是指该时期内初次确诊的病例。③计算慢性病(如尘肺)检出率时,被检工人数是指从事该作业一年以上的工人数。④受检率达到90%以上时,计算发病率或患病率才有意义。计算患病率可以一般地了解历年来累积的患者数和发病概况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但不能具体说明某个时期内的发病情况及其严重程度。应用患病率进行分析对比时,还要考虑到不同人群中性别、年龄、工龄等因素的差异。(7)计算发病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计算发病率(检出率)时(8)疾病构成比该指标可以说明各种不同疾病或轻重程度不同(轻度、中度、重度)职业病的分布情况,例如Ⅰ期矽肺例数与各期矽肺总例数之比可按下式计算:Ⅰ期矽肺例数与各期矽肺总例数之比=Ⅰ期矽肺例数/矽肺总例数×100%(六)生产性噪声、来源及分类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称为生产性噪声。按其来源可分三类:(8)疾病构成比该指标可以说明各种不同疾病或轻重程度不同(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的,如织布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砂轮等所发出的声音。(2)流体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突变或流体流动而产生的,如通风机、空压机、喷射器、气笛或放水、冲刷等发生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嗡嗡声。(4)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的规定。(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的,如织布机
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A)。(七)职业病报告的程序根据《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工作手册》2003年颁布的《关于职业病报告办法》中规定职业病报告应按以下程序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1)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为最初接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向当地县(区)卫生监督机构报告。最先接到报告的卫生监督机构在勘验确认后,应于24小时内电话专报卫生部,并在处理工作结束后5日内,将专题报告报至卫生部。(2)卫生监督统计报告从2006年已改为网络直报,以每人一卡和一厂一卡按照自然年度分为半年审核上报至卫生部。(1)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为最初接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向当(八)一般劳动卫生调查的内容及其方法劳动卫生调查是识别、评价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劳动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步骤。(1)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企业概况,如厂名、厂址、建厂时间、所属主管部门、职工人数等;b.主要原料、产品和生产过程;c.主要车间、工段和工种;d.劳动组织及班次;e.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接触人数;f.防护设备及使用情况;g.工人们的反映;h.作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事故发生情况;i.以往劳动卫生监测及工人健康监护资料;(八)一般劳动卫生调查的内容及其方法j.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及宣传教育情况;k.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设施情况等。(2)调查方法主要通过深入基层即:a.听,听取企业有关部门(如厂长、安全技术和卫生负责人)介绍全面基本情况;b.看,到生产现场实际观察,着重掌握生产过程和危害因素;c.问,对某些问题通过口头询问解决;d.测,监测生产环境空气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以便正确评价生产过程的安全性;j.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及宣传教育情况;k.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设e.查,通过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了解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损害情况;f.总,对所得的全部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防治改进意见;g.建,将所得的调查结果,按建档建卡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厂一档、一人一卡的劳动管理制度。e.查,通过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了解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
(九)劳动卫生调查采样点的选择原则要使采得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必须深入车间详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劳动过程和对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然后根据测定的目的选择采样点,一般选择采样点的原则是:(1)为掌握生产环境的污染程度,主要应围绕工人作业活动范围,在呼吸带水平位置设若干点进行多次有代表性采样。(九)劳动卫生调查采样点的选择原则(2)为了解有毒物质在车间内的影响范围,则应在有害物质发生源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特别在发生源的下风向及其左右范围、车间的休息地点、走廊、邻近车间甚至办公室等选点采样。(3)为评价卫生防护措施,如排毒通风装置的效果,可在排气通风装置使用及停用时分别在工作点呼吸带进行采样,或在密闭装置内外及污染源隙口附近选点采样。(2)为了解有毒物质在车间内的影响范围,则应在有害物质发生源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常用术语1、职业接触限值(OELs):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对于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1.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1.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常用术语1、职业接触限值(OE1.3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2.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1.3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
谢谢!放射事故管理课件放射事故管理主讲人:刘蔼成主任医师放射事故管理主讲人:刘蔼成一、事故处理原则放射事故是指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源的一切实践活动中,由于辐射源失控对环境和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造成辐射危害的意外事件。而其中的责任事故是违反有关规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放射事故。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及公众非自愿接受的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叫事故照射。在国家颁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中,对事故处理原则作了必要的规定,是事故处理的基本依据。一、事故处理原则放射事故是指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源的(一)控制事故源:事故发生后首先应把事故源控制住,防止事故继续蔓延扩大。为此,应对现场采取一定的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如为污染事故,应划出禁区,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现场;如为固体粉末污染,首先应关闭通风系统,以免粉末扬起;如为挥发性液体污染,则应加大通风,但一般还要打开门窗,以防止污染范围扩大;对于密封源脱出,要将源迅速返回容器内。但是,遇到强辐射源时,应首先组织附近人员立即退出现场,然后研究处理措施,以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地消除事故;如果是放射源丢失,要尽力组织有关单位追回。(一)控制事故源:事故发生后首先应把事故源控制住,防止事故继(二)事故要及时处理:事故一旦发生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无论发生什么类别的事故,处理工作都要及时,不能等待,才能把事故的后果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如为污染事故,污染时间越长,吸附越牢,去污难度愈大。所以,去污工作应尽可能快地进行,并根据污染源的特殊性和污染表面的材质,选择效果好的去污方法;丢失事故更是如此,因为源处于无控制状态,完全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更大的危害。(二)事故要及时处理:事故一旦发生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无论(三)事故发生单位应迅速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同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接受当地卫生防护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四)对事故中的受照人员,要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剂量资料,并进行剂量估算。(1)受照工作人员佩戴的个人剂量计应立即收回,并测量。(2)对内照射,应收集有关样品。如空气采样、收集口罩、手套、工作服、鞋袜、设备表面擦拭、鼻拭及尿样,并对上述样品进行测量和体表污染测量等。(三)事故发生单位应迅速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3)对受中子照射,要收集头发、尿样、个人所携带的金属样品,在医生同意收集血液样品,并进行上述样品的测量。(4)对未佩戴个人剂量计,应收集可供事故测量的样品,其中手表红宝石是满意的样品,但需在已建立这项测量技术条件的机构测量。(5)了解事故的原因、过程和照射条件,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由受照者叙述和模拟事故过程。因为在很多的事故照射中没有个人剂量计,而要依据调查和模拟的受照条件做出剂量估算。(6)一些必要的事故现场情况应尽可能加以保护,调查中除详细记录外,必要时应有录音和照片。(3)对受中子照射,要收集头发、尿样、个人所携带的金属样品,(7)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防护人员要初步估计受照人员的剂量水平,供有关部门和医生参考。(8)在必要时,可重建事故辐射场,利用人体模型,模拟事故照射条件进行剂量分布测量。(五)医学检查或医学处理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50mSv以上者,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或做出医学处理。(7)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防护人员要初步估计受照人员的剂量水平(六)事故的善后工作
事故处理后期工作,主要是分析事故的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判断事故的级别和类别,提出结案意见,并呈报有关部门。同时要求在事故处理中的每一份文件都妥善保管。包括座谈记录和受照人员个人材料、处理事故计划、现场调查资料、放射性测量原始数据、处理措施、人员剂量档案、事故报告、总结等都要存入档案。重新制定预防事故的措施,防止今后发生类似事故。(六)事故的善后工作
事故处理后期工作,主要是分析事故的原因*二、事故的性质和事故分类、分级
放射事故究其发生的原因,可将事故的性质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它事故。按照事故引起的照射方式,按其类别分为一类:人员超剂量照射事故,二类: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三类: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各类放射性事故按其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放射事件(又称零级事故)、一级事故、二级事故、三级事故。具体分类。*二、事故的性质和事故分类、分级三、放射事故处理程序
(一)了解、记录事故情况、发生时间、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等。(二)深入现场,采取果断措施中断危害因素,抢救受照人员,控制事故影响,并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三)判断事故级别逐级上报,有可能构成三级事故时,在24小时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报告,并由卫生部指导事故处理;二级以下的事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处理,涉及放射性同位素事故时会同公安部门处理,并成立事故处理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责成专业人员具体处理。三、放射事故处理程序
(一)了解、记录事故情况、发生时间、单(四)开展现场调查。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分析事故原因、性质,提出具体处理方案。处理措施要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可能降低事故损失,保护好国家及公众的财产。(五)做好后续调查和处理。包括查找丢失放射源、处理放射污染物、对受照人员进行剂量估算和医学检查等。(六)结案。按国家(2001)第16号令发布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第十九、二十条放射事故应在发生事故之日起30日内结案。逾期不能结案的,必须做阶段报告,并按此分别向卫生部、公安部报告。(四)开展现场调查。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分析事故原因(七)总结教训,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八)资料归档,包括事故单位或个人的事故报告、调查事故的证明材料和取证资料、处理事故的技术资料、事故危害评价资料、受照人员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的有关资料、事故报告表及事故登记等。(七)总结教训,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四、放射事故的预防性措施放射事故的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为此,严格放射卫生防护的管理,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是搞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防止放射事故的重要环节。(一)督促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建立健全自我管理体系,以保证“标准”、“法规”的实施。四、放射事故的预防性措施放射事故的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人为因(二)向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的主管放射防护的领导宣讲国家、地方有关法规、要求,以提高法制观念。(三)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工作场所中的放射防护设施,严格执行审查和批准制度,保证防护措施安全可靠,将潜在事故因素消除在设计阶段。(四)对所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严格实行许可登记制度,严禁无证使用,严禁给无“许可登记证”的单位订购放射性同位素源。(五)提高设备质量,加强监督监测,消除事故隐患。(二)向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的主管放射防护的领(六)对于放射性同位素源及产生的废物,要妥善保存,不得乱丢,未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允许不准擅自处理。(七)对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实行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方能从事放射性工作。(八)开展全民的放射防护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特别是识辨放射危险标志的宣传,提高全民的防护意识,以杜绝某些不该发生的事故。(六)对于放射性同位素源及产生的废物,要妥善保存,不得乱丢,劳动卫生与职业中毒一、职业中毒(一)毒物与职业中毒由于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根据临床类型和表现形式可分六种:(1)急性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2)慢性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有小量毒物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这是最多见的职业中毒。劳动卫生与职业中毒一、职业中毒(3)亚急性职业中毒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在3~6个月内)有较大剂量的毒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4)迟发中毒是在中毒后的数日到数周后出现的中毒症状,如重症有机磷中毒在中毒好转后数周到数月内,表现周围神经类及精神症状。(5)远期效应如某些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在数年后出现癌症。如慢性铍肺,可以在脱离接触后5~10年才发病。(6)毒物的吸收状态即毒物在机体内积蓄,在血、尿及其他生物材料中的含量增加,(3)亚急性职业中毒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在3~6个月内)有较大但无临床中毒的表现,如铅吸收、汞吸收等,这种毒物吸收状态往往是中毒的前驱,有的已经是亚临床的中毒状态。(二)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在生产环境中常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态存在。但在生产中由于加工、反应等过程,往往以下列七种形态,造成对生产场所和外环境的污染。(1)固体如氰化物、对硝基氯苯等。(2)液体如苯、汽油等有机溶剂。(3)气体如光气、氯气、二硫化碳等。但无临床中毒的表现,如铅吸收、汞吸收等,这种毒物吸收状态往往(4)蒸气如汞蒸气、碘蒸气等。(5)粉尘如石英粉尘、煤尘等。(6)烟(尘)如熔炼铅时产生的铅烟,农药熏蒸剂燃烧时产生的烟等。(7)雾如喷漆、电镀铬时产生的漆雾和铬酸雾,金属酸洗时产生的硫酸雾等。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生产性毒物存在的形态,不仅可以了解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措施,而且对确定采取样品的方法、测定毒物的浓度都有实际意义。(4)蒸气如汞蒸气、碘蒸气等。(三)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有如下三种:(1)呼吸道这是生产性毒物侵入机体的最主要途径。凡是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据报道,有95%以上的职业中毒是经呼吸道吸入引起的。(2)皮肤一般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物质均可经无损伤皮肤侵入机体。(三)接触机会(3)消化道在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侵入所致中毒者甚少见,但当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卫生原则或偶然误用、误服亦可造成中毒。毒物进入机体后,由于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及机体各器官的生理、生化特点的不同,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转化、排泄也不同。排出机体的途径有:a.经呼吸道排出:主要指气态和易挥发的毒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苯等。(3)消化道在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侵入所致中毒者甚少见,但当b.经肾及肠道排出:主要有铅、汞、锰、镉金属毒物和苯的代谢产物等。C.其他途径排出:有的毒物可经汗腺排出,如砷化物;唾液腺排出,如铅、汞;有的可随乳汁、月经排出,如铅汞、砷;亦可随毛发、指甲代谢离开机体,如砷、铅、汞、锰等。b.经肾及肠道排出:主要有铅、汞、锰、镉金属毒物和苯的代(四)职业的特点:职业病具有以下特点:(1)病因明确,即有明显的职业危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下,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2)职业危害因素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劳动者致病,一般可见接触水平(剂量)一反应关系。(四)职业的特点:(3)在同一生产环境下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诊断,进行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较易。但目前不少职业病尚无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但职业病又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必须抓好预防这个环节。(3)在同一生产环境下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别(五)主要临床表现很多生产性毒物对血液系统都有损害作用,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形成变性血红蛋白、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如铅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并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重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引起白血病;亚硝酸盐及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三硝基甲苯还可出现赫恩氏小体,网织细胞、碱性红细胞,发生溶血作用,以致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五)主要临床表现,出现红细胞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尿等;水合肼可致血胆红质含量增高,正色素性贫血;一氧化碳可产生碳氧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等。引起中毒性肺水肿的生产性毒物有如下几类:(1)刺激性气体如光气,氯气、氮、二氧化氮、臭氧、氧化镉、羰基镍、甲醛、丙烯醛、澳甲烷、氯化苦、硫酸二甲酯等。,出现红细胞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尿等;水合肼可致(2)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3)有机溶剂如汽油、四氯化碳等。(4)有机氟热解产物如氟光气、氟化氢等。(5)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内吸磷等。对上述任何毒物中毒后,均应考虑有可能发生肺水肿,积极采取如下预防性治疗措施:(2)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1)卧床休息24~48小时,观察有无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出现,如有可疑,应作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观察有无肺水肿表现,若有早期肺水肿征象,应立即进行处理,除继续使用相应解毒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外,可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刺激症状严重,有可能发生肺水肿的,应及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肺水肿及中毒症状。常用药有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1)卧床休息24~48小时,观察有无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3)光气中毒者,在潜伏期和早期应用20%乌洛托品20毫升静脉注射,可以预防肺水肿和减轻中毒症状,但对已经发生肺水肿可能无效。(六)职业中毒的诊断(1)职业史(2)劳动卫生现场调查(3)症状与体征(4)实验室检查(3)光气中毒者,在潜伏期和早期应用20%乌洛托品20毫升静(七)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和治疗原则:有机磷农药发生急性中毒时,常在接触2-6小时内出现症状,从呼吸道吸入或经口进入高浓度有机磷农药引起中毒时,则数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出现症状,一般发病愈早。病情愈重,主要临床表现为:(七)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1)毒蕈碱样症状:主要为腺体分泌亢进及平滑肌痉挛。症状为食激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诞、视力模糊、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重者可引起肺水肿。(2)烟碱样症状:表现为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言语含糊、胸部压迫感、肌束震颤等。(1)毒蕈碱样症状:主要为腺体分泌亢进及平滑肌痉挛。症状为食(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失眠或嗜睡、多梦、言语不清,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呼吸中枢或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少数重症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数天或数周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伴随脊髓病变,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损害,有的称为迟发型中毒综合症.有的还可见癔病样发作等精神障碍。(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失眠或嗜睡、1.急性中毒的处理:(1)迅速清除毒物:对生产或使用农药引起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指甲、头发等。眼部被污染者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经口中毒者,应立即用清水等,彻底洗胃或催吐,至洗出液无色、无特殊臭味为止。1.急性中毒的处理:(2)及时应用特效解毒药:一般对轻度中毒者可单用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能剂(如解磷定、氯磷定、双复磷、苯克磷)。中度中毒以上宜两者并用,对重度中毒者应早期足量使用阿托品,达到阿托品化后即应减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用药至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但大剂量使用阿托品时应注意过量中毒。(2)及时应用特效解毒药:一般对轻度中毒者可单用阿托品或胆碱(3)对症治疗:可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对重症患者在治疗中应积极防治肺水肿和脑水肿,病情好转后要注意观察数天,以防止复发。2.金属络合剂:二巯基丙磺酸钠、依地酸二钠钙等。(3)对症治疗:可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对重症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由许多生产性毒物所引起,常见的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乙酸替苯胺、苯醌、硝基苯、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亚硝酸盐、铁氰化物、丙烯晴等,吸入高浓度NO也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硝酸盐也可通过还原为亚硝酸盐而呈此作用。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由许多生产性毒物所
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救治,主要解毒剂为美蓝,成火剂量为1~2毫克/公斤体重。使用时,可以1%美蓝溶液5~1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半小时后,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再重复注射,至紫绀减退。注射应缓慢,以防副作用。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救治,主要解毒剂为美蓝,成火(八)职业中毒的预防如: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是由于工人长时间(数月至数年)低浓度环境下工作所致。它对造血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中毒早期出现白细胞持续下降(4000/立方毫米左右),血小板减少(8万/立方毫米以下);中毒晚期可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急性中毒分为:轻、重,慢性分为:轻、中、重。(八)职业中毒的预防(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如喷漆作业采用无苯稀料,制药工业以酒精代替苯作萃取剂,制鞋、印刷业以汽油代替苯作溶剂等。(2)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工艺,如采用静电喷漆、自动化淋漆及浸漆,水性漆电泳等。(3)通风排毒以局部机械通风为主,可根据操作方式和生产特点,设计出各种形式的通风排毒装置,经回收或净化处理后排放,以免污染大气。(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如喷漆作业采用无苯稀料,(4)卫生保健措施对苯作业现场要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工人可戴防苯口罩或送风式面罩;对防护设备应加强维护和检修工作;建立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器质性疾病、严重皮肤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患者均不宜从事苯作业。(5)前期预防:做好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4)卫生保健措施对苯作业现场要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九)实例:职业中毒调查1、准备工作1)接到职业中毒报告应进行核实2)制定调查方案a.明确调查目的b.选择调查方法c.调查内容3)做好人、财、物的准备(九)实例:职业中毒调查
1)建议当地政府部门成立紧急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处理事故。2)技术人员的组织分工3)核实诊断,确定毒物4)对中毒病例进行个案调查5)现场采集环境样品6)资料分析7)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8)及时做好职业病报告放射事故管理课件3、终未质量撰写急性职业病中毒调查报告a.简要介绍重大急性职业中毒慨况b.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经过c.现场调查结果d.事故原因分析e.预防与建议:对事故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建议3、终未质量二、劳动卫生(一)劳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劳动环境三方面。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助剂、中间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全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劳动强度;生产环境是大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是按生产过程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二、劳动卫生(一)劳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二)职业危害因素其来源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劳动条件,对人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这些有害的生产性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①化学因素有:有毒物质,如铅、汞、苯、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和混合粉尘等。(二)职业危害因素其来源②物理因素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等。③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②物理因素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过高,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精神紧张,如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视力紧张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等。②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③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如化工生产的容器或管道跑、冒、滴、漏等有害污染。(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和作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关系或因果关系。其作用是:(1)识别、鉴别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或其作用条件,估测对接触人群的危险度。(2)研究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及工伤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和作用(3)阐明接触水平一反应关系,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法规、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调查掌握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以便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5)鉴定劳动卫生工作的质量,评价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等。(3)阐明接触水平一反应关系,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法规、标准(四)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应用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特点应用前瞻性调查,就是从接触某种职业危害因素中观察接触人群中可能发生的损害状况,并以不接触的人群作对照,经过一定的时间观察,比较两组有关指标的差异。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是可预先合理设计,资料易收集,准确性较高,能直接估计危害因素与某指标的关系程度。其缺点是由于调查对象众多,在人力、物力耗资大,观察时间长,观察对象难免有各种变动,以至不能按原计划完成任务。放射事故管理课件
应用回顾性调查,就是根据现有资料,从已发生的疾病或症状出发,追溯其与接触某种可疑危害因素的联系,与无明显疾病人群作对照。用同样的方法回顾有无接触某因素及其程度,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从结果探讨可能的原因。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是方便、迅速、省人力、省时间,一次调查可涉及多种因素。缺点是不能直接估计某因素与某指标的因果关系,容易受过去记录不全或被查者记忆不清,观察对象非随机样本,不易获得准确的资料。应用回顾性调查,就是根据现有资料,从已发生的疾病(五)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调查中常用的统计指标(1)发病率、某个时期(年、季度或月)内,某种作业工人中某种职业病的发病率。a.发病率:某次急性职业中毒时,某种作业工人中,某种职业中毒的发病率可按下列计算:发病率=某次中毒中新发现的病例数/该单位全部工人数×100%b.发病人数:某次急性中毒时,某种作业工人中发生中毒的全部人数。(五)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调查中常用的统计指标(2)死亡率、死亡人数死亡率:某次急性中毒时,因某种职业中毒而引起工人的死亡率可按下式计算:死亡率=某次职业中毒死亡的病例数/该次中毒的全部发病人数×100%(2)死亡率、死亡人数(3)5年年均体检率、年体检率a.5年年均应体检率=某单位5年内应体检人数之和/某单位5年中接触有害物质全部人数之和×100%b.年体检率=某单位本年度内体检实际人数/某单位本年内应体检人数×100%(4)检出率检出率=某病检出人数/某种有害因素实际体检人数X100%(3)5年年均体检率、年体检率(5)患病率患病率=本年度内某病新发病人数十老病人数之和/本年度内接触某种特定物质实际人数×100%(6)构成比构成比=本年度内某病种实际人数/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宾馆会议室租赁协议
- 屋顶补漏工程合作合同
- 标准幼儿园教师聘用协议书样本
-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 2024年有限合伙协议书利润分配
- 委托持股协议
- 代理注册香港有限公司协议书
- 涉外许可证合同书撰写技巧
- 同业资金融通合同样式
- 双方同意解除婚姻协议书格式
- 招投标管理培训课件
- 社会责任程序
- SY∕T 7338-2016 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 套管螺纹连接气密封现场检测作业规程
- 静脉治疗管理规范
- DB42T1319-2021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验收标准
- 市政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监理细则
- 吊篮安全检查记录表
- 包装标识解读课件
- 氟唑菌酰胺的合成工艺
- 无损检测质量计划
- 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任务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