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年—2020年)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国土资源局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20年)审查意见2008年6月23日,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拉萨组成专家审查组(名单附后)对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所提交的《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审查,与会专家在听取了编制单位的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并形成如下审查意见:一、《规划》是根据藏国土资[2007]70号文《关于下达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项目任务书的通知》精神以及《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编制的,编制依据充分。二、《规划》是在充分调研和收集相关基础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20年)》总体部署的基础上编制的,资料翔实,符合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实情。三、《规划》章节安排合理,内容齐全,指导思想正确,目标明确,工作部署得当,措施可行。符合林芝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地质灾害防治特点。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政策性和可行性,对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规划》需补充和完善如下内容:1、补充和完善相关章节内容,使《规划》更具有操作性。2、对文字表述进行进一步推敲,核实完善附表内容。综上所述,《规划》内容齐全,指导思想正确,目标明确,部署得当,措施可行,对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会专家同意《规划》通过审查。请编制单位根据与会专家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修改和完善,并尽快提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规划》评审专家组组长:二00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20年)
评审会专家组名单专家组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签名组长王保生区国土资源厅「教授级高工成员张建平区国土资源厅研究员物卜肖润区国土资源厅规划处教授级高工*林理宣区国土资源厅计财处高级会计师4徐创禄区国土资源厅环境处高级工程师不杨朝斌区国土资源厅法规处高级工程师我舔L范相德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教授级高工空.斯2008年6月23日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第一章总则 0第一节规划的必要性及目标 0第二节规划的目的、任务 1第三节规划期限及规划基准年 2\o"CurrentDocument"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0第一节自然地理 0第二节地质环境 2\o"CurrentDocument"第三章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4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 4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0第三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2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13\o"CurrentDocument"第四章指导思想、原则、依据与目标 14第一节指导思想 14第二节基本原则 14第三节规划编制依据 16第四节规划目标 17\o"CurrentDocument"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务 21第一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完善与利用 21第二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 21第三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22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25第五节信息系统建设 26\o"CurrentDocument"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27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的原则 27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28\o"CurrentDocument"第七章保障措施 33第一节政策法规措施 33第二节组织管理措施 33第三节资金保障措施 34第四节防治技术措施 34第五节宣传教育措施 35\o"CurrentDocument"第八章投资估算 36\o"CurrentDocument"第九章附则 38\o"CurrentDocument"主要参考文献: 39\o"CurrentDocument"规划编制说明 40附表:附表1林芝地区近期防治灾害点统计表附表2林芝地区中期防治灾害点统计表附表3林芝地区远期防治灾害点统计表附表4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说明表附图:附图1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1:50万)附图2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2008—2020年)(1:50万)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规划的必要性及目标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有着特殊而复杂的地质背景,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区。而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受特殊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使该区成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城镇、交通设施安全都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一贯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和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已逐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国土资源部编制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编制的《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继完成和付诸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和自治区对人民生产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给予的重视,为系统、科学地防治地质灾害明确了目标。开展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旨在根据《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有关要求和规定,进一步分析林芝地区地质灾害的现状、危害方式和危害程度、发生规律、易发区范围,按照本区的环境和人口分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地质灾害整体防治方案的制定,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从基层做起,由点及面、深入开展。第二节规划的目的、任务根据藏国土资[2007]70号文《关于下达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项目任务书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本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落实《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和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能力,逐步改变本地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有明显降低。正确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务是:在充分收集规划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国民经济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在基本掌握本地区致灾地质作用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原则及主要措施,明确规划期内各个时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整合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区划,明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范围;根据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结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障需要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明确地质灾害防治主次关系、先后次序及主要措施。《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及主要规律分析、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防治措施、管理方法等,是对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概括,有利于各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技术防范措施。各县也可以根据“规划”安排本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第三节规划期限及规划基准年规划基期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2010年为规划近期水平年,2011〜2015年为规划中期水平年,2016〜2020年为规划远期水平年。以近期规划水平年为重点。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自然地理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昌都地区、那曲地区相连,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山南两地市相连,南部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全区平均海拔3100m,东西长约646.7km,南北宽约353.2km,总面积约H6175km2。地理坐标:东经92°10/〜98°40,,北纬27°30,08〃〜31°35,。75图75图1—1林芝地区交通位置示意图林芝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区,位于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以北的山前谷地。区内主要是广大基岩山地挟持河谷的总体地貌格局,主要有三种地貌类型,即山地地貌、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该区属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工布江达县相关气象资料显示:多年平均气温8.3℃,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15.85℃,极端最高气温26.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0.4℃,极端最低气温-19.7℃;年无霜期156天,昼夜温差大于10℃,气温垂直变化特征明显,大约海拔高度上升100m,气温下降0.74℃;最大冻土深度13cm;年日照时数2016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640.1mm,年最大降水量808.3mm(1996年),日最大降水量45.2mm(1995年),小时最大降水量16.5mm(1990年),3月至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95%,而11月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左右;3月至10月相对湿度70%,11月至次年2月相对湿度52%;多年平均蒸发量1359.6mm。林芝地区属雅鲁藏布江流域,雅鲁藏布江在西藏境内长达2057km,流域面积24.048X104km2,平均径流量约4425m3/s。其I级支流尼洋河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俄鲁多错,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径流,最终在林芝县以南汇入雅鲁藏布江,河道总长286km,流域面积17535km2,占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的7.3%。据工布江达水文站资料:尼洋河多年平均流量118m3/s,最大洪峰流量991m3/s(1998年7月7日),最小流量14.3m3/s。区内雅鲁藏布江的另一条I级支流是迫隆藏布,主要位于波密县境内,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流,该河全长约332km,总落差约3460m,平均纵坡降达10.4%。,年平均流量达990m3/s。该区发育大小湖泊数十个,其中以工布江达县境内的错高湖为最大,错高湖又名巴松错,位于县城以东80km的高山峡谷地带,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3469m,湖水面积26km2,湖水清澈碧蓝,四周群山环抱,雪山连绵,古木参天。林芝地区行署设在八一镇,下辖7个县,即林芝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朗县、米林县、察隅县和墨脱县。林芝地区行署设在八一镇,下辖7个县,即林芝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朗县、米林县、察隅县和墨脱县。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7年),全地区共辖35个乡,20个镇,5个居民委员会,687个村民委员会。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27509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46389万元、99096万元和129612万元。林芝地区截止2006年总人口约16.24万人,地区社会固定总投资284964万元,2006年林芝地区财政收入1.55亿元,财政支出6.96亿元,人均农牧民纯收入3692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966万元,地区耕地面积18.16千公顷,工业生产总值40402万元。第二节地质环境一、地层岩性林芝地区各个时代地层发育较齐全,发育有:前震旦系、二叠系、石炭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前震旦系岩性主要为一套基底结晶变质杂岩;二叠系岩性主要为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各火山碎屑岩夹陆源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沉积;石炭系岩性底部为灰绿色生物碎屑灰岩,中上部为灰绿色含砾砂岩、黑色含砾板岩、钙质粉砂岩夹灰岩、泥岩;白垩系岩性主要为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局部夹页岩、灰岩、砂岩、板岩夹煤层;第四系主要为一套松散堆积物。二、地质构造该区按照板块构造体系划分,分别属于雅鲁藏布江板块构造缝合带以北的欧亚板块之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及其以南的印度板块之喜马拉雅板片,其地质构造作用主要受控于新特提斯洋及其南北大陆的拼接和加积。由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绕喜马拉雅板片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形成了弧形特征,使得该区地质构造变得异常复杂。三、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区内新构造运动以间歇式上升为主,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型断裂复活并兼有控震活断层。强烈的新构造运动造就了该区蜂峦叠嶂、地形高差悬殊、岩石破碎以及主河流与支流发育差异大的地形地貌特征。该区处于多条构造活动带的周围,属纳木错一仲沙、嘉黎一然乌及墨脱一察隅强震带,据有关资料统计,该区域内近50年来发生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达9次之多,4.7〜5.9级地震约40余次。其中最大一次震级为8.6级,发生于1950年8月15日22时09分34秒,震中位于墨脱县境内,距波密县城区约90km,此次地震波及区达到3800km2,余震96次,并持续到1952年8月。该区一般地震发生频繁,几乎每年皆可发生能明显感觉到的地震3〜5次。按照国家地震局的烈度分区,林芝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皿〜IX度。第三章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与规模据林芝地区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该区发育的地质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其次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区内各类地质灾害点921处,其中滑坡234处,崩塌254处,泥石流430处,地面沉降1处,地裂缝2处。灾害发育类型与规模见表(3-1、灾害类型县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米林县2124711波密县3432114察隅县4770106工布江达县832731朗县39349林芝县313427墨脱县5428301合计23425443012林芝地区各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统计表表3—1
灾害种类规模指标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合计泥(水)石流体积(104m3)>5050—2020—2<2数量(处)9370107160430所占比例(%)21.6316.2824.8837.21100滑坡体积(104m3)>10001000—100100—10<10数量(处)74462121234所占比例(%)2.9918.8026.5051.71100崩塌体积(104m3)>10001000—100100—10<10数量(处)12365165254所占比例(%0.399.0625.5964.96100地面沉降面积(km2)>1010—11—0.1<0.1数量(处)11所占比例(%)100100地裂缝长,宽地裂缝>1km,地面影响宽度>20m地裂缝〉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地裂缝〉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W1km,宽10〜20m地裂缝〉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W1km,宽<10m/数量(个)00022所占比例(%)000100100表3-2林芝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一览表林芝地区的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及城镇居民聚集区附近,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及岛状分布特征。林芝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一览表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危害现状林芝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相对高差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0m,加之区内降水充沛,导致了林芝地区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一)崩塌1、发育分布特征根据成果资料显示,崩塌分布以察隅县最多,有70处,波密县、工布江达县分别为32处;朗县和林芝县分别为34处;米林县和墨脱县相对较少,分别为24处和28处。区内崩塌的发育相对集中在人类工程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在城镇附近以及公路沿线,崩塌灾害发生相对集中。2、崩塌的危害现状崩塌灾害最主要危害对象是公路以及水利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城镇及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居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崩塌对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大量碎、块石堆积掩埋公路以及毁坏公路,堵塞、毁坏桥梁、涵洞及边沟,砸车伤人等。同时又可为泥石流提供物源,并堵塞沟道,导致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此外,在海洋性冰川发育区,尤其是地形高差悬殊的区域所发生的雪崩,往往不同程度地伴有岩、土体,在林芝县〜波密县〜察隅县一带经常有断道堵车的情况发生。突发性的崩塌常常会造成人员伤亡。(二)滑坡1、发育分布特征滑坡在不同地貌区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其中高山峡谷区的发育强度最大、数量最多。同时,滑坡发育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在降雨量较大的墨脱县和察隅县滑坡相对较发育,其数量分别为54处和47处,占林芝地区滑坡发育总数的43.16%。滑坡灾害发育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在城镇附近及交通沿线发育的数量远大于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2、滑坡的危害现状滑坡的危害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产生的危害和形成灾害链所产生的次生危害。主要危害方式有:堵塞掩埋或毁坏公路、破坏建筑物及水利电力、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束窄或堵塞河道形成灾害链并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1)堵塞掩埋或毁坏公路是最多最常见的危害。当滑坡的剪出口在公路以上时,滑体大量的碎石、块石堆积、掩埋公路,不但清理土石方的工作量巨大、耗费时间长,而且坡脚被清理后还会引发上一级滑体进一步下滑,妨碍车辆的正常运行。当滑坡剪出口在公路路面以下时,则连公路一起被推移,使公路完全被毁坏。给国家和当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河道堵塞,形成规模庞大的地质灾害链。区内山高谷深,河道狭窄,河谷内发生滑坡后,滑坡体下滑使河道束窄或堵塞,使水位猛涨,浸泡坡脚,形成上游淹没威胁。当堵塞的松散土堤决口后,大量河水突然迅猛冲刷其下游河道两岸边坡,常常引发河道下游段的洪水灾害以及产生新的崩塌和滑坡。如2000年4月9日发生在波密县易贡扎木弄沟的巨型高速远程滑坡的危害更是异常严重,损失巨大。2000年6月11日,被滑坡体堵塞的易贡藏布河道开始溃决,河水的累计水位涨幅达55.36m。经24小时下泄后,河水恢复原状。由于河水排泄时间短,最大洪峰流量达到12.4X104m3/s,不仅使下游帕隆藏布和雅鲁藏布江沿岸40多年来陆续建成的各种桥梁、道路、通信设施等毁于一旦,而且造成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沿途两岸河谷坡脚受到严重冲刷,两岸大片森林被毁,河岸出现多处新的滑坡、崩塌灾害,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地质灾害链,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三)泥石流林芝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丰富的物源储备以及有利的水源条件组合致使该区泥石流灾害发育,是该地区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1、发育分布特征按水源类别区内泥石流大致可分为:冰川(雪)消融型泥石流、冰湖溃决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等三种主要类型。区内泥石流发育具有:东部和东南部多于西部和中部的特征,其中以波密县和察隅县最为发育,分别为H4处和106处。该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地貌与水系的格局。泥石流分布集中的区域,一般都在大型断裂带两侧,活跃的泥石流沟也受到断裂的影响,如波密加马其美沟、古乡沟等。2、泥石流的危害现状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冲毁或淤埋生产、生活设施,并造成人员伤亡;因堵塞河流而造成堵塞体上游的淤埋与淹没,以及因堵塞体溃决而对其下游区突发的冲毁与淤埋灾害;侧蚀沟道使其流通区沟谷产生滑坡、崩塌等其它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区内泥石流沟谷纵坡降大,泥石流在向沟口运动时具有极大的动能,往往危害后果巨大。沟口以外堆积区和坡面泥石流的淤积、淤埋危害十分普遍,对公路的危害极为严重;支沟泥石流造成主河道堵塞,多数使得上游淹没成湖(堰塞湖),下游在溃决时形成灾害链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害。比如2007年9月4日晚7时20分左右,林芝地区波密县古乡松饶村天摩沟(帕隆藏布河南岸)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固体物质进入帕隆藏布、短暂阻塞河道(约1小时),并在河道北岸318国道一侧形成宽250m、长410m的泥石流堆积扇,扇体中部地理坐标:东经95°19,16.6〃,北纬29°29’21.7〃。本次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死亡、7人失踪、9人受伤(现在索通村医疗所救治);冲毁民房2户、6户民房受损;冲毁农田30余亩;冲走牲畜40余头(匹、只);松饶吊桥被冲毁、1辆轻型面包车被毁;318国道交通中断43小时(于6日14时10分恢复交通)。直接经济损失470万元。(四)地裂缝林芝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裂缝分布不多,仅在米林县和墨脱县发现2处,以地震诱发的地裂缝为主。该区地裂缝与其它突发性地质灾害相比其危害表现相对不突出,目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大,但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等成果显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五)地面沉降林芝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工布江达县,发育1处。地面沉降危害主要表现为毁坏城镇设施、工程建筑、水利设施、通信设施、农田等。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根据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按照相邻、相同区域合并的原则将林芝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三个大区,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14个,中易发区11个,低易发区1个(见附图一)。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林芝地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严重。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都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对重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更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加强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勘察、评价和工程治理,实施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相关制度逐步建立林芝地区于2002年成立了国土资源局,同时设立了地质环境科,并开始履行相应的职能。建立了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工作。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的法规建设和管理有了明显进展。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2004年3月1日起实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11日发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第36号令)。《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于2003年5月1日起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制订《西藏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每年编制《西藏自治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相应制定了符合本地(市)实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使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取得成效截止到2007年底,林芝地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全面完成,基本查明了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当地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划分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明显减少。四、地质灾害治理得到重视并取得成效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给予重视,把有限的资金优先安排在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治理项目上,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损失。已完成的八一镇电厂沟泥石流治理、波密县城泥石流治理以及公路沿线的波密县古乡泥石流治理、川藏公路102滑坡等防治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在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林芝地区国土资源局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和科普宣传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通过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和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受灾害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每到汛期,各地针对本辖区实际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建立群测群防责任制。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大大减轻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被动应急向主动有序转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得到了加强,无论是专业队伍还是管理部门的业务素质都在不断提高,随着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深度和防治水平的逐年提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逐步得到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人员逐步开始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被动应急逐渐开始向主动有序转变。第三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尚未全面有效开展,一是监测的灾种主要局限于滑坡,二是监测内容还停留在地表位移监测上,三是专业监测技术人员缺乏,四是监测手段单一且十分落后,监测点数量不足、监测周期较短,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尚未形成。二、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不够健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有待充实和完善。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基础薄弱本区地广人稀,交通及通讯条件较差,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急需建立。但由于基础调查工作滞后,地、县机构不够健全,人员严重不足,熟悉业务的人员非常有限,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基础非常薄弱。四、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逐年增多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很多斜坡本身就处在临界稳定状态,一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城镇周边、公路沿线和大型工程建设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逐年增多,人们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五、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紧缺由于林芝地区财力有限,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到目前为止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且来源渠道单一,防治工作进展缓慢。六、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机构少,即使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多数也没有配备熟悉专业的人员。能够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一、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不断增加近年来,林芝地区的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工程建设也诱发了一些地质灾害,其影响范围逐渐由城镇向乡村扩展。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短期内难以解决林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外援投资拉动,而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地方财力有限。而地质灾害防治往往耗资较大,短期内也难以改变防治经费不足的局面。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差,防治资金投入不足,防治专业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所能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只占极小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第四章指导思想、原则、依据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从推进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基础工作,促进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统一。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交通干线、重点工程设施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二、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监测预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手段预防和避让地质灾害,有效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分别采取合理搬迁、撤离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并通过流域环境治理、限制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途径,逐渐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人口集中的城镇地质灾害以治理为主,人口较稀少的乡村以避让为主。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同资源开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以及防治其他自然灾害相结合。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四、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根据轻重缓急和资金状况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五、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积极推行政府分级分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地县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因工程建设引发、加重的地质灾害防治,由相关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治理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六、坚持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实行工程治理或搬迁、撤离避让。坚持重点治理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开展广泛的群众性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七、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应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建立适合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体系,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防治系统,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大防治投入力度。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效率、能力和水平。第三节规划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二、资料依据《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大纲》;《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自治区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藏统计年鉴(2007年)》。第四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并逐步完善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群测群防体系和信息系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整治。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零星的、被动的、盲目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上来,实现由被动应急、抢险救灾的局面向主动防灾、减灾、避灾的转变,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和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能力,使林芝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明显降低。到2010年,初步建成地质灾害防治区以监测、通讯、预警、预报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使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使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所降低;到2020年,建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体系,使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显著降低。二、近期目标2008—2010年在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地、县二级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并逐步完善预报预警体系。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对已经勘查或治理的灾害点以群专结合监测为主。完成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3-5处,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2-3处。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全面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建成地、县二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使林芝地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反应能力明显提高。三、中期目标2012—2015年初步建立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县两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建立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网络为主导的覆盖全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不断完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地、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及研究工作,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完善和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全地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初步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四、远期目标2016—2020年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县二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立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网络为主导的覆盖林芝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和预报网络,实现区内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控。建立完善的地、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示范点(段)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完善地质灾害评估制度,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开展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务第一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完善与利用至2007年底,林芝地区已全面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但目前这些成果在地区及县级利用率较低,在有关发展规划及大量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尚未充分利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成果与结论。作为地质灾害发育的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大量建设项目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防治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完成,仅仅是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起步和开始。由于种种原因,现有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本身也存在工作深度较低、精度不够、覆盖不全等,这就要求实际运用中应不断地将新调查或发生的地质灾害补充进来,将原调查灾害点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变化情况补充进来,使得该成果资料更加完善和实用。第二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皆为各县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稿),大多也缺乏执行机构、经费来源、保障措施等先决条件,故大多可操作性不强。2008〜2010年期间,各县需陆续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现有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编制,规划应充分征询各有关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规划一经制定,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或违背规划行事,并定期修订。第三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为有效的防御地质灾害,做到防患于未然,必须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网络。预警网络由总站、分站、监测站和监测点四级机构组成。各站点分工负责,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与管理。(一)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机构建立《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以前,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治区、地区、县地质灾害监测机构”。林芝地区作为全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理应在全区率先设立地质环境监测分站,并尽快形成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一一地区设立地质环境监测分站一一主要县地质环境监测小组一一监测点的监测机构体系。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分站:负责林芝地区地质灾害监测及预报工作,制定和审查所属监测站的工作计划,指导监测站和监测站点的监测预报工作,辖区内的滑坡动态及灾情调查;建立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定期发布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发生概率的中、短期预报。配合当地政府制定相应法规,设计应急避让方案,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防灾意识,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滑坡防灾工作。负责向总站报送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定期传送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动态信息。县级地质环境监测小组:负责所在县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工作,负责各监测预警点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工作;负责向分站报送年度生产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定期报送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动态信息;调查辖区内地质灾害动态及灾情;配合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防灾减灾工作。监测站应及时分析整理观测资料,研究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河流冲刷的关系,分析发展趋势。当出现地质灾害临灾先兆时,应及时上报,要求分站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当确认其危险程度后,由上级主管站发布短期险情预报。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点: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原始资料的采集、记录工作,并报送监测站;维护和管理好各类仪器设备;定期巡视滑坡区地表及建筑物裂缝的变化。当出现临再先兆时,应及时上报,并组织影响范围内的人员撤离。监测预警点应配置具有一定专业常识的能够胜任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担任监测员,开展监测工作。(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是地质灾害预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基础。(1)群测群防网络构成当地政府领导应对每一个有威胁的灾害隐患点设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指派当地群众按监测站提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监测和巡视;监测站负责对灾害区域内的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与避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重要灾害隐患点则由乡(镇)政府在监测站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制定防灾预案;至2015年末,全地区所有调查出来的主要地质灾害点(含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有明确的防灾负责人和监测责任人,形成一个覆盖全地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网络。(2)群测群防网络的实施针对林芝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与危害,选择地质灾害发育的察隅县、波密县、工布江达县作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试点。在2010年前完成以下地段的群测群防网络点建立:崩塌:选择工布江达县、察隅县作为试点;滑坡:选择察隅县、波密县作为试点;泥石流:选择波密县、察隅县作为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向全地区推广。(三)预警报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通过仪器设备和人工监测的方法,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并经政府主管机构发出警报、及时组织危险区人员进行防灾的组织结构系统。预报预警系统由监测站、监测点、群测群防网络组成。依靠先进实用的仪器设备监测动态资料,提前做出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和发生时间预报。由于本地区幅圆辽阔、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所以依靠一种仪器很难预报成功,应将仪器观测预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逐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1)趋势预报对当年的地质灾害活动规律根据往年地质灾害活动规律,预报如下主要内容:①当年地质灾害活动的主要阶段;②当年地质灾害的最大可能位移或活动范围;③当年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大小;④当年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范围。(2)中、短期预报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降水量预报进行地质灾害预报,可能性较大,准确度也较高。预报的内容为:①地质灾害活动峰值期;②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危险阶段;③处于危险状态的地质灾害数量、规模、危害范围。(3)预警在短期预报的基础上,对处于危险阶段的地质灾害应密切监测其活动情况,发出灾害发生预警。预警内容为:①地质灾害的危险状态及危险范围;②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近期时间;③建立地质灾害隔离危险区的时间;④报警方式及预警区域。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主要针对交通干线及城镇周边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选择危害严重和灾害隐患比较大的区(点),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资金情况,有计划地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见附图2)。对于临时出现的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要及时安排勘查,优先进行整治。(二)防治经费投入原则依据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在2008-2020年期间重点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防灾区划,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三方面的工作。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防灾区划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属区域性基础性项目,所需经费纳人国家和自治区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属自然原因形成的由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属各产业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来源由各产业部门负责;属单位、企业、个人等进行的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防治费用按“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诱发者负担。对地质环境资源开发,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第五节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对地质灾害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查询、统计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对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的各种要素经过标准化、格式化登记后,建立数据库。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应尽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反映地质灾害信息。同时系统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环境资料同时录入数据库,提高对灾害监管水平。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设计,并作为一个子系统,与上游系统相联接,形成更为完善的地质灾害资讯系统。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地质灾害防治遵循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实行区域倾斜的原则进行部署。结合林芝地区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规划,把防治工作重点部署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按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危害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及高危害区域,次重点防治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等易发及中等危害区域,一般防治区则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及危害性较小的区域。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的原则(一)以人为本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反应在三个方面,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人类工程设施、恶化地质环境。“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实现群策群防。(二)“软件”先行,突出重点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尚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资金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民众防灾知识缺乏与防灾意识淡薄等问题。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首先建立防灾机制,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与知识,建立监测体系等“软件”环境,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努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加强八一镇、金达镇、扎木镇等受地质灾害危害较严重的重点城镇和318国道、然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层次推进。首先,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建立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监测点,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尽早安排治理。其次,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善监测预报体系和群测群防的防灾机制。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一)防治分区基本情况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规模大小、危害程度等将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下面将各区基本情况简单叙述如下:(1)重点防治区基本概况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结合人口密集程度及主要工程建设活动范围,将林芝地区共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总面积1.45万km2,约占林芝地区国土总面积的12.44%(见附图2)。重点防治区包含了所有县城及八一镇,包含林芝地区75%的乡镇,涉及人口约占林芝地区总人口的80%左右。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点771处,占林芝地区现状地质灾害总数的82.37%。(2)次重点防治区基本概况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结合人口密度及主要工程建设活动范围,共规划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8个,总面积1.14万km2,约占林芝地区国土总面积的9.82%。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在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共发育地质灾害165处,占林芝地区现状发育地质灾害数量的17.63%。(3)一般防治区基本概况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主要指规划区除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与次重点防治区的广大区域,这些区域多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轻微或人类工程技术活动轻微区或大量人迹罕至的区域。根据规划,林芝地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总面积9.03万km2,约占林芝地区国土总面积的77.74%。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二)防治规划目标首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展开,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确保重点工程的安全。其次,针对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要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减少灾害损失。其三,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中开发”和“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护地质环境,防止人为地质灾害。(1)防治总体目标建立重点防治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防治监督管理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努力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治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各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明显降低。(2)近期目标2008〜2010年,基本建立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地区、县两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完成地区级及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详细规划。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覆盖到该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行政村,对已经勘查或治理的灾害点以群专结合监测为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点、段。重点对防治区内的县城所在地、国道及通县公路、重要水利水电设施周边的重要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或避让。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使全地区重点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占防治灾害总数量的1.48%)得到基本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成功率,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降低,使用人员伤亡减少。(3)中期目标2011〜2015年,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地区、县两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地、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完善和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点(段)建设,开展对重点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网为主导的覆盖各重点防治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逐步完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取得重要突破。全面开展防治区内的县城、乡镇所在地、国道、通县公路及通乡公路、较大水利水电设施周边的重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或避让。建成相对完善的各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初步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使全区需要治理或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67处(占防治灾害总数量的45.37%)得到基本治理和避让,地质灾害发生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降低,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明显提高。与规划实施前相同时期相比,人员伤亡明显减少。(4)远期目标2016〜2020年,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立覆盖该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基本完成防治区内的县城、乡镇所在地、国道、通县公路及通乡公路、较大水利水电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或避让。使各区需要治理或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30处(占防治灾害总数量的53.15%)得到基本治理和避让,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达到35%,地质灾害发生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显著降低。与规划实施前相同时期相比,人员伤亡大幅减少。第七章保障措施第一节政策法规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涉及面十分广泛,是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方针,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完善地质灾害管理体制,推进政府领导下的社会化减灾系统建设,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政府职能切实落实到位、落实到基层;健全工作机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有专门人员,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第二节组织管理措施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地质灾害应急反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规定和技术标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执法检查和行政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对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人为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实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公众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系统。地方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管理,建设、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管理手段。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和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以及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灾情巡查和应急调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灾情报告制度。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负责组织实施。第三节资金保障措施各级政府应当逐渐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力度,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成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落实经费,确保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察与治理。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防汛抗旱、扶贫搬迁及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向国家及自治区财政中报;因人为因素诱发或者加重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责任人承担;各产业部门所辖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由各部门负责。第四节防治技术措施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科研队伍,开展地质灾害科研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能力。特别要做好地质灾害的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灾应急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分轻重缓急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第五节宣传教育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广大公民的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及对地质灾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避灾的能力,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和防灾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参加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设施和工程设施的自觉性。严格执法,强化法制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第八章投资估算工程投资按2007年底物价水平计算。建设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所需总投资为79178万元,其中,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费约H26万元,非工程措施投资32530万元,工程措施投资45522万元(表7—1)。根据轻重缓急,估算近期水平年(2010年)需投资76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费约300万元,非工程措施投资2000万元,工程措施投资5300万元。中期水平年(2015年)需投资20718万元,其中,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费约526万元,非工程措施投资8000万元,工程措施投资12192万元。远期水平年(2020年)需投资5086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费约300万元,非工程措施投资22530万元,工程措施投资28030万元。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投资汇总表工程类别规模投资(万元)单位数量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费应急调查费520人员培训与宣传费252应急人员组织与训练费356小计1126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系统(崩、滑、流、其他)套72100搬迁避让、生物措施、简易监测等为主处26234374小计32530工程措施崩塌治理处8518700泥石流治理处14511222滑坡治理处7815600小计处30845522合计79178第九章附则一、本《规划》经林芝地区行署批准后发布实施。二、本《规划》每五年修编一次。主要参考文献:(1)1:100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西藏自治区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1979年;(2)《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年;(3)1:100万《拉萨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0;(4)1:2.5万《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评价报告》,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6年;(5)《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6)《西藏统计年鉴(2007年)》。规划编制说明一.《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西藏林芝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较严重,对林芝地区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为切实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林芝地区各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编制本《规划》。二、《规划》的定位本《规划》为地区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是林芝地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总体安排。本《规划》遵循于同期《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内容受自治区规划约束并与之衔接。本《规划》对林芝地区级同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起指导作用;各县级同期地质灾害防治归划编制应服从于本《规划》,并与之衔接。三、《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规划》编制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主持,厅地质环境处牵头,委托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所编制,在整个编制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自治区地质环境检测总站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导与关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四、编制成果(一)《规划》文本及附表(二)附图:1、林芝地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2、林芝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三)《规划》编制说明五、几个问题的说明1、关于规划资料的来源本次规划所使用的地质灾害资料,主要来源于林芝地区各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2、规划中灾种的确定根据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成果,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3、关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主要依据林芝地区各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来进行划分,局部相邻区域进行了合并,基本体现了林芝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规律。4、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基本原则是在综合分析现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危害性及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的基础上进行防治分区,因此,防治分区与易发分区并不一一对应,其分区结果基本吻合林芝地区各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
附表1 林芝地区各县近期(2008-2010)防治灾害点统计表序号地灾编号地灾类型名称位置防治分级防治措施1CY0044崩塌上察隅镇电厂水渠崩塌上察隅镇I监、工2CY0099崩塌察隅县城一号崩塌察隅县城I监、工3CY0101崩塌察隅县城养护段崩塌察隅县城I监、工4ML0044泥石流卧龙镇扎村泥石流米林县卧龙镇扎村I监、工5LX0039滑坡卓岗滑坡朗县仲达镇卓岗村I监、工、避6MT0048滑坡墨月兑镇米日古滑坡墨月兑镇米日村I监、工7GBJD0120泥石流金普沟水石流工布江达县江达乡金村I生、工、避8GBJD0126崩塌318国道K4396+400岩质崩塌工布江达县金达镇I避、工9LZ-018崩塌八一11级电站崩塌群林芝县八一镇I监、工10LZ-091泥石流培龙沟泥石流林芝县排龙乡I工11NM050崩塌尼足电站入水口处崩塌波密县扎木镇那卡村I监、工12NM030泥石流兴空2#泥石流沟波密县松宗乡I工注:1—重点防治点II—次重点防治点m一般防治点监一监测避一避让工一工程治理
附表2 林芝地区各县中期((2011-2015)防治灾害点统计表序号地灾编号地灾类型名称位置防治分级防治措施1CY0001泥石流竹瓦根镇巴嘎村泥石流竹瓦根镇巴嘎村I监、避2CY0006滑坡竹瓦根镇龙古村一号滑坡竹瓦根镇龙古村I监、避3CY0007滑坡竹瓦根镇龙古村二号滑坡竹瓦根镇龙古村I监、避4CY0008泥石流竹瓦根镇牧场泥石流竹瓦根镇牧场I监5CY0014泥石流下察隅镇拉丁村泥石流下察隅镇拉丁村I监、避6CY0016泥石流下察隅镇沙马村一号泥石流下察隅镇沙马村I监、避7CY0018泥石流下察隅镇沙马村二号泥石流下察隅镇沙马村II监、避8CY0019滑坡下察隅镇沙马村二号滑坡下察隅镇沙马村I监、避9CY0021泥石流下察隅松古村一号泥石流下察隅镇松古村I监、避10CY0029泥石流上察隅古巴村泥石流上察隅镇古巴村II监、避11CY0031崩塌上察隅必达村坍岸上察隅镇必达村II监、工12CY0034泥石流上察隅杭鸡弄巴泥石流上察隅镇荣玉村II监、避13CY0039泥石流上察隅嘎空沟泥石流上察隅镇嘎枪村I监、工14CY0040崩塌上察隅镇宗巴村坍岸上察隅镇宗巴村II监、工15CY0056滑坡上察隅镇雄普弄巴滑坡上察隅镇塔林村I监、避16CY0060滑坡23道班滑坡然(乌)一冢隅)公路23道班I监、工17CY0063滑坡竹瓦根镇吃果弄巴滑坡竹瓦根镇小巴嘎村I监、工18CY0066滑坡15道班滑坡然(乌)一察(隅)公路15道班I监、工19CY0067滑坡古玉乡次龙村滑坡古玉乡次龙村I监、工20CY0068崩塌古玉乡扎龙村一号坍岸古玉乡扎龙村I监、工21CY0072滑坡然一察公路95界牌南滑坡然(乌)一察(隅)公路95界牌南I监、工22CY0074滑坡然一察公路99界牌南滑坡然(乌)一察(隅)公路99界牌南I监、工23CY0077滑坡然一察公路104界牌北滑坡然(乌)一察(隅)公路104界牌北I监、工24CY0079滑坡然察公路春节桥滑坡然(乌)一察(隅)公路I监、工25CY0097泥石流竹瓦根镇空当村泥石流竹瓦根镇空当村II监、避26CY0098泥石流竹瓦根镇泥石流竹瓦根镇I监、工27CY0100泥石流竹瓦根镇嘎巴村泥石流竹瓦根镇嘎巴村II监、工28CY0102泥石流温泉宾馆泥石流察隅县城温泉宾馆I监、工29CY0113滑坡古拉乡阿垮村滑坡古拉乡阿垮村I监、避30CY0115滑坡古拉乡茨棚村滑坡古拉乡茨棚村I监、避31CY0116崩塌古拉乡茨棚村崩塌古拉乡茨棚村I监、避32CY0117滑坡古拉乡安巴村滑坡古拉乡安巴村I监、避33CY0119崩塌古拉乡尢村崩塌 古拉乡力村 I监、避
续附表2 林芝地区各县中期((2011-2015)防治灾害点统计表序号地灾编号地灾类型名称位置防治分级防治措施34CY0123滑坡古拉乡茶空村一号滑坡古拉乡茶空村I监、避35CY0126滑坡古拉乡雪尼村二号滑坡古拉乡雪尼村I监、避36CY0160泥石流察瓦龙乡朱学村三号泥石流察瓦龙乡朱学村I监、避37CY0161滑坡察瓦龙乡瓦布村滑坡察瓦龙乡瓦布村I监、避38CY0172滑坡察瓦龙乡然达村滑坡察瓦龙乡然达村n监、避39CY0179泥石流察瓦龙乡龙普村泥石流察瓦龙乡龙普村n监、避40CY0183泥石流察瓦龙乡瓦宗村泥石流察瓦龙乡瓦宗村I监、避41CY0184崩塌察瓦龙乡左布村坍岸察瓦龙乡左布村I监、工42CY0185滑坡察瓦龙乡沙布村滑坡察瓦龙乡沙布村I监、避43CY0186泥石流察瓦龙乡果达村泥石流察瓦龙乡果达村I监、工、避44CY0187泥石流察瓦龙乡布巴村泥石流察瓦龙乡布巴村I监、避45CY0191崩塌察瓦龙乡普尼村坍岸察瓦龙乡普尼村n监、工46CY0196滑坡察瓦龙乡邓学村滑坡察瓦龙乡邓学村I监、避47CY0197滑坡察瓦龙乡曲珠村滑坡察瓦龙乡曲珠村I监、避48CY0203滑坡察瓦龙乡阿丙村滑坡察瓦龙乡阿丙村n监、避49ML0001滑坡派镇直白村I号古滑坡派镇直白村I监50ML0002泥石流派镇直白村I号泥石流派镇直白村m避51ML0003滑坡派镇直白村n号古滑坡派镇直白村n工52ML0004泥石流派镇直白村n号泥石流派镇直白村n工53ML0005滑坡派镇格嘎村滑坡派镇格嘎村m监、工54ML0006崩塌派镇格嘎村i号崩塌危岩体派镇格嘎村m工55ML0007崩塌派镇玉松村崩塌危岩体派镇玉松村m工56ML0008泥石流派镇达乃村泥石流派镇达乃村m工57ML0009泥石流派镇派四村泥石流派镇派四村m工58ML0010泥石流派镇打莫沟泥石流派镇雪嘎村n工59ML0011泥石流丹娘乡拥古沟泥石流丹娘乡仲沙村n工60ML0012泥石流丹娘乡达贡沟泥石流丹娘乡嘣嘎村m工61ML0013泥石流丹娘乡东久沟泥石流丹娘乡嘣嘎村n工62ML0014崩塌派镇岗派公路崩塌危岩体派镇多雄二村m工63ML0015泥石流丹娘乡多孔沟泥石流丹娘乡四村n工64ML0016泥石流派镇罗若沟泥石流派镇麦朗村n工65ML0017泥石流派镇曲刚沟泥石流派镇麦朗村n生66ML0018泥石流派镇索松沟泥石流派镇索松村m避67ML0019泥石流派镇吞柏沟泥石流派镇吞柏村I生68ML0020滑坡派镇吞柏村古滑坡派镇吞柏村n避69ML0021泥石流丹娘乡索布沟泥石流丹娘乡桑巴村m工70ML0022滑坡丹娘乡桑巴村滑坡丹娘乡桑巴村m工71ML0023崩塌丹娘乡桑巴村崩塌丹娘乡桑巴村m工72ML0024泥石流丹娘乡鲁霞沟泥石流丹娘乡鲁霞村I工
续附表2 林芝地区各县中期((2011-2015)防治灾害点统计表序号地灾编号地灾类型名称位置防治分级防治措施73ML0025泥石流丹娘乡给嘎沟泥石流丹娘乡朗嘎村m工74ML0026泥石流羌纳乡巴玛沟泥石流羌纳乡米尼村m避75ML0027崩塌羌纳乡结果村崩塌危岩体羌纳乡结果村m工76ML0028泥石流羌纳乡结果沟泥石流羌纳乡伦巴村I工77ML0029滑坡羌纳乡结果村滑坡羌纳乡结果村m避78ML0030泥石流羌纳乡娘龙沟泥石流羌纳乡娘龙村I工79ML0031滑坡羌纳乡林巴村滑坡羌纳乡林巴村m工、牛80ML0032泥石流羌纳乡才巴沟泥石流羌纳乡才巴村I工81ML0033泥石流羌纳乡当扎沟泥石流羌纳乡当扎村I工82ML0034泥石流羌纳乡普鲁沟泥石流羌纳乡朗村it工8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一中学物理高三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物理高二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第五中学、高青县第一中学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十中学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番禺区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宝山区扬波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江西省宜春九中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物理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物理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GB/T 42455.2-2024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第2部分:智慧社区评价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7分)
- YYT 0653-2017 血液分析仪行业标准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
- 刑事受害人授权委托书范本
- 《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
- 电工基础(周绍敏主编)-参考答案
- 框架结构冬季施工方案
- 装配式挡土墙施工方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