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消息二则》 完整版课件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消息二则》 完整版课件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消息二则》 完整版课件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消息二则》 完整版课件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消息二则》 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文学常识:1、什么是新闻?2、什么是消息?又称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3、新闻的特征:文学常识:

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3.准确性: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五、结语:

4、新闻的结构:文学常识: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一、标题:二、导语:三、主体:四、背景:文学常识:5、新闻的六要素:1、时间:3、人物:4、事件的起因:2、地点:5、事件的经过:6、事件的结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文学常识:时代背景: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芜湖荻港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wúdíkuìdūsàidāng泄气xiè歼灭jiān摧枯拉朽字词积累:生字注音业已yècuī溃退:抵抗:泄气:歼灭:击溃:业已:锐不可当:摧枯拉朽:英勇善战:军队被打垮而后退。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锋利无比,不可抵抗。泄劲。消灭敌人。打垮、打散。已经。字词积累:词语解释: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本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2、再读课文,理清消息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安庆、芜湖之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二十日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课文探究:1、标题有何特点?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消息的黑体字部分“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也称“消息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其作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1、请同学们认真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新闻的六要素。项目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和结果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2、速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高度概括新闻的内容(何人、何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3、这则新闻开头,黑体字部分有什么作用?

黑体字部分属于新闻的“电头”(

用电讯发出的消息通常还有个“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十几个字就是电头。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4、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一想:(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消息的生命。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5、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想一想:你知道导语的特点吗?一是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战线)之长攻势之利地点和事件结果(战况)想一想:(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当时尚未解放。去掉不行,语言不准确。6、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想一想: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7、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想一想: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分为三个层次: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8、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时间上:渡江部队:内容上:想一想: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过渡句(一、二层之间,二、三层之间)9、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是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所在。想一想:10、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此种情况……都很泄气”。11.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想一想: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2、你能概括出该消息的结语吗?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画渡江示意图: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品读课文体味语言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1、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我军:敌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2、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明确:②句好。“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明确:“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②句好。小结: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小结:1、两文的相同点:(1)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2)作者相同。(3)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5)大背景相同:都报道渡江战役。(6)具体写法相同: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的神勇。思考: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2、两文的不同点:第一则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形,内容集中,结构单一。第二则报道了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