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 物探勘查成果报告_第1页
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 物探勘查成果报告_第2页
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 物探勘查成果报告_第3页
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 物探勘查成果报告_第4页
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 物探勘查成果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言第一节勘查任务及目的一、工程任务来源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是经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21]35号文件批准,由原山西山阴元宝湾煤业和原山阴县上漫沟煤矿重组整合而成。重组整合后,井田面积为2,批准矿井生产规模为900kt/a。批准开采3~11号煤层。由于井田内4#、9#煤层老窑采空及采空积水情况不清,2021年11月委托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对该矿进行地面地球物理勘查。二、勘查任务及目的本次勘查主要任务是:查明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指定范围内地下4#、9#煤层采空区分布范围,并对其赋水性作出根本评价,其目的是为煤矿开采提供准确的地下地质资料。第二节勘查区概况一、位置与交通本次勘查区位于山阴县西北马营乡芍药沟村,东南距山阴县城约35km,行政区划属马营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48″~112°47′55″,北纬39°40′27″~39°43′45″。二、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勘查区所属井田位于洪涛山脉的西侧,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井田内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较为复杂,地势总体为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边缘的山梁,海拔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部边缘沟谷中,海拔m,高差m。〔二〕、河流水系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黄土冲沟内平时干涸无水,仅在雨季有短暂洪水排泄,流量变化大,时间短。由东南向西北流出井田汇入马营河,井田地表水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水系。〔三〕、气象井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甚短,降雨多集中在夏末秋初,全年气温变化剧烈。据山阴县气象站资料本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1.6℃,年降水量,蒸发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枯燥。春季干旱无雨,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多风。风向北西,风力4~6级,属大陆型气候特征。全年无霜期129天,冰冻期始于11月初,止于来年3月下旬,最大冻结深度达。春秋两季多风,一般为西南风和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1m/s〔四〕、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井田所属地区的地震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历史上有过屡次地震记载。山西通志记有从公元144年至1688年前后有感地震14次,其中公元512年、849年、1291年3次较强、房屋倒塌,人畜死亡数千。1407年6月9日和1958年9月5日平鲁区曾发生5.5级地震。1952年崞县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1989年阳高-大同地震均涉及本县但未造成损失。〔五〕、社会经济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大同盆地的西南部。现辖4镇17乡,面积1651km2,人口19.7万。本县北部多为山区,中部为槽形盆地。农作物以种植玉米、小麦、莜麦、土豆、谷子和胡麻、甜菜为主。畜牧业较兴旺,以饲养牛、羊、猪为主。矿产资源主要由煤、铁矿石、铝矾土、方解石、石英石为主等,尤其以煤储量最大,约有114亿吨。近年来,随着采煤工业的开展、畜牧业的开展,本县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古城乳业最为有名。三、井田内煤矿分布与开采现状1、原山西山阴元宝湾煤业该矿为2006年批准资源整合矿井,由原山阴县元宝湾煤矿一号坑口和原山阴县元宝湾煤矿二号坑口整合而成.整合后批准矿井生产规模为300kt/a。元宝湾煤矿一号坑口始建于1980年6月,1985年1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9万t/a,实际生产能力9万t/a,开采4号煤层,开拓方式为斜井,现有三个井口,分别称为主井、副井、接替井,主副井口均位于井田中部的沟谷中,接替井口位于井田西北部边缘大树方沟湾西侧,各井筒断面均为半园拱形,料石砌碹,接替井及主井担负着提升、进风、运料、行人等任务,副井回风。采煤方法为仓房式炮采,一次采全高,提升方式为双轨串车提升,绞车牵引,井下运输为防爆三轮车,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支护方式为木棚梁和木点柱支护,井下照明为矿灯,井下涌水量80~144m3/d,属低瓦斯矿井。元宝湾煤矿二号坑口始建于1986年1月,1988年1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5万t/a,实际生产能力5万t/a,开采4号煤层,斜井开拓,主副井口均位于井田东南部边缘的沟谷中,采煤方法为仓房式炮采,一次采全高,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井下涌水量12m32、上漫沟煤矿上漫沟煤矿始建于1980年7月,1989年10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核定能力25万t/a,该矿投产后首先开采山西组3-2号煤层,3-2号煤层井田内现已采空,该矿目前开采太原组4号煤层,开拓方式为斜井,现有2个井口,分别称为主井、副井,主副井口均位于井田西部的沟谷中,各井筒断面均为半园拱形,料石砌碹,主井担负着提升、进风、运料、行人等任务,副井回风。采煤方法为长壁式炮采,一次采全高,主提升为YR3158皮带,大巷为SJ800-40皮带运输工作面、顺槽运输为SCW-40T可弯曲刮板输送机,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风机型号为FBCZ54-4-N013,电机功率55KW,共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支护方式主副井筒料石砌碹,大巷为木棚梁和木点柱支护,工作面为悬移式支架。井下照明为矿灯,井下涌水量50m3/d,排水设备为80D30×据了解,重组整合井田内除上述原山阴元宝湾煤业2006年第一次整合的原一坑二坑井口和原上漫沟煤矿井口外,没有其他小煤矿开采。2006年整合后,已对原元宝湾煤业公司二坑井口实施了关闭。分别保存了原元宝湾煤业公司一坑和上漫沟煤矿井口进行生产。另据调查和钻孔资料,井田东部新增区内局部属已关闭的五牛坪煤矿井田范围,该范围内3-1、4号煤层均已采空,采空区内有积水分布,建议该矿将来在采空区附近开采时采取防范措施,以免采掘巷道穿透原煤矿废弃巷道和采空区引发各类事故。四、周边煤矿分布与开采现状8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为开展经济,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开始进行煤矿建设,先后在井田周边建有山阴芍药花煤业和山阴东湾沟煤业以及已关闭的五牛坪煤矿和后所煤矿。现将各煤矿情况简介如下:1、山阴芍药花煤业位于本井田西北侧,批准开采3-2、4、6、9、10、11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1.2Mt/a,现开采4号煤层,采用斜井开拓。本次重组整合批准为单独保存矿井。根据本矿4号煤层开采情况,本井田北部地段4号煤层已采空,开采中未发现北侧芍药花煤业公司有越界开采情况。2、山阴东沟湾煤业位于本井田南侧,批准开采3-2、4号煤层,现开采4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300kt/a,采用斜井开拓,本次重组整合后批准该矿与相邻山阴安坪煤业重组整合为大同煤矿集团安平煤业,重组后井田面积2,批准开采3-2~8号煤层,重组后批准生产规模为900kt/a。根据本矿4号煤层开采情况,本井田南部地段4号煤层已采空,开采中未发现南侧东沟煤业公司有越界开采情况。3、山阴县五牛坪煤矿、后所煤矿位于本井田东侧和东北侧,为村办煤矿,两矿已于2006年前关闭。关闭前开采4号煤层。其中王牛坪煤矿西部地段划入本井田范围。据调查资料和2021年6月施工YZK2601号钻孔揭露本井田东部原五牛坪煤矿井田范围3-1、4号煤层已被采空破坏,推测老空破坏区面积约为728220m2据本井田内原有各煤矿开采情况,未发现相邻煤矿有越界进入本井田开采情况。建议本矿今后生产中要随时了解邻矿开采情况和采空区分布情况,以防巷道相互贯穿引发各类事故。第三节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一、工作过程为完本钱次勘查工程提出的任务,采用如下的工作方法:1、收集勘查区内相关的地质资料,以及相关煤矿的采掘、地质资料。2、野外调查勘查区内及周边煤矿开采情况、煤层露头的分布情况,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等。3、对物探测线、测点进行定点、定线测量。5、在野外地质调查的根底上,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勘查。6、根据地质调查、瞬变电磁法的探测结果,综合分析解释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指定范围内地下4#、9#煤层采空区分布范围,并对其赋水性作出根本评价。二、完成工作量1、资料收集本次收集到2021年2月山西地宝能源编制的?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2、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地裂缝4处,老窑口1个煤层。3、测绘工作测量工作以2021年2月山西地宝能源编制的?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提供的地形地质图〔1∶5000〕为底图,共完成测量瞬变电磁法测线47条,根本物理点2397个,GPS点3个。4、地面物探工作瞬变电磁法共完成试验线1条、测线46条,实测剖面点2074个,未测点323个,系统检查点70个。三、技术依据本次勘查工程采用的规程标准:1、?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2、?物化探工程测量标准?〔DZ/T0153—95〕。3、?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187-1997〕。以往地质工作与评价第一节以往地质、物探工作一、以往地质勘查工作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左云南普查区南部,区内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与本井田有关的主要地质勘查工作有:上世纪中外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过地质调查。1957~1987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5队、大同矿务局地质队开始填绘1:5万、1:2.5万及1:1万的地形地质图。在此期间115队和雁北煤田地质勘探队等单位还进行过钻探工程。1957~1959年山西煤田地质局115队〔原华北煤田地质局115队〕采样队在大同煤田中部各生产小窑进行采样及煤质化验工作。1957年115队调查组在该范围内填绘1:5万地形地质图,填绘面积为1100km2,槽探工程410m3,实测地层柱状。施工钻孔20个,并提交了?大同中部煤田地质概查报告?。1962年8月,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008号决议书批准。该次勘查在本井田内施工有二个钻孔〔601、602〕,钻孔资料可供本次编制报告利用。1985~1994年115队在左云南勘探区进行普查勘探。勘探面积880km2。完成1:1万地形地质图的修测,面积为877km2,钻探工程总进尺。地球物理测井实测米22743m,专门水文孔1个,进尺。采取水样、煤层煤样和煤芯样等。并提交了?大同煤田左云南普查勘探区地质报告?〔为中间资料〕。截止1994年底,由于资源勘探经费缺乏,方案任务减少,要求以现有工程量先期提交大同煤田左云南普查勘探区地质报告。1995年12月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5队提交了?山西省大同煤田左云南普查勘探区地质报告?。1969~1970年,山西省228煤田地质勘探队在偏岭井田进行了钻探施工,1970年9月提交了?雁北专区山阴县偏岭井田地质报告?。该次工作在本井田内及邻近施工钻孔5个〔2、4、5、8、9号孔〕,本次搜集到该5个钻孔的局部煤层资料,可供利用。2006年5~6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在本井田西北2km处的南阳坡煤矿施工了两个补勘钻孔,并提交了?山西省山阴县南阳坡煤矿接替井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其报告资料可供本矿利用和参考。1986年115地质勘探队在本井田西北侧的芍药沟煤矿进行了补充勘探,施工了6个钻孔,提交了?大同煤田山阴县芍药沟煤矿地质报告?,其成果可供本次利用和参考。2021年2月山西地宝能源编制的?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二、以往物探工作本次收集到由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施工的YZK2001、YZK2002、YZK2003、YZK2101、YZK2102、YZK2103、YZK2301、YZK2601钻孔测井曲线、柱状图,勘查区未进行地面物探工作。第二节已有地质、物探成果引用本次物探勘查成果报告以2021年2月山西地宝能源编制的?山西高平科兴米山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为依据,文字局部引用了该报告中的地质、测井章节,实际材料图以该报告提供的地形地质图〔1∶5000〕为底图,成果图以该报告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底图。勘查区地质概况第一节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南部矿区边缘地带。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集宁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及二叠系,新生界的第三、四系。详见区域地层表。区域地层表表3-1地层单位代号岩性特征厚度〔m〕接触关系界系统组(群)新生界第四系Q上部为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卵石、砂土层;中部为中、上更新统浅红、浅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粘土,夹有砾石层,夹薄层泥岩。0-400角度不整合第三系上新统N2上部为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及砾石层,顶部为橄榄玄武岩,下部为粘土夹砾岩。0-488角度不整合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助马堡组K2z灰白、紫红及灰黑色砾岩、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局部夹薄层泥灰岩,炭质泥岩及石膏层。350-498角度不整合侏界系中统云岗组J1d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黄色砂质泥岩夹灰、灰紫色泥岩及煤层,下部为灰黄色长石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327-417平行不整合古生界二叠系上统P2s上部为灰紫砂砂质泥岩和灰黄色砂岩;下部为黄绿、灰紫色砂质泥岩和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329-500整合下统P1x上部为灰黄色砂质泥岩,黄绿色砂岩;下部为紫红、灰黄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砂岩。78-141山西组P1s灰白色砂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有煤层。37-80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砂白色砂岩,夹深灰色石灰岩和煤层,底部为含砾砂岩。80-150平行不整合中统本溪组C2b灰色泥岩,铝质泥岩,夹1-2层石灰岩,底部为透镜状铁矿层。17-52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灰色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灰褐色角砾状灰岩和白云岩。217-356整合下统亮甲山组冶里组O1灰色白云质灰岩,蠕虫状灰岩,白云岩,竹叶状灰岩,顶部为豹皮状灰岩。137-283寒武系上统C3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灰岩及泥岩,竹叶状灰岩,泥质灰岩,豹皮灰岩。78-266角度不整合中统C3鲕状灰岩夹泥质条带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紫红色泥岩。119-371下统C3紫红色泥岩,板状灰岩,泥灰岩,红色页岩,夹泥灰岩,砂岩。44-187集宁群Arjn黑云矽线榴石钾长石片麻岩。未见底二、.区域构造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的南部边缘,属大同向斜的东翼,其西为洪涛山背斜,南为玉井南——黄花梁次级纬向构造带,东为口泉冲断裂带南段——偏岭断裂带。大同煤田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南侧,西邻吕梁经向构造带的西石山脉,东与大同盆地接壤,南与宁武煤田相邻。以太古界集宁群片麻岩作为煤田的基底,其上沉积的是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在奥陶系灰岩风化剥蚀面之上沉积了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岩系。二叠纪后的印支运动,使其缺失三叠系的沉积。中侏罗晚期,本井田内和其他地区一样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致使煤田东南缘地层发生褶曲、直立和倒转,形成了口泉山脉的雏形,这是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构造运动。第三级喜山运动,本区构造应力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受右旋剪切拉张作用,使煤田东缘的口泉断裂由压性转为张性,逆掩断层的一局部被利用和改造成正断层,在煤田东侧形成大同盆地。大同煤田主要构造形迹有: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大同向斜及东南缘逆断层,逆掩断层和喜山期形成的口泉山前断裂。大同向斜在煤田中部NE向,至煤田东北部那么呈NW向。据区域地质资料,在大同煤田北部太原统中有岩浆岩侵入现象。三、区域含煤特征区域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侏罗系大同组。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侏罗系大同组。第二节矿井地质一、地层本井田地表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沟谷基岩零星出露,现根据井田钻孔资料结合区域地层将井田地层由老至新表达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含煤岩系之基底,据钻孔资料说明,为一套灰白色结晶白云质灰岩,局部呈灰黄色薄层状灰岩,含黄铁矿团块。厚度22.00~60.40m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该组由奥陶系灰岩顶至K1~40.00m,平均为m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该组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底界为K2中砂岩。本组从K2砂岩底至K3砂岩底,主要由不同粒级的砂岩、泥岩、泥灰岩和煤层组成。发育有5~6层煤层,其中4、6、9号为可采煤层。本组厚度75.14~85.32m,平均。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底界为K3粗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为本区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灰色中、粗砂岩及煤层组成。含1、2、3-1、3-2号煤层,其中3-1、3-2为可采煤层。本组厚度49.85~56.87m,平均为m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底界为K4含砾中粗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K4砂岩厚度可达10余米,为长石石英砂岩,泥质胶结,风化后呈灰黄色,为疏散状;下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状中、细砂岩,厚度约30~40m;上部为灰绿砂质泥岩夹有紫斑状铝质泥岩数层,风化后紫色增多,厚度30~40m。本组地层厚度68.10~88.60m,平均。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井田内仅发育其下部地层,底界为中、粗砂岩K6,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黄绿色或暗紫色中粗砂岩。最大残留厚度m。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35.00m8、第四系全新统〔Q4〕在较大沟谷中分布有全新统冲积、洪积层,由砂、砂土及砂砾层组成,厚度0~5m。二、构造本井田位于山西断裂隆起区北段中部,大同向斜南西端之东翼,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次一级的宽缓坡状起伏。总的来说,井田地层比拟平缓,倾角一般3°~10°。另外,根据该矿井下巷道揭露和偏岭井田勘查资料,井田内还发育4条正断层,现将井田内发育的断层分述如下:1、F1正断层位于井田东部,为偏岭井田勘查时查明断层。断层走向N40°W,倾向NE,倾角70°,落差40m,断层斜穿井田东部,井田内延伸长度1200m。为井田主要构造,对采区划分有一定影响。2、F2正断层位于井田中南部,根据该矿开拓巷道揭露,断层走向N20°E,倾向NW,倾角75°,落差15m,井田内延伸长度1180m。3、F3正断层位于井田东部,F1正断层西侧,据该矿井下巷道揭露,断层走向N45°W转W,呈弧形延展,倾向NE转N,倾角70°,落差8m,走向延伸长度约780m。4、F4正断层位于井田东部,为4号钻孔揭露断层,断层走向N25°E,倾向NW,倾角51°,落差8~35m,推测井田内延伸长度850m左右。综上所述,井田内地层平缓,发育4条正断层,井田内未发现陷落柱和岩浆岩侵入现象,井田构造属简单类。三、煤层〔一〕、含煤性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共含煤9~10层,分别为1、2、3-1、3-2、4、6、9、10、11、12号。山西组厚约m,含煤4层,其中3-1号煤为稳定可采煤层,山西组煤层总厚m,含煤系数为6.8%。太原组厚约mm〔二〕、可采煤层本井田可采煤层为3-1、4、6、9、10、11号。各煤层赋存特征见表4-1。现按煤层顺序自上而下表达如下:1、3-1号煤层:该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为中厚煤层,厚度0.96~4.36m,平均m2、4号煤层:该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全区稳定可采,上距3-1号煤层13.20~20.50m,平均m。煤层厚度2.37~12.94m,平均3、6号煤层:该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上距4号煤层16.02~31.83m,平均m。煤层厚度1.04~9.14m,平均4、9号煤层:该煤层井田内稳定可采,上距6号煤层6.35~12.63m,平均m。煤层厚度4.25~12.77m,平均5、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9号煤层左右,煤层厚度0,平均m。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地段为井田东部。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直接顶板大部为泥岩、粉砂岩,局部细砂岩。底板大部为粉砂岩,局部为泥岩或中砂岩。6、11号煤层:上距10号煤层左右,煤层厚度0,平均,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地段为井田东部,煤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含1-2层夹矸,局部含3层夹矸或不含夹矸。直接顶板为泥岩、粉砂岩,底板亦为泥岩、粉砂岩。表3-2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煤层结构(夹矸层数)煤层间距〔m〕最小—最大平均稳定性可采性顶底板岩性顶板底板P1s3-1简单〔0—2〕稳定全区可采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C3t4较复杂〔1—3〕稳定全区可采砂岩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6简单〔0—2〕稳定全区可采砂岩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9简单-复杂〔0—4〕稳定全区可采泥岩中砂岩泥岩砂质泥岩100-简单〔0〕不稳定局部可采细砂岩泥岩粉砂岩粉砂岩中砂岩泥岩11较简单〔0—3〕不稳定局部可采泥岩粉砂岩泥岩粉砂岩〔三〕、煤层比照本井田含煤地层稳定,标志层比拟明显,各煤层层位相对稳定,煤层和标志层间间距变化不大,易于比照。按煤层发育情况,把本井田所发育的煤层划分为三个煤组,即:下煤组:包括9、10、11、12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中煤组:包括4、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上煤组:包括3-1、3-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组比照方法以标志层为主,同时考虑到煤层本身的特征。本区含煤地层标志层从下往上为K2砂岩、K3砂岩、K4砂岩。K2砂岩:为本溪组与太原组的分界砂岩,灰色一灰白色,中一粗粒砂岩,全区发育稳定,厚度一般为1.00~15.0K3砂岩:为太原组与山西组的分界砂岩,灰白色含砾粗砂岩,全区发育稳定。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50~6.00K4砂岩:为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的分界砂岩,灰白色中一粗粒砂岩,厚度较稳定,一般为2.30~。借助K2、K3、K4砂岩标志层和煤层本身厚度结构特征结合层间距规律,各可采煤层层位容易确定。第三节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南部矿区边缘,水文地质单元属于神头泉域,位于神头泉域的北部径流区。神头泉位于朔县东北神头镇一带,出露于洪涛山前源子河两岸及河谷中,为桑干河主要源头。该泉多年平均流量3/s〔1958—1984年〕,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泉水流量不断减少,1980~2003年平均流量为3/s。泉水位标高1052~1065m。神头泉域与岩溶水盆地范围根本一致,主要包括云岗—平鲁向斜的大局部地区,仅在源子河上游有少量盆地外来水源。泉域东北部以源子河与十里河、苍头河分水岭为界;西北部应以奥陶系下统地层出露线为界,最北应以三层洞泉断层为界〔三层洞泉不属于本泉域〕;西部以人马山—虎头山—利民堡一线的背斜轴为界;沿线出露奥陶系下统—中寒武地层,西南边界在八角—神池以西;西部为老牛湾及天桥泉域;东部及东北部以大同断陷盆地的边缘为界;其中东北部由于云岗—平鲁向斜东翼的翘起,老地层出露而形成隔水边界,只有在东南角形成透水边界。〔一〕、区域含水层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根本可划分为如下四个含水层:1、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出露于大同煤田北部,厚度约500~600m,上部岩溶裂隙不太发育,多为方解石脉充填,据鹅毛口36号钻孔资料,钻进本地层约50m,岩石破碎,涌水量为/s。2、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及岩溶裂隙含水层组本含水层组以裂隙含水为主,富水性比拟差,据区域地质资料,其单位涌水量0.00135~0.189L。3、基岩裂隙风化含水层组主要是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长期风化剥蚀形成裂隙含水层带,一般推断裂隙深度为150.004、第三、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第三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大同煤田北部,以紫红色的粘土页岩及棕黄色的粗砂岩为主,第四系多分布于沟谷和丘陵地带,岩性为黄土、砂及砂砾,含水层含水性较好,是主要生活及农用水水源。〔二〕、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神头泉补给主要靠泉域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带的灰岩露头区由向斜两翼可溶岩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另外,地表河流也是主要补给来源。寒武、奥陶系地层主要出露于大同煤田的西北部及东部边缘,面积大,为奥灰水主要补给区.区域奥灰水主要沿煤田深部岩溶发育层径流。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在裸露区、半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及上覆各含水层沿裂隙渗流补给。由于埋藏浅使各含水层沿层间裂隙径流为主,多呈泉水形式出露排泄,还可沿裂隙向深部越流补给奥陶系含水层。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及松散孔隙含水层外表最上部,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与地表水联系甚密,互为补给,除蒸发作用及局部沿裂隙向下补给深部各含水层外,多在山前及沟谷低洼处呈泉水出露排泄。二、矿井水文地质本井田地表全为新生界地层覆盖,地表无基岩出露。〔一〕、地表水井田地表水体不发育,无常年性河流,各沟谷中平时均干涸无水,仅雨季时才有短暂洪水排泄,由东南向西北流出井田汇入马营河,井田地表水属桑干河水系。〔二〕、含水层1、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含水层组该含水层组埋藏深,本区没有出露。左云普详查勘探区有三个岩溶孔揭露,上下马家沟组厚168.17m下马家沟组厚度为100.31,为灰色、青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和浅灰色、灰黄色白云质石灰岩夹少许泥灰岩。含有2个富水带,厚7-10m,在富水带内岩溶、孔洞裂隙发育。两富水带之间间距30-80m上马家沟组厚22-60.4m据井田北侧11km处左云县树儿里附近的609号孔资料,奥灰水位标高为1200.57m,井田西北13km处右玉县元堡子村附近的201号孔为。另据1957年?大同中部煤田概查报告书?资料,鹅毛口36号孔涌水量为L/s,227号孔裂隙少,涌水量为0.08L/根据上述609号孔、201号孔奥灰水位标高和朔城区神头泉出露标高推算,本区奥灰水力坡度约3‰,本井田北距609号孔约8km,由此推算,本井田奥灰水位标高约1174~1178m。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太原组含多层中、粗粒砂岩,单层厚度可达10余米,含有不同程度的孔隙裂隙水。据井田西南侧腰寨精查区ZK1-1号水文孔抽水试验,当降深时,单位涌水量为/s.m,渗透系数为/d,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矿化度为g/L,mg/L。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井田山西组地层亦含有多层中粗粒砂岩和含砾粗砂岩,含孔隙裂隙水。据井田西南侧腰寨精查勘探时ZK1-1水文孔抽水试验〔吊桶提水〕,涌水量为/s,降深时单位涌水量为/s.m,渗透系数/d,富水性极弱。水质类型为SO4—Ca·Mg,矿化度/l,总硬度471.39mg/L。4、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本含水层组有3层砂岩层段,即〔1〕底部K4砂岩,为粗砂岩,底部为砾岩,泥质胶岩,厚约十余米。〔2〕中部含砾粗砂岩层段〔K5〕,厚25m。〔3〕上部为K6砂岩,为含砾粗砂岩,厚度为4.5m。本区附近有泉水溢出,涌水量为0.05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200-300mg/L,总硬度为178。5、第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本含水层主要为较大沟谷中的砂砾石层,呈窄条带分布,厚度为0-5m地球物理特征第一节地层电性特征研究与电性标志层划分根据勘查区钻探和测井资料,通过对煤岩层比照分析,本区的煤层物性特性为:低密度、高电阻、低伽玛值反映,曲线反映明显。岩层的物性特征以不同的岩层有着不同的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值反映一般石灰岩具有最高的电阻率,其次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但对有些中粗粒砂岩,由于胶结物质成分不同,岩石疏松裂隙与地下水发育,矿物质含量等原因,导致电阻率反映较低,个别硅质胶结构紧密的细砂岩,电阻率呈明显的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值煤层最低,一般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幅值依次增高。第二节勘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一、勘查区煤、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见下表:煤岩层物性参数特征表表4-1岩性视密度g/cm3平均值视电阻率Ω·m平均值声波时差μs/m平均值煤层280-930640440-640542泥岩54-10580291-414351砂质泥岩69-12195280-400339粉砂岩72-130103241-350301细砂岩85-151115211-312262中砂岩108-390250172-243212粗砂岩138-442297124-186161砾岩145-470308114-171145由上表可知,区内各组地层的密度及声波速度差异较大,电阻率差异亦较大,煤层电阻率明显高于其它岩层,当其被采空后更高,而当采空区充水后,其电阻率降低至十几个欧姆米。据此可查明煤层的采空区及富水性,可见测区内地层电性差异明显,具备了进行地面电磁法综合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二、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煤层赋存于成层分布的煤系地层中,煤层被开采后形成采空区,破坏了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当开采面积较小时,且煤层顶板为塑型岩石并保存完整,由于残留煤柱较多,压力转移到煤柱上,未引起地层塌落、变形,采空区以充水或不充水的空洞形式保存下来;但多数采空区在重力和地层应力作用下,顶板塌落,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这些地质因素的变化,使得采空区及其上部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1、煤层采空区冒落带与完整地层相比,岩性变得疏松、密实度降低,即单位体积内介质的密度降低,同时使得传播于冒落带范围内的导电性降低,在电性上表现为高于灰岩和煤层的高阻异常;2、煤层采空区裂隙带与完整地层相比,岩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裂隙带内岩石的裂隙发育,同时使得传播于裂隙带范围内的导电性变差,岩石的电阻率明显变大。一般情况下,冒落带的高度一般在十几米左右,其内部充填的松散物的视电阻率明显高于周围介质,裂隙带的高度一般在几十米,主要是由于采空区塌陷造成岩石出现裂隙,岩石的电阻率明显变大。就本次勘探而言,所测的目标地质体为采空区,在电性反映为高阻〔相对周围的煤层〕,如果采空区塌陷,其内部充填的松散物导电性与周围介质相比明显变差,表现为相对高阻;当煤层多层采空区时,导电性较单层采空区明显变差,其视电阻率高于单层采空区的视电阻率;如果采空区充水,由于有水的存在,充填物的导电性与周围介质相比明显变强,表现为相对低阻。可见,采空区的视电阻率值明显区别于未采空区的视电阻率值,多层采空区与单层采空区的视电阻率有一定差异,是本次电法勘探的物理前提。野外数据采集第一节试验工作试验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勘探区的地电条件、施工条件、干扰背景以及煤层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等,通过试验工作的有效性,以便选择最正确工作方法和装置、参数。试验工作遵循由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因素到复合因素的原那么进行。本次试验线选择在的采空区且距离测区较近并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根据该煤矿4#煤层开采情况,选择在矿区采空区上布设了一条试验线,测线编号为S测线,点距20米,线长1000米,测点51个,检查点3个,占全线观测物理点总数的%,全线各检查点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为:早延时段7.5%,中延时段3.5%。规程要求的质量验收标准为:早延时段5%~10%,中延时段5%,全线工作质量,到达规程标准及合同的质量要求。起点坐标1、X= Y=19651070.32,终点坐标51、X= Y=196试验线的地面条件良好,瞬变电磁法进行了探测试验。瞬变电磁法使用的仪器是IGGETEM—30A型瞬变电磁仪,采用100×100米重叠回线线框装置,技术参数的选取:发射周期T=20ms,延迟时间De=100μs,叠加次数St=512次,供电电流8A~9A一、试验线分析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上〔图5-1a〕,1~20#、27~31#、35~41#点中晚期测道为低电压异常;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图5-1b〕,经地形校正后,标高在1440~1520m之间,1~20#、27~31#、35~41#点中晚期测道视电阻率值为高阻异常;综合分析解释:该线1~20#、35~41#点为4#煤层采空区,27~31#点为4#煤层开采巷道,解释结果与的元宝湾煤矿采空区及地质调查结果吻合。图5-1a试验线图5-1b试验线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二、试验结果通过以上试验工作可知,瞬变电磁法在采空区上反响皆明显,探测结果与情况根本一致,说明在本测区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采空区效果明显,所选择的装置形式、技术参数较为适宜,能够满足本次探测的需要。特别是通过试验工作,取得了采空区的异常特征,可以作为下一步资料分析解释的依据:采空区在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上表现为“低电压值异常〞,在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表现为“高视电阻率异常〞,采空积水区在瞬变电磁多测道电压剖面图上表现为“高电压值异常〞,在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表现为“低视电阻率异常〞。第二节工作方法及仪器设备本次勘查依据本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实际的地形与施工条件等因素,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地面瞬变电磁法。根据地面地质调查、瞬变电磁法解释结果对采空区及采空区积水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解释。瞬变电磁法〔简称TEM〕是近几年开展并推广起来的一种新方法、新技术。其工作方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另一回线或探头接收由地下地质体受鼓励引起的涡流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感应二次场〔按指数规律衰减〕。二次场的大小与地下地质体的电性有关:低阻地质体的感应二次场衰减速度较慢,二次场电压较大;高阻地质体感应二次场衰减速度较快,二次场电压较小。根据二次场衰减的特征,可以判断地下地质体的电性、性质、规模和产状等,从而可以解决如断层、陷落柱、采空区等地质问题。根据试验结果,瞬变电磁法选用:IGGETEM—30A瞬变电磁仪,采用50×50米重叠回线线框装置。技术参数的选取:发射周期T=40ms〔1~63取样道〕,下降沿Dn=100μs,采样速率2μS,叠加次数St=512次,供电电流8A~二、仪器设备IGGETEM—30A瞬变电磁仪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动态范围146DB模数变换16位500KHZ采样速率2μSμV通道增益:多级浮点放大叠加次数:32-4096采样窗口:最多88个最大输出电压:24V最大输出电流:10A发射电流:双极性占空比1:1脉冲宽度:4、10、20、40、100ms下降沿时间:≥10μs第三节测网布置及测绘工作一、测网布置根据本次勘查任务、目的及地表地形条件,测网布置设计线距40m、点距20m,原那么是突出重点,加强在异常地段的工作。测线号自西向东依次增大,线号增大1,距离增大40m;点号从南向北依次增大,点号增大1,距离增大20m。共布置试验线1条、测线46条测线,根本物理点2397个二、测量工作〔一〕、作业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标准?〔GB/T18314-2001〕2、?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标准?〔1987年〕3、?物化探工程测量标准?〔DZ/T0153—95〕。〔二〕、作业所用仪器设备及软件1、控制、数据采集使用的仪器为国产的南方RTK〔S86-T〕;(三台)2、戴尔笔记本一台3、〔三〕、资料的利用本次测量以2021年2月山西地宝能源编制的?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提供的地形地质图〔1∶5000〕为底图,平面控制与高程起算点经实地踏勘在井田内及周边地区找到了1963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所做的Ⅲ等三角点(五家沟),Ⅳ等三角点(扒罗山、山甲村、偏岭、跑马梁、观音堂),六个三角点保存良好,标石顶面上的十字清晰。三角点的坐标成果由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从山西省测绘局收集到,它是本井田参数测量的起算依据。现把六个三角点的坐标成果列入表5-1。表5-1三角点坐标成果表54国家6°带坐标(中央子午线L=111°)点名纵坐标X(m)纵坐标Y(m)高程H(m)等级五家沟Ⅲ扒罗山Ⅳ观音堂Ⅳ跑马梁Ⅳ山甲村Ⅳ偏岭Ⅳ本次测量工作采用115队连续运行参考站的数据信息,使用Trimble—R8双频接收机和TrimbleR8—2手簿,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成果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1度);国家六度带坐标成果。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四〕、完成工作量依测网布置原那么在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指定范围内布设测线如下:一条试验线,测线编号为S测线,点距20米,线长1000米,测点5测线设计线距40米,点距20米,线长1000米,测线46条,测点2346测线布置见实际材料图。〔五〕、作业方法及成果质量评价1、数据的采集及基线向量检核〔1〕数据的采集GPS数据采集使用南方生产的S86-T接收机〔精度+5mm+1ppm〕同步测量,每时段有效观测时间视边长长短及地理环境的优劣一般为30~60min。同步接收卫星的个数大于4颗,卫星高度角大于10°,数据采样率为10S,PDOP值均大于4。〔2〕GPS网基线向量的检核基线向量的解算采用南方生产的GPS数据处理软件在微机上进行,各基线向量的模糊度均符合标准要求,全部基线均为双差及三差解。基线向量的检核包括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三类,其限差以标准为准,均可到达所要求的精度。2、GPS网平差及精度分析〔1〕三维无约束平差三维无约束平差是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主要用于GPS网的内部精度分析,粗差分析,网的单位权方差因子的估计以及为后续的高程拟合提供大地高。基线向量相对误差最小为1/7.3万,最大特殊困难地带基线为1/2.1万,中误差最大为,最小为。〔2〕二维约束平差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的椭球参数。用一点做起算点,解算处网中所有成果,最后用2点做了检查,从计算结果上来看,所测成果稳定,可靠。本次测量按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对观测前后使用到的仪器都按标准进行了必要的检测,数据准确,质量可靠。根据?物化探工程测量标准?中,精测剖面上各物化探观测点的平面点位误差,相对于最近首级控制点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相对高程误差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5mm。本次测量中各观测点最大点位误差为图上96mm,最小点位误差为图上;相对高程误差最大为图上,最小高程误差为图上,其精度符合?物探工程测量标准?要求。第四节生产技术措施野外数据采集质量直接影响到本次物探工作的最终成果,野外施工时要严格管理,精心施工,为此技术部派出技术力量较强的质量监控队伍,并配备现场资料处理系统到工区驻地,加强质量管理。一、严格执行标准在勘探的每个环节中,严格依照?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87-1997〕,确保施工过程及资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二、数据采集1、施工前必须完成仪器的年、月检查及校验,合格前方可投入使用。2、野外工作应按照设计和标准要求,保证平安施工,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第五节野外完成工作量及原始资料质量评价一、野外地质调查地裂缝4处,老窑口1个。二、本次物探野外工作IGGETEM—30A瞬变电磁仪共完成瞬变电磁剖面试验线1条、测区测线46条,实测剖面点2074个,未测点323个,系统检查点93个,占全区观测物理点总数的%,全区各检查点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为:早延时段7.3%,中延时段3.5%。规程要求的质量验收标准为:早延时段5%~10%,中延时段5%,全区工作质量,到达规程标准及合同的质量要求。原始资料的验收以及工程质量的评价,严格依照?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87-1997〕的要求进行。瞬变电磁野外观测质量主要以系统检查观测结果来衡量,系统的质量检查量不应低于总工作量的3%~5%,检查点应在全区均匀分布,对异常地段,可疑点,突变点重点检查。检查点误差计算公式为:1、某测点上各观测道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式中:n——参加统计计算的测道数i——某道数 及——第j观测点第i道的原始及检查观测值——与的平均值2、全区各检查点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式中:n——参加统计计算的测道数m——参加统计计算的检查点数i——某道数 及——第j观测点第i道的原始及检查观测值——与的平均值测区完成工作量及原始资料质量评价如下: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5-2线号设计点数实测点数未测点号检查点数质量级别≥95%11~514652甲21~5141102甲31~5138132甲41~514562甲51~514562甲61~5139122甲71~5141102甲81~514292甲91~514472甲101~515012甲111~515012甲121~514652甲131~514742甲141~514742甲151~514742甲161~514742甲171~514742甲181~514742甲191~514742甲201~514742甲211~514742甲221~514742甲231~514742甲241~514842甲251~5133182甲261~514292甲271~5140112甲281~514382甲291~514382甲301~514742甲311~514742甲321~514922甲331~514922甲341~514922甲351~514922甲361~514922甲371~514922甲381~514922甲391~514922甲401~514922甲411~514922甲421~514922甲431~514292甲441~5139122甲451~5120312甲461~510512甲试验线1~514743甲数据处理和解释第一节资料处理一、资料整理资料的整理包括地质调查、收集资料和野外实测资料的整理,其目的是将所有的信息资料汇总、分类、编录,为下一步的资料处理、分析解释作准备工作,资料包括以下内容:=1\*Arabic1、野外原始记录本、野外原始数据文件夹;=2\*Arabic2、测线、测点实测坐标;=3\*Arabic3、已有的钻孔柱状及测井曲线;=4\*Arabic4、煤矿井上下对照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采掘工程平面图;二、资料处理本次探测工作由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两局部组成。野外工作完成数据的采集、现场数据初步处理和初步解释等项任务;室内工作完成数据的综合处理、成图成像和人机交互解释等项任务。室内数据处理是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去伪存真、误差矫正、均滑处理、趋势分析和成图成像所做的加工处理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勘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使之更趋于实际。采用该工作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现场自动采集数据,初步处理和绘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质量,及时了解野外工作情况,从而指导现场工作。2、室内数据的快速处理,成图成像和人机交互解释,改变了传统工作方式,使工作水平得到提高。3、经数据处理得到的结果能与野外工作相互反响,使地质规律与物探工作得到真正意义的结合,对进一步解决复杂的地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瞬变电磁数据的处理可分为四局部:1、原始数据的录入;2、一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滤波、均滑处理;3、二次数据处理:包括建立正、反演文件,磁源初步反演、磁源正、反演等;4、绘制图件:在室内数据处理的根底上,绘制了根本分析图件;〔1〕瞬变电磁各测线多测道剖面图;〔2〕瞬变电磁各测线拟视电阻率断面图;〔3〕某一深度拟视电阻率平面图。瞬变电磁图件的绘制多测道电压剖面采用Grapher数据处理软件,平面图和断面图的处理采用winsurf数据处理软件,winsurf数据处理流程图如下: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数据编辑数据编辑地形校正地形校正网格化处理网格化处理样条函数光滑样条函数光滑平面图断面图平面图断面图打印机输出打印机输出图6-1winsurf数据处理流程图在整个资料的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87-1997〕、?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地球物理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69-1993〕要求进行,成果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第二节资料解释一、资料解释原那么资料解释遵循从到未知、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区的原那么,资料解释工作是在明确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根底上结合实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推断。探测资料的分析以瞬变电磁多测道电压剖面图及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为主,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各种干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瞬变电磁法:采空区在多测道剖面图上表现为“相对低电压异常或曲线上下蹦跳〞等,未采区表现为“相对高电压且曲线变化较平缓〞等;采空区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表现为“相对高阻异常或上下阻闭合圈、半闭合圈相间分布或等值线不连续〞等,变化范围在30~80Ω·m,最高可达100Ω·m以上;异常区充水较多时在多测道剖面图上表现为“高电压值异常〞,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表现为“低电阻异常〞。以此作为资料分析解释的依据对所测的曲线进行分析解释二、资料分析解释根据以上解释原那么,结合地质调查及本测区的实测资料,以瞬变电磁多测道电压剖面图、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为主,同时考虑了实际地质情况及各种干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解释。现选取有代表性的测线分析如下:15测线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上〔图6-2上〕,1~10#点、26~33#点中晚期测道电压值为低电压异常,10~15#点、33~47#点中晚期测道电压值为高电压异常;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图6-2下〕,经地形校正后,1~10#点、26~33#点标高在1490~1502m之间,1460~1470m之间视电阻率值为高阻异常,10~15#点、33~47#点标高在1480~1490m之间1440~综合分析解释:该测线1~10#点、26~33#点为4#煤层采空区,10~15#点、33~47#点为4#煤层采空积水区。图6-215线物探综合剖面图21测线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上〔图6-3上〕,1~22#点中晚期测道电压值为低电压异常;瞬变电磁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图6-3下〕,经地形校正后,1~22#点标高在1510~1530m之间视电阻率值为低阻异常综合分析解释:该测线1~22#点为4#煤层采空积水区。图6-321线物探综合剖面图以此解释方法对各测线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解释成果见表6-1测区各测线采空区范围综合解释成果表:测区各测线采空区范围综合解释成果表表6-1测线瞬变电磁法解释采空区成果瞬变电磁法解释采空积水区成果备注试验线1~20#点、35~41#点48-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4个1线无19~36#点40-44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5个2线无18~36#点1-3号点有沟过不去,38-44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10个3线6~15#点27~36#点1-5号点有沟过不去,38-45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13个4线11~30#点30~38#点39-44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6个5线无20~39#点39-44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6个6线无15~28#点35-46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12个7线无16~28#点37-46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10个8线1~14#点24~29#点37-45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9个9线1~20#点20~31#点39-45号点矿区施工不能做。未测点7个10线7~33#点无46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个11线4~16#点16~34#点46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1个12线7~14#点14~29#点47-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5个13线30~39#点26~30#点、39~45#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14线1~9#点、15~20#点、25~30#点、34~38#点20~25#点、30~34#点、38~47#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15线1~10#点、26~33#点10~15#点、33~47#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16线26~38#点20~26#点48-51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17线1~13#点13~28#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18线1~5#点、36~45#点20~36#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19线1~21#点、30~47#点无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20线无1~22#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21线无1~22#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22线1~10#点、29~34#点34~40#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23线31~39#点39~47#点48-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4个24线29~48#点18~29#点49-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3个25线36~43#点6~19#点21-35号点旧矿区和变电站不能做,49-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18个26线无6~11#点、26~33#点20-25号点旧矿区不能做,49-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9个27线32~36#点无17-24号点旧矿区不能做,49-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11个28线27~38#点无17-21号点旧矿区不能做,49-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8个29线无19~32#点14-18号点旧矿区不能做,49-51号点公路上不能做。未测点8个30线1~16#点、25~31#点16~25#点、31~40#点11号点号点沟过不去,49-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4个31线1~16#点、22~28#点、41~47#点16~22#点10-11号点沟过不去,50-51公路不能做。未测点4个32线1~11#点、35~49#点25~35#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3线1~18#点、43~49#点18~29#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4线1~10#点15~24#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5线16~24#点、34~49#点无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6线24~49#点无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7线25~49#点无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8线21~36#点无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39线8~13#点20~39#点1~8#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40线28~39#点1~18#点、39~49#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41线1~33#点33~49#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42线8~19#点、32~49#点1~8#点、29~32#点50-51号点公路不能做。未测点2个43线1~4#点、26~45#点无11-14号点村庄房子不能做,46-51号点房子和公路不能做。未测点9个44线7~14#点、19~25#点14~19#点40-51号点村庄房子和公路不能做。未测点12个45线27~35#点无1-17号点村庄房子不能做,37-51号点村庄房子和公路不能做。未测点31个46线在村子中周围都是房子不能做未测点51个。地质成果成果解释首先是对测区各条测线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进行单独分析解释,分别解释4#、9#煤层采空区的范围和性质,在单独分析解释的根底上,进一步综合分析确定4#、9#煤层采空区范围和性质,然后根据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初步确定4#、9#煤层采空区的深度及范围,最后根据地面调查资料,结合4#煤层的采掘资料和实际地质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析,确定4#、9#煤层的采空区及采空积水区。本次勘查取得主要成果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元宝湾煤业指定测区范围拐点坐标为:表7-1坐标点号X坐标Y坐标1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