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_第1页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_第2页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_第3页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_第4页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两种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它概括了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 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 都处处存在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矛盾无时不在,每个事物时时刻刻都存在矛盾。矛盾的普遍性, 不仅表现在空间上事事处处有矛盾, 而且表现在时间上时时刻刻有矛盾,任何一个事物,从其产生、发展直至灭亡,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4、矛盾的客观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外部客观世界还是人的生活世界,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5、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实现矛盾双方的转化,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没有必要的条件, 事物不会无缘无故地转化。(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6、矛盾的特殊性: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首先,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不同运动形式、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世界上之所以具有各种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 就是由于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正是由于内在的矛盾特殊性,才将各种事物区别开来。其次,每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特殊性, 正是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变化才使得发展过程区分为不同的阶段。 社会发展有许多不同阶段, 人生发展也有许多不同阶段。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可能变为特殊性。反之,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矛盾双方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 具体地说,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 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极限时, 只有斗争才能打破这个极限, 从而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即一事物变成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 变化和发展, 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 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 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 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 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 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1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7.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 各种矛盾所处的地位、 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总有主次、 重要非重要之分, 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或非主要矛盾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矛盾双方的力量都不平衡的,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1、事物的性质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1、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无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次方面,二者都处在相互作用中,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的地位会发生相互转化1、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是回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正是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应当相应地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1、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是内部原因(内因,另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9、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则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 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 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 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只有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促进人生发展, 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20、主观世界:所谓主观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意识、认识、思想、思维方式以及欲望、意志、目的等。21、客观世界:所谓客观世界,就是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2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根本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直接经验) ,不仅如此, 认识的内容也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通过他人或前人的经验所形成的间接知识,同样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从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过程,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人的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各种认识工具,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获得对事物的初步印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认识过程的起点。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6、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一般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7、理性认识的形式: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相互联系的认识形式深入事物现象的“背后” ,探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来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 为理性认识提供鲜活、 生动的感性材料;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的深化和升华,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的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9、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0、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践, 尽可能地占有客观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最终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1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一检验标准不能取决于人这一认识主体。因为仅仅局限在主观认识的范围内,无法判断自己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相符合。(2)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自动地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的问题。因此,只有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统一起来的事物, 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只有作为主客观联系“交错点”的实践。(3)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可以将一定的认识转变为某种直接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进行对照, 从而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 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 绝对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这是因为,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16、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对于人而言,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17、人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只有自觉地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 才能顺利地进行实践活动。科学的理论经过了反复多次的实践检验, 是一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 对于我们的实践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对实现成功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 每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勇于实践,踏实肯干,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取得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18、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活动对于社会的意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 人的自我价值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和表现,人要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去体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因此,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不仅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而且实现了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社会价值,这是真正的快乐。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1、现象的含义:所谓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2、本质的含义:本质则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根据,它组成一个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质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内在联系, 它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 2)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 3)现象具有多变、易逝的特点,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 本质与现象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本质是将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 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同时,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借助外在现象才能为我们所认识。 因此,本质与现象统一于同一个事物之中, 不表现任何本质的现象和不表现为任何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两者紧密相联,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4、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第一,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第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5、根据表现事物本质的不同形式,可以将现象区分为真相与假象。真相:真相就是以真实的、直接的、肯定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假象则是以虚假的、歪曲的、否定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认识,并不反映实际存在的事物,是主体自身的“无中生有”。真相和假象, 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 都是客观的。 不能把真相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6、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7、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1)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象的自觉性。(2)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本质, 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 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3)必须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1、科学思维方法的含义:科学思维方法是各门具体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一般可以归纳为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等。(1)控制方法:是指施控主体不断依据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对受控客体的作用,并最终达到系统目标的过程。(2)信息方法:是指把系统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某个系统运动的过程和规律的认识的方法。(3)系统方法:使人们从认识单个的实物前进到认识作为整体的系统。(4)结构——功能方法是用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5)模型化方法:是人们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事物原型的形态、特点和本质的方法。3、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 使之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首先,科学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发动, 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其次,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 组织和解释的功能, 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 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 就能更深刻地洞察人生、 认识人生,就能减少人生的迷误; 就能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 少走弯路, 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聪颖智慧的人,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4、辩证思维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5、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1)归纳: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动。(2)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个别的思维运动。(3)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过程。(4)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认识连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的过程。(5)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主体对客体在思维中的整体把握,是以理性方式再现客体多样性统一的方法。6、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系列。 与此同时,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之间又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7、创新思维的含义:创新思维就是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8、创新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和原点思维。(1)逆向思维:是指按照与习惯性思维方式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进而实现创造性发现的思维过程。逆向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 通过反向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就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联动思维: 就是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联动效应认识和解决问题, “一叶知秋”就是运用联动思维的结果。原点思维: 是要始终突出所要实现的目标, 以这一目标为“原点”来挖掘、深化,寻找实现目标方法的思维方式,这也就是让我们不要固守一种思维方式。9、创新思维的作用首先,创新思维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创新思维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最后,创新思维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0、创新意识的含义: 是指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 激发出创造性的事物和观念的一种意识。 它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为意向、 愿望和设想等意识形式。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11、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自觉培养求知欲,对自己直接和间接地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其次,自觉培养“大胆设想”的精神。最后,自觉培养怀疑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对创新思维的锻炼。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1)深化基本的思维方法,使它更加完善,更加多样化。(2)将各种方法进行移植和杂交,也就是学会用某一学科的特殊方法来解决另一学科中的问题,或者尝试用两门以至多门本来不相同的独立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3)尝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在适应当代实践活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历史规律的含义: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2、历史规律的特点:从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从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 它要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从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看,它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3、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尽管历史规律有其特殊性,但它仍与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及其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5、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6、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7、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8、生产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9、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形成了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1、经济基础的含义: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2、上层建筑的含义: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5、人类活动的目的动机是由利益产生的。16、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人类全部生活的基础。17、利益的含义:利益是人们的根本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18、社会的含义: 社会就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的总和。19、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第一,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第二,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统一的。第三,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第四,社会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是一致的。个人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个人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吻合时,人生目标就能够实现;如果个人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则根本无法实现。历史必然性: 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历史运动本质特征的反映。历史偶然性: 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非本质联系所引起的历史现象, 它反映了历史运动的外在特征。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 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历史的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 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历史的偶然性只起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并使之带有某些特点的影响作用。 偶然性受制于必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并大大丰富了历史进程中生动活泼和曲折复杂的内容,它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从性质上看,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 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之,就会阻碍社16.会的发展。从程度上看,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理想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理想是一种正确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幻想、空想和妄想的突出特点。、个人理想的含义: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2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包括个人的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TOC\o"1-5"\h\z、个人理想的特点: 3()个人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 1()个人理想具有超越性。 2()个人理想具有个体差异性。 34、个人理想的作用( 1)个人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人生理想是生活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2)个人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的幸福感不仅来自物质享受,还包括充实的精神生活。(3)个人理想是事业成功的动力。理想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和人生力量的源泉。5、社会理想的含义:社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6、社会理想的特点(1)社会理想具有客观性。(2)社会理想具有整体性。(3)社会理想具有阶段性。7、社会理想的作用17.(1)社会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2)社会理想是国家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3)社会理想为民族、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1)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占主导地位,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2)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概括和升华。(3)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9、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方面,理想源于现实。另一方面,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理想的实现就是对现实的超越。 理想不等于现实, 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 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反之,现实也不等于理想。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理想和现实是统一的。 现实中孕育着理想, 理想来源于现实, 又会成为新的现实。10、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中, 社会发展决定个人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物质的、 精神的条件, 个人发展受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人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内在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11、要实现个人理想,除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个人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努力进取。(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2)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能。(3)要积极把握社会提供的机遇, 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18.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状态。2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1)理想和信念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理想以信念为基础,信念决定理想的内容与方向,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理想。(2)理想和信念相互区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 不懈奋斗的意志力。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是信念的载体。3、信念的特点(1)信念具有稳定性。(2)信念具有动力性。4、意志的含义: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要求来支配、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和行为过程。5、信念和意志的关系: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6、完成意志活动的过程: 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 坚定信心、持之以恒这样一个过程。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 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 追求一种理想,意味着坚信这种理想是正确可行的,而这种坚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7、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生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这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人发展进步的需要。 就国家而言, 众多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个体, 是国家和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基础; 就个体而言, 拥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是充实而幸福的, 而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则是空虚、痛苦和可悲的。8、理想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 理想才能变成现实。实现理想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9、信念引导人生理想的实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信念为理想的实现提供价值支撑。第二,信念为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第三,信念为理想的实现提供既定的方向。10、为什么坚强的意志是通往理想的桥梁?第一,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二,要想在坎坷中实现理想,就需要坚强的意志。第三,坚强的意志是理想成功实现的保证。社会责任意识的含义: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 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 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第一,从社会结构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由个人组成。第二,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社会的发展正是每个社会成员努力的结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第三,承担社会责任是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12、培养社会责任感第一,培养社会责任感要以责任认知为前提。第二,培养社会责任感要以责任情感为基础。第三,培养社会责任感还必须通过实践来反映并加强。13、以天下为己任的含义:以天下为己任就是把国家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责任。第一,立志当高远,树立崇高的志向。第二,立志要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第三,立志须躬行。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1、人离不开社会(1)人在社会中存在。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人始终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2)人在社会中发展。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2)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人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有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中,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 因此,在探讨人的本质时, 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人的本质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处在变化发展之中。4、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5、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随着人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活动所形成“合力”的结果,个人活动的总和推动着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6、个人与集体不可分一方面,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另一方面,集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依靠。7、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的表现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第二,从结果看, 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 爱好的至上性, 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8、如何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第一,要尊重人。第二,要主动关心人。第三,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 如个人身体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21.9、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表现为有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 ,或者相反;它们又是统一的,对于同一件事,可以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它们还因所确定的范围不同而相互转化。10、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互利双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因此,要分清什么是公与私、义与利,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利己利他的关系中,体会只有通过利他才能更好地实现利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11、如何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第一,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第二,反对损人利己。第三,关爱他人,服务社会。12、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的含义:所谓的义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利”的含义:所谓的利是指利益、功利。义与利的关系: 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二是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利的关系。 它们可以统一在公共关系上, 公共利益既是利益财富,又是道德目的,在这里金钱和道德得到统一;两者又有对立的一面: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与利不能兼得。义和利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对立,因此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1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所谓的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所谓的私,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公与私的关系: 公和私是对立统一的。 其对立表现在, 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对象及其要求。其统一表现在, 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 在一个局部就是公的利益; 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就是为私的利益。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