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复习资料_第1页
宪法复习资料_第2页
宪法复习资料_第3页
宪法复习资料_第4页
宪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复习资料宪法复习资料宪法复习资料宪法复习资料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第一章、宪法总论一、宪法的地位P13 宪法具有法的共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只针对成文法国家),这是宪法的特有属性和主要特征 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 (2)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 3、在制定、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注意:决定宪法根本法地位的三个特征(P13-15)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宪法的内容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这些内容是我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二普通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修改程序在宪法制定方面,与普通法律的制定相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宪法的制定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等;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一般要求最高立法机关的议员或者代表的特定多数在宪法修改方面,与普通法律的修改相比较,宪法修改主要有三点严格要求: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宪法的修改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案,中共中央主持修订);宪法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者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宪法是一般法律的制定的基础和依据(2)一般法律的规定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二、宪法的分类P18 传统分类 1、按照宪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它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一国以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表现的宪法,故称文书宪法;又因成文宪法由特定的机关或个人在特定时期所制定的宪法,故称制定宪法。 不成文宪法无统一的书面文件形式,而是表现于不同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的汇集,故称汇集宪法、成文不成文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书面文件,也不在于有没有宪法习惯和判例,而在于宪法的构成是否集中表现在一个或几个书面文件中。 宪法的成文和不成文也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例: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等。成文宪法的优点是:结构严谨、条款清晰、内容系统全面、稳定性强、不容易被修改;其不足是:适应性差,不容易顺应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发展。不成文宪法的优缺点与成文宪法的优缺点则相反。2、按照宪法有无严格的创制机关和程序,它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效力的宪法。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程序、法律效力和一般的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刚性宪法的优点在于由于修改比较慎重,程序比较复杂,其效力高于其他普通法律,所以比较稳定,尊严性高。缺点一般在于:由于修改比较难,所以缺乏适应性,不易及时应付急剧多变的形势。柔性宪法的优缺点则恰好相反。3、按照制宪机关或主体的不同,它可分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民定宪法是指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 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和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三、宪法(静态的)与宪政(动态的)的关系P21一方面,宪法是一国宪政运动的结果,又是一国宪政规范形式和依据宪政运动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宪法是宪政运动的前提。宪政的前提和基础是制宪,即由宪法对宪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宪政的最高表现是在一个国家中最为根本法的宪法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权威。另一方面,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宪法确认了民主事实,将民族事实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部宪法的有效实施,即意味着实现了宪政。宪政的最高表现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成为社会的最高规范和最高规则,社会形成了统一的宪法秩序。虽然宪法是实行宪政的前提条件,但制定了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法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就有了宪政。宪法仅仅是宪政的规范状态,从规范状态成为现实状态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四、我国宪法的结构P26形式结构:章、节、条、款、项、目内容结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国策、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和活动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注:宪法的结构宪法序言用以规定制宪的宗旨、目的、制宪权的来源、制宪的经过、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地位,以及其他不便以条文的形式规定的国家政策。中国序言的分析:一是简述国家的斗争历史、二是记载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三是规定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四是肯定四项基本原则,五是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条件,六是确认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正文总纲这一部分主要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如国家性质、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作为国家象征的国旗、国徽、首都等。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前三部宪法的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到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体现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视,以及对公民和国家机构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3)国家机构,宪法共同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国现行宪法的国家机构部分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地位、产生、组织、任期、职权、活动原则及相互关系。4)宪法的保障与修改具体规定宪法法院的性质、组织、职权、程序等5)宪法修改3、附则,规定了如一般规定、过度规定、非常时期规定最后规定、杂项规定、临时规定、特别规定、附则、补则、终则、一般事务等内容。五、宪法渊源P341、成文宪法典及宪法修正案宪法典是成文宪法的最基本部分,是成文宪法的躯体和主干,是宪法的最主要渊源形式。2、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宪法性法律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宪法国家一般规定为宪法内容的法律。二是指成文宪法国家有关调整宪法关系的一般法律。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宪法判例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司法判例。 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必要性:(1)阐释宪法精神;(2)补充缺漏;(3)适应社会发展;(4)保障宪法权威,维护法制统一;(5)判定违宪行为。宪法解释的类型:立宪解释,行宪解释、违宪司法审查解释和监督解释。6、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7、权威性宪法著作8、政治文件附: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1、宪法典及宪法修正案;2、宪法性法律;3、宪法惯例;4、宪法解释;5、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六、宪法修改的三种方式P44(一)全面修改在国家政权性质及制宪权的根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的活动。(二)部分修改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修改程序,以决议或者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对整部宪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变动的活动。1、决议的方式(1)直接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2)直接废除宪法条文中的某些规定2、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增删宪法的内容(三)无形修改又称宪法变迁,是指宪法条文未作变动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的运作等,宪法条文本来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例如: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七、违宪审查1、概念P541)司法审查:指由普通司法机关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的审查,包括对公权力的合宪性审查和合法性审查。2)违宪审查: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3)宪法诉讼:在违宪审查中,由普通法院或者特设机关通过诉讼的方式审查法律、法规或者行政命令等是否违反宪法。2、美国司法审查制的特点1)附带的案件审查2)适用司法审级制度3)判决实际上具有一般效力4)在判决理由部分对法律的合宪性作出判断5)普通法院奉行自律原则6)法官的产生无任何特殊7)事后审查方式8)申请法院对法律、法规合宪性进行审查之人必须是具备案件当事人的资格3、宪法法院审查制度的特点(1)以抽象的原则审查为主,附带的案件审查为辅(2)适用一审终审制度(3)宪法法院的判决具有一般效力(4)在判决主文部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4、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P691)宪法具有最高性。一切法律和法规都不得同法律相抵触2)现行宪法规定了违宪审查的目的3)现行宪法规定了违宪审查的对象4)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的违宪审查主体5)现行宪法规定了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补充:2000年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汪伦才案件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2004年辽宁省兴城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程序追查国有资产流失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8)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提交备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另:《立法法》、《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a违宪审查的对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对象b违宪审查的启动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的要求c审查程序有关改变与撤销的问题:①领导关系:若两机关为领导关系,则上级既可撤销也可改变下级立法②监督关系:若两机关为监督关系,则上级只能撤销不能改变下级立法③授权关系:若两机关为授权关系,则上级可撤销下级立法乃至撤销授权④批准关系:经批准的立法视为批准者的立法对待(审查结果仅为撤销)有关批准与备案的问题:a批准问题:自治区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较大市法规、自治州县条例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b备案问题:备案找上级;人大不备案;批准当备案;规章有例外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P78(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三)思想理论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四)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二、宪法修正案1988年修正案第一条增加了关于私营经济的内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第二条修改了土地政策: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3年宪法修正案1、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3、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4、提出坚持改革开放5、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6、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确认“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7、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8、将“国营经济、国营企业”改为“国有经济、国有企业”9、将县级人代会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1999年宪法修正案1、在宪法序言中规定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宪法第5条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3、规定新经济制度,宪法第6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重新确认农村经营体制,把宪法第8条第一款中“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宪法第28条中规定的“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6、宪法第11条修改合并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004年宪法修正案1、将“三个代表”思想写入宪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写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在序言第十自然段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写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宪法第10条第3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4、宪法第11条第2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5、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6、宪法第14条增加一款,作为第4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7、宪法第33条增加一款,作为第3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8、宪法第59条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写了“特别行政区”9、宪法第67条、第80条和89条中,关于“戒严”的规定,一律改为“进入紧急状态。”10、国家主席的职权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规定。11、修改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12、宪法中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第三章国家性质

一、政党的概念及特征P107概念:政党是代议政治的产物。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为了共同利益,为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而由先进分子建立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纪律的政治组织。特征:1、政党是由成员组织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机构2、政党是政治性的组织,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以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为政治目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3、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二、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P1091、一党制在实行一党制的国家,一党单独执政,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从宪法的规定看,实行一党制的国家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少数的非洲民族主义国家。2、两党制两党制是指一些西方国家,除了其他政党外,存在两个主要的政党,通过选举,长期有组织的轮流控制国家权力,主持国家政治事务。如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多党制多党制是指西方国家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执政,或几个政党联盟执政的制度。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有法国、德国等。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指一个国家中,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作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的新型政党制度。如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国家形式一、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P1261、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性质是国家的内在表现形态,政体是国家外在的表现形态2、国家性质是政权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权组织形式的存在形态。3、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性质的体现和反映,对国家性质有能动的反作用。(1)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确定并实施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策,达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阶级的目的。(2)政权组织形式其有助于巩固国家性质4、形式是可以反映内容,但是未必能够完全反映(1)政体相同,国体不同(2)政体不同,国体相同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P1361、从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产生、监督、罢免人民——————————————————人大(民主)——————————————————(集中)通过立法或者决定国家大事方式负责2、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产生、监督、罢免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民主)——————————————————(集中)通过具体的司法、执法、外交、军事活动向全国人民负责,形式上向人大负责3、从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国家机关的关系地方有适当的民主,但是作为中央的一个地方,向中央负责各个层次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民主)—————————————(集中)中央领导地方4、从国家机关的领导体制根据国家机关工作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的国家机关实行集体负责制领导体制,有的国家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在同一国家机关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制领导体制的机关必须同时也依法实行一定范围的集中,实行首长负责制领导体制的机关必须同时也依法实行一定范围的民主。一般行政区域:省、直辖市、县、市、直辖区、乡、民族乡、镇一般行政区域:省、直辖市、县、市、直辖区、乡、民族乡、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特别行政区: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行政区划三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行政区划四级制:省(自治区)、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区)、乡(民族乡、镇)四、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P150(1)社会制度保持不变(2)原有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不变,可自行制定有关经济、贸易、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自行发行货币(3)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财政独立权,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保持独立港、独立关税地区,香港还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5)负责维持社会治安(6)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7)除了悬挂国旗、国徽外,可使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权利、基本权利的概念P163权利:权利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资格。基本权利:基本权利是公民所享有的基本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权利。平等与“合理差别”的关系P1801、由于年龄上的差异所采取的责任、权利等方面的合理差别2、依据人的生理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3、依据民族的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4、依据经济上的能力以及所得的差异所采取的纳税负担上的轻重的合理差别5、对从事特定职业的权利主体的特殊义务的加重和特定权利的限制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及内容P188~189含义: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内容:1、内心的信仰自由,包括信仰特定的宗教的自由,改变特定的信仰的自由以及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2、宗教上的行为的自由,主要包括礼拜、祷告以及举行或参加宗教典礼、宗教仪式等宗教上的行为的自由。3、宗教上的结社的自由,主要包括设立宗教团体(教会、教派)并举行团体活动、加入特定的宗教团体以及不加入特定的宗教团体等方面的自由。四、住宅不受侵犯包括哪些类型P193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被随意封查.注:住宅不仅仅是长期居住地,也可以是工作地方、寝室、旅馆、酒店等五、生存权P200~201含义:所谓生存权是指公民享有维持其身体所必须的健康和生活保障权。内容:1、享有维护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主要是指失业救济权、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权(1)免于饥饿的权利(2)住房权(3)基本医疗保健权2、特定主体的权利1)老人、病人和残疾人的物质帮助权2)退休人员的权利保障3)保障妇女的权利4)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的权利5)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6)保护外国人的权利注:生存权也具有一定的界限。作为一种社会权利,生存权的实现当然受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人口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第六章选举制度一、选举、选举权的概念P217选举:广义的选举,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的有资格的成员,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式,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若干人担任代表或者某项公职的行为。狭义的选举,也就是宪法学研究的选举,是指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按照《宪法》和《选举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选择代议机关的代表或者某些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行为。选举制度:广义:选举制度就是关于选举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有关制度的总称。狭义:选举制度是指选民根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表机关代表的制度。注:我国选举法的调整对象限于全国人民代表代表与地方人民代表的选举,采用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概念。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P2191、全面的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2、选举制度是建立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3、选举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4、选举制度是合理的调整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基本形式总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力运作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遵循合宪性原则。选举权、监督权与罢免权作为三位一体的体制,在权力监督和反腐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防止权力异化、消除腐败的基本制度建设中选举制度发挥着特殊重要的功能。通过选举活动挑选代表候选人的过程中,选民需要按照公正的标准参与选举,并以选举权为基础有效的行使监督权与罢免权。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221A选举权的普遍原则几种特殊的人除外:1、被法院宣告剥夺政治权利的人2、被停止选举权的人但以下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1)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2)被羁押,正在受到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3)正在被劳动教养的、正在受到拘留处罚的但准予行使选举权的(4)正在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3、精神病人不能行使选举权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4、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者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书上已不适用)其主要含义有二:一是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不应有任何歧视性的资格限制二是实行“一人一票”、“一票一值”的原则,即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无论在任何地方参加选举,都只能享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每张选票上相同的符号所产生的影响力完全相同。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应有代表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相当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不足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特少的自治县,经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少于二分之一。人口特少的其他聚居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分配给该少数民族的应选代表名额不得超过代表总名额的百分之三十。C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并用原则D无记名投票原则国家机构一、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的关系问题P235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等。国家机构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反映国家性质,是实现国家职能、完成国家任务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工具。国家机构同国家机关的差别在于:国家机构是全部国家机关的集合体,国家机关是指某一个单个的国家机关二、我国国家机构体系及组织和活动原则P238(一)我国国家机构体系我国国家机构体系包括:(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国家主席(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在: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经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2、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根据宪法,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本质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3、法治原则贯彻法治原则就是要使一切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防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照宪法和法律进行。4、权责统一原则我国国家机构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权。同时也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工作责任制。5、精简和效率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6、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基本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也是国家和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7、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国家贯彻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主要任务,1、努力推动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研究制定监督宪法的实施的措施;2、建立、健全对行使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哪些是选举,哪些是决定)P2521、立法权(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2)制订和修改基本法律2、对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决定人选和罢免的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对上述人员,全国人大有权依法定程序予以罢免。根据法律规定,罢免案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3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提出,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并且经过全体代表的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3、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1)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2)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置;(4)决定特别行政区设立及其制度;(5)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2)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3)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4)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四、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对比人大)P2461、解释宪法(专有),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监督宪法(共有)的实施2、根据宪法规定的范围行使立法权3、解释法律(专有)4、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5、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的审批权(专有)6、人事任免权7、国家生活中其他重要事项的决定权:1)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批准或者废除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2)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3)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4)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5)决定特赦;6)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家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有权决定宣布战争状态;7)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