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感觉课件_第1页
《心理学基础》-感觉课件_第2页
《心理学基础》-感觉课件_第3页
《心理学基础》-感觉课件_第4页
《心理学基础》-感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感觉本章内容细目感觉的基本特征视觉听觉其他感觉感觉剥夺主试: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要求: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控制: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没有图形视觉;给被试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触觉;头枕在用U形泡沫橡胶做的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结果:接受感觉剥夺实验的被试中有50%报告有幻觉。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是测量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测量刺激的物理能量变化的同时,记录这些变化与心理感觉的联系,检验我们感觉体验到的刺激强度。绝对阈限差别阈限信号检测论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第二节感觉的基本特征一、绝对阈限:概念——受试者觉察到某一刺激存在时该刺激的最低强度。二、差别阈限:概念——受试者辨别两种刺激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也称最小可觉差异。假设你受聘于一家饮料公司,他们想要生产一种可乐产品,口味比现有的可乐稍稍甜一点儿。但是为了省钱,公司想尽可能少地在可乐中加糖。请运用差别阈限的知识给予解决。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把感觉觉察分为两个独立过程加以研究,认为人们觉察微弱刺激与两个因素有关,即感受能力和所设定的反应标准。感受能力的作用主要是将刺激与噪音区分出来,反应标准是使被试做出判断所需要的刺激量,实际上是反映被试动机与期望的一种内在判别尺度。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中仍然对我们发生了一定的影响。阈下刺激可伴随生理指标的改变如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放大。这些研究结果证明阈下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存在的,但这种效应也是有限的。三、感觉适应(SensoryAdaptation):概念——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广告与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触觉适应温度感觉适应痛觉适应振动觉适应第三节视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眼球之结构功能角膜:折射外界光线,具有屈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调节光亮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第三节视觉二、色盲与色觉理论色觉缺陷: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画家乔纳森男性中占6%,女性较少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父亲色盲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女儿本身并不色盲,仅是一个传递者,如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色盲,才会出现第三代女色盲,但这种几率不多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对立过程理论(赫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色盲就是缺少一种或两种锥体细胞的缘故。例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马赫带现象: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马赫带

Mach

band

1868年奥地利物理学家

E.

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的视觉效应。马赫使用一个黑白组成的圆盘,当圆盘高速旋转时,在圆盘

3

个不同灰度区的交界处会看到比较亮和比较暗的两条窄环,这条亮环和暗环就叫马赫带,或马赫环。马赫带现象说明

感觉的变化和光强的变化并不完全对应

。马赫带产生的神经机制是神经元之间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视觉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①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②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①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②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就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视觉后像: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会看到一个发亮的灯泡。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也就是会形成光连续的感觉。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电影每秒24帧日光灯是每秒闪动100次的断续光

电脑屏幕四、视觉的一些定律五、生活中的视觉应用研究美女广告能够改善观众的自我感觉第四讲听觉一、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结构和功能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耳的结构图频率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二、听觉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共鸣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行波理论:第五节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肤觉概述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压觉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温度觉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温度觉实验0-5度40-44度嗅觉内涵: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嗅觉的适应性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二、嗅觉和味觉味蕾分布嗅觉实验三、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