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正文:《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
教学目标全面、正确、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熟悉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熟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熟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的习惯,培育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猎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熟悉,使学生熟悉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
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爱好。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能力。学习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
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详细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详细,有启发性。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本节课我采纳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奇怪 心和乐观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熟悉,培育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习爱好的保持。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并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大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系息息相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我采纳“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暴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详细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熟悉,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奇怪 心、乐观性和学习爱好,激发了探究热忱和求知欲望。
2、反思老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敬重学生,与学生公平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详细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体验、思考、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纳“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乐观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注意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起到诊断性、激励性作用。
四、教学结果的反思
本课题讨论微观粒子,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精彩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亲密留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乐观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究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上,我采纳“闻味猜物”游戏引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观性。用一滴水滴在学生手心里,让学生感知一滴水的微小,然后调查有没有人愿意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让学生猜十亿人每人一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数多少年(三万年),又用乒乓球和地球来做类比,来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改进了实验:用滴有酚酞的小滤纸片粘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直接罩在氨水瓶上,效果好速度快又节约药品,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一举多得。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做品红分子运动的实验,清晰明白的体现了分子的运动和温度对分子
运动的影响,除去了加热的麻烦,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利用注射器和干燥管来做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节省药品,省时,效果好。利用针管做等体积空气和水的压缩竞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究欲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将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
突出优点:1、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和学生沟通的好。
2、教学思路清晰、紧凑,一环扣一环
3、教材梳理好,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实验改进是亮点,操作简洁,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缩短时间
5、比喻和类比运用形象,贴切
6、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得当,贴近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
不足:有老师听课,所以有些紧张,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后忘记叫他们回座位,学生自己也没敢回去,结果站在前面一段时间,很别扭。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变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阅历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育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老师叙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老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加课堂学习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准时订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让学生体会专心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专心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3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打算比较充分,但是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上课的阅历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
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头让学生多动手参加实验。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4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原子,然后出现离子。在学生学习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构成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原子之外,还有离子这种粒子。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假如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由于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学生理解有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当学生在学习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电子的转移的情况,这时由原子变成了离子,而原子和离子的化学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在2Na+Cl2=2NaCl中,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这时我只能解释说一种原子没有变成另一种原子,只是变成带电的原子,即离子。由于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更恰当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5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班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头,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行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爱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熟悉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奇怪 心,由于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洁加和运算。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正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洁、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意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纳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乐观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6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熟悉存在怀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熟悉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展现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7本节课是《分子和原子》的复习课,所以目标要符合复习课的目标。将新授课时的‘知道’改为‘复习’更好。在知识梳理时大胆的选用新的例子,这样可以转变复习课的枯燥乏味。老师能不说的就不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能更多的暴露问题,达到复习的目的。在本课的复习中我说的比较多,一方面是学生不说,我觉得是他们不会必须说;一方面是怕学生说的不好,不放心。
我在解释分子的体积小的时候引用了一个物理长度单位‘光年’,可是我却将它当做时间来引用。我事后非常惭愧,甚至是无地自容。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又教了两年来的物理,还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深感对不起教过我的老师,在这里我郑重的说声:对不起!
我的.习题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向校长说的那样,把固定的题型放在固定的知识点下面来练习。还应该大致统计一下做对的同学有多少,特殊是做错的,错在哪了?全都做对的习题就没必要在讲了,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做后面的实验探究题。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8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悉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熟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纳老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熟悉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熟悉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熟悉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讨论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讨论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老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进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老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观察?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熟悉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沟通、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熟悉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分”等处安排学生沟通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9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和讨论,采纳活跃的分组竞赛等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纳探讨、讨论、学生实验、分组竞赛等参加教学,效果较好。详细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活跃的分组竞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乐观性,激发爱好和动力。学生在竞赛学习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加到其中来。由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纳探讨、讨论和学生参加实验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讨论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敬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向“民主化”方向进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沟通探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和增强其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加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把握。由于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进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育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养”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进展。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乐观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把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总之,此次教学还不是设想中的理想课堂。只因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做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这一创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强老师素养和基本功。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0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日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打算还是不用课件讲了,由于这样会分散学生的留意力,由于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协作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把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1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实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现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这样激发学生的爱好,然后激励他们大胆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讨论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学生做完演示实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直接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故意很严格地说:“刚才做实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学生的留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另外,我并没有做类似“小米和黄豆混合”的实验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由于根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做完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后,学生虽然看不见分子,但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性质,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子的这条性质;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样的实验后,给学生造成误导。由于他们对亲眼观察的事实印象深刻,在举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时,一部分学生就把它当做正确答案。
在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类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时,我又补充了“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注射器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但是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混合物和纯净物时,我只是让学生口答,而没有画图,假如用图示或磁扣的方式表示,我想效果要比口答好多了。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21、本节课的引入开头采纳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乐观思考。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晰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假如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头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赞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乐观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知他们“假如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熟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头时采纳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全都回答酚酞变红是由于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挨次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他们都觉得有点不行思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气中静置久了就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变成红色”、“酚酞试剂在水中会与水分子反应,变成红色”、“玻璃烧杯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色”、“氨水中的氨分子进入了酚酞溶液,发生了变化”,甚至还有的同学真的以为我在玩魔术!就这样,学生的乐观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们讨论该如何验证种种猜测。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实验方案:(1)单独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实验台上,验证空气是否可以使之变红色;(2)用大烧杯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验证大烧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3)用大烧杯分别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和一个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验证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几滴氨水,验证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
由于在验证大烧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时必须用实验2的大烧杯,这里不足之处在于:(1)大烧杯内布满了氨分子,难以说明实验前烧杯内壁没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2)拿开大烧杯后,使浓氨水露置空气中,污染环境。故实行了方法二的探究挨次(见教学个案展现),同样也能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且能让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一些启示,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究。
5、分子间隔演示实验中,开头采纳了酒精和水混合,从二者混合之后与混合之前的体积比较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只是接受了这一个知识点,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熟悉。为了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课堂上先用等体积的沙子(盐),和等体积的绿豆(红豆)混合,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小于原体积的两倍,学生可以很清晰地观察绿豆(红豆)空隙中的沙子(盐)。这时再来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由宏观的现象联想到微观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间也存在着间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性质。
6、“水的电解”变化过程,采纳了彩色磁吸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在黑板上演示变化的微观过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3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头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开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课堂上举诞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沟通公平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知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日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
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没有介绍清晰,没有在黑板上写出“酚酞”。这是不该犯的错误!
三、口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有,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留意。
四、黑板字写的不好。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练习黑板板书。
另外,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放一瓶香水在教室,当讲到分子在不停做无规章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寻”味找香水;当讲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时候可以用香水让学生理解物质固、液、气三态变化;实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讲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时候,可以故意说我观察了什么东西,而学生看不见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在最后的实验变型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现象,再让学生来做实验,展现现象,还可以自己故意做错,让学生分析试验失败原因;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自己讲解完应该找学生重复一到两次。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4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奇妙,打算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学生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5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把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把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高科技,展现微观世界,展现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已经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和视频的播放,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熟悉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二、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原子建立感性熟悉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红墨水扩散和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和水的对比实验的两个学生实验。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瑜伽地面舞王式课程设计
- 画室手机壳课程设计
- 直柄铰刀课程设计
- 2024年养殖鸡场租赁与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合同3篇
- 盈亏问题课程设计
- 托班文明用语课程设计
- 2025年山东济宁市光明电力服务限责任公司招聘90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日照莒县面向社会招聘残疾人专职干事13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35人(第二批)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德州市卫生健康系统招聘事业单位备案制工作人员50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河南省中职对口升学高考语文试题真题(解析版)
- 《食品行业ERP应用》课件
- 41-降低悬挑式卸料平台安全隐患发生率 枣庄华厦(4:3定稿)
- 2024年北京市学业水平合格性地理试卷(第一次)
- 黑龙江哈尔滨六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3年不动产登记代理人《不动产登记法律制度政策》考前通关必练题库(含答案)
- GB/T 36547-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 期末测试卷(一)2024-2025学年 人教版PEP英语五年级上册(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汉服娃衣创意设计与制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 《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第3版)》期末复习题库(含答案)
- 8款-组织架构图(可编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