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贝斯虫病牛马猪羊都有巴贝斯虫病,因其在红细胞中寄生,所以危害很大。蜱是终末宿主。下面主要介绍牛的两种巴贝斯虫病。一种是牛双芽巴贝斯虫病,一种是牛巴贝斯虫病,病原分别是牛双芽巴贝西虫Babesiabigemina和牛巴贝西虫B.bovis。(一)病原形态特征牛双芽巴贝西虫:双梨形,锐角,位于红细胞中部,虫体大于红细胞半径,虫体内2团染色质团,红细胞染虫率2-15%,1-2个虫/RBC。牛巴贝西虫:双梨形,钝角,位于红细胞边缘,虫体小于红细胞半径,虫体内有一团染色质团,红细胞染虫率很低,<1%,1-3个虫/RBC。发育过程微小牛蜱(一宿主蜱)为传播媒介,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若虫和成虫阶段传播,幼虫无传播能力。微小年蜱每年可繁殖2-3代,本病则也可暴发2-3次。双芽巴贝斯虫在蜱体内可继代传递3个世代之久。双芽巴贝斯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二)流行特点流行南方为主,但北方也有报道。易感宿主包括黄牛、水牛、瘤牛,在我国,微小牛蜱为主要传播者;本病每年发生2-3次。(三)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8-15天;表现稽留热,迅速消瘦,贫血;排棕红色至黑色尿液()血液稀薄,红细胞数降至100-200万,血红蛋白量减少至25%;死亡率可达50-80%。(四)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是否发生过本病;有无能传播的蜱;病牛是否来自疫区;临床症状如何(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血涂片检查病原在牛体上查蜱,对蜱进行种的鉴定。(五)防治治疗巴贝西虫病有特效药治疗,如贝尼尔(血虫净,又名三氮咪),台盼兰(锥兰素),咪唑苯脲,黄色素(锥黄素)和阿卡普林(喹啉脲)等。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灭蜱。据蜱的活动规律,有计划地消灭畜体及牛舍内的蜱,避免到蜱大量兹生的牧场放牧。选择无蜱活动的季节进行牛只调动,在调入与调出前应作灭蜱处理。羊巴贝斯虫病:我国仅有莫氏巴贝斯虫报道牛羊泰勒虫病我国牛泰勒虫病主要有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前者多见。(一)病原1.形态特征与巴贝西虫的主要区别是虫体更加微小,多样化,生活史中多了一个红外期,也就是虫体侵入红细胞之前首先侵入网内系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进行裂殖生殖,形成所谓的石榴体或柯赫氏兰体。红细胞内的血液型虫体(配子体)小,多形态(圆形、杆形、十字形、逗点形),大小为0.6-1.6“m;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的多核虫体,即裂殖体,(石榴体或柯赫氏蓝体Koch'bluebodies)为圆形、椭圆形等。2.发育过程主要传播者为残缘璃眼蜱,其为二宿主蜱。7月份最多。其传播环形泰勒虫是由若蜱发育为成蜱时发生的。即,幼蜱或若蜱吸食病牛之血液后,虫体在幼蜱和若蜱体内发育,直至它们蜕化为成蜱时,唾液腺中才有成熟的,具感染性的子孢子。不能经卵传递。(二)流行特点传播者:璃眼蜱属的蜱为传播者;传播方式:期间传播发病季节:我国内蒙和西北地区:主要发病期为6-8月;饲养方式的影响:残缘璃眼蜱主要生活在圈舍内,因此舍饲牛易发;发病年龄:1-3岁易感,耐过者带虫免疫,免疫期2.5-6年发病特点:本地牛发病轻,耐过力强;(三)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14-20天,稽留热型,出血、贫血,红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贫血:红细胞降至200-300万/毫升,血红蛋白降至正常值的20-30%。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以后贫血黄染,有绿豆大小的溢血斑。可视粘膜及尾根、肛门周围、阴囊等薄的皮肤上出现粟粒乃至扁豆大的、深红色、略高出皮肤的溢血斑点。有的在颌下、胸前、腹下、四肢发生水肿。病牛排干而黑的粪便,常带有粘液或血丝。体表淋巴结肿胀为本病的特征。其病理学变化,系以全身性出血、第四胃粘膜有溃疡斑和全身淋巴结肿大为其共有的主要特征,所不同者,唯轻重程度不一而已。(四)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原学(包括蜱的鉴定)+尸体剖检(广泛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及真胃病变)病原学检查时注意:早期淋巴结穿刺(查裂殖体),中期血液涂片。(五)防治磷酸伯胺喹啉、三氮脒和青蒿琥酯;对症治疗和输血。消灭牛舍和牛体上的璃眼蜱。使用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本品系用含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牛淋巴样细胞接种于适宜培养基培养,收集培养物加明胶制成的胶冻细胞苗。)预防接种,可保护1年,但对瑟氏泰勒虫无交叉保护;牛羊球虫病牛球虫病:邱氏艾美耳球虫(E.zurnii)和牛球虫(E.bovi致病力最强;2岁内犊牛易发;上皮细胞崩解造成出血、溃疡,形成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造成毒素及有毒物质的吸收。羊球虫病:绵羊球虫病(14种球虫);山羊球虫病(15种球虫)牛胎儿毛滴虫病胎儿三毛滴虫 (Tritrichomonasfoetus)所引起。寄生于牛生殖道引起,可通过配种传播。(一) 病原形态特征虫体纺锤形、梨形,新鲜标本中可见其游动活泼。在不良条件下多为圆形,失去鞭毛和波动膜,且不活动,染色标本虫体长10-25微米,宽3-15微米,细胞核前的动基体伸出3根向前和1根向后的鞭毛。发育过程以纵分裂的方式繁殖。(二) 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配种季节和配种季节之后;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器械或其它护理工具传播;交配之公牛往往不显症状,带虫3年以上,为重要传染源;病原在家蝇肠道中仍可存活8小时,也可成为传播本病的媒介。(三)症状与病理变化一般在怀孕早期即1-3个月流产,故胎儿小550px,胎衣完整,胎儿不腐败。当子宫内胎儿排不出来时,会造成子宫蓄脓。公牛呈隐性症状:这是由于毛滴虫已经向深部侵入,进入到输精管,前列腺、睾丸以及尿道等处,使之性欲减退,交配时也不射精。诊断基于既往病史,早期流产,生殖道炎症,发情期不规则。病原检出:采集阴道和包皮分泌物,胎儿胸腹腔液及第4胃内容物、胎液进行镜检。压滴标本或染色。人工培养。与布病鉴别诊断。防治公牛可用吖啶黄(acriflavine)局部治疗。内服甲硝唑(metronidazole)或二甲硝咪唑 (Dimetridazole)。淘汰感染公牛或者改为人工授精。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又名肝蛭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的。为牛、羊等反刍动物主要的寄生虫病。病原1.形态特征雌雄同体。虫体大小为20~35mmX5〜13mm,背腹扁平呈柳叶状,新鲜虫体呈淡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前端呈锥状突出,叫做头锥。两边宽平的部分称为肩,口吸盘位于头锥顶端,腹吸盘位于口吸盘之后肩的水平线上。在两吸盘之间,有一较小的生殖孔。肝片吸虫卵很大,平均为115〜150umX70〜82um,呈卵圆形,淡黄或黄褐色。一端有卵盖,卵内含有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充满整个卵腔。大片形吸虫同肝片吸虫的区别是:大片吸虫呈长叶状,长33〜76mm,宽5〜12mm,体的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肩部不明显,两侧近乎平行;虫体后端钝圆;腹吸盘比较大,肠管的内侧支比较多,并有明显的小支;虫卵比肝片吸虫卵大些。2.发育过程吸虫的发育过程经历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各期。中间宿主:淡水螺,侵入螺体内的一个毛蚴,经无性繁殖,最后可产生数百个尾蚴。从动物感染到长成成虫寄生于肝胆管约需2-4月。在宿主体内寿命为3-5年。二)流行特点肝片形吸虫系世界性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多呈地区性流行。大片形吸虫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多见于南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症状与病理变化1.幼虫移行„„急性肝炎2.成虫损害„„慢性胆管炎症状:1.贫血:虫道出血;成虫噬血;营养低下;毒素溶血,使血管通透性增高;2.中毒:虫体分泌毒素;胆汁淤积中毒,胆汁内微生物繁殖产生毒素;肝脏解毒功能低下。水肿:营养低下;血管通透性增高;体温升高:局部组织破坏;成虫分泌大量(蛋白、脂肪、糖类)分解酶前胃迟缓及其它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肝硬化、胆管阻塞黄胆:胆管阻塞(四)诊断对羊的急性型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应以解剖检查为主,把肝脏切碎,在水中挤压后淘洗可找到大量童虫,以做出诊断。近年来使用免疫学诊断方法如做眼、皮内变态反应,补反对流电泳,间接血凝,酶标等进行实验性诊断,取得一定成绩。虫卵检查:水洗沉淀法或锦纶筛集卵法。(五)防治1.控制传染源:硝氯酚(Beyer9015)、硫双二氯酚(别丁)、肝蛭净(三氯苯唑)或硝碘酚晴(对鼻蝇,线虫也有效)和蛭得净(溴酚磷)等。2.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歧腔吸虫病歧腔吸虫病是由歧腔科、歧腔属的矛形歧腔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的肝脏、胆囊、胆管内引起的疾病。在我国的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较为普遍,危害较严重。(一)病原(1)中华双腔吸虫属于吸虫纲、复殖目、双腔科、双腔属。成虫寄生于反刍兽(绵羊、山羊、牛、骆驼)的胆管中。虫卵形态特征:椭圆形,成熟的卵为暗褐色。卵壳厚。两侧不对称,一端有卵盖,内含有成熟的毛蚴。矛形双腔吸虫:形态构造大体同中华双腔吸虫。主要区别要点是:该种虫体为前尖后钝窄长的矛形。大小为515mmX1.52.5mm,二睾丸的位置不是左右横列,而是前后排列(图6)。虫卵与中华双腔吸虫卵类似。2.发育过程歧腔吸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至体外,被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吞食后,在其体内孵出毛蚴,进而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当含尾蚴的黏球被第二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后,尾蚴在其体内形成囊蚴。牛、羊等吃草时吞食了含囊蚴的蚂蚁而感染。囊蚴在终末宿主的肠内脱囊,由十二指肠经总胆管到达肝脏胆管内寄生。需72〜85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宿主体内可存活6年以上。(二)流行特点本病的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多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诸省和自治区。尤其以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较为严重。三)症状与病理变化歧腔吸虫在肝脏胆管内寄生可引起胆管卡他性炎症,胆管壁增生,肥厚,肝肿大,肝被膜肥厚。严重感染的患畜,可见到黏膜黄疸,逐渐消瘦,颌下和胸下水肿,下痢,并可致死。(四)诊断粪便中检出虫卵或死后剖检获大量虫体即可确诊。(五)防治(1)海涛林(Hetolinum三氯苯丙酰嗪)。(2) 六氯对二甲苯(Hexachloroparaxylene,血防846)。(3) 吡喹酮(Praziquentel)。(4)丙硫眯唑(Albendazole)。预防:(1)定期驱虫,最好在每年的秋后和冬季驱虫,以防虫卵污染草原;在同一牧地上放牧的所有患畜都要同时驱虫,坚持2〜3年后可达到净化草场的目的。(2)灭螺,灭蚁,因地制宜,结合开荒种草,消灭灌木丛或烧荒等措施消灭中间宿主。(3)加强饲养管理,动物在潮湿和低洼的草原上放牧是最危险的,因此,应选在开阔干燥的牧地上放牧。东毕吸虫东毕吸虫病 东毕吸虫病是由分体科、东毕属的各种吸虫寄生于羊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中引起的疾病。其中以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在我国分布最广泛,对畜牧业的危害最大。(一)病原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为线状,雌雄异体,雄虫粗大呈乳白色,雌虫细小呈棕色。雄虫体长4.2〜8毫米,宽0.43〜0.47毫米。虫体前端略扁平,后部体壁向腹面弯曲形成“抱雌沟”。2.发育过程东毕吸虫的发育需中间宿主参加,其中间宿主为锥实螺类。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家畜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中,产出的虫卵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肝脏堆积在一起形成结节,被结缔组织包埋钙化死亡,或由虫卵分泌的溶组织酶使结节破溃,虫卵再随血流、胆汁进入小肠。另一部分虫卵由于重力下降至肠粘膜血管聚集成堆,阻塞血管,使血管因血流阻滞而管腔扩大,这样由于腹内压力改变,肠肌收缩,加上卵内毛蚴分泌的溶组织酶作用使肠壁组织破坏,虫卵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落入水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很快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经胞蚴、子胞蚴发育到成熟的尾蚴,尾蚴离开中间宿主进入水中。当牛羊到水中吃草、饮水时,便从皮肤钻入其体内。随血流到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发育为成虫。(二) 流行特点本病在我国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各省区,特别是在几大牧区普遍存在。各种日龄羊均可发生;放牧羊多发;夏秋季节多发。(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尾蚴的侵袭和在体内的移行,要引起一系列的组织损伤出血、发炎和细胞浸润等反应,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成虫及其产卵过程中,对机体产生机械性和毒素性的损害。门静脉循环受到机械性的阻碍而导致腹水增多,肝细胞的损伤导致肝硬化。毒素的危害则影响整个正常生理机能,包括神经、体液、消化吸收、生长繁殖等,都将随感染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本病多为慢性经过,个别情况下出现急性病例。急性型:幼龄牛羊或从外地新引进的良种牛羊,主要在突然感染大量尾蚴后发生。表现为发热、似流感症状,食欲减退,呼吸促迫,下痢、消瘦等。可造成大批死亡,耐过后转为慢性。慢性型:消瘦、可视粘膜苍白,略有黄染。下颌及腹部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腹围增大。长期腹泻,粪便中混有粘液,幼龄牛羊生长缓慢,怀孕牛羊容易流产。(四)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粪便检查(毛蚴孵化法),结合剖检变化综合进行诊断。(五)防治1、 治疗吡喹酮:羊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内服,每天一次,两天为一个疗程,或制成针剂进行肌肉注射。硝硫氰胺:羊每公斤体重50毫克,一次内服,也可配成2%的混悬液静脉注射,羊每公斤体重2〜3毫克。2、 预防定期驱虫:在秋冬尾蚴感染停止后,进行两次彻底驱虫,可起到治疗患畜,消灭传染源的作用。注意饮水卫生:羊要饮井水或流动的河水,不要饮水田、池塘、湖泡等水,以避免接触中间宿主。另外,要加强对羊粪便的管理,不要把羊的粪便倒入水中。阔盘吸虫病东毕吸虫病 本病由双腔科阔盘属的几种吸虫寄生在牛羊等家畜的胰脏(胰管)引起,虫体有时也可以寄生在胆管和十二指肠。(一)病原形态特点本病病原包括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虫体为中小型,大小约为4.5-16X2.2-5.8毫米之间,虫体呈棕红色(椭圆形)扁平。胰阔盘吸虫呈长椭圆形,较厚、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腔阔盘吸虫呈短椭圆形,后端具一明显的尾突,口吸盘小于或等于腹吸盘。枝睾阔盘吸虫呈前端尖、后端钝的瓜子形,腹吸盘小于口吸盘,睾丸分支。虫卵呈黄棕色或深褐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一端有卵盖,大小为42〜50微米X26〜33微米,内含一个椭圆形毛蚴。发育过程生活史过程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参与。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第二中间宿主是中华草螽(胰阔盘吸虫)红脊草螽(腔阔盘吸虫)和小针蟀(枝睾阔盘吸虫)。虫卵随胰液进入消化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被陆地蜗牛吞食后孵出毛蚴,毛蚴发育为抱蚴,抱蚴再发育为子抱蚴,当子抱蚴发育成熟后,在其体内形成多个尾蚴。在发育形成尾蚴过程中,子抱蚴开始向蜗牛气室移行,并从蜗牛气孔排出体外,附在草上,形成圆形的囊,称为子抱物黏团。草螽或针蟋吞食了含有大量尾蚴的子抱蚴黏团后,尾蚴从子抱蚴中孵出并发育为囊蚴,牛羊在牧场上吃草时吞食含有囊蚴的草螽或针蟋而感染。囊蚴在牛羊体内到发育为成虫。(二) 流行特点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本病的分布与其中间宿主的分布密切相关。放牧牛羊多发;冬春季节多发。(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胰管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引起消化障碍,病畜表现下痢,粪便常有黏液,消瘦,贫血,水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死后剖检可见胰腺肿大,表面不平,颜色不匀,有小出血点。胰管增粗,管腔黏膜上有乳头状小结节,并有点状出血,内含大量虫体。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检查到胰脏病变和大量虫体,即可得出正确诊断。也可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五)防治治疗可采用下列药物: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阔盘吸虫病的预防可用下列方法(1)定期驱虫:春秋各一次。(2)扑灭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切断其生活链。(3)划区放牧,防止再感染。牛羊消化道绦虫病牛羊绦虫病由裸头科的莫尼茨属、曲子宫属及无卵黄腺属的数种绦虫寄生于小肠中引起,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一)病原1.形态特征(1)莫尼茨绦虫 病原包括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expansa)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前者主要寄生于羔羊,后者多寄生于犊牛。两种绦虫在外观上颇相似,虫体长1〜6米,乳白色,呈带状。头节小,近似球形,上有4个近于椭圆形的吸盘,无钩。节片短扁,宽达16毫米,内含两组生殖器官。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节间腺,前者为小圆囊状,后者为带状,位于节片后缘的中央部分。虫卵内均含有特殊的梨形器,器内有六钩蚴。扩展莫尼茨绦虫卵为三角形,而贝氏莫尼茨绦虫卵为四角形。(2)曲子宫绦虫虫体可长达2米、宽约12毫米。每个节片有1组生殖器官。排列成环状的卵巢、卵黄腺和卵模靠近生殖孔一侧。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侧缘。睾丸位于纵排泄管外侧。孕节的子宫有许多弯曲,呈波浪状。在子宫侧枝的末端有许多副子宫器。每个副子宫含有5〜15个虫卵。虫卵近于圆形,无梨形器。(3) 无卵黄腺绦虫是反刍兽绦虫中较小的一类,虫体长2〜3米,宽仅为3毫米左右;节片短,眼观分节不明显。每个节片有1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边缘,无卵黄腺,卵巢位于生殖孔一侧,睾丸排列在纵排泄管的两侧,子宫在节片的中央,虫卵无梨形器,被包在大而壁厚的副子宫器内。由于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肉眼观察能明显地看到虫体后部中央贯穿着1条白色的线状物。2.发育过程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为地螨类。终末宿主将虫卵和孕节随粪便排至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穿过消化道壁,进入体腔,发育至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动物吃草时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地螨而受感染。扩展莫尼茨绦虫在羔羊体内经37〜40天,贝氏莫尼茨绦虫在绵羊体内经42〜49天,在犊牛体内经47〜50天变为成虫。绦虫在动物体内的寿命为2〜6个月,后自动排出体外。(二)流行特点莫尼茨绦虫为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的牧区流行广泛;在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也经常发生。农区较不严重。莫尼茨绦虫主要危害1.5〜8个月的羔羊和当年生的犊牛。(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患羊症状表现的轻重通常与虫体感染强度及体质、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出现贫血与水肿;羔羊腹泻时,粪中混有虫体节片,有时还可见虫体的一段吊在肛门处;被毛粗乱无光,喜躺卧,起立困难,体重迅速减轻。若虫体阻塞肠管时,则出现臌胀和腹痛表现,甚至因肠破裂而死亡。有时亦可出现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后期,患畜仰头倒地,经常作咀嚼运动,口周围有泡沫,对外界反应几乎丧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四) 诊断临床:“假回旋”观察--粪便中的节片,夜间多驱虫性诊断(未成熟)剖检漂浮法检查虫卵(五)防治(1)鉴于幼畜在早春放牧一开始即遭感染,所以,应在放牧后4-5周时进行成熟前驱虫。第一次驱虫后2-3周再进行一次。驱虫对象虽针对于幼畜,但成年动物多为带虫者所以也应驱虫。药物有: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吡喹酮.2)可以空闲牧地或农牧轮作的方法减少地螨的污染。(3)避开低湿区域,避免清晨、黄昏或雨后放牧,以减少地螨食入。阔盘吸虫病东毕吸虫病 本病由双腔科阔盘属的几种吸虫寄生在牛羊等家畜的胰脏(胰管)引起,虫体有时也可以寄生在胆管和十二指肠。(一)病原形态特点本病病原包括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虫体为中小型,大小约为4.5-16X2.2-5.8毫米之间,虫体呈棕红色(椭圆形)扁平。胰阔盘吸虫呈长椭圆形,较厚、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腔阔盘吸虫呈短椭圆形,后端具一明显的尾突,口吸盘小于或等于腹吸盘。枝睾阔盘吸虫呈前端尖、后端钝的瓜子形,腹吸盘小于口吸盘,睾丸分支。虫卵呈黄棕色或深褐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一端有卵盖,大小为42〜50微米X26〜33微米,内含一个椭圆形毛蚴。发育过程生活史过程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参与。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第二中间宿主是中华草螽(胰阔盘吸虫)红脊草螽(腔阔盘吸虫)和小针蟀(枝睾阔盘吸虫)。虫卵随胰液进入消化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被陆地蜗牛吞食后孵出毛蚴,毛蚴发育为抱蚴,抱蚴再发育为子抱蚴,当子抱蚴发育成熟后,在其体内形成多个尾蚴。在发育形成尾蚴过程中,子抱蚴开始向蜗牛气室移行,并从蜗牛气孔排出体外,附在草上,形成圆形的囊,称为子抱物黏团。草螽或针蟋吞食了含有大量尾蚴的子抱蚴黏团后,尾蚴从子抱蚴中孵出并发育为囊蚴,牛羊在牧场上吃草时吞食含有囊蚴的草螽或针蟋而感染。囊蚴在牛羊体内到发育为成虫。(二) 流行特点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本病的分布与其中间宿主的分布密切相关。放牧牛羊多发;冬春季节多发。(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胰管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引起消化障碍,病畜表现下痢,粪便常有黏液,消瘦,贫血,水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死后剖检可见胰腺肿大,表面不平,颜色不匀,有小出血点。胰管增粗,管腔黏膜上有乳头状小结节,并有点状出血,内含大量虫体。(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检查到胰脏病变和大量虫体,即可得出正确诊断。也可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五)防治1.治疗可采用下列药物: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2.阔盘吸虫病的预防可用下列方法(1)定期驱虫:春秋各一次。(2)扑灭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切断其生活链。(3)划区放牧,防止再感染。脑多头蚴病脑多头蚴又名脑包虫,是由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兽小肠里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亦可感染人。因能引起患畜明显的转圈症状,又称为转圈病或回旋病。(一)病原1.形态特征脑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外层为一层角质膜;囊的内膜上约有100—250个头节;囊泡的大小从豌豆大到鸡蛋大。多头绦虫成虫呈扁平带状,虫体长为40—80厘米,有200--250个节片;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角质小钩(约22—32个小钩);成熟节片呈方形;孕卵节片内含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子宫两侧各有18—26个侧支。2.发育过程寄生在狗等肉食兽小肠内的多头绦虫的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当牛等反刍动物吞食了虫卵以后,卵内的六钩蚴随血液循环到达宿主的脑部,经7—8个月发育成为多头蚴;当狗等肉食兽吃到牛等动物脑中的多头蚴后,幼虫的头节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发育为成虫。(二)流行特点本病为世界性分布,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播源为犬。(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患病初期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快,强烈兴奋甚至急性死亡。后期体温多正常或者略高,病畜将头倾向脑多头蚴寄生侧做圆圈运动;如果虫体寄生于脑前部,患畜多头低垂,向前猛冲或者抵物不动;寄生于脑后部则头高举或者后仰,做后退运动或者坐地不能站立;寄生于脑脊髓部则致后躯麻痹;寄生于脑表面可致颅骨萎缩而变软变薄,触诊有痛感,病畜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一般在疾病症状未发作的时候食欲略减或者基本正常。(四) 诊断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牛场有散养护卫犬并且犬粪便有污染饲料、饲草的可能即可确诊,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实验室诊断。可切开病变部囊肿,制片镜检发现脑多头蚴即可确诊。变态反应:以头节或囊膜研制成乳剂,注入眼睑内,1小时后眼帘肥厚肿大至1.75-105px,可持续6小时之久。鉴别诊断:莫尼茨绦虫病和羊鼻蝇蛆病。(五)防治可采用手术摘除和药物治疗。可选用吡喹酮(每公斤体重内服50毫克)、丙硫眯唑(每千克体重内服15毫克)加强卫生检验,不用患脑多头蚴的牛羊脑及脊髓喂犬。加强犬的管理,做好定期预防性驱虫(用药及用量同治疗)并且无害化处理犬粪,防止其中的孕卵节片或者虫卵污染人、畜的食物、草料和饮水。牛蛔虫病本病由弓首属犊弓首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内引起的。(一)病原形态特征牛新蛔虫寄生于新生犊的小肠内。虫体黄白色,体表光滑,表皮半透明,形如蚯蚓,状如两端尖细的圆柱。雄虫长11一26厘米,直径0.5厘米,尾部呈圆锥形,弯曲腹面;雌虫长14〜30厘米,直径0.5厘米,尾直。虫卵近于球形,淡黄色,表面具有多孔结构厚蛋白的膜,内含1个卵细胞,大小为70-95微米x60-75微米。雌性成虫在牛小肠内产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湿度下7天左右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母牛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孵出幼虫,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胎盘或乳腺侵袭犊牛,至犊牛生后约4个月,虫体成熟。发育过程雌虫在小肠内产卵,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的温度(27°C)和湿度下,经7〜9天在卵壳内发育为第一期幼虫,再经13〜15日,经一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性虫卵。牛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移行到肝、肺、肾等器官组织,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那些器官组织内。待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时,幼虫便移行到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在胎盘蠕动作用下,被胎牛吞食人小肠内发育,进行最后一次脱皮后,经25〜31天发育为成虫。另一途径是幼虫从胎盘的血液循环到胎儿肝脏、肺脏,然后从支气管、气管、咽到小肠,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犊牛出生时小肠中已有成虫。成虫在小肠中可存活2〜5个月,以后逐渐排出。近年来有报道说,哺乳母牛的奶汁含有幼虫,出生后的犊牛可因吃母乳而获得感染。(二)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过去认为子宫内感染为惟一的感染途径,但哺乳母牛的奶汁中含有幼虫,犊牛可因吃母乳而获得感染。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2周至4月龄的犊牛小肠中寄生有成虫;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的情况。(三)症状与病理变化受害最严重是在犊牛出生两周后,其症状表现为消化机能紊乱,食欲不振和腹泻;幼虫破坏肠黏膜,引起肠炎、血便,有特殊的臭味。腹部膨胀,有疝痛症状。牛体虚弱消瘦、精神或沮丧迟钝或焦急不安。臀部肌肉迟缓,后肢无力,站立不稳,体温不正常。虫体寄生多时,可造成肠阻塞或肠穿孔,引起死亡。出生后的犊牛感染后,在小肠中孵化的幼虫侵入肠壁,破坏肠黏膜,引起肠炎造成消化机能紊乱;移行到肝,破坏肝组织,影响食欲;幼虫移行到肺时,在该处停留发育,造成点状出血并引起肺炎。临床上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口腔内有特殊的酸臭味,嗜伊红白细胞显著增加。亦有后肢无力,站立不稳和走路摇摆的现象,有眼结膜炎症状。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有时混有血液,有特殊恶臭,病犊体弱无力,被毛粗乱等;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用反复洗涤沉淀法检查虫体,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死亡的犊牛进行尸体剖检在小肠内找到成虫或在血管、肝脏、肺脏移行期的幼虫,即可确诊。(五)防治预防对患病的15〜30日龄犊牛进行驱虫,1个月后再驱虫1次;保持牛舍和牛场的清洁卫生,垫草勤换,粪便勤打扫,并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在本病常发地区,对怀孕后期的母牛,应用左旋咪唑进行驱虫,防止母牛妊娠期感染犊牛,犊牛出生后隔离饲养,减少感染。治疗犊牛1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1次,常用驱虫药有丙硫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5毫克,混入饲料或配成混悬液口服;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8毫克,混入饲料或饮水中口服。重症后期用盐酸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8毫克,口服,同时配合静注25%葡萄糖液200毫升。加强粪便管理,及时清除粪尿,保持圈舍卫生,粪便应堆沤发酵,彻底杀灭虫卵。对1月龄、5月龄的犊牛各进行一次驱虫。驱除蛔虫的药物很多,可选用以下中西药治疗。毛圆线虫病牛羊骆驼等反刍兽胃肠道寄生的毛圆科线虫是反刍兽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原主要有血矛属、毛圆属、奥斯特属、古柏属、细颈属、似细颈属、马歇尔属等,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危害最为严重。(一)病原形态特征主要以捻转血矛线虫为例进行介绍。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反刍兽真胃,致病力较强,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引起反刍兽消化道圆线虫病,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捻转血矛线虫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雄虫长15~19mm,雌虫长27〜30mm。虫体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颈乳突显著,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矛状角质齿。雄虫交合伞发达,背肋呈“人”字形为其特征;雌虫因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有一个显著的瓣状阴门盖。卵壳薄,光滑,稍带黄色,虫卵大小为(75〜95)pmX(40~50)pm,新鲜虫卵含16〜32个胚细胞。发育过程毛圆科线虫寄生于反刍兽的胃肠道内,发育史和流行病学基本相似。雌虫产虫卵后,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孵化,发育为感染性幼虫L3),经口感染动物,到达寄生部位,发育成成虫。(二) 流行特点捻转血矛线虫流行很广,各地普遍存在,多与其他毛圆线虫混合感染。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多为混合感染,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通常都有危害明显的地区优势种。土源性寄生虫,传播途径简单,宿主易感。其发育和活动受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L3)影响大。发育周期短,L3抵抗力强。春季高潮,所谓高潮指的是排卵出现高峰。原因:1)来自牧场上的幼虫;2)来自羊真胃内滞育的幼虫。自愈现象(无特异性),在感染性幼虫大量增多的春雨时节多见,而春季高潮往往是以自愈现象的出现结束的。(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反刍兽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日渐消瘦,精神委靡,放牧时离群落后。严重时卧地不起,贫血,表现为下颌间隙及头部发生水肿,呼吸、脉搏加快,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下痢与便秘交替,严重感染时,羔羊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批死亡,这是由于短期内感染大量虫体所致。慢性感染病程长,动物表现为发育不良,渐进性消瘦。反刍兽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最重要的特征是贫血和衰弱。成虫以头端刺入真胃黏膜内引起黏膜损伤,由于大量吸血并分泌抗凝血酶,可引起极度贫血,胃黏膜增厚,呈现出血性病灶。虫体分泌有毒物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破坏消化与神经系统间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动物表现为消瘦,最后由于失血和血液再生能力降低,代谢障碍,以致真胃内容物的PH值趋于中性,甚至成为碱性,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症状。四)诊断生前诊断主要根据饱和盐水漂浮的方法检查虫卵,进一步鉴别需做幼虫培养,对第三期幼虫进行鉴定。死后诊断可剖检找虫体,根据寄生部位,和虫体特点进行确诊。(五)防治治疗阿苯达唑,左咪唑,伊维菌素,甲苯咪唑。预防减少感染源:根据本地线虫流行的季节动态规律,以优势种为目标,计划性驱虫。药物噻苯哒唑、丙硫苯咪唑,左咪唑或依维菌素等。一般可以在春季高潮之前和秋末转为舍饲之后两次驱虫。也可采用冬季驱杀体内受阻幼虫的方法,遏制线虫的春季高潮。也可以选用长效驱虫药在易感季节预防和控制感染。对瘦弱的病羊可个别驱虫。(在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切断传播途径:平时和驱虫后都要作好粪便的集中发酵处理。保护易感动物:舍饲时注意保持厩舍清洁干燥;饲料饮水不受粪便污染;放牧时避开感染性幼虫活跃的时间和潮湿虫多的区域。食道口线虫病反刍兽食道口线虫病是食道口科,食道口属的几种线虫的幼虫和成虫寄生于牛羊的大肠(主要是结肠)引起的。由于有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使肠壁发生结节,故又称为结节虫病。该病在我国各地牛、羊中普遍存在,并引发病变,有病变的肠管多因不适于制作肠衣而废弃,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形态特征该属线虫的口囊呈小而浅的圆筒形,其周围为一显著的口领。口缘有叶冠。有颈沟,其前部的表皮常膨大形成头囊。颈乳突位于颈沟后方的两侧。有或无侧翼,雄虫交合伞发达,有l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肛门前方附近,排卵器发达呈肾形,虫卵较大。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经口感染易感动物。某些种类的食道口线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后,钻入肠壁,形成结节。一部分虫体在结节内蜕皮两次,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二)流行特点第一、第二期幼虫对干燥很敏感,极易死亡。第三期幼虫有鞘,在适宜条件下可存活几个月;冷冻可使之死亡。在6个月以下的羔羊肠壁上不形成结节,而主要在成年羊肠壁上形成结节。(三)症状与病理变化幼虫阶段在肠壁上形成2~10mm的结节,影响肠蠕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结节在肠道的腹膜破溃时,可引起腹膜炎,当肠腔面破溃时,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结肠炎。成虫吸附在黏膜上虽不吸血,但可分泌有毒物质加剧结节性肠炎的发生。该病无特殊症状,轻度感染不显症状,重度感染时特别是羔羊,可引起典型的顽固性下痢,粪便呈暗绿色,含有许多量黏液,有时带血。病羊弓腰,后肢僵直有腹痛感。严重者可因机体脱水、消瘦,引起死亡。(四)诊断与防治同捻转血矛线虫病。仰口线虫病反刍兽仰口线虫病是由钩口科,仰口属牛仰口线虫和羊仰口线虫引起的。前者寄生于牛的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后者寄生于羊的小肠。该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可引起贫血,对家畜危害很大,并可以引起死亡。(一)病原形态特征该属线虫头端向背面弯曲,口囊大,口腹缘有1对半月形的角质切板。雄虫交合伞背叶不对称,雌虫阴门在虫体中部之前。口囊大,仰头,如烟袋锅。虫卵在潮湿的环境中,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在4〜8天内形成幼虫;幼虫从壳内溢出,经两次蜕化,变为感染性幼虫。牛、羊是由于吞食了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或感染幼虫钻进牛、羊皮肤而受感染的。牛仰口线虫的幼虫经皮肤感染时,沿血流到肺,在那里发育,并进行第3次蜕化而成为第4期幼虫。之后上行到咽,重返小肠,进行第4次蜕化而成为第5期幼虫。在侵入皮肤后的50〜60天发育为成虫。经皮肤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二)流行特点家畜在温度适宜,潮湿,草场载畜量过大时易感。秋季感染,春季发病。(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患畜表现进行性贫血,严重消瘦,下颌水肿,顽固性下痢,粪带黑色。幼畜发育受阻,还有神经症状如后躯萎弱和进行性麻痹,死亡率很高。十二指肠和空肠有大量虫体,游离于肠内容物中或附着在黏膜上。(四) 诊断与治疗采集粪便检查虫卵,新鲜虫卵有一定的特征性:色彩深,发黑,虫卵两端钝圆,两侧平直,内有8-16个卵细胞。死后剖检发现多量虫体即可确诊。病尸消瘦,贫血,十二指肠和空肠有大量虫体;黏膜发炎,有出血点和小啮痕。(五)防治治疗阿苯达唑,左咪唑,伊维菌素,甲苯咪唑。预防定期驱虫,春秋季各一次。舍饲时应保持厩舍清洁干燥;饲料和饮水应不受粪便污染;改善牧场环境,注意排水。毛圆线虫病牛羊骆驼等反刍兽胃肠道寄生的毛圆科线虫是反刍兽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原主要有血矛属、毛圆属、奥斯特属、古柏属、细颈属、似细颈属、马歇尔属等,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危害最为严重。一)病原形态特征主要以捻转血矛线虫为例进行介绍。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反刍兽真胃,致病力较强,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引起反刍兽消化道圆线虫病,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捻转血矛线虫呈毛发状,呈淡红色。雄虫长15~19mm,雌虫长27〜30mm。虫体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颈乳突显著,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矛状角质齿。雄虫交合伞发达,背肋呈“人”字形为其特征;雌虫因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有一个显著的瓣状阴门盖。卵壳薄,光滑,稍带黄色,虫卵大小为(75〜95)pmX(40~50)pm,新鲜虫卵含16〜32个胚细胞。发育过程毛圆科线虫寄生于反刍兽的胃肠道内,发育史和流行病学基本相似。雌虫产虫卵后,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孵化,发育为感染性幼虫L3),经口感染动物,到达寄生部位,发育成成虫。(二) 流行特点捻转血矛线虫流行很广,各地普遍存在,多与其他毛圆线虫混合感染。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多为混合感染,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通常都有危害明显的地区优势种。土源性寄生虫,传播途径简单,宿主易感。其发育和活动受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L3)影响大。发育周期短,L3抵抗力强。春季高潮,所谓高潮指的是排卵出现高峰。原因:1)来自牧场上的幼虫;2)来自羊真胃内滞育的幼虫。自愈现象(无特异性),在感染性幼虫大量增多的春雨时节多见,而春季高潮往往是以自愈现象的出现结束的。(三) 症状与病理变化反刍兽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日渐消瘦,精神委靡,放牧时离群落后。严重时卧地不起,贫血,表现为下颌间隙及头部发生水肿,呼吸、脉搏加快,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下痢与便秘交替,严重感染时,羔羊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批死亡,这是由于短期内感染大量虫体所致。慢性感染病程长,动物表现为发育不良,渐进性消瘦。反刍兽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最重要的特征是贫血和衰弱。成虫以头端刺入真胃黏膜内引起黏膜损伤,由于大量吸血并分泌抗凝血酶,可引起极度贫血,胃黏膜增厚,呈现出血性病灶。虫体分泌有毒物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破坏消化与神经系统间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动物表现为消瘦,最后由于失血和血液再生能力降低,代谢障碍,以致真胃内容物的PH值趋于中性,甚至成为碱性,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症状。(四)诊断生前诊断主要根据饱和盐水漂浮的方法检查虫卵,进一步鉴别需做幼虫培养,对第三期幼虫进行鉴定。死后诊断可剖检找虫体,根据寄生部位,和虫体特点进行确诊。(五)防治治疗阿苯达唑,左咪唑,伊维菌素,甲苯咪唑。预防减少感染源:根据本地线虫流行的季节动态规律,以优势种为目标,计划性驱虫。药物噻苯哒唑、丙硫苯咪唑,左咪唑或依维菌素等。一般可以在春季高潮之前和秋末转为舍饲之后两次驱虫。也可采用冬季驱杀体内受阻幼虫的方法,遏制线虫的春季高潮。也可以选用长效驱虫药在易感季节预防和控制感染。对瘦弱的病羊可个别驱虫。(在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切断传播途径:平时和驱虫后都要作好粪便的集中发酵处理。保护易感动物:舍饲时注意保持厩舍清洁干燥;饲料饮水不受粪便污染;放牧时避开感染性幼虫活跃的时间和潮湿虫多的区域。食道口线虫病反刍兽食道口线虫病是食道口科,食道口属的几种线虫的幼虫和成虫寄生于牛羊的大肠(主要是结肠)引起的。由于有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使肠壁发生结节,故又称为结节虫病。该病在我国各地牛、羊中普遍存在,并引发病变,有病变的肠管多因不适于制作肠衣而废弃,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形态特征该属线虫的口囊呈小而浅的圆筒形,其周围为一显著的口领。口缘有叶冠。有颈沟,其前部的表皮常膨大形成头囊。颈乳突位于颈沟后方的两侧。有或无侧翼,雄虫交合伞发达,有l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肛门前方附近,排卵器发达呈肾形,虫卵较大。发育过程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经口感染易感动物。某些种类的食道口线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后,钻入肠壁,形成结节。一部分虫体在结节内蜕皮两次,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二)流行特点第一、第二期幼虫对干燥很敏感,极易死亡。第三期幼虫有鞘,在适宜条件下可存活几个月;冷冻可使之死亡。在6个月以下的羔羊肠壁上不形成结节,而主要在成年羊肠壁上形成结节。(三)症状与病理变化幼虫阶段在肠壁上形成2~10mm的结节,影响肠蠕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结节在肠道的腹膜破溃时,可引起腹膜炎,当肠腔面破溃时,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结肠炎。成虫吸附在黏膜上虽不吸血,但可分泌有毒物质加剧结节性肠炎的发生。该病无特殊症状,轻度感染不显症状,重度感染时特别是羔羊,可引起典型的顽固性下痢,粪便呈暗绿色,含有许多量黏液,有时带血。病羊弓腰,后肢僵直有腹痛感。严重者可因机体脱水、消瘦,引起死亡。(四)诊断与防治同捻转血矛线虫病。仰口线虫病反刍兽仰口线虫病是由钩口科,仰口属牛仰口线虫和羊仰口线虫引起的。前者寄生于牛的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后者寄生于羊的小肠。该病在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学专业业务报告范文
- 库管的述职报告范文
- 课题申报书:共同富裕目标下相对贫困的多维动态监测与长效治理机制研究
- 课题申报书:高校“数字记忆平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研究
- 上海杉达学院《金融大数据案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安全与风险防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校园安全日活动主题班会
- 上海立达学院《形体表演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实训策划设计推广三阶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建桥学院《工程制图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H1综艺广告大盘报告-66正式版
- 参观河南省博物院
- 2024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中国法律史》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QC080000 体系培训资料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械制造基础》机考5套标准试题及答案1
- 护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3篇模板)
- 幼儿园小班语言课件:《冬天到了》
- GB/T 26527-2024有机硅消泡剂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业主授权租户安装充电桩委托书
- 失眠之中医问诊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