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工艺美术简史》课件第三章 古代西亚与伊斯兰工艺美术_第1页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课件第三章 古代西亚与伊斯兰工艺美术_第2页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课件第三章 古代西亚与伊斯兰工艺美术_第3页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课件第三章 古代西亚与伊斯兰工艺美术_第4页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课件第三章 古代西亚与伊斯兰工艺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古代西亚与伊斯兰工艺美术1.掌握古代西亚的基本状况及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2.掌握古代西亚陶工艺的基本状况和特点。3.掌握古代西亚石工艺的发展、特色和主要成就。4.掌握古代西亚金属工艺的发展、特色和主要成就。5.掌握古代西亚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6.掌握伊斯兰教与工艺美术的关系。学习目标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是孕育西亚古代文明及工艺美术的重要地区。从工艺美术的风格和时代环境来看,公元7世纪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广泛传播,西亚地区的工艺美术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因此,本章内容分为伊斯兰之前的工艺美术和伊斯兰时代的工艺美术。从公元前5000年中后期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苏美尔人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这时的苏美尔人已发明了铜、银等金属的热工冶炼,同时掌握了纺织、轮制陶器和车船制造等技术。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建立城市国家。从这时起到公元前2371年,是苏美尔城市国家统治并争霸的时期。公元前27世纪至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史称“乌尔第一王朝时期”。考古学家发掘了这个城市的废墟和成千的墓葬,从中发现了一批泥板文书、金头盔、嵌着人物群像和驴拉四轮战车形象的“徽牌”,以及用黄金和天青石制作的公牛头等工艺美术珍品。第一节概述正当苏美尔内部进行争霸之时,在其北部兴起了阿卡德王国(AkkadKingdom)(前2371—前2191)。这个王国的创立者是萨尔贡一世(SargonI,约前2371—前2316)。他率兵征战,统一了巴比伦尼亚(Babylonia),结束了城市国家并立的局面。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南部两河流域又分裂为若干个小国。亚述(Ashur)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前期是亚述帝国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的时期。在首都尼尼微(Nineveh)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家档案库,内藏大量公文、经济表册、历史记录、天文文献、医学文献以及神话、诗歌等文学抄本。后期由于亚述帝国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和外族人的不断侵扰,削弱了帝国统治力量。公元前626年,新巴比伦和米堤亚(Media,又译“米底”)联军攻陷尼尼微,亚述帝国崩溃。·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Chaldaea,前626—前538)。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Ⅱ,?—前562)在位期间(前604—前562),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他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筑起一道横跨两河平原的长城,并扩建巴比伦城,使之一时成为西亚最壮观的城市。为了取悦米堤亚籍王后,他还筑起一座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皆达到两河流域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巴比伦城也成为当时西亚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后,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并对外扩张。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公元前553年,出身于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ae)氏族的居鲁士(Kurush,前558—前529)率领波斯人反抗米堤亚,于公元前550年消灭米堤亚王国。其后,灭掉新巴比伦王国。至大流士(Darius)一世(前522—前485)统治时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形成了领土空前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奴隶制大帝国。这是波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波斯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发动了对希腊的侵略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结果波斯战败,元气大伤。公元前4世纪中叶后,波斯国势日趋衰落,公元前330年,波斯为马其顿(Macedonia)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所灭,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一支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进入伊朗东北部,建立了帕提亚(Parthia)王朝(前247—公元226),其后,帕提亚领土不断扩大,成为中亚的奴隶制大国。公元226年,帕提亚王朝被波斯的萨珊(Sasan)王朝取代。公元226年,出身于萨珊家族的阿尔达希尔(Ardashir,226—651)在原帕提亚首都泰西封(Ctesiphon)建立了新的波斯帝国,史称“萨珊波斯”。其疆域大体与帕提亚相同,但社会经济状况和奴隶制度比帕提亚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文化艺术的复兴,给工艺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伊斯兰教兴起于7世纪,由穆罕默德(Muhammad,570—632)创立。伊斯兰工艺美术是伴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宗教色彩和地区特征,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伊斯兰教在不到80年的时间里即迅速传播到了东至中亚、西至北非和西班牙的广阔地域,成为以阿拉伯地区为中心、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导的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精神支柱。一、伊斯兰之前的陶工艺·考古学家在扎格罗斯山脉的盆地里,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发现了公元前7289年至前6938年期间的陶工艺制品,因而被专家们认为是至今所知西亚地区最早出现陶器的新石器遗址。·至公元前7000年末,从路里斯坦到法尔斯的扎格罗斯山脉中和胡泽斯坦的平原地带,整个波斯的西南部地区普遍盛行陶工艺制品。·自公元前6000年后半叶开始,由于受到两河流域萨马拉文化的影响,胡泽斯坦地区的陶工艺作品造型普遍变大。·此外,波斯南部的法尔斯地区也是发现陶工艺文化最早的地方。能够代表此地初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是穆什基遗址和加里遗址(约前7000—前6000)。第二节陶工艺在两河流域,其南部地区首先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开始了由氏族制解体向阶级社会和文明时代过渡的历程。欧贝德文化期(前4300—前3500)的彩纹陶器以黄绿色细泥为原料,以赭红色几何纹装饰为主,同时也有少量人物、飞禽、走兽和植物图案。另外,此期尚有不少黏土陶像出土,多以女性为主,谓之“母神”。这些陶像(图3-1)造型生动活泼,风格古雅。·男性陶像的出现,似乎表示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这种男性氏族或部落长手里的小杖,大概是后世王杖或权标的起源。·乌鲁克文化期(前3500—前3100)在陶工艺上最大的突破是出现了陶轮。这为两河流域的陶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此后这种技术也迅速传播到整个西亚区域。到了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期(前3100—前2900)彩绘纹样的陶器不但得到复兴,而且色彩更为丰富。器型多以坛、罐、钵(图3-2)、壶以及瓶为主,装饰除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外,尚有不少动植物纹样,风格呈华美典雅趋势,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初期王朝时代。到公元前4000年,波斯陶工艺获得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和类型,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作品。从总的风格上来看,此期陶工艺制品的造型十分洗练,装饰却又较为复杂,制作工艺已显得十分成熟。器物上普遍采用鸟、山羊等动物纹样作为装饰。现藏巴黎卢浮宫的《山羊纹彩绘陶杯》(图3-3)即为此期优秀的陶工艺作品之一。·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200年,波斯进入青铜时代。在此期间,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出现埃兰王国(约前2500年)。·总体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无论是在两河流域,还是在波斯,陶工艺风格都相当接近。·在前波斯时期的公元前1200年至前550年,是波斯文化分期的初期铁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埃兰,金属工艺和釉陶的生产已相当兴盛,而土陶工艺日趋衰落,其本质上已与两河流域南部属于同一系统。·米堤亚王国的兴起,为古代波斯陶工艺的繁荣提供了大好时机。此时出现了数目可观的优秀陶艺制品,不但代表了波斯独有的风韵,而且代表了古代波斯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彩绘注水壶》(图3-4)、《彩绘动物形双耳罐》(图3-5),以及《山羊形注水器》(图3-6)、《瘤牛形注水器》等经典之作,反映了此时波斯陶工艺空前繁荣的风貌,同时也体现了波斯人优异的陶艺技能和大胆的创新意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至萨珊王朝灭亡,古代波斯历经1200多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波斯文化。陶工艺也随着历史进入王朝时代而获得很大发展,呈现出与各王朝时期不同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特色。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陶工艺,主要体现在作为建筑材料的釉面陶砖或釉陶浮雕方面。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建筑上,使用了大量釉陶材料进行装饰,效果异常富丽堂皇,其代表作为现藏巴黎卢浮宫的《卫兵行列》等。以狮、牛等动物纹样作建筑装饰的手法,早在两河流域即已出现,波斯人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并进一步使其发扬光大。帕提亚王朝时期也以生产釉陶为主,特别是绿釉陶器的制作颇为盛行。进入萨珊王朝时期,波斯的陶工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此期仍以绿釉陶器为主,其风格特征基本上承袭了帕提亚时期,但在工艺制作上更为精致,装饰纹样也更有变化,而且很注重直接用于人们生活的器皿的制作,如壶、杯、罐等形制十分流行。由于此时金属工艺极为发达,制品广为普及,因而这些釉陶器皿中,不乏模仿金工器制品者。另外,在陶器上加耳或把手,亦为此时陶工艺制作的一大特色,这不仅实用方便,也使器皿的造型富于变化。《绿釉六棱把手杯》(图3-7)和《绿釉三耳壶》即为典型代表(一)前期1.白地多彩釉陶器·所谓白地多彩釉陶器,就是将白色泥釉施挂在红褐色坯体上,再用铅釉系的铜绿釉和铁褐釉描绘纹样,白地衬托出绿色和黄褐色纹样,类似中国的“唐三彩”。有时在白色地釉上点撒绿釉,产生新颖奇特的装饰效果。这一时期的器型以钵、盘为主,还有壶和碗。·白地多彩釉陶(图3-8)的继续和发展,导致了白地多彩刻线釉陶的出现。。《白釉黄褐彩三提环陶壶》便是此期典型代表作。二、伊斯兰时代的陶工艺·伊斯兰工艺初期,陶工艺出现了盛况,此时的特色是在壶、钵、瓮等日用器皿上以相当简练、流畅的线条描绘鸟、兽、鱼或人的面部进行纹样装饰,而且釉色也比较丰富。《白釉黄褐彩三提环陶壶》是以白釉为底色,以淡黄褐色釉色作纹样描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造型上看,最显著的进步是器底出现各种旋削的技法。在平底和轮制高足之外,还有玉璧形高足和旋转成半球形槽沟的内翻平底的器物。·这一时期的釉陶多出土于埃及的夫斯塔特、两河流域的萨马拉和阿比尔塔、伊朗的苏萨和西拉夫、尼加普尔等地。显然,这类釉陶已成为9世纪伊斯兰陶工艺的主要制品。2.锡白釉陶器·锡白釉陶是在淡黄色坯体上施挂铅釉系的锡白釉,成为纯白的优质陶器。器型以钵为主,也有壶类制品。其中钵的造型至今仍是独具特色的没有口缘的大口钵,常常修出轮制底足,其工艺规整,形态完美。这种器型类似中国晚唐的白瓷。·这种锡白釉曾经在公元前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陶壶、地砖上,作为一部分色釉使用。此后还用于陶制容器,或作为玻璃装饰的一部分使用。直到公元9世纪,才产生了施挂锡白釉的陶器。·9世纪至10世纪,锡白釉陶器又有新的发展,其中之一是白釉蓝彩、绿彩装饰的陶器,此外还有华丽彩陶器。白釉蓝彩和白釉绿彩陶器,是在锡白釉的器表上描绘精美的钴釉文字、水藻纹或水藻变形纹样的陶器。此外还有蓝、绿相互交替的纹饰。器型多是钵、盘,还有带盖的壶。这种壶的造型具有中国越窑和长沙窑的特征。3.华丽彩陶器·华丽彩陶器也是以锡白釉坯体为基础,然后用氧化金、氧化银、氧化铜等釉彩描绘各种纹样的陶器,经还原焰烧成,纹样闪闪发光,具有金属光泽般的美妙效果,所以被称为“华丽彩”或“彩虹器”。·华丽彩陶器的纹样多仿制金属纹样,如鱼子纹等。尤其是9世纪至10世纪前期的华丽彩陶器,基本上是金属制品的再现。器型以盘、钵为主,也有类似中国越窑的壶。华丽彩的技法曾用于叙利亚和埃及的玻璃装饰,但仍以陶器装饰最普遍。华丽彩陶器的产生与前述的锡白釉陶器一致,主要集中于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开罗。·应该指出的是,除上述三种类型外,具有传统风格的碱釉和青绿釉的壶、瓮等陶器仍在伊斯兰地区大量生产。(二)中期中期伊斯兰时代的波斯陶器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胎土呈现灰白色,这是因灰白色陶土混入白色硅石粉而形成的;其次是釉质以碱釉系的单色釉为主,主要釉色有铜呈色的土耳其蓝,还有蓝釉、白釉。器型仍以前期伊斯兰时代的钵、盘为主,此外还有碗、壶、瓶(图3-9)等。到了12世纪,器物的种类又增加了灯具、器台以至作装饰用的陶工艺制品。此期还出现了颇具代表性的“米奈”(Minai)型陶器。所谓米奈型陶器,即用“米奈手法”制成的陶制品。首先用钴蓝在白釉底上画草图,经过一度烘烧之后,再加上各种色彩,为固定,再烧一次,系伊斯兰陶器生产最盛期使用的这种技巧,曾广泛影响到中国与日本。《米奈型碗》(图3-10)即为此类典型作品。米奈型陶器的色彩,包括紫、绿、蓝、灰色,将彩度柔和地降低,显得淡雅调和。虽无釉药的光泽,表面却有光滑美丽的肌理。一、两河流域的石工艺早在苏美尔城市国家出现以前的乌鲁克文化期,两河流域即已盛行用石制的容器作为贡奉物品了,因为当时对这一区域来说石材稀少,特别是一些名贵石材,更是不可多得。于是,加工精美的石工艺制品便成了珍极的象征。在乌鲁克出土的约公元前3300年时制作的《奉献用石瓶》,以雪花石雕制,器壁上以浮雕手法刻饰着人物和动物的纹样,十分精致。整个造型挺拔有力、庄重肃穆,具有纪念碑似的意义,由此看来,这件能够作为容器的石制品,主要用于某些仪式中的陈设或贡奉。第三节石工艺至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时期,奴隶制劳动萌芽的出现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另外,此时也有一些贡奉或日常生活使用的石制工艺作品,它们造型简练、装饰典雅,并注重以多种材料加以点缀,《嵌有珍珠贝壳的石钵》(图3-11)便是一例。到苏美尔时期(前2900—前2500),两河流域的石工艺继续大力发展,制品趋向于大型化,且以具有纪念意义的奉献用品和石碑为主要内容。著名的《奉献用石板》(图3-12),代表了初期苏美尔石工艺的风格特征。到阿卡德时期,石工艺制品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那种注重贡奉和纪念性石器的趋势日益显著。《纳拉姆·辛石碑》(图3-13)为此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另外,现存许多石制圆筒印章(图3-14),不仅是两河流域文明中保存最完好的文物,也是后人认识当时历史社会面貌的可靠物证。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石工艺作品很少,但法国考古学家于1901年在古埃兰都城苏萨遗址发现的一块玄武石碑,不仅是精美的石工艺作品,而且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就是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碑》(图3-15)。·亚述帝国时期是两河流域石工艺再次呈现辉煌局面的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各种装饰石板、石碑及石雕人物和动物应运而生,作品尺寸亦趋于大型化。造型坚实、装饰精练是此期石工艺的特点。《黑色方尖碑》《海上运输纹石壁饰》《负伤牝狮纹石壁饰》《双翅神牛》等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石工艺的状况。·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石工艺仍然以石碑、壁饰以及纪念性的人物或动物雕刻为主,但其规模和精妙程度远不如亚述帝国时期的。此期并未给我们留下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石工艺作品。不过,我们不难从《尼布甲尼撒一世的界碑》(图3-16)上看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艺术风貌,其圆润的造型、古雅的装饰、精湛的做工,给此时的石工艺带来了一股典雅而明丽的气息。石器时代以后的波斯各时期,石工艺主要作为建筑、室内以及其他方面的装饰而存在与发展,具有真正实用功能的石器并不多见。同时,为了满足祭祀活动或宗教仪式需要的石工艺作品也应运而生,它们大都是一些神像、人物或动物的雕像。早在前波斯的埃兰王国时期,即有生动而精致的石工艺制品问世。《石雕女立像》(图3-17)是此期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二、古代波斯的石工艺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国势强盛,国王大兴土木,石工艺也随之获得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精华之作。此期石工艺作品主要是国王雕像、神像、动物雕像及建筑壁饰、柱头装饰,还有用贵重石材制成的印章等。不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装饰技艺,皆为波斯历史上空前的。《天青石国王像》(图3-18)即为此期的杰作。坐落在今伊朗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大流士王宫遗址中,保留了一大批作为建筑装饰的石工艺作品,它们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乃至整个波斯石工艺制品的最典型的代表。考古学家在苏萨遗址发现的一件5.8米高的牡牛形柱头,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石工艺的最出色的一例。在作为新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时期,石工艺也有很大发展,但并未把目光投向大型的装饰物,而更多地体现在小巧精致、贵重而珍稀的石工艺制品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玛瑙、红玉、水晶等材料刻制的印章、佩饰等,装饰内容仍以国王像、驯狮,以及其他人物、动物、植物为主,但表现技法精致细腻,并带有强烈的装饰性,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充满了世俗气息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此期雕制的一些公共设施,如法尔斯地区圣火坛之类的石工艺作品,依然保持了古代波斯盛大强烈的气质和古朴浑厚的风韵。一、两河流域的金属工艺·金属工艺在两河流域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年中后期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掌握铜、银等金属的热工冶炼技术,并创造了古代东方灿烂的金属文明,之后的各个时期,皆有大量出色的金属工艺作品问世。·从史前的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期至苏美尔王国期间,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和黄金工艺制品,这些作品不论在制作技术和造型设计上,还是在装饰风格上都已十分成熟。第四节金属工艺《翼狮与牡鹿》(图3-19)是一件著名的大型青铜工艺作品,它制作于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末期至苏美尔王国初期,在长方形铜板上,装饰着一头正面的翼狮和两只侧身的牡鹿,构图以翼狮的头和身体为中轴线,呈严格的左右对称状。苏美尔时期的纯金工艺制品,以在乌尔出土的《金盔》(图3-20)和《黄金短剑》(图3-21)最具代表性,头盔上精美的锻金纹饰和短剑剑鞘上的镂雕纹饰,代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可见当时工匠制作技艺之娴熟。·阿卡德王国时期金属工艺继续大力发展,并表现出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此时的金属工艺仍以神像、国王雕像和其他人物及动物纹饰的祭祀或装饰用品为主,从出土文物来看,具有实用功能的作品较少。·这时最著名的金属工艺作品莫过于现藏巴格达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萨尔贡一世铜像》(图3-22)。古代波斯的金属工艺成就极其辉煌,是世界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波斯各王朝时期的贵金属工艺制品,不论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还是在功能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古代西亚的金属工艺发展史书写了灿烂的篇章。早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了。现藏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的公元前30世纪左右的《人物纹银杯》(图3-23)便是最佳例证,它代表了埃兰时期古朴而雅致的工艺风格。二、古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在埃兰王朝末期至米堤亚王朝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用青铜制作的城徽、马具(主要是马嚼子)、铜壶、腰带及杆头装饰,它们集中体现了古代波斯青铜工艺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在古朴、浑厚的感觉之余,透着一股强烈和活泼的气韵。这在路里斯坦地区出土的《青铜马嚼子》(图3-24)、《山羊形马嚼子》等作品中皆有充分表现。此期的金银工艺制品虽不是金属工艺的主流,但从留存下来为数不少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其优异的制作技艺和优质的材料。同时也可以看出作品所体现的工艺美术特征——实用与审美功能的融合。此时盛行的动物纹装饰的黄金杯是最具典型意义的。我们在《山羊纹金杯》和《狮纹金杯》(图3-25)中,便可充分地感受到这一时期波斯黄金工艺的魅力。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在古代波斯工艺美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此时大量的金银制品,造型生动、做工精致,豪华而典雅,强烈而奔放,充满了宫廷艺术的气质和享乐主义色彩。此时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主要是,工匠们善于以动物形态与器皿相结合,构成完美的用具。翼狮形角杯在古代波斯所有工艺中最具代表性。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翼狮形角杯极为盛行,不仅作为饮用酒或其他饮料的实用容器,同时也是权势和富贵的象征物。《翼狮形黄金角杯》(图3-26)和《翼狮形银制角杯》等,代表了此类作品的基本面貌。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金属餐具、玩具、武器及首饰等问世。这些作品都具备与翼狮形金属杯相同的艺术风格:精美而豪华,雍容而瑰丽。这种风格对后世的伊斯兰金属工艺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黄金碗》、《翼狮形镀金银手镯》(图3-27),以及《有天青石狮头装饰的黄金剑柄》《双耳银瓶》等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值得一提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大流士一世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促进经济贸易的大力发展,实行全国统一的铸币制度。这在世界金融史上是一重大事件,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大国首次实行统一的铸币制度。这些货币皆为圆形,上面的纹饰大都是国王的头像或胸像,一般金币的体积较小,而银币和铜币的体积较大,整体造型呈古典风格(图3-28)帕提亚王朝时期留下来的金属工艺作品很少,但从现存的作品来看,这一时期善于制作大型金工制品,风格强烈、粗犷,很少有精雕细刻的作品出现。就整体而言,帕提亚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的发展处于低潮阶段。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获得复兴,在承袭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优秀传统之后,表现技法、装饰内容方面又有所更新,特别是银器的制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器造型以八曲长杯、盘、执壶、瓶、碗等居多,其中尤以八曲长杯最具特色,它因杯子的口缘弯曲成八分,并呈细长形状而得名。其装饰多在杯子的外壁和底部,纹饰精致典雅,颇具装饰效果。《人物纹八曲长杯》(图3-29)和《动植物纹八曲长杯》,即为这一时期金属工艺的典型之作,由其奇特的形制和繁丽的装饰可以看出萨珊王朝时期工匠们的大胆构想和精湛技艺。银盘也是萨珊王朝时期有代表性的制品,它驰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就是银盘的平面为展示工匠们巧妙的创意和高超的技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少银盘的装饰画面都有主题性的情节,常见的有国王狩猎、神话故事及表现宫廷生活的题材,也有不少有关“圣树”和“圣兽”的纹饰或花鸟动物的内容。另外,萨珊王朝时期的青铜工艺从工艺风格上来看要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更为精彩,有些作品的精细可与银器媲美。其造型之奇妙,装饰之古朴,格调之高雅,使人领略到萨珊王朝金工艺术的另一种风韵。伊斯兰时代的西亚金属工艺,选料讲究,造型奇特,装饰繁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极强的实用功能。早期伊斯兰金属工艺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虽然造型有凝重沉着之感,但装饰风格依然纤细繁丽。《带把手的香炉》,设计巧妙,形制奇特,是伊斯兰早期金属工艺的代表。《翼狮像》是一件大型青铜器,以其坚实稳健的造型和有力的线条,表现了昂首挺胸的翼狮形象,给人以力量和勇气的感觉。通过这件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伊斯兰匠师在继承两河流域和波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轨迹三、伊斯兰时代的金属工艺金属器皿,尤其是青铜或黄铜器皿,在风格上与其他材料制成的器物有密切关系。镌刻、镶嵌、覆盖和凸纹装饰技法都被用来使图案能够具有必要的密度。一种名叫“大马士革波纹”的装饰技法,是15世纪以前伊斯兰金属工艺制品(图3-30)上采用的尤为典型的技法。这种技术是在铁或钢的底子上刻出密集的交叉影线,将金丝或银丝置于影线上锤击使其附着于底子上以形成图案。这种技术在盔甲和武器的装饰上尤其受到偏爱。大量的金银器如水瓶、水杯及碗、钵、罐等,形制奇巧,富于变化,纹饰繁缛华丽,无以复加,体现了伊斯兰金属工艺的特色。《长颈瓶》(图3-31)便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除生活器具外,伊斯兰金属工艺还常作为家具或建筑上的装饰之用,现藏埃及伊斯兰博物馆的《橱柜》工艺精湛,装饰华美,不失为此类型的佳作。另外,伊斯兰金属工艺还被应用在一些科学技术的仪器上,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天体观测仪》(图3-32)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一、古代波斯的染织工艺·波斯的染织工艺十分发达,并以品质优良、工艺精湛、纹饰华丽而著称于世。·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发现了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织锦工艺制品残片,上面以联珠纹的构成形式装饰着天马形象。可见,在染织物上运用联珠纹形式历史已是相当悠久。第五节染织工艺在《联珠天马纹锦》(图3-33)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与唐代织锦装饰在形式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通。在留存下来的萨珊王朝时期的织锦制品中,还有一件与上述艺术风格很接近的作品——《联珠灵鸟纹锦》,这是一块用于祭祀活动包圣遗物的锦,纹饰色调静穆而冷峻,构成坚实而庄重,且富于变化,局部纹饰表现细致而精美。整个纹饰呈现出一种音乐般的节律。织毯工艺也是波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因其优质的材料和精致的做工,以及变化多端的编织技巧而享誉全球,以至于后来整个伊斯兰区域生产的地毯皆被称为“波斯地毯”。(一)丝织工艺·带有图案的丝织品和一般的丝绸一样,最早是由中国出产的。后来,丝织工艺传播到了拜占庭。拜占庭的丝绸中最精美的一些作品,是由原先从叙利亚和伊朗征募来的织工生产出来供宫廷作坊进一步加工用的。·除了宫廷作坊生产的丝绸外,可能还有其他同样优质的丝绸产品从叙利亚运往君士坦丁堡,即使在该城完全沦入伊斯兰手中之后也是如此,这些产品的销售权仍然被统治者掌握着。·随着拜占庭力量的衰落,织花丝绸越来越多地被出口到西方。13世纪和14世纪的意大利贸易界开始建立起他们本国的丝绸工业。二、伊斯兰时代的染织工艺伊斯兰丝绸并非自成一类。出产在位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地区的伊斯兰丝绸受到了两者的影响,同时它又不时地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伊斯兰丝绸在许多方面都直接继承了拜占庭的传统。与拜占庭的丝绸一样,伊斯兰的丝织业在这种昂贵的材料上保存了许多宫廷手工艺。甚至在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丝绸作坊中仍在生产着与以前曾经生产过的纹饰极为相似的丝绸织物(图3-34)。到17世纪初,土耳其的编织设计已经有了自己十分鲜明的特点:极为粗犷的植物纹样,并且在比例上进行精心而有变化的布置;在大花边上饰以小花边;在图案中造成一种纹样的动感。这在今天看来就是很典型的伊斯兰图案。与此同时,伊朗的宫廷作坊不顾严格的伊斯兰教规的限制,一直在生产带有大比例人物形象的天鹅绒。通过明朗的节奏,创造了某些整体上具有典型伊斯兰情趣的图案。(二)织毯工艺·织毯和穆斯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在精神生活还是在物质生活中,织毯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物品。·穆斯林每天至少有五次做功是在毯子上完成的。有的人把毯子视为接近神灵的圣洁的天阶,人各专有,后来发展出一种专供做功的“跪毯”,上面的图案多与壁龛、拱廊、寺院等宗教建筑有关,图案中部一般留有一个单向尖形空白,以指示跪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