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七律·长征》学问导学(通用15篇)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1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很多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宏大诗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观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要点
1、基础学问
逶迤(wēi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概宏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很多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宏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老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同学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同学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同学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爱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同学结合解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争论沟通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概宏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概。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党.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受之苦。面对一切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详细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嬉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很多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终路程,是全诗的.。“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妙的革命前途的憧憬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盼望并惦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成功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阔指战员的殷切盼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详细展现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猛雄壮的“征难图”?你最观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观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详细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举书目:《.诗歌鉴赏》《.诗词探究》《.和诗》等。同学沟通.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愿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猛雄壮、气概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忱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气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详细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3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班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同学在学校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学校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同学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状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识七言律诗的相关学问,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学问)
2.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力量)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状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很多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同学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同学对比课文解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争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涵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仔细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争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同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冲突吗?为什么?(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宏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其次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由于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盼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协作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长拓展(10分钟)
2022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同学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盼望.电视台能在同学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绽开争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爱好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沟通;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4
一、依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yí________2.pánínménín)
2、尝试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概宏伟的样子。
二、导入
同学对长征的有关学问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同学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学问,上课时叙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老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给同学直观形象的感受。
土地革命战斗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打破.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12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期间克服了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在10月19日成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很多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宏大诗篇。
三、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学反复朗读诗歌。
四、学习新课
1、同学结合解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争论沟通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闲:平常,寻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而气概宏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概。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党.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受之苦。面对一切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⑴做探究练习二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详细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很多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奇妙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与上一句暖相对比,写出了红军制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⑵做探究练习二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终路程,是全诗的.。“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妙憧憬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盼望并惦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成功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阔指战员的殷切盼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成功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
⑶探究练习二⑶。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一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宏大的革命史实,二正确处理虚实和抒情的关系,情景交融,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为我们详细展现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猛雄壮的“征难图”?你最观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观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详细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请同学试着举例分析。
在这首诗中把雄伟宏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概磅礴的乌蒙山,如同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五、拓展阅读
推举书目:《.诗歌鉴赏》《.诗词探究》《.和诗》等。同学沟通.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愿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猛雄壮、气概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忱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气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详细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
远征难只等闲
万水千山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雪山喜
大无畏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以及语文实践力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是.。(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同学来说并不熟识,这个学问点需不需要传授,许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同学,要与中学接轨,肯定的叙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同学有个也许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沟通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同学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老师留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每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育同学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力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老师要求同学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育了同学处理信息的力量。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化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宏大的领袖,.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现)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成功,.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扬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终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老师带同学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沟通,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范读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将同学带入那一段峥嵘岁月,让他们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同学读诗的爱好也被激发出来,“韵脚”学问的渗透让同学的读有了肯定的味道。】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勇敢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经常的小事)读——(同学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同学默读用横线勾画,老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其次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概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宏伟、细浪和泥丸的轻松?同学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勇敢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同学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同学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样有感情地读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觉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赐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保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胜利。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稳到达江北。
请同学谈感受,老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观察:
我们成功了——同学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成功了——同学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成功了——同学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留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其次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成功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安静,他仿佛观察:
面对.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同学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同学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同学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老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勇敢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同学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动情感,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困难前行,有的滑倒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旧奋勇前进;面对如此情景,你想说什么?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7
一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同学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把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宏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争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长征》,老师范读),同学沟通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把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比解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争论提问。
(同学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争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同学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索:
这首诗为我们详细展现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猛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现长征困难?
3、同学争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很多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只细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宏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同学默读课文,思索: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详细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冲突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专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险阻。
(4)依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同学自行解决,老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学争论发言,老师准时订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当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日,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宏大的革命史实,热忱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气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8
第一部分:1.依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6分)逶(y奬plain)磅(b嶾plain)难()()横()()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3分)3.1935年10月,红军其次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4分)4.将下列诗句断句:(4分)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开颜:6.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5分)⑴⑵⑶⑷⑸7.就你所了解的学问,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4分)⑴⑵其次部分:(一)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8.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全诗的诗眼是:。(4分)9.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5分)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大事?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⑴⑵1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二)秋天(杨炼)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捡起,轻轻地,不留下一丝叹息。那是只金色的小船,载满秋天的回忆。落叶夹进书册,花朵却遗失在夜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分别。分别就分别吧,逝去的就静静逝去。秋天用红硕的语言吩咐:生命永久有新的含意。再不必追悔往事,更无须怨十艮自己,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捡起,轻轻地,不留下一丝叹息。12.朗读时断句和重音处理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a、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捡起b.叫心灵/懂得了分别c、生命/永久有新的含意d.更/无须怨恨自己13、写秋天是以什么事物为触发点的?围绕它抓住了哪些特征?(5分)14.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既不悲秋、慨叹人生之无常,也不颂秋、盛赞人生的收获与成熟,而是表达一种用平常心态对待生活的态度。b.诗中用“落叶”来形象地表明人生的聚散离合特别自然,常见,无须追悔,不必怨恨。c、诗的二、三两节抒发了诗人由悲伤到欢乐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澜。d.这首诗的亮点在第三节的“秋天用红硕的语言吩咐:生命永久有新的含意”,意在说明生活中既有美妙的记忆,又会不断出现新的内容。15、片断写作练习:(40分).的这首诗洋溢着剧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概宏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1.略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宏大气魄,充分表达了对红二、四方面军广阔指战员的殷切盼望和无比信任。(意近即可)4.略5.⑴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概宏伟的样子。⑵欢悦。6.五幅“征难图”:(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卢定桥(5)喜踏岷山雪;其次问略7.略8.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眼:“不怕”。9.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用字的赏析。如“腾”“走”这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红军的壮举,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又如:“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细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10.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11.不怕困难、英勇坚韧的豪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12.d13、落叶;“金色的小船”“淡淡的初霜”。14、c15、略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熟悉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悟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了解七律。
1出示.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生读课题。
3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留意停顿。)
4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留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沟通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也许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深化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也许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出示"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乌蒙岷山是山名,金沙大渡是水名)
3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很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缘由、时间、动身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动身,始终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同学读。)
6咱们特殊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假如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看着地图,读着.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觉?
2生自由读全诗。读后争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概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斗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斗打得特别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成功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共享这种喜悦,这种成功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很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奇妙,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坚韧攀登的斑斑脚印 ,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最终,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成功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决?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勇敢坚韧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勇敢坚韧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制服了逶迤的五岭,制服了磅礴的乌蒙,制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制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制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同学再读全诗。
六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悟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观赏一首.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终一座山峰时.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英雄,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观赏观赏.的其他诗词。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10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宏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沟通。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险阻和他们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扫瞄,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详细展现了、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猛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布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忱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精神,表现了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相互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精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雄伟宏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非常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样写不是自相冲突吗?
四、读写结合
1、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详细展现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猛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延长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爱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仰慕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假如你对.诗词特殊感爱好,你就读一读《.诗歌鉴赏》或《.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wēiypnn(3)等闲是平平经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概宏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布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方(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2略
三、不冲突。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同学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育同学阅读时专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力量。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宏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成功结束后,毛.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宏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觉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醉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会长征的惊险悲壮,信任你们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情愿来读,其他同学留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精确 ,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亮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化长征。
1、过渡:老师发觉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知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同学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根据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仔细真地把诗读一读,并依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察指导。
3.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同学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同学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同学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同学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冲突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毕竟矛不冲突?
同学自由汇报,从而发觉比方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
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宏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同学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成功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觉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爱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同学自由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精确 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
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信任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攻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同学专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受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专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终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成功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化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动身,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最终在1935年10月成功到达陕北依据地。)
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四、诵读延长,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觉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静静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同学试背
3、课外延长: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不仅是宏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觉,本单元以"走进.'为专题支配了4篇文章,信任你们在仔细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有更深化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在长征成功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观赏一下?
4、小结升华:盼望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诗词的艺术魅力!毛.的诗词还有许多,网上也有许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诗词观赏会。最终老师愿才智和乐观永久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12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班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同学在学校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学校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同学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状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识七言律诗的相关学问,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学问)
2.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力量)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状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很多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同学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同学对比课文解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争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涵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仔细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争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同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冲突吗?为什么?(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宏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其次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由于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盼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协作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长拓展(10分钟)
2022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同学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盼望.电视台能在同学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绽开争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爱好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沟通;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13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敢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诵读',提倡老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同学深化地去领悟文章的内容和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详细体验,同学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同学不仅深化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加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同学来说,他们根本没方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同学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同学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同学体会课文。
(二)导学
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留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敬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依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许多时间在同学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纳各种形式增加同学对朗诵的爱好。[+.
读对于许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许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同学诵读。我还是用老方法,引导同学深化地去领悟文章的内容和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同学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同学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同学感到乏味,我引导同学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同学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溶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剧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困难来突出.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实行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同学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同学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欣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行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同学体验。特殊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假如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难,同学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确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纳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终应当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同学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需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长。
同学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的诗有了肯定的熟悉,由此盼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的诗词。对此我支配了抄录.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同学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教导和提示。
《七律·长征》学问导学篇14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宏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沟通。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险阻和他们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扫瞄,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详细展现了、、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猛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布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忱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精神,表现了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相互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