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一轮通史复习第4讲
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2021年知识点政治河北卷东汉魏晋刺史制度的变化海南卷唐朝政治制度的鉴往知来天津卷唐朝政治制度的顺成承前制江苏卷唐朝科举制度促进阶级流动北京卷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湖南卷唐朝中晚期地方势力膨胀经济湖南卷魏晋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北京卷唐朝的经济重心南移与地方税场设置山东卷隋唐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与粮食产区思想文化天津卷魏晋时期的书法湖北卷唐朝的礼乐教化辽宁卷科举制推动文化交流浙江卷6月隋唐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改元开皇,史称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604年,隋炀帝继位。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炀帝营建大兴和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穷奢极欲,三次征伐高丽,采用严刑酷法,凡违抗朝廷,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沿岸城市的发展。过度役使民力,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加速了隋朝的灭亡。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621年统一全国。626年,唐太宗即位,开创了贞观之治。649年,唐高宗即位,开创了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712年,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十国为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975年,李煜投降,南唐亡。唐玄宗在边境增设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内轻外重的局面。长期以来,受宋人关于唐末藩镇的认识的影响,传统观点关于唐末藩镇的叙述,普遍将藩镇等同于割据。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藩镇均反抗中央,藩镇不一定等于藩镇割据,自立于中央以外。所谓“割据”的藩镇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割据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丞相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分权,相互制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隋唐政治--考核制度考核部门尚书省的吏部考核方式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考核标准品德才能考核结果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唐六典》全面规制了官吏的选用、考核、监察、奖惩等。《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拓展补充——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汉武帝设立中朝,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尚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在发展过程中,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比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中书门下三品”等,进一步削弱相权,防止大权旁落。拓展补充——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材料: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三省六部制下,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门下省封驳审议的职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拓展补充——唐朝中央官制的发展翰林院与翰林学士:唐初,设有学士机构。学士无品秩,地位不高,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玄宗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大体来说,此时翰林的组织机构尚不严密,决策权还不固定。宪宗对翰林院进行强化,翰林学时实际上成为法定的内相。唐后期,翰林学士草诏权固定,翰林院成为正式决策机构。枢密院与枢密使:枢密使参知政务与唐朝宦官势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唐初,宦官无权过问军政大事,随着宦官集团的壮大,宦官干政的现象也产生了。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的同时,又设宦官担任的枢密使一职。宣宗时出现枢密院,机构已相当完善。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枢密使认为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写意见,贴于诏敕之后,称为“贴黄”。枢密院逐渐成为设于内廷的决策机构。1.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chì)”,这表明A.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唐中宗自己封拜官职使用“斜封墨敕”说明三省六部制对他有所制约,使他不能也不敢为所欲为,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D项正确;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3.(2020年山东卷,3,3分)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1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4.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5.唐玄宗时期,诏敕应该由所有的宰相共同署名,值事宰相签署后,还要历抵其他宰相府第去签署。肃宗时,“许令直事者一人,假署同列之名以进,遂为故事”。德宗继位后,废除假署代名制,后又改宰相一日一值守,但宰相不能有连续的掌权时间。这些举措有利于A.防范宰相专权擅政
B.避免行政决策失误C.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D.扩大中书省的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玄宗、肃宗、德宗在位时期推行的措施,有利于分散宰相的权力,防范宰相专权擅政,A项正确;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初沿用唐朝按照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10道,后来分为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政治实体唐朝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地方制度--州郡县→州县→道州县隋唐政治--监察部门御史台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朝廷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台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①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中央地方东汉末期,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手中。曹魏颁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既继承了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南北朝以来,士族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为适应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化,科举制诞生。隋唐政治--科举制(创设背景)【发展过程】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现象,促进了社会的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崇尚读书的社会氛围;限制了创新意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隋唐政治--科举制拓展补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方式盛行朝代选拔标准优点缺点世卿世禄制夏商周血缘稳固贵族统治不利于人才选拔军功爵制度秦军功大小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对外战争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察举制汉朝品德才能适应了汉朝和平的局势,有利于维护统治东汉晚期社会动荡被地方豪强控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早期才能,品德后期门第早起加强中央集权,为国家选拔一定人才后期只看门第被士家大族控制科举制隋唐到明清考试成绩打破门第,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拓展补充——全面认识唐朝科举制与社会流动唐朝实行科举制,使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进入到官僚体系,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阶级流动。同时,由于唐朝科举制尚不完善,社会的流动性有限。唐朝科举制在唐朝科举本身制度层面不完善,遗留荐举制的弊端,糊名尚未形成一种制度。1.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隋唐政治--科举制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隋唐政治--科举制【概况】唐朝《永徽律疏》,又名《唐律疏议》,它是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法律条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特点】法律制定与阐释相结合;礼法结合(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法律文有数十条之多)隋唐政治--法律与教化《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教化】社会方面,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隋唐政治--法律与教化隋唐政治--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社会救济【户籍制度】隋建立后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基层管理】基层管理组织:农村设里(百户)和乡(五里);城市设坊(城内)和村(郊外),设里正、坊正、村正进行管理。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社会救济】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朝,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同时备水旱救济,积储丰富。唐朝:政府设有专门优抚的专门机构。隋唐政治--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社会救济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
隋唐政治--法律与教化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民族。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后东突厥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政治--民族关系(突厥)唐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另北方设置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东北设置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和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通与中央政府。隋唐政治--民族关系(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次有,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隋唐政治--民族关系(回纥[hé]与靺鞨)唐初,回纥属突厥,为反抗突厥压迫,唐朝军队支持下,灭亡东突厥。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后回纥改名回鹘[hú]。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唐玄宗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耕织,允许土地私有制--指的是土地归个人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分配模式。(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①租庸调制:A.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B.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隋唐政治--赋税制度(2)唐朝:②两税法A.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B.实施: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C.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资治通鉴》隋唐政治--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隋唐政治--赋税制度积极性: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隋唐政治--赋税制度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摘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隋唐政治--府兵制到募兵制(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2)影响:一定程度上保障兵源,稳定军队,增强战斗力;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隋唐政治--府兵制到募兵制1、唐代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与这一现象构成因果关系的是A.两税法的推行
B.均田制的实施C.曲辕犁的推广
D.人身控制增强2、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隋唐政治--赋税制度、府兵制到募兵制隋唐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丝织业缂丝技术。商业:大运河开通促进商业发展;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严格的坊市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唐朝晚期出现夜市。隋唐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隋唐经济--币制改革、柜坊、飞钱1.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防系统工程方案设计》课件第11章
- 《诗经完整解析》课件
- 【课件】专利质押融资项目管理与办理流程
- 清代前期的金融
- 企业伦理学阅读书目
- 《专升本政治课题》课件
-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15篇)
- 劳动合同三金思维导图
- 10kv临时用电工程施工合同
- 2024年版建筑工程代理咨询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MOOC】商业银行管理学-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跨文化交际入门-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写作:记叙文-人物描写(篇章)》课件
- 内存扩展模块市场洞察报告
- 化学-安徽省2025届高三第一次五校(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涡阳一中)联考试题和答案
- 2024年旅行社业务承包授权书
- 剧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 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真题2023年(行政执法类)
- 金属再生资源处理与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产品生鲜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