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中国主要土壤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_第1页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中国主要土壤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_第2页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中国主要土壤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_第3页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中国主要土壤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_第4页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中国主要土壤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中国主要土壤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混合体(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而生物残体才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植物生长量多,温度高的地区,风化壳的发育较深厚。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降水量、植物生长量赤道处数值最大,向副热带递减,接着向温带递增,出现第二峰值,最后向极地递减,直到为0。风化壳的深度与其变化趋势一致。所以同属于热带的热带荒漠地区风化壳的厚度小,土壤厚度不一定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逐渐增强,物理风化作风减弱。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会迅速被分解。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一般风化壳逐渐变建。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自然地理环境各部分间的关系自然土壤的形成是风化作用与成土作用同时进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在土壤母质上活动的结果。

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气候]和[地形]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地质大循环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到海洋,又由海洋到大陆,然后又随新的大陆流向海洋,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被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r真曲和岫l通过植物(包括生物)反复吸收利用累积植物营养物质,使得其在土壤-生物体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无法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靠地质大循环,土壤难以形成。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中国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南方自然土壤类型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I(OH)3o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迸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I(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I(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I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Al的层次.(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4、剖面特征0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C层:母质层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5、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细土的CEC/粘粒<0.24(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6、土壤改良利用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相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砖红壤1、分布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2、形成过程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3、剖面特征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施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4、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赤红壤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陡红壤的过渡地区。黄壤1、分布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2、成土条件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一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3、形成过程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1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5、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黄棕壤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北方自然土壤类型棕壤1、分布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2、形成条件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天。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栋蒙古栋,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3、形成过程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层中有累积的趋势;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A1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1型粘土矿物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6.改良利用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在我国北方的山地棕壤适合发展林业,现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许多荒地未被充分利用。绿化太行山作为三北防护林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宜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搬树、栋类等.另外,棕壤适合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桃、李等。褐土1、分布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2、成土条件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3、形成过程(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2)粘化作用(3)棕化作用4、剖面特征0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A1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Bca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理化性状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暗棕壤1分布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2、成土条件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一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3、形成过程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0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1层为暗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盐基饱和度50%—70%.棕色针叶林土1、分布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2、成土条件年均温0至11-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3.成土过程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2;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B层淀积,同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在森林植被下,0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1层为棕黑色,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A2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B层呈棕色,紧实;富含铁或腐殖质;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5、理化性状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质;在A2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潮土属非地带性土类。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和状态.1、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2、形成特点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三是耕熟化过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我国的特殊土壤紫色土(purplishsoil)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变来的,据说其紫色可以保留很久而不褪色,而土壤中的紫色大都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很是肥沃。紫色土水土流失快,风化也快(主要是物理崩解作用)。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开垦种植。因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机质含量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黑土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所谓黑土,乃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混交林。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时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利用与改良世界各地的黑土主要用于种植棉花、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糖蔗或作为牧场,用于放牧的面积最大。需土的自然肥力很高,但耕性差,水分有效性低,在有动力机具和灌溉条件下,其农业生产潜力才可得到发掘。农艺利用依气候而异,但因其粘粒含量高和湿时渗透性低,使这些土壤适于种植淹水的作物,而不宜种植用材林。黑土的非农业利用常出现许多工程上的问题。道路、房屋、管道等会受土壤胀缩的影响而移位和扭曲,应十分注意。这些土壤吸收污水性能差,应在土壤水分饱和、粘粒膨胀后测定其透水性数值才有意义,因为若在旱季土壤开裂时测定其透水性数值会使人误解该土壤透水性特别大,这是环境管理上应予考虑的问题黄土黄土在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西迄青海东部,东至海边的整个黄河流域都有黄土分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北麓、昆仑山麓、祁连山麓也有黄土分布。一般认为中国黄土的分布南止秦岭,但事实上在宝鸡以南,秦岭中的凤县、双石铺一带,再南至柴关岭也都有黄土分布。即使在汉中盆地或向东到大别山北坡、江苏北部,甚至南京附近以及长江流域的某些地区也有零星的黄土分布。黄土、红土、紫土、黑土分别适合种什么?黄土:适合种的农作物:实际生产中黄土壤多为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