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浅谈_第1页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浅谈_第2页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浅谈_第3页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浅谈_第4页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浅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新石器时代出现青铜器以来,推动了各种金属的发现及冶炼,也促进了不同金属工艺的产生。黄金和白银是古代最贵重的金属,而用金银加工制成的器玩,更是最华美珍贵的质料与最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 富丽堂皇, 光灿辉耀,具有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史与中国古代金银器甚至青铜器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可以说,如果没有金银器的出现,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史上必定无法演绎出如此辉煌的成就;而日益精湛的金属制作工艺,也成为中国古代金银器精品涌现的技术支持。单就中国古代金银工艺史而言,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绚丽多彩、华光四射的发展史,每一时代无不以其独特的面貌卓然标举,各领风骚。通观华夏民族金银器发展史,可以将金属制作工艺分为如下几类。失蜡法失蜡法源于青铜铸造工艺,这种金属铸造的方法是以蜡制成器物模型,内外以泥填充加固,带泥干结后进行加热,使蜡液从事先预留好的蜡口中留出。之后,堵住排蜡口,将金属溶液通过槽道浇铸,待冷却后打去封住的泥,便可以得到与蜡模完全相同的金属器具。锤揲工艺锤揲法又称为“打作法” ,“槌揲法”或者“打胎工艺”这种方法是用材料多为金银锭、板或厚片材,制作工具是不同形状的锤子和砧垫,通过搂、墩、闪、光等工序完成。在制作中先用锤子(木槌、铁锤等)在金、银锭及片上捶打成胎型。在捶打的过程中先“搂”后“墩” ,搂就是用锤子敲打材料成型,墩就是窝出器物所需形状。在一块金、银片上不但要捶打出所需器物的外形,而且在敲打的过程中各部位要薄厚均匀,不能有余料,这就是锤揲工艺的最高境界。一个技艺娴熟的制胎工匠可以用一把锤子在一张银片上锤揲出曲线优美、光洁平整的碗、盘、壶等各种器皿,它的绝妙之处在于从下料到器物成型,整张银片没有一点浪费,通体无焊药。用锤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铸造耗用材料少,也不像铸造器物是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可单人独立完成,故在质地较柔软又十分珍贵的金银制作中极为盛行。錾刻工艺錾刻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通常是使用小锤锤出各种形状的钢錾,在器物表面留下各种凸凹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毛的錾痕,形成不同纹理的图案,在器物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錾刻工艺,需要非常精细准确的刀法,唐代金银器上丰满富丽的纹饰大多是錾刻而成的,图案花纹有深有浅,富有艺术感染力。焊接工艺焊接工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从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而来,也是金银器成型的重要工艺之一,用锤揲法制成的较为复杂的器物需要焊接后才能最终完成,焊接需要焊药,焊药的主要成分一般与被焊物相同,加少量硼砂混合而成,也有用以银、铜为主或锡、铅、铜为主合成的焊药。焊接后需对焊痕进行打磨、抛光处理,高超的技术有时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金银错错金银工艺在最初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 ,又称“错金银” 。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关于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工艺,近代研究主要是镶嵌法和涂画法两种方法。镶嵌法:具体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范铸阶段预留凹纹。第二步是对凹纹再进行精细的剔刻修正。 第三步是将金、银丝镶嵌到凹槽。第四步是打磨。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物表更加光艳;涂画法: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涂也”,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 ,但古代叫“金错”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齐”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埚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或纯银加工成粗细不同的丝,进行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操作,将其制作黄金和白银首饰的细金工艺。根据装饰部位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如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有的可以焊接到金银器物上,有的可独立成器。立体的花丝作品制作较为复杂,必须经过“堆灰”这一步骤,即把炭研成细末,用胶调和后,置于火中烧毁炭模,即成立体中空的精美艺术品。战国时期中国花丝已与金银错和镶嵌等工艺相结合。河北定州西汉墓出土的花丝“辟邪”“群羊”“龙头”等是最早的实物。明代是花丝工艺发展形成高潮,并有不少精品,如明定陵出土的金丝皇冠和凤冠,编织、堆垒技艺精湛。 1956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的皇冠翼善冠,其制作工艺就是花丝镶嵌。翼善冠由极细的金丝编制而成,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像轻纱一样薄透,又如蝉翼般轻盈,堪称一代杰作。焊缀金珠工艺焊缀金珠工艺,首先是把金片剪成线,切成段,加热后熔聚成粒,颗粒较小时,自然浑圆,颗粒较大时需要在两块木板间碾研。也可采用熔金为珠的独特技法。所谓“熔珠”法,又称之为“炸珠”法或“吹珠”法,是将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使之凝结成大小不等的金珠的方法。制成的金珠可焊、可粘,利用价值很高。金珠焊接在器物上作装饰,其方法是先用白芨等黏着剂暂时固定位置,然后撒点焊药,经加热熔化焊药,冷却后达到焊接目的。焊药的主要成分一般与被焊物相同,用硼砂、金粉、银粉按比例混合而成。焊后浑然一体,高超的焊技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两汉金器上装饰性很强的鱼子纹或联珠纹,大都是以金珠焊粘而成的。焊缀金珠经常掐丝工艺与乃至镶嵌工艺同时使用,许多器物既是掐丝工艺的杰作,同时也是焊缀金珠工艺的精品。河北定县东汉刘畅墓出土掐丝金辟邪与掐丝金羊群,动物形象通体以金丝构成,但其外部轮廓却缀满金珠。西安沙坡村出土东汉时期的金灶,灶身用掐丝法制成,内嵌绿松石,釜内盛满了焊缀金珠工艺施为的金丹,制作极精。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吸收、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华民族历代华丽精美的金银器是潜移默化地吸收、融合了包括中国古代传统人文精神,民族审美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多种因素的结果。一部浓缩的中国金属工艺发展史,正是中国金银匠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融合各民族传统金属工艺精华,同时借鉴异域先进文化的积极因素,逐步摸索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银工艺,使审美与实用、造型与装饰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并使之成为反映上流社会审美趣旨与文化倾向的历史。参考文献:薛婷 .金属表面的游戏――錾花工艺 [J].上海工艺美术,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