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教育目的课件_第1页
专题三-教育目的课件_第2页
专题三-教育目的课件_第3页
专题三-教育目的课件_第4页
专题三-教育目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教育目的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专题三教育目的“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1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观(价值取向)

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主要内容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外延和层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需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否存在?3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活动有没有目的?为什么——实然教育活动需不需要目的?又为什么——应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活动有没有目的?为什么——实然4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杜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5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这种目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做这样那样的命令。……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教育一事,不可以无目的。无目的则如无舵之舟,无羁之马,教育的精神从何发展,其结果必不堪设想。”

——杜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6教育是否需要目的怀特(JohnWhite)在《再论教育目的》一书中谈到的:“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教育是否需要目的怀特(JohnWhite)在《再论教育目的7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8教育目的的外延从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从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外延从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9教育目的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厘定主体,可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思想家的理想目的2.国家正式的或成文的教育目的3.教师理解的目的4.教师实际操作的目的5.学生经验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厘定主体,可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下五个层10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有“进步教育运动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和人本主义者。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3.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11人格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虽然也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但不像“个人本位论”那样从人的本性出发,仅仅强调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它在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比“个人本位论”更多地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代表人物有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人格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虽然也指向人12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和斯普朗格。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13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和杜威。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14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美国的教育目的日本的教育目的从各国教育目的出发审视其共同特征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15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toBe:theWorldofEducationTodayandTomorrow》(1972)报告指出,“在人们追求的许多目标中具有一些共同倾向,这种共同倾向指明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的目的是一致的”。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共同的倾向:第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第二,“培养创造性”;第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第四,“培养完人”。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16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1996)这份报告在教育或学校目的方面提出了后来众所周知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掌握认识的手段;理解知识;智力训练)、“学会做事”(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学会共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会生存”(自主性;判断力;个体责任感)。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17(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一:美国在布什政府《2000年的美国教育战略》中,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1.所有学龄儿童具有入学读书准备。2.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应提高到90%。3.美国的学生在学满4、8和12年时,应当在相当难度的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及地理等科目中,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合格。4.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成就方面将是全球第一,名列前茅。5.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竞争的能力。6.每所学校成为无毒品、无暴力场所,还将成为秩序井然而又富有浓厚学习气氛的园地。(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一:美国在布什政府《200018(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二:日本为了推进21世纪的教育改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召开了多次教育审议会,相继提出了日本面向2l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教育课程标准的改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审议的汇总报告》。第一,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切实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基本的东西,充实个性教育。第四,各学校要发挥创造性,开展特色教育,兴办特色学校。(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二:日本为了推进21世纪的教19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2.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3.全面发展的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的人才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式我国教育目的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0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bǐ,使)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中学以忠孝为奉,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听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21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一文中,主张废除清政府制定的教育宗旨,因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同年9月,教育部根据临时教育会议的决定公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9年3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把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确定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1936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22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23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24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25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26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美好理想,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美好理想和永恒追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人不仅应该全面发展而且有全面发展的丰富潜能和现实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弘扬人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最佳状态和理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认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家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以及近现代西方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是这样认识的。马克思等革命导师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家也是这样认识的。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27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没有集中、明确和具体的阐释和界定(2)“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3)“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4)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大致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对28(2)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绝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而是一个以哲学为基点,同时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具有密切联系的整体概念。”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29马克思对全面发展人的论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种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全面发展人的论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0(3)“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指人类社会进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即城市与乡村的分离之后,同私有制以及阶级划分紧密联系的凝固化的分工,通常也称旧式分工。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由社会分工进入生产过程内部分工,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工具和操作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则使工人下降为机器的一个活零件,智力劳动进一步同工人相分离,夺去了工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造成劳动者的片面发展更加恶化。

然而,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将个人的片面发展职能推向顶点和普遍化的同时,又指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趋势。“大工业的本性”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只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而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则成为大工业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3)“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31(4)四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完整的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的素养必须获得完整的发展,否则就是片面发展。

二是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养应该获得比较适当和匀称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三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养内部也应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四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指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4)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完整的发展,即人的各3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导致全面平庸”,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关于“韩寒现象”应该怎么理解“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导致全面平庸”,这种看法是否合理33“韩寒现象”

2000年前后,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中学生韩寒,擅长写作,思维活跃,言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等奖,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一面世便成为畅销书。但是,这个热衷写作的高中生,各门功课很差,语文考试也常常不及格,以致高一留级两次,后办理休学手续。他认为:“全面发展必然导致全面平庸”。这个话题可谓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内外的热门话题中的热点,各种报刊对韩寒的报道、分析评论连篇累牍。所谓“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

韩寒(1982.9)韩寒和妻子金丽华“韩寒现象”2000年前后,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中34我国教育目的的问题适应论或工具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二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制定,使得教育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免会落人工具或附庸者的角色。近视化的倾向。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来选择教育目标,不能摆脱现状的困扰和当前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一种近视化的功利取向。把人作为客体的倾向。教育目的在强调社会要求这一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只提到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人仅是作为客体来对待,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我国教育目的的问题适应论或工具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根据一351.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2.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富有创生性的行为方式3.实现方式在第一个层面上,学校整体的工作目标应围绕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而展开。在第二个层面上,学校教育中基本的生活形态是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在第三个层面上,课堂教学内部的不同学科与课程的教学、班级中不同主题的活动,又构成自身的资源特殊性。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1.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361.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

积极的生命情态,呈现于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形态中,是个体以积极而非消极、开放而非封闭、乐观而非悲观、身在现实之中而胸怀美好希望,并且能通过个体的创造性行为,改变不完善的现实状态、推进现实生活的优化的精神状态。

无论是怎样的人,无论在何种生活境遇下,有着积极的生命情态的人,总会活出自己独特的、亮丽的人生,总会散发出生命特有的活力与生命的气息。

这样的生命个体,是对自然与社会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与好奇心,有着开放的心态,有着跃跃欲试的热情的人。这样的人,有着内在的、向上的活力,有着不断新生着的向往。

这种生命情态,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集中体现。积极的意向,始终将个体内在的,力量与外界丰富的世界相结合,始终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生命体保持着向前的“气势”。

1.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372.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富有创生性的行为方式首先,养成能合理地确定自身行为目标的个体。其次,养成具有策略意识与能力的个体。再次,养成能反思、超越自我的个体。2.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富有创生性的行为方式首先,养成能合38专题三教育目的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专题三教育目的“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39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观(价值取向)

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主要内容教育目的概述40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外延和层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需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否存在?41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活动有没有目的?为什么——实然教育活动需不需要目的?又为什么——应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活动有没有目的?为什么——实然42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杜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43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这种目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做这样那样的命令。……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教育一事,不可以无目的。无目的则如无舵之舟,无羁之马,教育的精神从何发展,其结果必不堪设想。”

——杜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44教育是否需要目的怀特(JohnWhite)在《再论教育目的》一书中谈到的:“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教育是否需要目的怀特(JohnWhite)在《再论教育目的45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46教育目的的外延从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从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外延从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47教育目的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厘定主体,可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思想家的理想目的2.国家正式的或成文的教育目的3.教师理解的目的4.教师实际操作的目的5.学生经验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厘定主体,可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下五个层48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有“进步教育运动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和人本主义者。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3.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49人格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虽然也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但不像“个人本位论”那样从人的本性出发,仅仅强调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它在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比“个人本位论”更多地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代表人物有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人格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虽然也指向人50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和斯普朗格。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51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和杜威。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52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美国的教育目的日本的教育目的从各国教育目的出发审视其共同特征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53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toBe:theWorldofEducationTodayandTomorrow》(1972)报告指出,“在人们追求的许多目标中具有一些共同倾向,这种共同倾向指明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的目的是一致的”。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共同的倾向:第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第二,“培养创造性”;第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第四,“培养完人”。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54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1996)这份报告在教育或学校目的方面提出了后来众所周知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掌握认识的手段;理解知识;智力训练)、“学会做事”(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学会共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会生存”(自主性;判断力;个体责任感)。UNESCO重要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55(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一:美国在布什政府《2000年的美国教育战略》中,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1.所有学龄儿童具有入学读书准备。2.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应提高到90%。3.美国的学生在学满4、8和12年时,应当在相当难度的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及地理等科目中,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合格。4.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成就方面将是全球第一,名列前茅。5.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竞争的能力。6.每所学校成为无毒品、无暴力场所,还将成为秩序井然而又富有浓厚学习气氛的园地。(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一:美国在布什政府《200056(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二:日本为了推进21世纪的教育改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召开了多次教育审议会,相继提出了日本面向2l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教育课程标准的改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审议的汇总报告》。第一,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切实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基本的东西,充实个性教育。第四,各学校要发挥创造性,开展特色教育,兴办特色学校。(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二:日本为了推进21世纪的教57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2.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3.全面发展的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的人才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式我国教育目的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58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bǐ,使)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中学以忠孝为奉,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听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59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一文中,主张废除清政府制定的教育宗旨,因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同年9月,教育部根据临时教育会议的决定公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9年3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把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确定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1936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60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61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62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63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64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美好理想,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美好理想和永恒追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人不仅应该全面发展而且有全面发展的丰富潜能和现实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弘扬人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最佳状态和理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认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家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以及近现代西方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是这样认识的。马克思等革命导师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家也是这样认识的。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65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没有集中、明确和具体的阐释和界定(2)“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3)“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4)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大致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对66(2)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绝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而是一个以哲学为基点,同时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具有密切联系的整体概念。”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67马克思对全面发展人的论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种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全面发展人的论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68(3)“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指人类社会进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即城市与乡村的分离之后,同私有制以及阶级划分紧密联系的凝固化的分工,通常也称旧式分工。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由社会分工进入生产过程内部分工,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工具和操作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则使工人下降为机器的一个活零件,智力劳动进一步同工人相分离,夺去了工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造成劳动者的片面发展更加恶化。

然而,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将个人的片面发展职能推向顶点和普遍化的同时,又指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趋势。“大工业的本性”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只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而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则成为大工业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