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化学知识主题教案七篇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七篇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核心。是118种化学元素的集合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详细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1)
学问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同学把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同学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把握解题格式。
力量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育同学的审题力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育同学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育同学熟悉到定性和定量讨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根据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依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学问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假如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精确 ,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当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学问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学问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其次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信任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洁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学问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肯定难度题目的力量。在学校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问,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学问。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略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依据自己的化学学问和数学学问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娴熟把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同学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同学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肯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肯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学问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同学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肯定要把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同学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育同学根据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育同学的审题力量、分析力量和计算力量,同时使同学熟悉到定量和定性讨论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纳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同学的乐观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育思维力量,加深对化学学问的熟悉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省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讨论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争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同学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依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第三节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依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同学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同学练习2:试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争论、归纳总结:
争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同学练习:同桌相互出题,交换解答,争论,老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依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2)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洁的酚,叫。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或或。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觉的。纯洁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剧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汲取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马上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现象为。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现象其产物为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思索:设计试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索: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索: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学问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A.①B.①⑦C.①⑦⑧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苯酚作业纸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B.(CH3)3COH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B.③⑥C.④⑤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别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A.溴水B.FeCl3溶液C.金属钠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B、苯C、甲苯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转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B.③④C.①②⑤D.①②③④⑤
9.(20__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全部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2345678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操作(填写操作名称),试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和水,可通过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别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3)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力量训练点培育同学归纳概括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分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同学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同学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同学得出结论。
三、课时支配2课时。
四、教具预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同学活动设计
1.老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同学依据老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育同学分析归纳力量。]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老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育同学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力量,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同学观看图片,了解、争论、熟悉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育同学分析力量,进一步激发同学爱好。]
4.老师展现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同学依据老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育同学分析、归纳、推理的力量。]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同学在课堂上练习记忆,留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嬉戏,变枯燥记忆为好玩活动,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同学在练习中能较为娴熟地运用所学学问,增加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7.同学争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同学把已学过的纯洁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育同学归纳概括力量。]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4)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熟悉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洁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肯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同学查看商品的标签,熟悉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试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常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熟悉。那么推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争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爱游泳吗?
生:喜爱。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移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谈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移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试验,来详细说明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分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试验室,由于许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推断浓度大小。那如何推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试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依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试验推断。
【探究试验】鸡蛋在水中漂移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试验并照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移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许多,今日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试验中消失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争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特别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潮湿。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老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假如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娴熟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洁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同学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相互的批改后,发觉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学问?
(生思索、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5)
《酸的通性》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同学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同学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同学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育同学从诸事物的共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熟悉事物的力量,使同学在增长学问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育同学的比较、归纳力量。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别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学问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挨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力量目标:
1、使同学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熟悉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㈢情意目标:
1、使同学初步熟悉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老师主导、同学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纳问题和演示试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争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2、通过提问、思索、谈论(争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同学动口、动脑,引导同学分析、争论、释疑,从而培育同学的分析、解释一些简洁问题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别的熟悉过程,只有让同学乐观主动地参加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同学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学问→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挨次→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依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大事)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留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从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供应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供应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掌握⑨支配多种练习以关心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依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挨次)、难点(金属活动性挨次)支配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大事)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其次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挨次。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6)
《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其次部分为原子结构学问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为题,争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同学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峻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当对水作进一步熟悉,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意了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学问。通过试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学问目标:a、使同学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试验,使同学熟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力量目标:a、培育同学的观看探究力量;b、培育同学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力量。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试验对同学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育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加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试验和依据试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学问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同学供应丰富、生动、直观的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白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现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现一杯水,培育同学从观看中发觉问题,同学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试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现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学问点。因此,作好演示试验尤其关键(展现试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试验,试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试验,使试验效果更清楚、更直观,更便于同学主动依据试验进行探究。同学通过试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同学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简单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学问得以解决。
(展现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现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争论中发觉,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学问与力量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充分进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力量:重点改进了演示试验,利用实物投影将试验投在屏幕上,将试验加以放大,试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试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呈现在每一个同学眼前,使试验效果更清楚、更直观,让每个同学通过试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同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现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同学制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引导同学通过观看试验、思索、分析,最终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详细,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当突破。同学也为其形式之新奇,从而产生乐学心情,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学问,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加同学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熟悉,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加了同学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制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育探究力量,进展智力,老师、计算机、同学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同学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动身;(2)学习者通过观看、假设、试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沟通,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高三化学学问主题教案(篇7)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完成芳香烃一节的教学及第一节2-1脂肪烃的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复习芳香烃、苯的同系物概念;
(2)复习巩固苯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3)力量提升;拓展与溴取代及硝化反应的试验,产物的提纯。
其次课时:(1)苯的同系物(甲苯)的化学性质;
(2)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三、四课时:对脂肪烃、芳香烃巩固训练,讲评相关习题
2、教学目标:
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苯的同系物。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同学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索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要留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擅长通过试验培育同学的力量。
教学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同系物结构中苯环和侧链烃基的相互影响
3、资料预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分子球棍模型、试验视频
4、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以旧带新,复习提升;
其次课时:对比、联系学习新知。通过比较苯和甲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同学熟悉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课时【方案Ⅰ】复习再现,对比思索,学习迁移
复习再现: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现苯的结构,通过试验录相再现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同学争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像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
提示: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其性质应当同乙烯、乙炔相像,但实际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说明苯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别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
学习迁移:
(1)苯燃烧有深厚的黑烟,同乙炔类似,由于苯(C6H6)和乙炔(C2H2)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相同,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均为92.3%,高于甲烷和乙烯。
(2)取代反应,类似于烷烃的反应,重点争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与甲烷氯代的反应进行对比。
(3)加成反应,由于苯属于不饱和烃,因此也能发生类似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苯与氢气催化加成生成环己烷(环状饱和烃),不同的是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其次课时
2.苯的同系物
【方案Ⅲ】活动探究,对比思索,总结讲解
活动探究:争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像点和不同点,试验探究苯、甲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西体育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气管插管患者管道护理
- 2025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物流运输总结汇报模板
- 6岁小学生音乐课件
- BJ20养护知识课件
- 简约清新毕业答辩
- 6S相关知识课件
- 2025年AR眼镜行业市场规模及主要企业市占率分析报告
- 日常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课件
- 市政城市环境管理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教学课件:《新时代新征程》
- 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PP-R)工程技术规程
- 重庆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试行办法
- 信息技术2.0微能力: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四单元) 民族瑰宝-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全球松子分析预测报告
- 英国FBA超重标签
- 环境艺术与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手绘表现技法教学课件(图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