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1.极化效应
经济要素(劳动力、资金、资源):南方北方国内外贸易:南方处于不利地位(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2.涓滴效应
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双方经济互补,给南方带来发展机遇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开始一般是极化大于涓滴,最终,涓滴大于极化4.国家干预
为了克服不利因素,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南北双方的均衡发展1.极化效应二、梯度推移学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2.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
二、梯度推移学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产品阶段: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主导产业: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发展梯度:高梯度区域中梯度区域低梯度区域梯度推移:高梯度区低梯度区就近推移推移方式跳跃式推移等级推移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梯度推移;并存论;主导论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产品阶段:创新阶段发展阶段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发展渊源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三、中心-外围理论(一)发展渊源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基本观点: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Geography.London:
BrianKnapp,1986.423)图9.1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
(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PlacesandRegionsinGlobalcontext:HumanGeography.New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54)
图9.3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外围的动态变化
(a)1795年;(b)1895年;(c)1995年(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成为中心国家。后者由于经济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依附成为外围国家。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更深。二者之间存在一条无限的宗主-卫星链,外围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沿这条链流入发达国家,导致发达的核心国家与落后的外围国家的二元结构。外围国家必须通过革命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二)相互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二)相互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对相互依赖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对相互依赖的认识: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重要性: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概念: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意义: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相关。(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概念: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意义:相互作用与可达性呈正向关联。
影响因素:①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②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③区域之间有无政治、行政、文化、社会方面的障碍,④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3.干扰机会概念: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若存在干扰机会,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3.干扰机会(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Qij
=AiWiBjWjf(dij)
式中:Qij——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
Wi、Wj——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人口、经济规模等);
dij——i、j区域之间的距离;
f(dij)——距离摩擦函数;
Ai、Bj——Wi和Wj的权重。(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二、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意义(二)成本学说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二)成本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的国家都是有利的。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葡萄牙120(人)80(人)70(人)110(人)★★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2.375(单位)2.71(单位)(分工前)(分工后)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1(单位)1.375(单位)1.71(单位)1(单位)(两国利益均会增加)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120(人)70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使一国在生产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分工的原则: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产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换取货币,然后换取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更合理。分工的原则: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绝对成本低的商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开展贸易并且这样的贸易可以使两国都获利,各国要以两优相较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绝对成本低的商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葡萄牙120(人)80(人)★100(人)★90(人)(分工前)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2.125(单位)2.2(单位)(分工后)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1.1(单位)1.025(单位)1.1(单位)1.1(单位)(两国利益均会增加)分工原则:两利向衡取其重,两害向衡取其轻。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120(人)10(三)要素禀赋学说渊源: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和俄林(1933年)师徒俩提出,又称H-O模型。主要内容:一国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启示: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存在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如果它们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三)要素禀赋学说渊源: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四)新贸易理论
背景:对国家间贸易研究发现,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普遍,且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间的贸易份额下降。这是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格罗斯曼、赫尔普曼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使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样化、产品差异性等概念和思想创立了新贸易理论。(四)新贸易理论背景:对国家间贸易研究发现,要素核心内容核心内容(五)竞争优势理论背景: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又称钻石理论(钻石模型)
(五)竞争优势理论背景: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2.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需求结构、规模、成长性、高级购买者的压力)市场需求大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挑剔性需求产品和服务水平提高提高国家或产业的竞争力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2.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对产品和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3.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和服务的产业。其发展水平高,利于提高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竞争程度、创新能力、企业家能力。四个方面相互强化,激发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3.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为主导机遇和政府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机遇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机遇的来源: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遇和政府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机遇和政府政府的重要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靠企业而非政府,但企业要获得最优竞争优势需要政府给企业提供所需资源(产业规划与政策)和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的作用:政府采购扩大需求,扮演挑剔性顾客;直接投资创造新的机会;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机遇和政府政府的重要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靠企业而非政三、区域合作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意义
1.区域合作产生的原因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产生的。在区域分工的深化过程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伴随着区域之间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必然要开始寻求合作。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意义区域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区域合作为区域分工提供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区域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2.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区域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三)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区域合作的类型1.区域行业合作
•
区域性生产合作:原料、燃料、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合作。
•
区域性商业合作:扩大进货渠道、共享市场供求信息、购销环节合作。
•
区域性运输合作:联合运输、综合运输。
•
区域性物资合作:物质互通有无、合理调配。
•
区域性金融合作:融通资金、加快资金周转。
•
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多部门合作,资源开发、产品加工、商品运输、商品销售。•区域性生产合作:原料、燃料、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方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它的功能如下: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
(1)建立区域市场;
(2)联合开发资源;
(3)联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4)开展资金横向融通;
(5)建立信息网络;
(6)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1)建立区域市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1.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定义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1.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定义
2.本书的观点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差异首先经济上的总是体差异,经济结构、发展条件是其原因,而不是差异本身。经济差异还应该使用人均指标。
2.本书的观点
3.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
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3.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常用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民总收入(GNI——GrossNationalIncome)常用指标:年份地区2000年GDP2007年GDP净增GDP2000年倍数2007年倍数GDP指数(2007/2000)GDP增长率(%)总量(亿)广东9662(1)29863(1)20201粤/豫:1.88粤/豫:2.103.0917.49河南5137(5)14234(5)9097豫/藏:43.91豫/藏:43.662.7715.67西藏117(31)326(31)209粤/藏:82.58粤/藏:91.602.7915.79人均(元)广东11948(5)32142(6)20194粤/豫:2.17粤/豫:2.132.6915.18河南5499(18)15056(16)9557豫/藏:1.21豫/藏:1.302.7415.49西藏4559(27)11567(26)7008粤/藏:2.62粤/藏:1.302.5414.24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年份2000年GDP2007年GDP净增20(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发达、落后地区)
误导区域经济主体行为:短期行为、地方保护强化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区际迁移造成区域之间的心理失衡、情绪对立增强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助长地方保护各区域推卸责任、躲避风险、增强独立性助长地方主义(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1)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等存在差异。
(2)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
(3)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1.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两种观点威廉逊的倒“U”形假说(铃形假说):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小大小的自然变化过程。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人为干预,使之符合区域发展目标。2.对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对区域发展有不利影响。倒“U”形假说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实践上难以证实。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多样,区域经济差异并不完全按照倒“U”形轨迹发展而呈现多种变化趋势。不能完全改变其轨迹,但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二)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1.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两种观点(二)区域经济差异可以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1.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
先发展后缩小差异:优先发展基础好的地区积累实力,等实力提高后再调控区域差异边发展边缩小差异:差异的负效应及其危害不易判断,应该防微杜渐,以免激化矛盾、引发冲突,发展和调控差异同等重要、同时进行调控的原则:强调效率;追求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促进区域之间经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1.极化效应
经济要素(劳动力、资金、资源):南方北方国内外贸易:南方处于不利地位(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2.涓滴效应
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双方经济互补,给南方带来发展机遇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开始一般是极化大于涓滴,最终,涓滴大于极化4.国家干预
为了克服不利因素,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南北双方的均衡发展1.极化效应二、梯度推移学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2.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
二、梯度推移学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产品阶段: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主导产业: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发展梯度:高梯度区域中梯度区域低梯度区域梯度推移:高梯度区低梯度区就近推移推移方式跳跃式推移等级推移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梯度推移;并存论;主导论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产品阶段:创新阶段发展阶段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发展渊源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三、中心-外围理论(一)发展渊源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基本观点: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Geography.London:
BrianKnapp,1986.423)图9.1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
(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PlacesandRegionsinGlobalcontext:HumanGeography.New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54)
图9.3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外围的动态变化
(a)1795年;(b)1895年;(c)1995年(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成为中心国家。后者由于经济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依附成为外围国家。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更深。二者之间存在一条无限的宗主-卫星链,外围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沿这条链流入发达国家,导致发达的核心国家与落后的外围国家的二元结构。外围国家必须通过革命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二)相互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二)相互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对相互依赖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对相互依赖的认识: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重要性: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概念: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意义: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相关。(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概念: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意义:相互作用与可达性呈正向关联。
影响因素:①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②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③区域之间有无政治、行政、文化、社会方面的障碍,④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3.干扰机会概念: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若存在干扰机会,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3.干扰机会(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Qij
=AiWiBjWjf(dij)
式中:Qij——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
Wi、Wj——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人口、经济规模等);
dij——i、j区域之间的距离;
f(dij)——距离摩擦函数;
Ai、Bj——Wi和Wj的权重。(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二、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意义(二)成本学说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二)成本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的国家都是有利的。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葡萄牙120(人)80(人)70(人)110(人)★★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2.375(单位)2.71(单位)(分工前)(分工后)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1(单位)1.375(单位)1.71(单位)1(单位)(两国利益均会增加)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120(人)70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使一国在生产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分工的原则: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产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换取货币,然后换取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更合理。分工的原则: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绝对成本低的商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开展贸易并且这样的贸易可以使两国都获利,各国要以两优相较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绝对成本低的商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葡萄牙120(人)80(人)★100(人)★90(人)(分工前)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2.125(单位)2.2(单位)(分工后)国家酒毛呢英国葡萄牙1.1(单位)1.025(单位)1.1(单位)1.1(单位)(两国利益均会增加)分工原则:两利向衡取其重,两害向衡取其轻。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国家酒(1单位)毛呢(1单位)英国120(人)10(三)要素禀赋学说渊源: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和俄林(1933年)师徒俩提出,又称H-O模型。主要内容:一国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启示: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存在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如果它们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三)要素禀赋学说渊源: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四)新贸易理论
背景:对国家间贸易研究发现,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普遍,且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间的贸易份额下降。这是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格罗斯曼、赫尔普曼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使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样化、产品差异性等概念和思想创立了新贸易理论。(四)新贸易理论背景:对国家间贸易研究发现,要素核心内容核心内容(五)竞争优势理论背景: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又称钻石理论(钻石模型)
(五)竞争优势理论背景: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2.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需求结构、规模、成长性、高级购买者的压力)市场需求大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挑剔性需求产品和服务水平提高提高国家或产业的竞争力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2.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对产品和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3.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和服务的产业。其发展水平高,利于提高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竞争程度、创新能力、企业家能力。四个方面相互强化,激发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3.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为主导机遇和政府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机遇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机遇的来源: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遇和政府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机遇和政府政府的重要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靠企业而非政府,但企业要获得最优竞争优势需要政府给企业提供所需资源(产业规划与政策)和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的作用:政府采购扩大需求,扮演挑剔性顾客;直接投资创造新的机会;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机遇和政府政府的重要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靠企业而非政三、区域合作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意义
1.区域合作产生的原因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产生的。在区域分工的深化过程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伴随着区域之间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必然要开始寻求合作。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意义区域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区域合作为区域分工提供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区域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2.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区域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三)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区域合作的类型1.区域行业合作
•
区域性生产合作:原料、燃料、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合作。
•
区域性商业合作:扩大进货渠道、共享市场供求信息、购销环节合作。
•
区域性运输合作:联合运输、综合运输。
•
区域性物资合作:物质互通有无、合理调配。
•
区域性金融合作:融通资金、加快资金周转。
•
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多部门合作,资源开发、产品加工、商品运输、商品销售。•区域性生产合作:原料、燃料、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方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它的功能如下: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
(1)建立区域市场;
(2)联合开发资源;
(3)联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4)开展资金横向融通;
(5)建立信息网络;
(6)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1)建立区域市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1.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定义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1.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定义
2.本书的观点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文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样本
- 关于安全工作计划小学模板集合
- 高三语文2024学年第二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
- 2024医院护理人员工作计划
- 幼儿园的大班工作计划范文
- 2024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县疾控中心某年工作总结和某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度第四季度林政工作计划
- 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计划范文
- 英语教师教学备课计划
- 阻化剂安全性和环保性评估报告
- HVAC自控系统安装确认方案(常用)
-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
-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升降车安全管理
- 正念减压疗法PPT培训课件
- DB5101∕T 56-2019 成都市停车场(库)运营管理服务规范
- 苏教版译林新版初中英语词汇表
- 平安个人信用贷款申请表
- 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共20篇-含答案)
-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自查表
- 桥隧监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