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_第1页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_第2页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_第3页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_第4页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劝学教案篇1

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

说明:该课在20某某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某某级七班

课时:1课时

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

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

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

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送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说服他人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来学习《劝学》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奉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学请答复该怎样断句?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这是七种能力之一。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领和能力,这就是论证。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多简单;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太难。那么通过这堂课的训练,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容易。有一个词汇:“读书〞,不知大家留意了吗?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王大妈:孩子在哪里读书?〞“在宜宾中学读书。〞但是实际上,应该改成:“在宜宾中学做作业。〞〔学生、教师齐笑〕“读书〞一词成为整个学习行为的代名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这个课堂再一次唱响这个词汇:“读书〞。

教师非常标准而精彩的朗读。〔当堂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在颁奖和的大会上再次做了朗读〕。教师指令:“听教师朗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句读或做圈点〞。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几个语音:穴〔某ué〕中规〔zhòng〕

学生再齐读一遍。

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来训练: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背诵?先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比喻的对象,同时讲解一些字词:

〔教师板书:蓝草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水――冰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木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中:符合〕直木被火烘烤就变得弯曲。

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虽〞字是转折点,也是背诵的一个重要信息。

金讲: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那么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土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教师:请同学看这些所选比喻对象的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的2抢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师:你们很了不起,我有个问题:哪里是火?

学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人们忽略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8页上这样写到:《劝学》的写作特点是“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从今天同学们的发现来看,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没有充分地解读出该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随意地选取比喻的对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说,看看,草木是万物之本,水是万物之源。而论据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表达。比喻论证不仅要求形象还要求美。这个内容应该可以成为教参的补充。〔全场热烈的掌声〕

请同学们头脑中装着这几个信息,再次朗诵这个段落,准备背诵。课后用这个相同的方法背诵全文。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故/木/受绳/那么/直

学习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方法〕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整个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学生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当中的核心词汇呢?〞

学生:“善假于物也。〞

教师讲:我记得有句话说:一个最有本领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领,而是所有有本领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假〞什么?怎样“假〞?也就是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借助外物来解决问题?

同学1答复:看资料、查工具书。

同学2答复:我记得一个老总说:21世纪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窃别人的智慧。当然这个“剽窃〞是不对的应该改成“借鉴〞。要想学好就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再劳逸结合。〔全场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强调几点:善――擅长假――借助物――外物

教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主要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积累。平时你们有积累的习惯吗?今天带了笔记本没有?是平时就没有,还是忙着来上课忘了?应该有,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不仅要积累,还要分类。

分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山――风雨

这在哲学上就称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表达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荀子特别强调积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就是积累。

教师:一个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就明了礼义。明了礼义,就是称为君子。这是第一层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这是说积累的坚持不懈,要日积月累。

第三层:专心致志。这里有个难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彝族的语言有一个特点,比方:“一块黑板擦〞他们会说“黑板擦一块〞。请看这里有个什么语言现象?

学生:“倒装〞!

教师:什么倒装,再具体一点。

学生:定语后置。

教师:彝族的语言现象有些接近古汉语。初中学过的有:“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种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课文的这一句应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第三个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仅仅是把抽象的事物现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们一“宽容〞这一对象来做一个练习,学习。要求用比喻句来表达,一句或两句都行,三个连续的就更棒了,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两分钟〕

学生1:宽容是寒日里一缕朝阳,宽容是酷暑里的一屡轻风。

学生2:天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所以广袤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寸土地,无论贫富,所以宽广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所以无边无际。〔全场掌声〕

教师: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这种能力,只是缺少开掘,今天我就是来开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荀子很了不起,德国号称哲学之乡,在那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界的顶级人才,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但是现在从这里的声音说:“错了!真正的哲学是在中国,赶快派传教士到中国去。〞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这个名篇当中,就论证这一点来说有没有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够科学的地方呢?同学们敢不敢去疑心?

学生齐声说:“敢!〞

〔让学生讨论了两分钟〕

学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脚,而不是六只脚。儿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只眼睛那么大一个。

学生2:螃蟹的两个爪不是用来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没有那个能力。

学生3:蟹和蛇是会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教师: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给大家的三种能力,大家有收获吗?

学生齐声说:有!

劝学教案篇2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缺乏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符合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那么直,金②就③砺④那么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那么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②省:省察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輮绳砺

直木----轮木----直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②跂:提起脚后跟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③利足:脚步快④致:到达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⑥绝:渡⑦生:通“性〞,资质,禀赋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拟。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那么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

积累比照

〔4〕学习的态度、方法坚持

专心

劝学教案篇3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根底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课时

第一课时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輮.〔róu〕以为轮

虽有.〔yu〕槁.〔g?o〕暴.〔pù〕

金就砺.〔lì〕那么利参省..〔sān〕〔某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某ū〕〔yú〕跂.〔qì〕彰.〔zhāng〕舆.〔yú〕马生.〔某ìng〕非异

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马〔nú〕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zh?〕

镂.〔lu〕螯.〔áo〕蛇鳝.〔shàn〕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劝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局部与同学讨论;

2、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

3、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体把握

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检查预习

给以下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五、具体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翻译以下句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4、归纳“于〞的用法。

5、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6、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以下词语。

跂:提起脚后跟。致:到达。绝:横渡。假:凭借。

4、归纳“而〞的用法。

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同学翻译〕

6、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7、学生齐读第二段

〔三〕研习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以下词语。

焉:。之:。

4、讨论。

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5、学生齐读第三段

六、问题探讨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七、课堂小结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

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比照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

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

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劝学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以下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某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异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根底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工程,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答复〕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缺乏。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那么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分,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过失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根底,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假设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教案点评: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再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后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案例如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假设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背诵〕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生: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高、开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板书:直木为轮)

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开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假设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开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说明什么内容?

生:正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生: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

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局部,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

学生集体背诵。?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比照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知识如血液一样珍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

生:空虚的头脑假设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

生: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

生: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

生: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

生: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假设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学生写,6分钟)

师:请同学们先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

生: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师:好。这是以比照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生: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辉;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比照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

三、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劝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某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某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而温故而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说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符合〔木匠拉直的〕墨线,假设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劝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㈠知识目标

⒈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⒉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

㈡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疑能力。⒉掌握背诵的技巧。

㈢德育目标

⒈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⒉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⒉朗读法⒊点拨法⒋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答复,老师提示: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那么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哪里,说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板书:《劝学》荀子)

多媒体展示:

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仪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的根本。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强的逻辑性,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根底,旁征博引、多方设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色彩,产生了震撼古今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让学生看,不占课堂时间)

二、解题

师:提问:“劝学〞,应怎么理解?

(师点拨)“劝〞的繁体字是“勸〞,《说文解字》中“勸,勉也。从力雚聲〞,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但凡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都有给人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诫〞,词义已经转移。所以,“劝学〞应理解为: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教师范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学生请思考:

①荀子为什么要劝学,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样论述的?

②同学们试译一、二自然段,划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译的难句词。

(师点拨)1、荀子为什么要劝学,主要是基于他“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主张。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必须要靠“学〞才能去恶成善。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2、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点评,分析难句词。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文下注释,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自译前二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参照文下注释,自译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难问题请作好标记。(提示:这二个自然段中,有一些实词与虚词应予以重视。如“于〞“輮〞“然〞“就〞“砺〞“虽〞“者〞“而〞“假〞“致〞“绝〞“博学〞“可以〞“以为〞。此外,课文有些注释还有待商榷,同学们在借鉴时要学会科学质疑。)

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讲解、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大概已经勾画出了前三段的疑难字词,疑难句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

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补充:“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把〞的意思,如《师说》中“可以为师也〞。

⑵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冰,水为之,而寒于③水。

明确:其一,三个介词“于〞的用法差异。第①处“于〞相当于“从〞,表示处所,而第②③处两个“于〞用法一致,表示比拟。其二,两个“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此外,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出自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徒弟或后代胜过了师父或前辈〞,意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三,“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明确:其一,两个“中〞,读音都是zhònɡ,用法及意义相同,都释为“符合〞“符合〞。其二,“輮〞是“煣〞的通假字,释为“用火烤,使物弯曲〞。“煣〞是手工业当中常用的一种加工程序,通常是将物体放到火上去烤,然后用力使之弯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现在农村加工农具时或人们制作竹器过程中常用到这种方法。其三,“以为〞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是个省略句式,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补充完整后应为“輮(之)以(之)为轮〞,“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加工〞。其四,“绳〞“规〞都是木工专业工具,“绳〞即墨线,是木工取直用的工具,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规〞是木工用来画圆的工具。其五,“曲〞并非“弯曲〞,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也。

明确:其一,“虽〞作连词,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