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舞形态赏析【论文】》_第1页
《汉唐舞形态赏析【论文】》_第2页
《汉唐舞形态赏析【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中国汉唐古典舞,根至汉唐,魏晋为脉,跨宋元,枝叶发于明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远古之舞就已经出现了。周朝弃巫灵,作堂皇的“黄河之舞”。楚国继承远古遗留的巫术祭祀,与南方自然结合,作瑰丽的“自然之舞”。汉朝虽承秦制,文化上却继承的是楚国文化。它将中原堂皇的“黄河之舞”与楚国瑰丽的“自然之舞”相结合,以俗为美,朴素灵越,形成了中国古典汉唐舞的雏形。后历经魏晋战火,取法魏晋风骨。在大唐达到鼎盛,吸收了雅乐、燕乐、情乐,在大唐辉煌的气象下,形成“雍容大度、华贵轩昂”的风格,一作敦煌神女,一作霓裳仙女。宋朝的古典舞在唐朝的基础上变作清丽婉转,女性缠小脚,舞蹈转向纤细、柔媚。明清民间文化繁荣,汉唐古典舞融入戏曲,形成戏曲舞蹈。前代舞蹈难以追寻,现在我们的中国汉唐古典舞就是在明清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发展的。在早期,为了使古典舞现代化、国际化,融入了古典芭蕾的元素。其中,孙颖老师创建了中国汉唐古典舞学科。其汉唐古典舞是以汉唐民族文化和汉唐时期的文化观念以及历史典故等为中心题材,以汉唐乐舞文化和明清以来发展较为成熟的戏曲舞蹈为基础,进行加工、美化后成为了其中一种中国舞蹈舞学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汉唐古典舞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笔者准备从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发展表现、《踏歌》的形态分析、从《踏歌》看汉唐古典舞的形态分析三部分来展开论述。希望以《踏歌》为切入点,可以对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形态分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汉唐古典舞的发展有所帮助。2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发展表现2.1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及现状早在80年代初期,《丝路花雨》以敦煌壁画为蓝本,展现了汉唐舞蹈风貌,后又在西安创造了《仿唐乐舞》在世界各地演出,宣传汉唐文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孙颖教授发表了《试论中国古典舞》、《天足与小脚时代的分歧》等。八十年代,他开始投入舞蹈创作,编导的主要作品有《铜雀伎》、《炎黄祭》、《小破阵乐》、《小胡旋》等多个经典作品。2001年,在北京舞蹈学院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他是这个学派的首位创始人,他将汉唐舞蹈与魏晋风骨、明清戏曲舞蹈融合起来,结合当代审美,创造出了中国汉唐古典舞。汉唐古典舞借鉴汉代石砖画像、汉唐壁画、诗词书画、史学书籍等,从古代作品中寻找源头,寻找古代的经典舞蹈作品。闫盈盈曾说:“舞蹈学者认为它只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汉唐古典舞正是要从这条流入手,去寻找古典舞蹈的源,寻找古代文化的审美气质。”[1]在此基础上,汉唐古典舞蓬勃发展,出现了《踏歌》、《纸扇书生》以及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大型舞蹈。通过对“古物”中对舞蹈线条、身形、舞姿等内容的研究,结合古代时代风貌,并站在当代审美视角进行创新,构成了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基本发展现状。2.2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存在问题对于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很多人抱有质疑,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人质疑汉唐古典舞的真实可靠。汉唐古典舞以明清戏剧舞蹈为基础,又添加古典芭蕾元素,对于汉唐古典舞具有一定的冲击与干扰。中国汉唐古典舞大多是靠现代人根据古代资料还原的古代经典舞蹈,要具备那个时代的舞蹈风貌、汉唐文化精神。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离我们越远的时代,资料就越少,特别是图画。想要深入中国汉唐古典舞必须在中国古代文化上有所研究。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是要下苦功夫,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舞蹈从不仅仅是舞蹈,它传达的更多是文化、是精神。只学习还不够,还要把体悟学习到的精神转化到编导、表演上,更是难上加难。只能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这也正是中国汉唐古典舞发展难点所在。孙颖曾说:“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有一个举世所无的怪异分期,这就是中国有一个天足—唐、五代前到小脚时代—起自宋,历明清而演为风气的演变过程。”[2]在这里面孙老师分析了明清戏曲舞蹈缠小脚这一现象,透露了明清舞蹈放不开,有些呆板、僵硬。同时,明清处于封建时代末期,其表现的思想文化看似典丽雅致,骨子里却沉郁萎靡。用明清戏曲舞蹈来开展中国汉唐古典舞是行不通的。“小脚”展现不了“天足”的风采,明清的文化展示不了汉唐巍峨的气象。在中国汉唐古典舞创建早期,为显示“现代精神”,加入了许多古典芭蕾的元素。然而这是不合理的。欧美文化,特别是芭蕾中表现的“贵族气质”、上层趣味与我国的汉唐古典舞是不相符合的。中国汉唐古典舞既有宫廷舞蹈,也有民间经典舞蹈,甚至两者也是互相转换的。汉唐古典舞展现得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全部姿态,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有异域风情,有中原雅乐。这些正是汉唐古典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向古学习,明清戏曲舞蹈和芭蕾化问题都制约着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参考文献3《踏歌》的形态分析“踏歌”起源于民间,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青海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和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就刻画有,三人为众,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图像。《踏歌》则在汉代兴起,在魏晋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它保留了汉代古拙跳跃的节奏,南朝绮丽柔美的水乡气韵,唐朝朝气蓬勃、自信向上的风度。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做昙花一现。”这正反应了南朝人民对局势混乱的感慨,也是唐朝人民吸取魏晋教训经验发出的慨叹,不惧悲欢祸福,只愿与君相守。吴侬软语中,女子与少年踏青相恋,互吐心绪。而《踏歌》的形态舞姿正是在此基础上展现的。3.1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悫素”就是恭谨朴实,汉傅毅在《舞赋》中说:“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结清。”《踏歌》表现了汉代典型的风格,干净朴实。在表演形态中,没有特别多的舞蹈技巧,而是自然而然的舒展舞蹈。在舞蹈中,运用“一边动”的舞姿,简单古朴的舞蹈动作,循环往复,形成群体表演变幻多端的特点。通过简单的“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形成“三道弯”的体态,显示出古朴的动态之美。通过“顿挫”的势态,朴实的踏地节奏,蓄势营造力量,显示出汉代舞蹈的力量之美。简单有力的舞蹈表现了汉唐人民厚重有力的神韵,中华民族踏实肯干的精神。“杳冥”指天空,高远之处。“驰杳冥”的舞姿表现的是向空中伸展,线条向虚空的蔓延,形成“飞动之美”。陈捷曾说:“剧目以追求汉代古拙、质朴、却充满力量和气势的飞动韵味为主,重在风格性的再现。”[3]对“飞动”的追求,早在西王母御龙飞行,嫦娥奔月的早期传说中就有体现。庄周的鲲鹏,敦煌的飞天神女,甚至建筑上的飞檐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于天空,对于“飞动”的喜爱。在《踏歌》中的舞者就像翩跹的燕子,不停地在天空飞翔。她们向上舞动的身姿延展了舞蹈线条的长度,自由的向上伸展,传达出昂扬向上的面貌,也引发人们对“飞动”的思考。对“飞”的追寻表现了汉唐人民昂扬向上,激荡跳动的青春神态,以及中华民族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盛世景象。“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就是用端庄的神态去追寻旷远的境界。将“古朴端庄”与“灵越飞动”相结合,用朴素的心态追寻高远的境界。这正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儒道精神,是老子所言的“大巧若拙”,也是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正是汉代文化的精髓,虽古拙而飞跃,虽朴素而灵动。这也是封建初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儒家士人质朴无华,追求高远,文质相合。3.2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就指的是女舞者纤腰、轻身、迅疾的身姿。刘心韵也曾说:“舞蹈要求舞者以舞蹈场面的一点为轴心,极尽‘踏、旋、飘、扭、仰、伏、反复进退’之能事。若俯若仰,若进若退,美自心收,无意他顾;整个舞蹈动作如微澜秀波,花头粉蝶,波峰流韵,花蝶互舞。”[4]《踏歌》的整个舞蹈动作轻盈、舞动、速度。犹如张旭的书法,下笔轻盈,动笔游龙;犹如太极有快有慢,刚柔结合,慢时如春风抚月,快时如雷霆波涛。这种轻盈的跳动有流动的舒缓之美,也有力的迅疾刚健之美。“纤腰”、“轻身”的“游龙”之美继承了楚国舞蹈的风格,也表现了汉代舞蹈的特点。“楚王爱细腰”,宫女、舞者们迎合统治者的喜好,养成了纤细、柔媚的腰身。楚国的舞蹈也因此变得柔美、灵动,灵活多变。汉代继承楚国文化,戚夫人作“楚歌楚舞”,擅长“翘袖折腰之舞”,彩袖飞旋,身姿翩转。后有赵飞燕身轻如燕,娇小轻盈,足部纤细,能在水晶盘上作“掌上舞”。这些都说明了汉舞的特点,轻快自然,曲折灵动,舞动翩跹。《踏歌》中的舞女灵活地舞动水袖,体态轻盈地飞跃走动,不停地变换队形,身体前俯后仰,脚步有虚有实,欲左欲右,欲进选退,婉转回旋,极尽轻盈灵动之能事。“迅疾”、“速度”的“惊鸿”之美显示了汉代文化的力量之美。张倩瑀说:“在舞蹈状态中,没有无起始状态的突然发力,更没有内力的静止。保持身体的气息和力的状态在身体内部流动,在意的控制下感受气力欲动的状态。”[5]这说明了在汉唐古典舞中力在气的流动中的存在状态。迅疾的力量暗藏于流动的轻盈状态下,在需要发力的时候,蓄力爆发。同时,力也一直存在于整个舞蹈之中。轻身飞跃并不是轻佻飘动,飞动轻盈并不是散漫无目的,而是充满了行气如虹,昂扬向上的力的状态。飞动之姿、灵越之势也都有着力点,从着力点生发,有回归到着力点。在顿挫、蓄势、迸发、流动的循环中展现汉唐舞的力量之美。《踏歌》中的舞女也正是如此,在舞中蓄势,在舞中彰显力感,当要迸发的时候,迅速干净的做动作,激切地显露力的美感,彰显汉朝人民精神刚强、迅猛的一面。“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是用轻快、力量来展现不断起伏、翩跹转折的舞姿。将“轻盈”与“力量”相结合,显示出道家的精神,“轻重”也是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汉唐古典舞的特点。3.3轶态横出,瑰姿谲起轶态横出,瑰姿谲起是说舞者的姿态变幻多端,各种怪异、奇特的姿态都可能出现。《踏歌》的舞蹈便是这样,多姿多彩,各种舞蹈姿态层出不穷。整个舞蹈丰富多彩、形态多变,在短小的时间内迸发了许许多多的舞姿,震撼人们的身心。其中,变化多样的舞姿就有“半月”形态。从起势的“松垮垂肩”到舞动中的“元宝腰”、“半月转”等,“半月”形态多种多样。《踏歌》中,双扬袖的“半月”形态作为舞动的连接点,曾多次出现。在施展“半月”的过程中,通过“失重”自然衔接另一个动作,又刚好完成下一个动作的调整,使舞蹈紧凑又赋予变化。对此田湉曾说:“这个动势打破了‘中正’、‘方圆’,而以‘倾斜’、‘失重’、‘一顺边’代替,这种超越惯有的稳定性与规律的‘半月’连接方式,为舞段增色不少。”[6]这正是“半月”形态的魅力。弯曲的“半月”具有波纹状的曲线美感,秀美的曲线消除了棱角的突兀,给人以柔和、亲近的快感。而失重的“半月”则是不稳定,打破平衡的,增添了力的节奏。同时,静止的“失重”,因站不稳而引发了接下来的动作,下一个“动势”自然而然地舒展了。整个动作承上启下,虚实相生,犹如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除了“半月”形态,《踏歌》中还使用了“斜塔”的舞姿。马晓莉对“斜塔”曾经评价道:“躯干与重心腿成直线,与地面形成小于75度倾斜度,并以倾斜之态稳定,有前倾、后仰、后侧和拧身四种。”[7]斜塔的舞姿展示出倾斜造型的魅力,双腿扎根地面,腿、腰、腹部控制下,脊柱与下肢呈直线状的倾倒之势,具有凌越飞动、展翅舒展的美感。这种倾倒、摇摆之势,在若来若往的转换中,身体不断倾摆,使汉唐古典舞具有了柳条的摇曳多姿的美感。在跳、跃、蹲、转中满场游走,动荡不居,在持续的流动好多样化倾斜中,展现活跃多变、飞舞流动的气韵。以骨气贯穿“斜塔”姿态,展现飞腾悠远的气势。而其变幻多端的舞姿也正是由流动连接的舞蹈所勾连的。在富有不断变化的舞姿里,流动连接的承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失重”引发的勾连,还有众多其他动作的流动。李建勋和邓文英曾说:“‘生命’孕育于流动之中又于流动之中体验生命。这也是为何汉唐古典舞一直强调‘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8]汉唐古典舞的流动是生命的流动,是道心的逍遥。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的舞姿形态,是通过“半月”、“斜塔”、“流动连接”的舞姿来展现的。它展现了汉唐古典舞变幻多端的特点,显示了汉唐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4从《踏歌》看汉唐古典舞的形态分析4.1汉唐古典舞的“倾斜”形态从上述《踏歌》的形态分析上看,汉唐古典舞到处充满了“倾斜”的舞蹈形态。“半月式”、“斜塔式”等姿态的表现都是倾斜状的,这种姿态也有腾飞舞动的灵越之感。在孙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汉唐古典舞基本教程》中收录的倾斜式舞姿多达上百个,分为单个局部、多部位联合、身体整体形成几种。其中《踏歌》中的女子偏头重于娇俏情态就属于单个局部。另外的多部位联合和身体整体形成则需要身体各部位联合形成倾斜之式。不同的线条倾斜赋予舞蹈以变换,这种倾斜的伸展同时也表达出汉唐自在、逍遥的个性,自由的释放内心情感,舒展情怀。同时,这种倾斜又是配合“失重”完成的,破坏了节奏,使节奏富有变化,虚实相生,连接着下一个动作。另外,“倾斜”是向上伸展的,线条延伸到空中,往往形成“飞动之势”,展现了中华民族飞腾向上的美感。正如王乐的评价:“斜塔重心的重心运动就是展现了汉代审美文化中的宏大的气势。这样的重心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变化而变化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积极向上的民族力量。”[9]4.2汉唐古典舞的“轻快力重”与“古拙飞跃”从《踏歌》的形态分析来看,中国汉唐古典舞具有“轻快力重”和“古拙飞跃”的矛盾美感。在轻盈中不乏迅疾的力量,在古拙的动作中表达高远境界的追寻。正是在这轻重、古拙与超越的对立、和谐中,中国汉唐古典舞一次又一次地焕发生机,彰显自己的魅力。《踏歌》中的女子是“轻身”的,也是“迅疾”的。汉唐古典舞在《踏歌》中充满了灵动的美,也有力的美感,动作即舒缓柔美,又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整个动作充满的力的美感。同时,《踏歌》的技法是简单的,舞姿是自然的,古拙的汉代姿态,表达的内容却是包罗万象的,一直向上伸展的。这种舞蹈之势与空间相对应,表现了对“自由畅远”的追求,对空间里肆意遨游的追寻。这两种矛盾与对立,显示了汉唐古典舞在轻快、缓慢、顿挫、飞跃之间的变化流动,给予了汉唐古典舞多样的形态与起伏波折的结构。正是在这“轻快力重”、“古拙飞跃”间,汉唐古典舞自在舞蹈,轻重缓急,节奏忽快忽慢,忽停忽起。4.3汉唐古典舞的“流动”形态《踏歌》整个舞蹈是流动自然的,从中可以看出汉唐古典舞的“流动之美”。张衡的《舞赋》曾说:“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10]舞者在俯仰、跳跃中体现着世界的丰富,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感,生命的运动之美。汉唐古典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整个舞蹈到处充满动态的美。就像汉朝的雕像虽然是静态的,但整个雕像却蕴含着运动的美感。在汉唐古典舞也是一样,即使是在静态的动作中,也是在蓄力,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从始至终都展现着生命的活力。每一次跳跃与舞动都在彰显动态的美,可以说“流动”暗藏在汉唐古典舞的始终。汉唐古典舞的“流动”形态反映了汉唐人民以及中华人民运动不息、生命昂扬的生存状态,展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5结论中国汉唐古典舞以汉唐文化为精髓,跨越整个中国历史,具有大历史观,全面宏观地展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