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清教授-产业经济学(非专业)产业结构课件_第1页
杜丹清教授-产业经济学(非专业)产业结构课件_第2页
杜丹清教授-产业经济学(非专业)产业结构课件_第3页
杜丹清教授-产业经济学(非专业)产业结构课件_第4页
杜丹清教授-产业经济学(非专业)产业结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产业结构

(对应教材第9、11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概述第二节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与演进规律第三节产业结构合理化第四节产业结构高度化第五节产业结构成长理论与成长模式第六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内含(一)广义的产业结构与狭义的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研究一定经济系统内产业的组成结构(1)产业内企业间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2)产业之间的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3)各产业与总体经济的联系(产业与国民经济总体)。狭义的产业结构:仅研究后二者,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揭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我们的研究侧重狭义的产业结构第一节产业结构概述(对应教材第9章)(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比例的演化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增长二、产业间关系结构的基本种类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如GDP贡献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产出结构:如工农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如原料与劳动力投入结构投入产出结构:产业的区域配置结构:如长三角产业布局结构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知识与技术创新——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影响大但并不起决定作用需求结构——个人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需求总量、需求结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对产业生产情况起直接影响作用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数量与质量国际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外部因素,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其他因素——一国资本的积累程度、国际投资规模、经济体制、产业政策、历史条件、战争与和平环境等四、产业结构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见图9-1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理论(优化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形成:

1.霍夫曼(Hoffman)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阶段和类型》;2.费希尔:三个阶段(农业和畜牧业、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旅游和娱乐服务)3.列昂惕夫:《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本节思考题:论述对产业结构的综合认识(概念、范围、原理)要求:作出产业结构的“黑箱理论”示意图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图加以说明。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C.Clark)的研究成果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克拉克进一步考察验证了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比重越来越大。并将原因解释为不同产业收入差异(需求和生产效率),导致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后人把两位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结论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从两方面对他的结论做了解释:一是基于需求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三大产业的收入弹性存在差异性二是基于生产效率因素的影响——三大产业的生产效率各不相同需求与效率两者的结合,导致劳动力分布结构的变化不同产业需求的差异性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三次产业产品收入弹性呈现差异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很明显,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一直在下降,而对制造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后下降,让位于服务业。………如果把服务业限于对消费者的服务,那么,相对于其他产品,服务业不会表现出很高的边际需求。但是,若把服务业扩大到包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那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服务业的相对需求将是明显上升的。”不同产业生产效率的差别: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通常没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得那么迅速,但也显示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上升的生产率与持续下降的相对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制造业:制造业的人时实际产品差不多总是比同一个经济中其他部门的人时实际产品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因此,“制造品的一个静止的相对需求将会导致该部门就业劳动力比例的下降。甚至当制造品相对需求增加时,我们仍然可以一般地预期,长期看该部门的就业劳动力比例是下降的”

服务业:服务业的效率也同样得到巨大的改善,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对服务业的各个部门的需求比生产率增加来得更为迅猛,因而服务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例相应地迅速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进一步阐明劳动力分布和国民收入贡献两个因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分布及三大产业对国民收入贡献率呈以下变化态势:1、农业均处在不断的下降之中;2、工业劳动力需求量大体不变或略升,创造的国民收入则大体上升3、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绝对上升,创造的国民收入稳定或略升。(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库兹涅茨运用部门相对产值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对单个部门的产值与其资源占用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设Y:社会总产值;Yi:i部门产值

O:社会总资源;Oi:i部门资源占用

P: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Pi:i部门劳动生产率。则:i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i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库兹涅茨结论一:若i部门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Yi/Y)上升比例大于其资源占总资源的比重(Oi/O)的上升比例,相对于全国劳动生产率,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如果这个部门占总产值的比重的下降比例少于其占资源比重的下降比例,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当然,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运动,也将依赖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资源产出率)的变动(Y/O)。

克拉克与库兹涅茨研究的共同结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对农业需求大,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均较低,所以农业劳动力需要量及对经济的贡献率均大;经济发展中期,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由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均高,故虽第二产业需求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对劳动力的需求却逐步固定下来了;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对服务业需求增加,对国民经济贡献增加;由于工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逐步固定了,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均较低,决定了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比重快于国民收入增加相对比重。霍夫曼:德国经济学家,重点研究工业化阶段霍夫曼工业产业分类——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其他工业霍夫曼系数(H)=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定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霍夫曼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三)霍夫曼定理主导产业的含义与特征理论的主要思想精髓: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产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会对其他产业产生回顾、旁侧、前向等效应。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主导产业群的序列更替性,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研究主导产业转换的规律性是为了更好地选择主导产业,以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推进结构优化。返回(四)主导产业转换与扩散效应理论二、基于各国经验总结的产业结构

演进趋势(一)基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趋势考察总体演变规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123-213-231-321)第一产业内部:粗放型生产——集约型——技术生态型第二产业内部:主导产业群:轻纺工业-基础重化工业-低加工组装重化工业-高加工组装重化工业资源结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封闭型-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经济全球化第三产业内部: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知识型、信息型日本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案例日本战后重工业结构变化(高加工度化)美国、日本三大产业结构变迁美国日本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与高度化升级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相辅相乘,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第三节产业结构合理化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产业结构合理化,通常描述的是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具有较高的聚合质量,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通常以产业之间的协调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2、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以产业结构各方面的协调为主要特征产业之间素质的协调——各产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均衡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产业之间的配合与促进产业之间地位的协调——各产业发展的轻重缓急协调产业供求数量与结构的协调——不存在明显的瓶颈或过剩产业量的评价标准:对照标准产业结构(库兹涅茨的“标准产业结构”)教材P2042、质的评价标准:一是产业内产品质和量均能较好地适应消费者需要二是不存在明显的长短线产业三是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力量内在核动力——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自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者——政府结合本国实情,积极实施各类产业合理化政策。实际执行者——企业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执行者。返回第四节产业结构高度化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标准三、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的动因四、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情况分析五、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与高度化升级的关系一、含义产业结构高度化一般可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结构动态的转换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1、劳动力与产值结构在三大产业间依次递进——(123-213-231-321),或称产业结构软化2、生产要素集约性差异递进——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技术集约型3、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产业占主导地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主导地位演进——

4、工业内部“四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高服务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的现实意义第一,保证产业产出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消除产业内部的相对过剩和过度竞争的根源第二,适应并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第三,不断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第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评价标准:质的评价标准——从产业素质来看,新兴技术在各产业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劳动者素质与管理者才能不断提高,产业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得以发展壮大;从产业组织结构发展来看,竞争从小规模、分散的竞争转向以联合或集团式的集中性大规模竞争的方向发展,企业间联系日益密切;从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来看,产业结构的发展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的方式,实现产业与系统外物质能量的交换。量的评价标准——方法一:标准结构法对照库兹涅茨标准产业结构表P204,判断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静态水平:人均GDP1000美元时,库兹涅茨标准下的三大产业结构指标:产值结构:13.8:44.9:41.3劳动力结构:25.2:32.5:42.3你了解中国上述指标情况吗?

含义:将本国某个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的经济指标(劳动力结构或产值结构)与参照国的同类产业结构指标相对比,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以公式表示:式中,SAB为两国(A国和B国)两种结构的相似系数,0<SAB<1,SAB越大,两国产业结构水平越相似,反之则差异越大;XAi:产业i在A国产值或劳动力结构中所占的比重;XBi:产业i在B国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方法二:结构相似性系数测算法(SAB)SAB=(∑nXAiXBi)/(∑nX2Ai∑nX2Bi)1/2举例:A、B两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国:60%30%10%B国:10%20%70%两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AB=

(0.6×0.1)+(0.3×0.2)+(0.1×0.7)(0.62+

0.32+0.12)

×(0.12+0.22+0.72)½=0.19÷(0.2484)1/2=0.4通过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对比,可以衡量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的改进:1、生产要素供给状况的改进2、经济发展战略与政府的产业政策3、国际贸易因素4、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内部创新因素的促动:1、技术创新带来技术进步与新产业的产生;2、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3、创造出了新的市场需求。政府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面临资金匮乏、劳动力素质低、环境压力、基础产业薄弱、人口剧增、农业萎缩、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等障碍,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四、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分析

(中国三大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现状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自1978年以来下降近20个百分点(20.1%-11.8%);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变化幅度不大,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50%左右,个别年份甚至达到60%。第三产业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近30年上升15个百分点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近4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人口结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下降近40个百分点(80%-40%)第二产业上升超过15个百分点(从不到10%上升到20%多)第三产业人口上升20多个百分点,占30%多.

分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情况2006年上海、江苏、全国数据上海市:0.9∶48.5∶50.6江苏省:7.2∶56.5∶36.3全国:11.8∶48.7∶39.5长三角十六城市数据:2005年:4.1∶55.0∶40.92006年:3.7∶55.0∶41.3浙江省数据:2005年:6.5∶53.5∶40.02006年:5.9∶53.9∶40.2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低度化情况十分严重

产值结构相似度分析

五国总体产值结构(%)中国

19世纪末20年代70年代1993年2001年第一产业22.0712.643.6919.915.2第二产业32.2544.9039.6447.450.1第三产业39.6840.1853.5532.734.193年(SAB)0.9450.9620.86301年(SAB)0.94500.96620.9229

与发达国家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相比,中国1993、2001两个时间点的产值结构水平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且即使与其20年代相比,中国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问题:第一、第三产业畸高畸低,中国93年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发达国家20年代低7.48个百分点,按美国1898—1971年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0.23个百分点测算,中国需30多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年代的水平。测一测:07年中国产值结构比例:11.3∶48.6∶40.1,测算一下与发达国家的相似度系数?劳动力就业结构相似度劳动力三次产业分布结构相似度据测算,中国1990年劳动力结构情况:60.1∶21.4∶18.5,与美、德、英、法、日五个发达工业国总体就业结构相似度情况时间1870年1920年1980年SAB0.9990.7860.514反映出我国1990-1993年的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五个发达国家总体就业结构的19世纪70年代水平相似,即中国落后120多年。测一测:中国2007年就业结构比重40.8:26.8:32.4与发达国家某年的相似度?五、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与高度化升级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在合理化调整基础上的高度化升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机整体,产业结构有序演进的过程就是合理化与高度化辩证统一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静态调整,是结构高度化的基础,没有合理化,高度化就失去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动态发展,高度化产生于合理化,也是合理化的最终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的道路选择——

合理化调整优先,还是高度化升级优先?不同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与高度化升级的现实选择: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选择高度化还是合理化为主,要根据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决定。若一国结构性矛盾严重,以至于影响整体经济效益时,应以结构调整为主;若一国国民经济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或本土产业结构遭外来冲击严重危胁时,以高度化为优选。第五节产业结构成长模式研究

世界产业结构三大成长模式及中国的选择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一、竞争型产业结构成长模式代表国: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基本特征:1、一国市场机制运行较为完善,产业结构的成长主要依赖结构内部的自我均衡、自我调节过程;2、外部的政府政策力量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市场参数如利率、税收、价格以及货币等进行调节,且主要侧重于需求调节;3、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结构成长途径:市场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自动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成长。(垄断因素不可能性左右产业结构均衡)模式二:干预型产业结构成长模式代表国:日本、台湾、韩国等经济后发国和地区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比较短,相对不完善,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2、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财团一开始就密切相连,形成左右市场的垄断势力。3、产业结构成长的起点较低,其可以支配的资源天然短缺,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资本,完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运行前提:一是有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与控制的传统;二是国家经济在短期内有赶超目标。产业结构成长途径:政府与市场双重力量发挥作用:政府产业政策引导、扶持、规划、限制等,但政策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而是与市场共同作用。模式三:计划型产业结构成长模式代表国:原苏联、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为代表基本特点:1、由于政府的干预,使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得以快速成长、演变;2、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关键产业的优先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保证;3、可能出现缺乏合理化调整下的结构升级问题,牺牲了成长中的相互协调,运行的前提应强调政府干预的重点放在关键产业上。思考:

世界三大产业结构成长模式对比评析,并据此结合中国产业结构(产值贡献与劳动力分布)现状,剖析中国近中期与远期产业结构成长思路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一)雁行发展理论与产品循环理论雁行发展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针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产品循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针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的基本理论。雁行发展理论第一阶段:进入工业化时期,一些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落后,不得不将国内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加之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渐让位于本国企业自己生产了;第三阶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资源优势的发挥,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产品的反向出口,达到本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雁行发展理论图示雁行理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评析——产业梯度问题——新殖民主义问题产品循环理论弗农认为,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第一阶段:他们首先可以利用本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第二阶段:当国内市场达到一定的饱和后,就将这种产品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便可将资本和技术输出,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或其他要素的结合。第三阶段:由于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到本国市场,形成所谓的“飞来飞去效应”。产品循环发展理论图示产品循环理论评价——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境工业先行国主张自由贸易,以达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的生产技术,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工业后发国主张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以达到建立本国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体系的目的。(二)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进口替代战略:在政府的支持保护政策下,以国内市场为目标,引导和鼓励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产品,以逐步提高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出口导向战略:在政府的支持保护政策下,鼓励厂商以国外市场为目标,积极组织出口,以在国外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并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两种战略的利弊剖析进口替代:有利于建立本国独立的产业结构体系,但可能形成保护落后,拉大国与国之间的产业梯度。出口导向:易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各国两种战略选择的一般思路大国结构:政策偏向进口替代战略小国结构:政策偏向出口导向战略返回(三)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发展第六节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应重视的问题阅读资料:冯飞等: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十一五"方向一、结构演进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二、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三、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一、

产业结构应有序演进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难以,也不应轻易逾越,否则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基础,将不得不重回起点补课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三大产业必须保持协调。1、在农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前过早推进工业化,不利于一国经济协调发展;2、即使已进入到工业化阶段,也不应忽视农业发展;3、“经济服务化”应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化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服务对象。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需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关系:1、制造业发展与经济服务化关系2、传统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系3、产业升级与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演进是渐变与激变的统一,是合理化调整与高度化升级的共生过程二、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分析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的含义狭义的工业化是指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狭义工业化的量化衡量指标有1、产值贡献指标:工业化率=制造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工业内部结构指标: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不断下降广义的工业化水平就是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通常较多地研究广义的工业化。工业化水平质的评价指标(基本特征)1、最本质的特征——“机械化”过程,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2、社会经济生活内部全面的工业(机械)化3、农业效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同时,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4、人们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总体变革狭义的产业结构演进就是指工业内部结构演进的主要表现(工业四化):重工业化过程高加工度化过程高服务化过程技术集约化过程1、城市人口数及就业构成比例2、三大产业结构构成(三大产业产值与从业人员比例)3、进出口结构(初、精加工品进出口结构)4、各业工业技术装备程度5、社会文化结构(受教育层次、人口出生率等)6、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大小)7、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标准)世界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参照指标资料:工业化阶段情况表阶段重点产业工农业产值比城市人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起步阶段(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为主,轻工业开始发展,工业品主要靠进口农业占主导农村人口大多数人文、法律、医学经济增长速度慢加速阶段(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钢铁、煤炭、石油等重化工业工农业产值接近城市化开始发展,但仍以农村人口为多文盲、高科技人材两头大经济增长水平低于工业增长率起飞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兴起,服务业发展农业迅速下降,工业超过之城市人口占大部分初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及二阶段成熟阶段从工业转向环保、城、社会学等服务业占大部分农业人口极少,二产人口饱和,开始向三产转移劳动者力普遍受到高水平的训练经济增长平稳经

标19781985199520002001200420052007

人均GDP(元/美元)

379855485470847543120017002460恩格尔系数农村67.757.858.649.147.747.245.543.1城镇57.553.349.939.237.937.736.736.3

国内生产一产28.128.420.516.415.213.112.411.7总值构成二产48.243.148.850.251.146.247.349.2三产23.728.530.733.433.640.740.339.1城乡人农村82.176.370.963.862.358.25755.1口结构城市17.923.729.136.237.741.84344.9以上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起为GDP重新修订后的数据)资料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人均GDP不断增加——2007年近2500美元现行GDP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1952年:50.5∶20.9∶28.61978年:28.1∶48.2∶23.71998年:18.0∶49.2∶32.82004年:15.2∶52.9∶31.92006年:11.8:48.7:39.5长三角16城市数据:2005年4.1:55.0:40.2调整为2006年3.7:55.0:41.3;浙江省数据2005年6.5:53.5:40.0调整为2006年5.9:53.9:40.2资料出处:国家统计局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工业化轨迹

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重(%)

19521957196219781980198119982001200220032004轻工业64.551.746.543.147.051.549.339.437.434.232.0重工业33.548.353.556.953.048.550.760.662.665.868.0中国轻重工业结构演变轨迹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资料二:对中国工业化阶段论的一般结论:中国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教训:中国工业化推进的历程是以牺牲农业效益和人民消费,以农村城市化的滞后为代价的,导致了改革开放以后直至目前中国农业一直面临严重的发展问题,在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需要回过头来补课,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再行升级。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由工业化的推进所带来的企业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的现象,称为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现象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全国总人口世界城市化的推进历程根据世界发展模型测算的工业化、城市化率水平人均GNP城市化率工业化率(美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制造业GNP)<10012.8%12.5%20022.0%14.9%30043.9%25.1%40049.0%27.6%50052.7%29.4%80060.1%33.1%100063.4%34.7%>100065.8%37.9%

资料之一:美国近百年工业化、城市化变化情况

187019201970工业化率16%25.8%26%城市化率26%51%74%资料之二:分析结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看,城市化与工业化应该是同步发展的,城市化还应略快于工业化;一般规律是:在工业化程度不高,人均GDP较低时,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差异尚不太大;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会比工业化更快的速度上升。(中国2007年的数据: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例与工业化率:11.7:49.2:39.1城乡人口结构:55.1:44.9数据的分析——反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