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_第1页
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_第2页
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_第3页
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_第4页
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内容摘要:社会共同体是人们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环境,而在公共生活中,加强公共道德、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建构公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发展,社会公德也随其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每个时代都有与自己的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每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着不同的特点,并在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公德体系历史沿革的研究也将为解决当代社会公德问题提供思路。关键词:社会公德;社会结构;公共领域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公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自然也是由其存在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中国传统社会“公”的观念在我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就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是在这个家庭范围内完成的。基本上没有商品的交换和流通,更没有社会化的大分工,生产生活都是在及其狭隘的地域内进行的。在这种传统社会里,公共生活基本上是熟人基于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①[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熟人社会。而由于我国传统社会的漫长及其特点的相对稳定性,这种小农意识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人保守、封闭的性格特点。而这种心理特征,又进一步地妨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其次,这种小农经济体制也限制了人们的人身自由,他们世世代代被捆绑在那一片固定的土地上,不能进行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所以,严格说来,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没有社会公德的,因为社会公德存在的基础一一社会公共领域,并没有发育。在中国人的辞典中,从来没有“他人”、“公共”这样的字眼,有的只是“家庭”,“国家”这两个词。“是人类都有夫妇父子,即都有家庭;何为而中国人的家庭特见重要?家庭诚非中国人所独有,而以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关系轻松若无物,家庭关系就自然特别突出了。公一抑且亦不得不着重而繁密起来。”①缺乏公共生活,家庭地位自然尤为突出,当上升到国家,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实质上是“私”的扩大。“家国一体”观念根深蒂固,国不过是家的放大。其道德要求也是一层层由“私”的范围而逐级递减的一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无论家族意识还是国家意识,都不是公共意识。换一个角度,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看,中国社会格局始终是一个随着不同的参照而滑动的“差序格局”,即以我为基点,随着不同的血缘和地域的远近关系向外推延,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的水波一样的差序。这种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出去的范围,就可以理解为是他个人的社会交往范围,每个人的交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往范围有交叉重叠却绝无重复,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范围不会超出这个他自己的独特的领域。而规范人们在这个熟人领域交往活动的道德也只能称之为“私”德。传统社会没有公共生活,更勿论社会公德体系。然而,“公”的观念,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一直有延续。总体说来,传统的公私观念单方面地崇公贬私。这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然而,虽则这种大公无私体现了人的高尚情操,但克己为公的道德观念被普遍化和绝对化之后,就抹杀了个人的正当需求。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这种统治阶层鼓吹的“公”思想,就成为迫使人们对统治者绝对服从的道德借口。要求臣民们一心为公,实质上却是为了统治阶层的“私”。即“以公之名,行私之实”,说到底,“公”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就是空白。公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非但没有萌芽,更是连种子也没有播下。这不但让中国之后的公德体系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更是成为中国重构公德体系的桎梏,是难以冲破的樊篱。二、中国近代社会公德体系的萌芽到了近代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依赖所代替了。”①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更加频繁,社会联系也日益增加。公共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王朝的压迫下,人们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伴随西学东渐的进程,各种如报刊、出版机构、电话、公共图书馆、电影院、公园等新事物的传人,在此基础之上,以报纸和学会为典型,公共领域得以初步发展,知识分子以救国为目标聚集起来,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近代思想家们指出了树立“公”的观念的必要性,并强调了个人利益及其价值,中国传统的“公”观念在此有了巨大的进步。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第一次提出了公德和私德这对概念。他也是近代对公德问题研究最多的近代思想家。他最先意识到中国社会公德的缺失,“我国民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①1902年他在其《新民说》一文中谈到:“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为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而最重要的变化是反对过去数千年里对个性的否定和对私欲的压抑。如进步思想家严复、梁启超、梁漱溟、鲁迅等均反对崇公贬私、“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但他们同时也指出,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团体意识,人人各怀其私,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这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为了复兴国家,必须树立“公”观念。近代很多思想家都探讨了构建社会公德的问题。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革命斗争和政治较量始终是最主要的课题,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确立和构建社会公德体系。所以,公德体系在近代虽有萌芽,但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三、现代中国社会公德体系的变化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随即开展了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社会的“公”、“私”观念无疑经历了一番重新定位。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信仰下,人们的价值观不约而同地向“公”的一面倾斜。公私观念经历了从“崇公抑私”到“大公无私”的重新定位。在道德领域,中国共产党强调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将个人利益放在最后。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①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利于,共产党人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②毛泽东所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五一是绝对必要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即在世纪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对个性的存在。个人的正当权益全然不顾。这种道德标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被放大,为新中国的公德体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国以后社会公德体系建设才真正开始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公德水平也有了提高。然而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都处于“政治时代”,经济上则是计划经济。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下,公民道德是在一元价值观主导下的道德选择的结果,公民的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都以这种一元价值观一一集体主义为标准,淡化甚至抹杀了个人利益的必要性。①《毛泽东选集》[M].第二版,第二卷,不知道第几页②《毛泽东选集》[M].第二版,第二卷,同上这种“大公无私”的道德要求,既汲取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被赋予了时代特质,超越了以往的旧道德,对中国的公德及公德意识的转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对“公”的观念的理解和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却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到了极至,即“以公灭私”,要求绝对的大公大纯,不允许任何个人利益的存在。公德及公德意识严重畸形,私人空间完全被挤压,公共生活也无立足之地,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两无的格局,人民的基本权利普遍受到践踏,人人自危,国民经济受到极大负面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公私观念也有了拨乱反正的改观。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公”的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表达了在坚持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思想。公私兼顾被普遍接受。“中国人“公”的观念更加理性化、更加合理化,不再一味地强调一切为公,一切归公,而是对“私”予以适当的宽容,使“公”与“私”各守其位,逐渐形成相互促进的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公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显示出来,而“公”的观念的变迁为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的转换、形成提供了条件。①”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得到快速扩展,人们的公共交往活动日益增加。然而,由于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①王承淑.《“公”观念与现代公德意识的建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5期的过程中,我国公共生活领域的长期缺失,所以在经济转型的过度时期,我们不得不借助传统的人情伦理来调节社会关系。而在这个社会快速地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过程中,公德体系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旧的人情伦理不得不起作用,而新的公德体系没有完善起来。所以社会公德问题大范围出现,各种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社会交往缺乏诚信,人际关系冷漠化等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正是这些现象让整个社会意识到公德体系重构的重要性。综上观之,我国的社会公德体系,从传统社会的空白时期到近代的萌芽,再到现代的亟待完善,一直都没有哪一个时期有一套能称之为完整的公德体系。在当今社会,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认为不仅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公德,更应该在这一转型的重要时期将社会公德制度化、与法律衔接起来,并以监督机制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将社会公德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要求,冲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桎梏,使我国的公德体系建设有一个长足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