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概述课件_第1页
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概述课件_第2页
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概述课件_第3页
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概述课件_第4页
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

第一节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市场结构第三节

市场行为第四节市场绩效

第五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1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1879年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合著的《产业经济学》第七章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除土地、劳动力、资本以外的第四要素“组织”。除了首先提出“组织”概念以外,马歇尔还发现了产业组织中存在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即“马歇尔冲突”。

2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2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垄断阶段,生产和资本越来越来集中,涌现出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多种形式的垄断组织或集团。这些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1933年美国的张伯伦Chamberlin)和英国的琼·罗宾逊(J.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两种极端模式,合乎经济现实的往往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对产业经济学的贡献被萨缪尔森称之为“垄断竞争的革命”,西方的许多产业经济学家把张伯伦和琼·罗宾逊与马歇尔并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3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3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兼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马歇尔冲突”,“有效竞争”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4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4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对产业组织的系统研究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哈佛大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那里汇集了张伯伦(Chamberlin)、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经济学大师。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标志着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理论的形成。

5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5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贝恩在《产业组织》一书中构建了从市场结构推出市场绩效的“结构——绩效”范式。1970年谢勒(Scherer)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形成了哈佛学派“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组织研究架构,简称SCP范式。按照哈佛学派的观点,产业组织理论是由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三个基本范畴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的,其中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至于市场结构则是由一些基本条件决定的,如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经济性、消费者需求及其特征等。6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6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的批评和挑战,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ener)等,他们在批判哈佛学派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并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获得主流地位。在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提出与哈佛学派相左的观点,他们认为不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再决定经济绩效,而是反过来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决定市场结构。7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7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二)非主流学派除了主流的芝加哥学派以外,可竞争市场理论、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等也对SCP范式进行了批评和讨论,它们虽然没有成为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1.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鲍莫尔(Baumol)、潘札(Panzar)和韦利格(Willig)等人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形成。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在退出该市场时完全不用负担沉没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这样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无论它是有众多竞争者的完全竞争市场,还是集中度高、企业数量少的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高额利润的存在都会吸引潜在竞争者快速进入,并在市场现有企业作出反应前快速退出,且这种进入退出过程可以重复多次,直到这一市场的超额利润消失为止。

8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8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二)非主流学派2.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s),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为什么各个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会有差别,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因此也被称为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交易费用来说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关系,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

9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9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二)非主流学派3.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由门格尔(Menger)、庞巴维克(Bohm-Bawerk)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代表人物有米塞斯(Mises)、哈耶克(Hayek)等。新奥地利学派否认新古典主义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完全信息假定,他们从不完全信息出发,重视市场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认为市场竞争是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非均衡是因为尚有信息未被发现或信息不完全,以至决策失误,导致利润机会丧失。

10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0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四、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阐释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被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泰勒尔(Tirole)、奥多瓦(Ordover)、夏皮罗(Shapiro)、萨勒普(Salop)、施瓦兹(Schwartz)、施马兰西(Schmalensee)等,1988年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着新产业组织理论框架的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否认了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中关于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认为企业并不是被动地对给定的外部条件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性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阻止新对手进入市场,市场结构和绩效被看作是企业博弈的结果,且取决于企业间博弈的类型,从而S-C-P范式的单向关系被复杂的双向或多重关系所取代。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寡头市场上企业动态的策略性行为。11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四、新产业组织理论11第二节

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2第二节

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也称为“纯粹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很低。(2)产品同一性很高。(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4)完备信息。13(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13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其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2)没有替代产品。(3)进入壁垒非常高。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高。(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14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14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完全竞争。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较低。(2)产品有差别。(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15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5四种市场结构特点比较

16四种市场结构特点比较16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市场结构C4值(%)C8值(%)寡占Ⅰ型85≤C4—寡占Ⅱ型75<C4≤8585≤C8寡占Ⅲ型50≤C4<7575≤C8<85寡占Ⅳ型35≤C4<5045≤C8<75寡占Ⅴ型30≤C4<3540≤C8<45竞争型C4<30或C8<4017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集中度C4值(%)C8值(%)寡占Ⅰ型8植草益的分类方法

市场结构C8值(%)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粗分细分大规模小规模寡占型极高寡占型70<C8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高、中寡占型40<C8<7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竞争型低集中竞争型20<C8<4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分散竞争型C8<2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18植草益的分类方法市场结构C8值(%)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19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19市场集中度

涵义: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概念,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1、按分析对象划分。市场集中按分析对象可分为卖方集中和买方集中。2、按分析范围划分。市场集中按分析范围可以分为行业集中和一般集中。市场集中度就是反映买卖双方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所描述的是:某一市场上卖方(或买方)各自的数目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简称为集中度。20市场集中度涵义: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1)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21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1)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CRn概念清楚、含义明确,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集中状况,综合地反映了企业数量和规模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其计算也简便,所需资料较易获得。而它所表达的企业集中程度并不完全真实,存在一定缺陷:首先,不能反映全部企业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只反映了最大的n个企业的总体规模。其次,无法体现最大的n个企业之间的相对情况,或者说,没有表明n个大企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其内部是如何分布的。22CRn概念清楚、含义明确,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集中状况,综合地衡量指标:(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简称H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产业内的企业数。

HHI值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23衡量指标:(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HI指数的优势:HHI包含了所有企业规模信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集中度的差别;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感,因此,HHI指数能够真实地反应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上差异大小。HHI指数的缺陷:为了计算某个指定市场的HHI,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必须承认,这项工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通常乘以10000,予以放大。

24HHI指数的优势:HHI包含了所有企业规模信息,能够较准确地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25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25衡量指标:(3)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洛伦茨曲线最初用于收入分布研究,后移用于市场集中度分析,以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市场占有率(%)企业累计百分比(从最小到最大排列)010010090908080707060605050404030302020101026衡量指标:(3)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洛伦衡量指标:(4)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基尼系数也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实质上是洛伦茨曲线的数学表达式。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4-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用公式表示为:基尼系数=均等分布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均等分布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27衡量指标:(4)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衡量指标:(5)熵指数(Entropyindex)。熵指数借用了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其定义公式为:式中: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份额;

n——产业内的企业数。28衡量指标:(5)熵指数(Entropyindex)。熵指数影响集中度的因素

1、规模经济水平。影响某产业市场集中度高低的基本因素是规模经济。在某一特定市场上,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效率越高,其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也就越大,市场集中程度越高。2、市场容量。一般来说,市场容量越大,企业扩张的余地越大,新的企业也越容易进入,大企业所占份额就可能变小,从而市场集中度就会降低。反过来,市场越小,竞争越激烈,企业扩张的余地越小,新企业越难进入,而大企业会凭借雄厚的实力设法兼并挤垮弱小企业。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在的企业相比不利的竞争地位和使已存在企业能长期获取正常利润的因素。若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专用性强,技术复杂,老企业较之新企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新企业进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则新企业难于进入,市场集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反之,若进入障碍低,新企业易于进入,则会导致集中度下降。4、法规政策。29影响集中度的因素1、规模经济水平。影响某产业市场集中度高低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企业规模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业影响市场容量30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企业规模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技产品差别化涵义: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产品差别化是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31产品差别化涵义: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构成产品差别的因素物理差异产品的设计、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心理差异

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的差异服务差异售前和售后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空间差异生产或销售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地点促销活动差异如赠礼品、配附件、有奖销售等32构成产品差别的因素物理差异32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1)需求的交叉弹性:产品差别化会导致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降低。这种可替代性的减少程度一般用需求的交叉弹性来衡量。式中:θij——i产品需求量对j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

dqi/qi——i产品的需求变化率;

dpj/pj——j产品的价格变化率。33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1)需求的交叉弹性:产品差别化会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2)广告密度:广告能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的功能、质量、服务等多方面的产品特性信息,使消费者易于认识产品差异,并扩大其心理偏好。因此,可用广告密度来衡量产品的差别化程度。所谓广告密度是广告费用绝对额与产品销售额之比,用公式表示为:广告密度=AD/SL

式中: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

SL——产品销售额。34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2)广告密度:广告能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差异化决策

产品主体差异化

品牌差异化

价格差异化

渠道差异化

促销差异化

服务差异化

35产品差异化决策产品主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价格差异化渠道根据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可以对产业进行分类,即高度产品差别化产业、中度产品差别化产业、轻度产品差别化产业和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忽略的产业。(1)消费品产业。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两个产业市场。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除了部分低价产品外,产品差别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到高等水平之间。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尤其是价格较高的消费品,广告宣传对于非耐用消费品的顾客作用非常显著,其产品差别化程度更高。(2)工业品产业。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工业品产业分为中间品产业和投资品产业两大类。中间品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都较小。投资品产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高于中间品产业。但是,从总体上看,工业品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要比消费品产业低很多。中间品产业:差别化小;投资品产业:差别化中;耐用消费品产业:中高;非耐用消费品产业:高产品差别化的产业特征36根据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可以对产业进行分类,即高度产品差别化产广告与产品差别化广告密度最高的产业是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广告密度其次的产业是耐用消费品产业广告密度最低的产业是中间品产业37广告与产品差别化广告密度最高的产业是非耐用消费品产业37产品差别化的影响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卖方集中进入壁垒产业利润率价格形成企业利润率技术进步非价格行为产品差别化38产品差别化的影响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产品差别化与SCP的关系产品差别化与市场集中度存在着双向的相互影响产品差别化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差别化将影响企业的价格形成产品差别化给企业间的价格协调带来了困难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使得非价格竞争更为激烈产品差别化不仅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最终还必然影响市场绩效39产品差别化与SCP的关系产品差别化与市场集中度存在着双向的相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的两种定义:一是贝恩提出的,进入壁垒(barrierstoentry)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二是施蒂格勒提出的,他认为进入壁垒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

与产业内的原有企业相比,潜在的新进入企业在竞争条件上所具有的不利性。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对某一要素的垄断、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策略行为。40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的两种定义: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绝对Bain对进入壁垒的识别规模经济优势当最小规模相对市场有效需求占相当比例时,规模经济成为重要的阻止进入的因素绝对成本优势先进入者可能在专利技术、经验曲线等方面具有优势融资能力优势先进入者可能由于成功经营而更具有融资信誉后进入者可能面临先进入者的策略性阻止而具有更大的融资风险产品定位优势先进入者具有合适的区位、一定的消费者忠诚度和较低的营销成本等优势41Bain对进入壁垒的识别规模经济优势41不同产业的总体进入壁垒产业 总体壁垒 产业 总体壁垒汽车 很高 面粉 中等偏低卷烟 很高 水泥 中等偏低汽油 很高 肉类加工 中等偏低肥皂 高 轮胎 中等偏低钢铁 高 人造丝 中等偏低壁垒很高的产业其价格高于竞争水平的10%;高的产业其价格高出7%;中等偏低则高出4%42不同产业的总体进入壁垒产业 总体壁垒 产业 总体壁垒壁垒进入壁垒与市场结构

从经济上分析,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的双重性质。一方面进入壁垒的存在引起价格扭曲,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另一方面进入壁垒存在又具有正面作用。因为进入无壁垒的、原子型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尽管从理论说可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但它却是以资源配置效率的牺牲和产品效用的损失为其代价的,而具有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则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产品效用。43进入壁垒与市场结构从经济上分析,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退出壁垒(barrierstoexit)定义:就是企业在退出(停产或宣布破产)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

44退出壁垒(barrierstoexit)定义:就是企业在第三节

市场行为一、市场行为的定义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寡头垄断(亦称寡占)型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二、市场竞争行为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45第三节

市场行为一、市

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掠夺性定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在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是暂时性的;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实质目的是要缩减供给量;一般情况下,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的都是市场上势力雄厚的大企业。

掠夺性定价行为后果和影响:一般发生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大企业采用这种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驱逐或消灭现有的竞争对手或是教训不合作的竞争对手,但是同时它也向意欲进入市场的新企业发出了警告。掠夺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6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

限制性定价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如果一个企业在长期内确定价格(或产量)来减少或消除招致新企业进入它所在市场的动因,那么这个企业采取的就是动态限制性定价策略。

影响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经济规模。

47限制性定价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

广告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的方式。现代经济学认为,广告主要分为两大类:信息性广告(informationalad):主要通过显示产品的特性或告知购买地点、价格等,向消费者提供基本的产品信息说服性广告(诱导性广告)(persuasiveadvertising),通过某种宣传方式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对某种行为的兴趣,从而使其更乐意接受广告所宣传的消费品。

企业的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广告本身也可以被看成是产品差异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告会增强进入壁垒。48广告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

先验品:就是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我们就说这种商品具有“搜寻性品质”,因此先验品也被称为“搜寻商品”,例如家具、服装以及其他主要性质可通过视觉或触觉检查而确定的商品。后验品:就是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之后才能确定它的质量,这种商品具有“经验性品质”,因此也被称为“经验商品”,例如加工食品、软件设计和心理治疗。49先验品:就是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广告在不同产业市场上的作用与特点:在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广告对消费者形成的主观偏好影响很大,有利于形成产品差异。在耐用消费品行业,广告活动影响的程度相对非耐用消费品小。在工业品行业市场上,企业投入的广告费用很少。广告的福利效果:广告能够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价格广告能够增进社会福利;非价格广告能够克服劣质品问题;广告过度问题(资源浪费,妨碍公平竞争);广告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它是一种进入壁垒)。50广告在不同产业市场上的作用与特点:在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广告对兼并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兼并的特点1.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整体流动;2.全部产权(或基本、主要的产权部分)在企业间有偿转移;3.生产或技术上的专业化改组;4.购并双方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有机体,多个法人合为一个法人。

兼并行为51兼并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横向兼并(HorizontalMerger)同一个产业中,生产同类或相似的产品,并在同一个地理市场上销售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如波音与麦道的合并纵向兼并(VerticalMerger)上下游企业,或具有潜在的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兼并。混合兼并(ConglomerateMerger)产品或市场缺乏相关性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兼并的类型1.从兼并的过程看,包括新设兼并和吸收兼并。新设兼并是指参加合并的各企业协商同意解散原企业,共同组建一个新企业;吸收兼并是指参加合并的企业中有一个吸收企业,其余企业宣布解散并被吸收企业吸收。2.从合并的形式来看,包括横向兼并(水平兼并)、纵向兼并(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复合兼并)。52横向兼并(HorizontalMerger)兼并的类型1.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1898-1903年)环境:铁路体系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扩展;政府没有有效干预特征:横向兼并(75-80%):其主要目的是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控制结果:促进工业化市场迅速集中:100家最大公司的规模增长了4倍,控制了全美工业资本的40%一批全国性大企业出现:美国钢铁公司(75%)、美国烟草公司(90%)、标准石油公司(75%)等现代企业制度兴起: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53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1898-1903年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二次兼并浪潮(1920-1929年)环境:一次大战后的经济繁荣特征:纵向兼并:有助于生产连续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约销售费用结果:一些新兴产业进一步聚集(如银行、服务业、公用事业等);又一批巨型企业出现(如IBM等)54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二次兼并浪潮(1920-1929年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三次兼并浪潮(1960-1969年)环境:经济繁荣;资本市场发展。特征:(1)混合兼并为主(80%)。(2)大企业兼并:1亿美元以上的兼并,1967为24次;1968为31次;1969为20次;而在寻常年份,每年在1-5次。

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继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之后第三部反托拉斯法,即Hart-Scott-RodinoAct结果:投机性增强;日后出现大量剥离55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三次兼并浪潮(1960-1969年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四次兼并浪潮(1975-1989年)企业兼并形式多样化,总体上优化资源配置兼并交易额明显提高;收购与反收购的技术都有了长足进步敌意兼并成为时尚“杠杆购并”盛行,出现了“小鱼吃大鱼”现象(杠杆购并就是收购方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即借助财务杠杆作用完成购并活动)投资银行在兼并中日益扮演起重要角色跨国兼并日益增加。如以78亿美元收购标准石油公司的英国石油公司等56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四次兼并浪潮(1975-1989年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五次兼并浪潮(1993-2000年)环境: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影响兼并的重要因素。如波音和麦道的合并,埃克森(Exxon)与美孚(Mobil)价值810亿美元的兼并等跨国兼并表现突出:1999年仅单项交易值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兼并与收购便有109起,1999年跨国购并占整个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5%以上。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中的特色兼并,如以技术获取为目的“以大吃小”等57西方经济中的五次兼并浪潮第五次兼并浪潮(1993-2000年企业兼并的动机:

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经营协调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战略性动机、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产业生命周期与兼并模式孕育期:小企业之间兼并谋求扩展;摆脱死亡成长期: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收购小企业获得资金、市场和管理;大企业获得进入成熟期:大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实现规模效益,追求成本领先衰退期:纵向兼并寻求新的成长空间,降低衰退震荡58企业兼并的动机: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经营协调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企业兼并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效应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效应:从存量上调整产业结构,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资源配置优化。负效应:集中度提高,限制竞争。59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三、市场协调行为

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

市场协调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价格协调行为和非价格协调行为。

价格协调,就是企业间关于价格调整的协定和共同行为。最基本的价格协调形式是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制。60三、市场协调行为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价格合谋行为——卡特尔价格卡特尔是指企业之间以限制竞争、控制市场、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一般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文字记录的明确协定卡特尔;口头意向的秘密协定卡特尔。61价格合谋行为——卡特尔价格卡特尔是指企业之间以限制竞争、控制制约卡特尔形成的主要因素卡特尔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那么,组织成本不能太高,否则,各厂商的行为协调就难以实现。影响组织成本的因素将影响卡特尔的形成与存在。影响组织成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有:(1)所涉及的厂商数目。(2)产品的同质性。(3)行业协会。1、组织成本62制约卡特尔形成的主要因素卡特尔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那么,组2、控制行业价格的能力

厂商缔约成为卡特尔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高价,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卡特尔的提价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需求弹性越大,提价能力越弱,卡特尔越不容易形成和存在;其次,能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否则现有厂商的提价能力将削弱。632、控制行业价格的能力厂商缔约成为卡特尔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3、觉察违反协议的能力

当每一个厂商认为违约不被觉察,那么成员违反协议的动机会增强。因此,觉察卡特尔协议是否被违反的能力将影响卡特尔的存续。目前,一般认为:(1)卡特尔成员越少,越容易觉察成员的行为;(2)价格越稳定越有利于断定降价是否属于成员的削价行为,当价格本身的正常波动就比较大,卡特尔就很难判定市场价格的下降是否属于成员有意的削价;(3)同一销售网点都有各成员的商品销售有利于觉察是否存在违反卡特尔协议的削价行为。

643、觉察违反协议的能力当每一个厂商认为违约不被觉察,那么成4、防止违反协议的措施

常用的防止违反协议的措施主要有:(1)固定市场份额和划分销售区域。(2)触发价格战略。即当市场价格降低到规定水平之下时,任何厂商都将制定卡特尔结盟前的价格水平。(3)最惠国待遇条款,即厂商承诺不会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给其他购买者,否则,他将向原先高价购买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的价格差。(4)相遇——竞争条款。厂商向消费者承诺,若另一厂商向其提供较低价格,他也将提供相同的价格,否则,允许购买者解除购买合同。654、防止违反协议的措施常用的防止违反协议的措施主要有:65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以某个企业作为价格变动的领导者,率先调整价格,而其他企业即“价格追随者”则根据其行为而确定自己的价格行为方式。

价格领导的形式有两种模式: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市场结构对企业之间的价格协调行为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的市场上企业之间价格协调就越容易。66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以某个企业作为价格变动的领导者,率先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创新对于企业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技术进步和福利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如何促进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市场会导致研发经费投资不足。自阿罗(arrow,1962)一来,R&D常常被看作是信息的生产过程。传统理论认为,已经生产出来的信息是“公共品”,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得到。这样,由于R&D投资者无法占有他们的创新成果而导致投资不足。所以,必须对创新活动加以激励67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创新对于企业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专利制度的评价专利是政府依法授予企业或个人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或者使用某种生产过程或工艺的排他性权利。专利权具有商品的性质,即可以按一定的价格(专利转让费)买卖,也可以按一定的价格(专利使用费)租用。专利制度正是通过赋予专利权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垄断权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发明活动,否则将不会有很多的企业或个人愿意从事发明活动。有利之处:由于能够使发明者或者专利技术的使用者有可能获得垄断利润,因而可以刺激其更多地进行发明创造活动。如果没有专利保护制度或者其他的激励和保护制度,发明者的积极性会降低,从而抑制创新。不利之处:新产品可能会被定价很高,厂商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而消费者可能会受到损害;同时,专利制度有可能导致太多的创新。从而导致R&D投资过度。68专利制度的评价专利是政府依法授予企业或个人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政府鼓励政策政府往往制定鼓励创新的各种政策。如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全国一半的R&D费用;美国企业的R&D费用中有1/3是政府支付的。政府鼓励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对民间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其优点,刺激民间投资,可以减少政府投资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创新,政府就可以不必支付资金政府还可以采取与厂商共同投资等措施。。69政府鼓励政策政府往往制定鼓励创新的各种政策。69第四节

市场绩效一、市场绩效的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二、绩效指标

(一)利润率(收益率)指标:

R=(π-T)/E

式中:R——税后资本收益率;

π——税前利润;

T——税收总额;

E——自有资本。70第四节

市场绩效一、市场绩效的定义(一)利润率(收益率)指标

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似乎可以这样推断,利润率越高,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的状态。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度和产业长期利润率两个指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是因为:首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计算成本及利润的方法和口径可能不同,即使是很微弱的基础数据的偏差都会使结论产生很大的偏差。其次,导致行业、企业利润率偏高的因素很多,绝不仅仅是垄断势力的形成。如:风险利润;预料外的利润;创新利润等。71(一)利润率(收益率)指标(二)勒纳指数(Lernerindex)勒纳指数:

L=(P-MC)/P

式中:L——勒纳指数;P——价格;MC——边际成本勒纳指数衡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以企业为产品所定的价格比其边际成本高多少作为衡量企业垄断势力的标准。

勒纳指数在0和1之间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L=0;垄断情况下,L会大一些,但不会超过1。缺陷:无法反映企业为了采取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形式MC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很难获得,常用AC代替,从而使结论失真。

72(二)勒纳指数(Lernerindex)勒纳指数:L=((三)贝恩指数(Bainindex)

贝恩指数会计利润:πa=(R-C-D)式中:πa——会计利润;R——总收益;C——当期总成本;D——折旧。

贝恩指数经济利润:πe=πa-iV

式中:πe——经济利润;i——正常投资收益率;V——投资总额。与勒纳指数相比,贝恩指数所要求的基础数据较容易取得,产生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减少了。企业所获得的高利润并不必定是通过垄断力量实现的;而确实存在垄断力量的市场中,这些指标也不一定就更高。73(三)贝恩指数(Bainindex)贝恩指数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1.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标:利润率。经济学家们一般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这三个指标来全面分析和衡量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状况。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通过资源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各产业、各企业的长期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因此,可以使用利润率作为衡量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74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1.衡量资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2.产业的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这表明,所有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有效率的,并且消费和生产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垄断企业通过以较高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提供商品,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同时还导致了一部分剩余的永久性损失——效率损失。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还表现在诸如广告和特殊的产品差异化、设置认为进入壁垒等。

75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产业的(二)X非效率

“X-效率”一词最早由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eibenstein)于1966年提出,用来反映企业的内部效率。“X-效率”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状态下生产潜能得到全部发挥时的效率;低于这个效率,就被认为存在X-非效率。X-效率中的X代表造成非资源配置效率的一切因素,由于当时人们对这些因素尚不明了,是个未知数,故称为X-效率。X-效率意味着企业在各种产量水平上均能达到成本最低,否则为X-非效率。X-非效率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在既定的投入下,产量小于最大的产出;其二是在既定技术水平下使用超过所必需的最低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出。76(二)X非效率“X-效率”一词最早由哈维·莱宾斯坦(二)X非效率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这样,就很难避免产生低效率的选择和行为。77(二)X非效率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1.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自身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所实现的规模效益。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承担亏损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量减少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行业规模经济是指,当某个行业总产量扩张时,该行业内部的企业能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该行业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行业的规模效益与行业内企业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相关。

(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781.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三)产业的规模结构2.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

(1)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2)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实现程度;(3)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792.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792.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

注意问题:(1)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利润率在某种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有“限度”的规模,只有在此限度内,企业的效益才随规模的增大而提高,超过此“限度”企业的效益反而会随规模的增大而降低。(生产能力的限制;交易成本的限制;市场的限制;反垄断的限制)(2)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更不是越小就越经济。一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规模结构,即保持适当的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的标准也应该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不是单纯的规模大小。

(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802.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80

3.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1)低效率状态。(2)过度集中状态。(3)理想状态。有一部分产业尽管长期处于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状态,但市场中的企业却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日本学者越后和典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1)产品差别化。(2)廉价劳动力。

4.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1)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2)市场结构。813.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1)低效率状态。(四)产业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三个阶段——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方方面面,并且最终通过经济增长表现出来。可以说,产业技术进步反映了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率。82(四)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三个阶段——发明、创新和技术转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一)

观点:大规模的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熊彼特,加尔布雷斯)原因:研究开发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需要高度的科学知识和复合的技术积累研究开发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性研究开发设备的建设、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规模经济性83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一)观点:大规模的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

观点:小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谢勒等)原因:只有富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因为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尽管技术进步是促进集中乃至形成垄断和寡占的重要原因,但是市场支配力一旦形成,与其说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不如说是限制技术进步的条件;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有利于研究开发,在许多产业中,中小企业也能对研究开发作出重要的贡献,而且企业规模过大还会降低效率,不利于产业的技术进步。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二)84观点:小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谢勒等)市场结构与产业进步的基本结论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开发投入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长,研究开发成果也随之增加大、中、小企业在发明、革新方面的作用大小,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都有密切关系,很难一概而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85产业进步的基本结论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开发投入随企业第五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框架)。这一理论模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贝恩于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从市场结构推断竞争效果的“结构—绩效”模式。第二阶段是谢勒在1970年出版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中,提出了完整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模式。

86第五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市场

SCP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已趋于完善。但是到目前为止,产业组织学者并不简单地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他们发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87SCP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已趋于完善。但是到产业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思路:简单的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个数,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壁垒,纵向一体化等)企业行为(Conduct)(定价、定产、广告、研发、投资、产品差异化、兼并、联盟等)市场绩效(Performance)(价格、企业利润、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进步速度等)88产业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思路:简单的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产业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思路:简单的SCP范式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基本条件(消费者特性、生产技术特性)政府政策(价格管制、反垄断、进入壁垒、税收与补贴等)SCP范式89产业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思路:简单的SCP范式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SCP范式的局限性1.集中度、企业数量和市场占有率这些尺度并不能作为衡量竞争强弱的核心标准。2.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许多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的事实,对SCP范式的反垄断政策主张提出了严峻挑战。3.在现代股份制大公司中,企业目标和企业行为由于管理者对自身权利、声望和在职消费最大化的追求发生了变异。而传统SCP范式将不同企业类型带来的企业行为上的差异一同视为受市场结构决定的分析框架,使得一些新的重要因素难以被纳入到SCP分析框架中,影响到该理论的解释力。4.SCP范式所描述的那种静态的、单向的研究框架,要求作为市场结构之结构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完全内生。5.SCP范式所崇尚的跨部门经验性研究面临数据采集和模型设计方面的先天缺陷。

90SCP范式的局限性90复杂的SCP模型

(一)复杂的SCP模型的主要内容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三段论范式则是由谢勒(Frederic.M.Scherer)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开始关注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逆因果关系”,SCP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更为复杂的动态联系。(二)复杂的SCP模型的基本特征在研究重点上,实现了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的转变,即由“结构主义”转向“厂商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确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科学研究框架,建立了不完全条件下市场行为的分析模式,提高了实证研究的技术水准和理论结论的可应用性。91复杂的SCP模型(一)复杂的SCP模型的主要内容91SCP的复杂关系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基本条件(消费者特性、生产技术特性)政府政策(价格管制、反垄断、进入壁垒、税收与补贴等)SCP范式92SCP的复杂关系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基本条件政府政策SC

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

第一节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市场结构第三节

市场行为第四节市场绩效

第五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93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1879年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合著的《产业经济学》第七章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除土地、劳动力、资本以外的第四要素“组织”。除了首先提出“组织”概念以外,马歇尔还发现了产业组织中存在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即“马歇尔冲突”。

94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2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垄断阶段,生产和资本越来越来集中,涌现出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多种形式的垄断组织或集团。这些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1933年美国的张伯伦Chamberlin)和英国的琼·罗宾逊(J.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两种极端模式,合乎经济现实的往往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对产业经济学的贡献被萨缪尔森称之为“垄断竞争的革命”,西方的许多产业经济学家把张伯伦和琼·罗宾逊与马歇尔并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95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3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兼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马歇尔冲突”,“有效竞争”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96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4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对产业组织的系统研究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哈佛大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那里汇集了张伯伦(Chamberlin)、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经济学大师。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标志着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理论的形成。

97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5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贝恩在《产业组织》一书中构建了从市场结构推出市场绩效的“结构——绩效”范式。1970年谢勒(Scherer)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形成了哈佛学派“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组织研究架构,简称SCP范式。按照哈佛学派的观点,产业组织理论是由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三个基本范畴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的,其中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至于市场结构则是由一些基本条件决定的,如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经济性、消费者需求及其特征等。98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6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的批评和挑战,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ener)等,他们在批判哈佛学派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并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获得主流地位。在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提出与哈佛学派相左的观点,他们认为不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再决定经济绩效,而是反过来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决定市场结构。99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7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二)非主流学派除了主流的芝加哥学派以外,可竞争市场理论、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等也对SCP范式进行了批评和讨论,它们虽然没有成为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1.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鲍莫尔(Baumol)、潘札(Panzar)和韦利格(Willig)等人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形成。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在退出该市场时完全不用负担沉没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这样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无论它是有众多竞争者的完全竞争市场,还是集中度高、企业数量少的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高额利润的存在都会吸引潜在竞争者快速进入,并在市场现有企业作出反应前快速退出,且这种进入退出过程可以重复多次,直到这一市场的超额利润消失为止。

100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8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二)非主流学派2.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s),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为什么各个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会有差别,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因此也被称为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交易费用来说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关系,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

101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9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二)非主流学派3.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由门格尔(Menger)、庞巴维克(Bohm-Bawerk)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代表人物有米塞斯(Mises)、哈耶克(Hayek)等。新奥地利学派否认新古典主义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完全信息假定,他们从不完全信息出发,重视市场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认为市场竞争是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非均衡是因为尚有信息未被发现或信息不完全,以至决策失误,导致利润机会丧失。

102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0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四、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阐释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被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泰勒尔(Tirole)、奥多瓦(Ordover)、夏皮罗(Shapiro)、萨勒普(Salop)、施瓦兹(Schwartz)、施马兰西(Schmalensee)等,1988年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着新产业组织理论框架的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否认了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中关于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认为企业并不是被动地对给定的外部条件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性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阻止新对手进入市场,市场结构和绩效被看作是企业博弈的结果,且取决于企业间博弈的类型,从而S-C-P范式的单向关系被复杂的双向或多重关系所取代。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寡头市场上企业动态的策略性行为。103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四、新产业组织理论11第二节

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04第二节

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也称为“纯粹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很低。(2)产品同一性很高。(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4)完备信息。105(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13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其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2)没有替代产品。(3)进入壁垒非常高。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高。(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106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14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完全竞争。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较低。(2)产品有差别。(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107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5四种市场结构特点比较

108四种市场结构特点比较16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市场结构C4值(%)C8值(%)寡占Ⅰ型85≤C4—寡占Ⅱ型75<C4≤8585≤C8寡占Ⅲ型50≤C4<7575≤C8<85寡占Ⅳ型35≤C4<5045≤C8<75寡占Ⅴ型30≤C4<3540≤C8<45竞争型C4<30或C8<40109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集中度C4值(%)C8值(%)寡占Ⅰ型8植草益的分类方法

市场结构C8值(%)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粗分细分大规模小规模寡占型极高寡占型70<C8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高、中寡占型40<C8<7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竞争型低集中竞争型20<C8<4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分散竞争型C8<2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110植草益的分类方法市场结构C8值(%)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