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二章-燃烧与爆炸_第1页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二章-燃烧与爆炸_第2页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二章-燃烧与爆炸_第3页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二章-燃烧与爆炸_第4页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二章-燃烧与爆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第二节燃烧机理第三节燃烧速度第四节爆炸及其类特性1第二章燃烧与爆炸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1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概述

燃烧是一种同时有光和热发生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失掉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获得电子的物质被还原。所以,氧化反应并不限于同氧的反应。燃烧的判断: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光以上三个要点同时成立的才为燃烧。如,氢在氯中燃烧。金属和酸反应非燃烧,灯泡中的灯丝非燃烧。2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概述2二、燃烧条件

燃烧三要素:有可燃物的存在;有助燃物的存在;有能导致着火的能源。需要说明的是,具备以上三要素并不一定引起燃烧,如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比例(浓度)、点火源的强度(温度)等。3二、燃烧条件3三、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和燃烧过程不尽相同,其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按照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相态的不同,分为: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间的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的燃烧。非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并非同相,如石油(液相)、木材(固相)在空气(气相)中的燃烧。非均相燃烧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可燃液体或固体的加热,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变化。

4三、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

按照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不同,分:混合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预先混合而后进行的燃烧。速度快、温度高,一般爆炸反应属于这种形式

扩散燃烧:可燃气体由容器或管道中喷出,与周围的空气(或氧气)互相接触扩散而产生的燃烧。在扩散燃烧中,由于与可燃气体接触的氧气量偏低,通常会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炭黑。

5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5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蒸发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的燃烧。通常液体本身并不燃烧,只是由液体蒸发出的蒸气进行燃烧。

分解燃烧: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经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如木材和煤大都是由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燃烧。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均有火焰产生,属火焰型燃烧。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至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便没有火焰,燃烧继续在所剩固体的表面进行的燃烧。金属燃烧即属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无需吸收蒸发热,燃烧温度较高。

6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6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历程T初为可燃物质开始加热的温度。初始阶段,加热的热量用于可燃物质的熔化或分解,温度上升较缓慢。到达T氧,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产生的热量尚不足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若停止加热,尚不会引起燃烧。继续加热,到达T自,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T自是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是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点。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T自到T自′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着火延滞期)。

7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历程继续加热,到达T自诱导期与自燃点的关系8诱导期与自燃点的关系8如果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类型。闪点、着火点和自燃点分别是上述三种燃烧类型的特征参数。(1)闪燃和闪点

可燃液体表而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与火源接近时会发生瞬间燃烧,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的现象称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如60%的乙醇的闪点为22.5℃。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液体,某些可燃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蒸发或升华为蒸气,因此也有闪点。

四、燃烧种类9如果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类型。闪点(2)点燃和着火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现象称为点燃。点燃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可燃液体的着火点约高于其闪点5-20℃。但闪点在l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险。

10(2)点燃和着火点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3)自燃和自燃点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的最低温

度称为自燃点。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类型。①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其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称之为受热自燃。因此,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为:有外部热源和有热量蓄积的条件。②自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无外部热源的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变化而产生热量,并不断积累使物质温度上升,达到其自燃点而燃烧,称为自热燃烧。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如氧化热,发酵热等)、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绝热保温性、产生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11(3)自燃和自燃点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五、最小点火能量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中产生电火花,从而引起着火所必须的最小能量称为最小点火能。12五、最小点火能量12六、氧指数氧指数又叫临界氧浓度或极限氧浓度,是用来对固体材料可燃性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个特征指标。材料维持有焰燃烧的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的最低氧气浓度(氧气-氮气体系),此最低氧气浓度称为氧指数。因此,氧指数越高,阻燃性越好。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温度等条件的变化,氧指数随之变化。13六、氧指数13第二节燃烧机理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往往不是两个分子直接反应生成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分子间的作用。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另一个分子作用产生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又迅速参加反应,如此延续下去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类型。14第二节燃烧机理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15151616一、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气体燃烧速度:单位时间内燃烧表面的火焰沿垂直于表面的方向向未燃烧部分传播的距离,m/s。燃气的燃烧速度用火焰传播速度来衡量。管道中气体的燃烧速率与管径有关。当管径小于某个小的量值时,火焰在管中不传播(阻火器原理)。火焰传播速率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管径增加到某个量值时,火焰传播速率便不再增加,此时即为最大燃烧速率。第三节燃烧速度17一、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第三节燃烧速度17氢气:受热-燃烧烃类气体:受热-分解-燃烧18氢气:受热-燃烧18可燃混合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19可燃混合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19二、可燃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的着火速度和其蒸气压密切相关。表示方式:质量速度: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小时燃烧容器内液体质量kgm-2h-1。直线速度:每小时烧掉容器内液体的高度cmh-1。影响因素:液体初温、液体热容、蒸发潜热、火焰辐射强度、液面高低等。20二、可燃液体的燃烧速度20三、可燃固体的燃烧速度可燃固体经历受热、溶解、蒸发、分解、氧化燃烧等阶段。可燃固体中的不稳定含氧基团对燃烧有促进作用,如硝基化合物,硝化纤维等。燃烧速度与比表面积有关。知识点:燃烧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25℃的氧中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和爆炸力均与物质的燃烧热有关。从一般的物性数据手册中查阅。2121第四节爆炸及其特性一、爆炸概述

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在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释放,变为对爆炸物质本身、爆炸产物及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物质爆炸时,大量能量极短的时间在有限体积内突然释放并聚积,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变并引起随后的复杂运动。22第四节爆炸及其特性一、爆炸概述22爆炸常伴随发热、发光、高压、真空、电离等现象,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爆炸的破坏作用与爆炸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爆炸的威力是巨大的。在遍及爆炸起作用的整个区域内,有一种令物体震荡、使之松散的力量。爆炸发生时,爆炸力的冲击波最初使气压上升,随后气压下降使空气振动产生局部真空,呈现出所谓的吸收作用。由于爆炸的冲击波呈升降交替的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从而造成附近建筑物的展荡破坏。23爆炸常伴随发热、发光、高压、真空、电离等现象,并且具有很化工装置、机械设备、容器等爆炸后,变成碎片飞散出去会在相当大的范同内造成危害。化工生产中属于爆炸碎片造成的伤亡占很大比例。爆炸碎片的飞散距离一般可达100-500m。爆炸气体扩散通常在爆炸的瞬间完成,对一般可燃物质不致造成火灾,而且爆炸冲击波有时能起灭火作用。但是爆炸的余热或余火,会点燃从破损设备中不断流出的可燃液体蒸气而造成火灾。爆炸在化学工业中一般是以突发或偶发事件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往往伴随火灾发生。爆炸所形成的危害性严重,损失也较大。

24化工装置、机械设备、容器等爆炸后,变成碎片飞散出去会在相二、爆炸分类1.按爆炸性质分类(1)物理爆炸:指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急剧变化而引起的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过压等引起的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物理爆炸后均不发生变化。(2)化学爆炸:指物质发生急剧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25二、爆炸分类1.按爆炸性质分类252.按爆炸速度分类

(1)轻爆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零点几米至数米之间的爆炸过程;(2)爆炸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十米至数百米之间的爆炸过程;(3)爆轰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1千米至数千米以上的爆炸过程。262.按爆炸速度分类26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氧)组成的混合物在点火之后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同理,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当浓度低于下限时,空气过剩,空气的冷却作用阻碍火焰的蔓延。当浓度高于上限时,空气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表示方式:通常用混合物可燃气体的体积百分数,有时用单位体积中可燃物的质量表示。三、爆炸极限及其估算27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氧)组成的混合物在点火之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原始温度,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28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28原始压力,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29原始压力,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29惰性介质,惰性介质加入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图12表明惰性气体种类和加入量都会影响爆炸极限范围。30惰性介质,惰性介质加入爆炸极限范围缩小。30点火能源,点火能源加大使爆炸范围变宽。

31点火能源,点火能源加大使爆炸范围变宽。31氧含量,氧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浓度低于下限不能爆炸的原因是:空气过剩,空气的冷却作用阻碍火焰的蔓延。此时增加氧含量,爆炸下限降低幅度不大。浓度高于上限不能爆炸的原因是:空气不足,火焰不能蔓延。此时增加氧含量会使上限显著提高。32氧含量,氧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32点火方向,下部点火,爆炸下限值小,上限值大(范围最大)上部点火,爆炸下限值大,上限值小(范围最小)水平点火,介于两者之间

33点火方向,下部点火,爆炸下限值小,上限值大(范围最大)33容器直径,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临界直径的计算用散热损失和器壁效应解释此现象34容器直径,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临界直径的计算用散3、爆炸极限的估算:A、闪点法

可燃液体在闪点时的饱和蒸气分压正好对应着火的最低体积分数。利用此规律可以根据闪点计算爆炸下限,或根据爆炸上限求闪点。

353、爆炸极限的估算:35B、经验法

L下=0.55C0

L上=3.5C0

36B、经验法36C、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经验公式

*各组分气体活化能E、摩尔燃烧热Q、指前因子k等近似的混合气才能用此公式。*公式中需注意ya+yb+yc+…..=137C、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373838D、可燃气体与惰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经验公式

393940404141三、爆炸范围图(1)可燃气F,助燃气S,惰性气体I(2)可燃气F1、F2,助燃气S(3)可燃气F,助燃气S1、S2、42三、爆炸范围图(1)可燃气F,助燃气S,惰性气体4343四、爆炸与爆轰预混物的组成或预热条件合适,爆炸波的速度可能高达1000m/s以上,产生比普通爆炸的破坏力更大,称爆轰。爆轰现象只发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称爆轰范围,其数值介于爆炸上、下限之间。44四、爆炸与爆轰44影响因素:a.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

b.初始压力

c.管道或容器的长径比

d.点火源的强度45影响因素:a.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45五、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某些单一成分的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分解反应(放热),在无助燃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分解爆炸。当压力低于某数值时,不会发生分解爆炸。如乙炔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为1.4×105Pa。46五、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46六、粉尘爆炸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性煤粉、有机物、高分子、面粉等固体微粒遇到着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称为粉尘爆炸。A、粉尘爆炸的必要条件

燃料,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空气,或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混合,由于粉尘微粒悬浮在空气中,混合很好点火源,一定能量的点火源容器的密闭性,密闭的容器或空间,如果敞开空间只能发生燃烧。

47六、粉尘爆炸47B、粉尘爆炸机理

颗粒受热温度上升颗粒表面分子发生分解作用,颗粒周围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使颗粒进一步分解燃烧连续传播,能量聚集,发生爆炸

4848C、粉尘爆炸影响因素

化学性质和组成(与该物质挥发分含量、爆炸下限浓度、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粒度的大小与分布(粒子直径越小越易爆炸)可燃气体存在容易引发爆炸(如煤粉中的甲烷)最小点火能量(通过实验测定)水分含量(水分增加最小点火能量增加)爆炸极限(参见表14)

4949七、雾滴爆炸可燃液体的雾滴在遇到适当的点火源可能会形成火灾或爆炸。通常,当雾滴的直径小于0.01mm时,爆炸下限等于该物质气相时的爆炸下限。当雾滴直径达到0.6mm以上时,不能爆炸。

50七、雾滴爆炸50八、爆炸温度与压力的计算

51八、爆炸温度与压力的计算515252535354545555九、爆炸压力-爆炸强度a.密闭容器中,压力上升速度是燃烧(爆炸)速度的衡量尺度。

5656b.在不同气体体积分数的状况下,可通过试验测定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度。

57b.在不同气体体积分数的状况下,可通过试验测定爆炸压力和压c.点火位置与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有关,靠近容器中心点火压力上升速度最大(主要考虑器壁吸热)。d.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压力相差不大,约7-8atm。但其压力上升速度有很大差异。

58c.点火位置与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有关,靠近容器中心点火压力上e.三次方定律的提出

其中,Kg、Kst分别称作气体爆炸指数和粉尘爆炸指数。实验表明,最大爆炸压力通常不受容器容积的影响;而容积对爆炸强度有显著的影响59其中,Kg、Kst分别称作气体爆炸指数和粉尘爆炸指数。实爆炸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最大压力上升速率越大,危害越大。Kg、

Kst与混合物组成、容器形状、点火能量大小、组分在容器内的混合状况、初始压力有关。当上述条件相同时,Kg、

Kst即为常数。60爆炸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最大压力上升速率越大,危害越大。60粉末爆炸指数分为四个等级:

f.三次方定律的用途:用于估计特定空间内爆炸产生的后果。

61粉末爆炸指数分为四个等级:

61THEENDThanks62THEEND62第二章燃烧与爆炸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第二节燃烧机理第三节燃烧速度第四节爆炸及其类特性63第二章燃烧与爆炸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1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概述

燃烧是一种同时有光和热发生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失掉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获得电子的物质被还原。所以,氧化反应并不限于同氧的反应。燃烧的判断: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光以上三个要点同时成立的才为燃烧。如,氢在氯中燃烧。金属和酸反应非燃烧,灯泡中的灯丝非燃烧。64第一节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概述2二、燃烧条件

燃烧三要素:有可燃物的存在;有助燃物的存在;有能导致着火的能源。需要说明的是,具备以上三要素并不一定引起燃烧,如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比例(浓度)、点火源的强度(温度)等。65二、燃烧条件3三、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和燃烧过程不尽相同,其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按照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相态的不同,分为: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间的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的燃烧。非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并非同相,如石油(液相)、木材(固相)在空气(气相)中的燃烧。非均相燃烧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可燃液体或固体的加热,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变化。

66三、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

按照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不同,分:混合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预先混合而后进行的燃烧。速度快、温度高,一般爆炸反应属于这种形式

扩散燃烧:可燃气体由容器或管道中喷出,与周围的空气(或氧气)互相接触扩散而产生的燃烧。在扩散燃烧中,由于与可燃气体接触的氧气量偏低,通常会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炭黑。

67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5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蒸发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的燃烧。通常液体本身并不燃烧,只是由液体蒸发出的蒸气进行燃烧。

分解燃烧: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经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如木材和煤大都是由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燃烧。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均有火焰产生,属火焰型燃烧。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至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便没有火焰,燃烧继续在所剩固体的表面进行的燃烧。金属燃烧即属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无需吸收蒸发热,燃烧温度较高。

68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6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历程T初为可燃物质开始加热的温度。初始阶段,加热的热量用于可燃物质的熔化或分解,温度上升较缓慢。到达T氧,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产生的热量尚不足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若停止加热,尚不会引起燃烧。继续加热,到达T自,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T自是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是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点。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T自到T自′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着火延滞期)。

69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历程继续加热,到达T自诱导期与自燃点的关系70诱导期与自燃点的关系8如果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类型。闪点、着火点和自燃点分别是上述三种燃烧类型的特征参数。(1)闪燃和闪点

可燃液体表而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与火源接近时会发生瞬间燃烧,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的现象称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如60%的乙醇的闪点为22.5℃。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液体,某些可燃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蒸发或升华为蒸气,因此也有闪点。

四、燃烧种类71如果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类型。闪点(2)点燃和着火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现象称为点燃。点燃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可燃液体的着火点约高于其闪点5-20℃。但闪点在l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险。

72(2)点燃和着火点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3)自燃和自燃点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的最低温

度称为自燃点。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类型。①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其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称之为受热自燃。因此,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为:有外部热源和有热量蓄积的条件。②自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无外部热源的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变化而产生热量,并不断积累使物质温度上升,达到其自燃点而燃烧,称为自热燃烧。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如氧化热,发酵热等)、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绝热保温性、产生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73(3)自燃和自燃点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五、最小点火能量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中产生电火花,从而引起着火所必须的最小能量称为最小点火能。74五、最小点火能量12六、氧指数氧指数又叫临界氧浓度或极限氧浓度,是用来对固体材料可燃性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个特征指标。材料维持有焰燃烧的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的最低氧气浓度(氧气-氮气体系),此最低氧气浓度称为氧指数。因此,氧指数越高,阻燃性越好。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温度等条件的变化,氧指数随之变化。75六、氧指数13第二节燃烧机理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往往不是两个分子直接反应生成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分子间的作用。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另一个分子作用产生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又迅速参加反应,如此延续下去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类型。76第二节燃烧机理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77157816一、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气体燃烧速度:单位时间内燃烧表面的火焰沿垂直于表面的方向向未燃烧部分传播的距离,m/s。燃气的燃烧速度用火焰传播速度来衡量。管道中气体的燃烧速率与管径有关。当管径小于某个小的量值时,火焰在管中不传播(阻火器原理)。火焰传播速率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管径增加到某个量值时,火焰传播速率便不再增加,此时即为最大燃烧速率。第三节燃烧速度79一、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第三节燃烧速度17氢气:受热-燃烧烃类气体:受热-分解-燃烧80氢气:受热-燃烧18可燃混合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81可燃混合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19二、可燃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的着火速度和其蒸气压密切相关。表示方式:质量速度: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小时燃烧容器内液体质量kgm-2h-1。直线速度:每小时烧掉容器内液体的高度cmh-1。影响因素:液体初温、液体热容、蒸发潜热、火焰辐射强度、液面高低等。82二、可燃液体的燃烧速度20三、可燃固体的燃烧速度可燃固体经历受热、溶解、蒸发、分解、氧化燃烧等阶段。可燃固体中的不稳定含氧基团对燃烧有促进作用,如硝基化合物,硝化纤维等。燃烧速度与比表面积有关。知识点:燃烧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25℃的氧中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和爆炸力均与物质的燃烧热有关。从一般的物性数据手册中查阅。8321第四节爆炸及其特性一、爆炸概述

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在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释放,变为对爆炸物质本身、爆炸产物及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物质爆炸时,大量能量极短的时间在有限体积内突然释放并聚积,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变并引起随后的复杂运动。84第四节爆炸及其特性一、爆炸概述22爆炸常伴随发热、发光、高压、真空、电离等现象,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爆炸的破坏作用与爆炸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爆炸的威力是巨大的。在遍及爆炸起作用的整个区域内,有一种令物体震荡、使之松散的力量。爆炸发生时,爆炸力的冲击波最初使气压上升,随后气压下降使空气振动产生局部真空,呈现出所谓的吸收作用。由于爆炸的冲击波呈升降交替的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从而造成附近建筑物的展荡破坏。85爆炸常伴随发热、发光、高压、真空、电离等现象,并且具有很化工装置、机械设备、容器等爆炸后,变成碎片飞散出去会在相当大的范同内造成危害。化工生产中属于爆炸碎片造成的伤亡占很大比例。爆炸碎片的飞散距离一般可达100-500m。爆炸气体扩散通常在爆炸的瞬间完成,对一般可燃物质不致造成火灾,而且爆炸冲击波有时能起灭火作用。但是爆炸的余热或余火,会点燃从破损设备中不断流出的可燃液体蒸气而造成火灾。爆炸在化学工业中一般是以突发或偶发事件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往往伴随火灾发生。爆炸所形成的危害性严重,损失也较大。

86化工装置、机械设备、容器等爆炸后,变成碎片飞散出去会在相二、爆炸分类1.按爆炸性质分类(1)物理爆炸:指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急剧变化而引起的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过压等引起的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物理爆炸后均不发生变化。(2)化学爆炸:指物质发生急剧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87二、爆炸分类1.按爆炸性质分类252.按爆炸速度分类

(1)轻爆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零点几米至数米之间的爆炸过程;(2)爆炸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十米至数百米之间的爆炸过程;(3)爆轰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1千米至数千米以上的爆炸过程。882.按爆炸速度分类26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氧)组成的混合物在点火之后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同理,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当浓度低于下限时,空气过剩,空气的冷却作用阻碍火焰的蔓延。当浓度高于上限时,空气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表示方式:通常用混合物可燃气体的体积百分数,有时用单位体积中可燃物的质量表示。三、爆炸极限及其估算89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氧)组成的混合物在点火之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原始温度,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90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28原始压力,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91原始压力,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29惰性介质,惰性介质加入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图12表明惰性气体种类和加入量都会影响爆炸极限范围。92惰性介质,惰性介质加入爆炸极限范围缩小。30点火能源,点火能源加大使爆炸范围变宽。

93点火能源,点火能源加大使爆炸范围变宽。31氧含量,氧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浓度低于下限不能爆炸的原因是:空气过剩,空气的冷却作用阻碍火焰的蔓延。此时增加氧含量,爆炸下限降低幅度不大。浓度高于上限不能爆炸的原因是:空气不足,火焰不能蔓延。此时增加氧含量会使上限显著提高。94氧含量,氧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32点火方向,下部点火,爆炸下限值小,上限值大(范围最大)上部点火,爆炸下限值大,上限值小(范围最小)水平点火,介于两者之间

95点火方向,下部点火,爆炸下限值小,上限值大(范围最大)33容器直径,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临界直径的计算用散热损失和器壁效应解释此现象96容器直径,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临界直径的计算用散3、爆炸极限的估算:A、闪点法

可燃液体在闪点时的饱和蒸气分压正好对应着火的最低体积分数。利用此规律可以根据闪点计算爆炸下限,或根据爆炸上限求闪点。

973、爆炸极限的估算:35B、经验法

L下=0.55C0

L上=3.5C0

98B、经验法36C、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经验公式

*各组分气体活化能E、摩尔燃烧热Q、指前因子k等近似的混合气才能用此公式。*公式中需注意ya+yb+yc+…..=199C、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3710038D、可燃气体与惰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经验公式

101391024010341三、爆炸范围图(1)可燃气F,助燃气S,惰性气体I(2)可燃气F1、F2,助燃气S(3)可燃气F,助燃气S1、S2、104三、爆炸范围图(1)可燃气F,助燃气S,惰性气体10543四、爆炸与爆轰预混物的组成或预热条件合适,爆炸波的速度可能高达1000m/s以上,产生比普通爆炸的破坏力更大,称爆轰。爆轰现象只发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称爆轰范围,其数值介于爆炸上、下限之间。106四、爆炸与爆轰44影响因素:a.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

b.初始压力

c.管道或容器的长径比

d.点火源的强度107影响因素:a.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45五、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某些单一成分的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