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地理冲刺押题ⅰ专题04 人口、城市、交通_第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地理冲刺押题ⅰ专题04 人口、城市、交通_第2页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地理冲刺押题ⅰ专题04 人口、城市、交通_第3页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地理冲刺押题ⅰ专题04 人口、城市、交通_第4页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地理冲刺押题ⅰ专题04 人口、城市、交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地理冲刺押题系列专题04人口、城市、交通(学生版)【解读2012高考考纲】【预测2012高考考点】【高考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与人口迁移的影响1.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如农业社会是传统型。(2)根据国家类型,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都是现代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少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现代型。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1)对迁入地①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解题方法和技巧】1.人口增长模式是不同地区人口变化的不同表现,有“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人口迁移则是人口的空间变化,表现为“迁入”和“迁出”两个方面。2.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对比关系认识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是判读人口增长模式的基础;从人口迁入数量和迁出数量的对比关系看空间移动人口的多少。3.一是掌握各个增长模式的特点;二是把握相似模式的区别;三要注意各个增长模式中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的变化。【2010·江苏卷】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问题。(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高考点2】人口结构构成和我国人口问题1.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较尖;③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宽(丙图)。(3)析变化①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转变。②异常变化丁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丁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由于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由于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丁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丁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7)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3.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2)人口增长快,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相当一部分由于新增人口,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3)我国资源拥有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我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巨大。(4)人口流动多为无序流动,伴随着的种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5)普通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增加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同时,高技术的劳动力匮乏。(6)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4.我国的人口政策【2011·上海卷】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

偏高,这说明

年到

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

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953年:1982年:【高考点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及技巧【解题方法和技巧】1.城市内部功能区类型多样,其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质量。2.通过识记、比较法记忆各功能区的主要特点;结合自然地理要素的认知规律,明确风向、河流等与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3.把握各功能区特点,明确各功能区的布局原则,是正确进行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础;准确地把功能区布局与自然要素相结合,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最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11·海南卷】图10-3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读图,完成(1)~(2)题。(1)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受地形影响B.运输方便C.考虑盛行风向D.接近居住区(2)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A.高速公路B.市中心C.运河D.机场【高考点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解题方法和技巧】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人口、土地利用及生产活动由农业性质向非农业性质转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2.从纵向看某一地区的城市化表现、过程及影响;从横向比较不同国家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的差异。3.从概念入手分析城市化及其表现,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差异,是认识城市化影响的基础,结合整体性理论进行理解是一个重要的方法。【2011·江苏卷】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A.①B.②C.③D.④(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A.兴建污水处理厂B.疏浚河道C.加强道路建设D.完善排水系统【高考点5】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的。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解题方法和技巧】1.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已经降低。2.开发资源是交通运输建设的动力因素之一,交通运输的发展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能。3.广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因素,目前社会经济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已经超过自然条件成为最主要因素。【2011·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10-7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1)~(3)(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A.地形B.地质C.气候D.水文(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A.减少噪音扰民B.较少占用耕地C.缩短运营里程D.保护野生动物(3)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A.武汉—广州B.杭州—上海C.成都—上海D.兰州—北京【预测2012高考试题】图1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1—2题。1.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表1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后完成3—5题。省(直辖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甲省7.177.15乙省7.317.02丙省6.837.79丁市1.321.723.表中内容反映,甲、乙、丙三省A.已出现人口负增长B.人口流动量大C.经济发达D.人口大省4.丁市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快,人口出生率高B.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增长率高C.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D.经济发达,迁入人口数量多5.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市6.生育旺盛年龄一般是指20~34岁。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段(5岁为一个年龄段)人口数量与生育旺盛年龄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读图回答(1)~(2)题。(1)该图显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低高”模式B.“高高高”模式C.“高高低”模式D.“低低低”模式(2)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读下表,完成7~9题。表:某年四城市人口变化资料(单位:万人)城市年初人口年净迁入人口年末人口①251.9526.90②214.2125.21③250.8525.90④18-2.2115.977.该年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列的是()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8.下列关于城市④人口迁移对其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必然导致该城人口老龄化B.有利于该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C.必然加剧该城的环境污染D.可以缓解该城用地紧张的状况9.表中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下列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地区政策 B.晚婚习俗C.优美的环境 D.文化观念图甲是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地价分布概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e依次递减),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乙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A.与商品产地距离大小的影响B.与市中心距离大小的影响C.交通通达度高低的影响D.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11.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厂址的最佳位置在()A.①B.②C.③D.④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12~13题。12.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A.客货物流区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D.金融商业区13.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读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6~18题。16.影响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可能是()①河流②地形③矿产资源④交通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根据下表资料,完成19~20题。西安市南郊1996~2006年土地用途变化数据(单位:hm2)1996年2006年居住用地3271.82802.2公共设施用地1852.65610.7工业用地144.6159.6仓储用地9.814.5对外交通用地9.217.7道路广场用地891.41578.8市政设施用地9.554.1绿地129.9150.8特殊用地86.490.7水域和其他用地13069.98996合计19475.119.下列有关西安市南郊土地利用叙述正确的是()A.道路交通条件无明显改善B.公共设施用地增长幅度最大C.郊区农耕地面积减少较小D.约20%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建用地21.《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如下图)。读图完成(1)~(2)题。(1)据图推测()A.主要城市化地区多沿交通线分布B.第一级阶梯城市分布较密集C.长三角地区将持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乡村人口将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城市(2)区域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B.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量减少C.温室气体排放多,“热岛”现象加剧D.城市建设使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减慢图4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区域图,读后回答22-25题。22.城市①、②、③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③23.影响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B.地形和河流C.气候和河流D.矿产和交通24.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A.沿线河网密布B.沿线冰川广布C.沿线地势起伏大D.沿线多沙漠25.城市①和④的气候差异是A.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B.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C.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D.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铁路运输供需缺口=经济发展需要的铁路网长度(DL)-已建成的铁路网长度(SL)。据图回答26-27题。26.根据图示判断,铁路运输压力最大的阶段是A.T1B.T2C.T27.T4阶段,铁路运输供需缺口变化趋势表明A.经济发展严重衰退B.区域间贸易往来减少C.工业化程度提高D.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读下图,回答30-32题。30.为了加强甲、乙两村与城市的联系,拟建两条公路,图中八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A.②aB.③bC.④dD.①c31.图中铁路线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①穿越河流②邻近港湾③穿越城区④坡度太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32.修建铁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下列最有可能是将来城市形态的是()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据此回答33-34题。33.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34.下图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① B.②C.③ D.④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正常的人口性别比约为102100~107100。下图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读图回答35-36题。35.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生育意愿是导致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原因,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没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36.图中显示2009年中国内地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下降趋势,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步摆脱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束缚B.受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C.受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孕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日益提高D.妇女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下图示意某市居民10年前和现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空间变化。读图回答37-38题。37.与10年前相比,现在()A.离居住地越远,购物的人数比例下降得越快B.离居住地越远,购物的人数比例下降得越慢C.弱集中购物带人数的比例增加D.强集中购物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分散购物带38.该市居民购物活动空间圈层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是()①消费减量化②购物批量化③商业多中心化④郊区城市化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专家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如图所示。读图回答39-41题。39.该图反映了()A.与城市相比,农村产生径流少B.城市化水平越高,产生径流越少C.城市下水道普及率越高,产生径流越少D.城市化水平越高,对水体污染越严重40.依据该模式推断,某地区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为20%,下水道普及率为40%;2010年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若年降水量不变,则2010年产生的径流量相当于1970年的()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C.两倍 D.三倍41.图示地区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②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增多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④城市建设使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图1为我国香港人口抚养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42-43题。42.香港社会抚养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 B.死亡率持续下降C.自然增长率不断升高 D.出生率大幅下降43.图2四幅人口金字塔图中社会抚养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人口老龄化指数”是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少儿人口数(0~14岁)的相对比值。指数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读2015~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指数预测表,回答44题。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5至2030年,人口老龄化平均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乡、镇、市B.老龄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负担C.人口老龄化指数增高与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有关D.人口老龄化加快,促进了新一轮生育高峰二、非选择题4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材料二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材料三近几年来,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温州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技工,有些地区的普工、服务员、学徒工也出现较大缺口。(1)材料一中“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3)请简要分析珠三角、长三角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46.读“上海和全国人口柱状图”(资料来自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甲图“10年总人口数增加幅度”反映出上海的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47.下面图甲为“1950~2020年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图乙为“1990~2035年中国人口增长变化状况的预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中信息判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现在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