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厦门理工_第1页
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厦门理工_第2页
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厦门理工_第3页
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厦门理工_第4页
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厦门理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理工学院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实验区名称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邬群勇单位名称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申报日期2009-4-29厦门理工学院质量工程办制二○○九年四月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4.“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9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工学建立时间2007实验区负责人姓名邬群勇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3.3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副教授/副主任联系电话(手机子邮箱Qywu@传信地址厦门市集美区理工路600号邮编361024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借鉴国际上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培养模式,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紧扣复合型与应用型紧密对接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适应“海西”“数字城市”工程建设需要,通过对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后,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空间信息与处理技术专业方向,并制定了对应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大专业平台+小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在福建省高校率先并唯一设置“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该专业与“数字福建”技术支撑基地-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办学,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业根据“数字福建”工程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模式、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面向信息化主战场,突出空间信息技术基础,强化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师资队伍建设,突出能力,强调学科交叉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通过外引内培等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本实验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风教授(博导)为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团结上进、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全体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9人。师资队伍分别来源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发展潜力巨大,对实验区建设具有良好的支撑。3、面向工程应用前沿,以科研促进教学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积极鼓励教师面向工程应用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形成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所有教师都有在研或者作为研究骨干具有在研项目。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进教学方法,将项目研究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中。邬群勇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网络共享与服务技术、数字城市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他所主持课题的成果被广泛的应用于空间信息技术导论的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满旺博士对遥感及GIS软件开发经验较丰富,具有多年在公司从事项目的开发和程序设计工作,这些经验和成果被成功应用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学生动活泼、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深受学生的欢迎。孙风琴老师多年从事海洋遥感方面的科研工作,也较多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目前开设的《海洋知识荟萃》的教学中,潜心研究教学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教学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学能力显著提高。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社会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验教学学时数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周数,不断更新实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切实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实验区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建成了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卫星导航定位实验室等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室,为实验区建设提供了条件支撑。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区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如与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信息港、厦门精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银据地理空间信息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建立了固定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专家、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关注与肯定。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表示,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是我国空间信息领域教育培训体系又一重要力量,他期待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为国家、省市培养一大批空间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美国ESRI公司2008年GIS校园中国行活动的首站在我校集美校区举行。2008年广东嘉应学院地理信息系统系的师生60余人到我系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在全校率先实行共建和联合办学(与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该创新实验区以“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本科生”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构建“三个层次的课堂”的育人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以“游学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为重要内容的“三种经历”的本科教育改革;产学研整体共进,教与学和谐创新,形成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特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个课堂”的育人体系改革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为重点,重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注意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密切结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三个课堂”的育人体系改革。“三种经历”促成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围绕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结合本系联合办学的特点及国内外优势资源,大力推进三种经历--“游学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建设与实践,促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学、研整体共进,教与学和谐创新产学研融为一体,以产促学、以研带学、以学助研、以学助产,已经成为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上,追求“和谐与创新”,在和谐的层面,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与学的和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的和谐、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等;在创新的层面,追求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培养规格的创新等,做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社会调研,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福建省/厦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数字行业/区域/城市、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软件工程基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国内目前只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进行空间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福建省内只有我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全球有14万个单位需要空间信息技术人员,其中大多数为地方、国家和国际的政府与政务机构。由于数字福建的建设,福建省每年需要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1000人。“十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相关的公司已达20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服务和工程建设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地理信息内容服务除传统的国土资源探测与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宏观决策支持之外,还加速融入主导媒体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在通信、交通、能源以及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加速发展。车辆监控和导航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日趋成熟,导航地图已经覆盖600多个城市、31个省市,全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00亿元的规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广、高素质、综合型的创新人才,将成为全面提高我国空间信息和数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水平,提高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省级精品课程1门,《遥感地质学》,2008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基础地质学》,2006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公选课《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建设研究,广西教育厅,2001-2003《构造地质学》课程CAI课件,桂林工学院,2002-2003计算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桂林工学院,2000-2001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技术[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海洋知识荟萃,校内讲义,已用过4轮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导论,校内讲义,正在组织出版数字化填图技术及实践教学方法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6(1):11-16.,2006.1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6:35-37,2006.6加强《计算机地质学》教学,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7:67-70.,2007.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与社会科学研究专辑),23:43-45.,2003.6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1998.4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福建省/厦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数字行业/区域/城市、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软件工程基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软件应用、实验、测试等基本技能;3.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5.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方案设计根据社会发展对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系教学、科研和校企联合的特点,构建“三个层次的课堂”的育人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以“游学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为重要内容的“三种经历”的本科教育改革;产学研整体共进,教与学和谐创新,形成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特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实践、善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三个层次的课堂”的育人体系改革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为重点,重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注意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密切结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三个课堂”的育人体系改革。第一课堂(课内小课堂):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选择依据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和实训课程的比重要适当增加,以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独立实践环节占40周以上,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学分比例不低于30%。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强化计算机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校园大课堂):“校园大课堂”是将大学校园里的全部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置于“大课堂”的考量视野之中,倡导课堂与校园融为一体,突出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充分利用全校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育人”的育人模式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和层面中去。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互补的相对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即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进行系统整合,并将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竞赛、计算机、外语等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四年不断线。第三课堂(社会大课堂):深入社会实践,促进全面发展:建设完善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实习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尤其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开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种经历”促成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围绕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结合本系联合办学的特点及国内外优势资源,大力推进三种经历--“游学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建设与实践,促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游学经历:以各种形式与国内外高校进行联合,利用暑假期间进行游学或者举办夏令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科研项目经历: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本科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然本科生参与老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突出本科生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建设,将创新能力培养及加强动手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本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社会实践经历:推进“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本科生应用能力提高的关键,让每个本科生都有相应的社会实践、实习锻炼。与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深度合作,紧密联系厦门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企业,加强建设企业课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导师,形成“双导师”制度。建立同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未毕业、先就业”,形成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1、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是厦门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对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十分需求。随着“数字厦门”建设,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2、拥有一支结构较合理、学科交融、富有创新意识、适应实验区发展的师资队伍本实验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风教授(博导)为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团结上进、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全体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9人。师资队伍分别来源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发展潜力巨大,对实验区建设具有良好的支撑。所有教师都有在研或者作为研究骨干具有在研项目。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进教学方法,将项目研究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满足学生具有科研项目经历。3、培养方案合理,满足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根据社会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验教学学时数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周数,不断更新实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切实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4、有配备完善、设备先进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目前实验区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建成了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卫星导航定位实验室等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室,为实验区建设提供了条件支撑。与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信息港、厦门精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银据地理空间信息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建立了固定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4、保障体系4-1.师资队伍4-1-1.师资队伍结构本实验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风教授(博导)为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团结上进、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全体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9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教学形成良好的支撑。4-1-2.主要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许其风男1937.7硕士院士、博导卫星导航定位空间信息新技术讲座吴升男1972.1博士教授、博导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GIS开发与应用邬群勇男1973.3博士副教授、硕导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技术导论、数据结构张明华男1965.10博士副教授、硕导遥感信息工程遥感概论、遥感图像处理朱顺痣男1973.7博士副教授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GIS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肖桂荣男1972.8博士副教授、硕导通信与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移动位置服务、嵌入式GIS许增旺男1973.1博士教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翟瑞芳女1979.1博士副教授遥感信息工程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图像处理满旺男1979.11博士讲师遥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袁莹男1981.10博士讲师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Ajax编程、卫星导航定位4-1-3.主要的兼职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及岗位王钦敏男1948.12博士教授、博导数字地球学科建设指导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汪小钦女1972.3博士副教授、硕导遥感毕业设计指导福州大学涂平男1973.3硕士副教授软件工程毕业设计指导福州大学张恒江男1965.1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系统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厦门信息港副总杨槐男1962.3硕士高级工程师遥感与GIS学术讲座、毕业设计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建阳男1968.2高级工程师遥感毕业设计、讲座福建省遥感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4-1-4.师德、业务素质(教师风范、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我系历来十分重视教风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上,我系教学的总体特色以及努力方向是追求“和谐与创新”,在和谐的层面,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与学的和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的和谐、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等;在创新的层面,追求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培养规格的创新等。实验区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师互相听课”活动,树立典型,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广大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1门,《遥感地质学》,2008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基础地质学》,2006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公选课《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建设研究,广西教育厅,2001-2003《构造地质学》课程CAI课件,桂林工学院,2002-2003计算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桂林工学院,2000-2001基于OpenLayers的校园GIS系统研发,厦门理工学院,2009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城市绿地遥感信息提取研究,厦门理工学院,2009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于NASAWorldWind的三维校园研发,厦门理工学院,2009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近5年主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语义接口匹配的地理信息Web服务组合模型与算法研究,2009-201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地理信息服务智能搜索与组合优化研究,2008-2010国家863子课题,面向应急的海西多尺度空间数据综合集成与分析,2008-2009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区域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协作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2008-2009厦门理工学院,高光谱影像地物精细识别技术及在铀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2008.12厦门科技局,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城市绿地遥感信息提取研究,2008.10厦门科技局,院士科研启动经费(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融合技术,土地利用监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007总装预研,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精确快速定向技术分项1-样机研制,2007福建省教育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城市道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2007厦门科技局,面向数字城市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应用研究,2007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台湾岛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2007厦门科技局,基于空间格局分析的旅游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007厦门科技局,厦门环东海域悬浮泥沙的遥感研究,2007厦门科技局,厦门城市扩展的遥感研究,2007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应急平台和城市应急联动技术研发与示范,2006-2008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科学数据共享,2006-2008国家863计划:基于中间件技术的软件平台研究,2004-2005863计划引导项目:省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与应用,2004-2005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物流基础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2005-2006973计划前期:基于空间聚类和地理数据挖掘的热点目标识别研究,2003-2004升科技部技术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基于网络服务的GIS应用软件平台研究与开发,2005-2007教育部重点项目:城市物流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004-2005福建省重大专项专题项目:“数字区域”软件集成技术与综合应用2006-2008福建省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新一代面向服务的WebGIS研发与行业应用示范,2006-2007科技厅重点项目: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技术支撑环境的研究与建立,2005-2006省自然基金:面向网络的空间数据多级集成与服务模式研究,2005-2008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组织与应用集成研究,2004-2006“数字福建”重大项目: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改造及信息共享平台(二期),2004-2005“数字福建”项目:四大基础数据库前期,2005“数字福建”项目:福建省四大基础数据库技术标准规范建设2005“数字福建”项目: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2006,“数字福建”项目:“数字福建”数据备份中心,2004-2005“数字福建”重大项目:城市物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示范2003-2006中日国际合作子项目:基于GML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2004-2005“龙计划”国际合作项目:ENVISAT数据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技术,2004-2007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2005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福建省法人库数据交换系统,2007福建省海洋渔情信息服务中心: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信息集成服务子系统,2005福建省农业土壤肥料技术站:福建省土壤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2004福建省海洋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数据库改造及管理系统(第一期),2004.9福建省林业厅:森林资源共享数据建设,2004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林业信息服务系统,2004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数字林业公共信息交换标准(一期),2005省勘界办:勘界信息服务系统2006统计局:统计地理信息系统,2006省检验检疫局:单点登陆系统,2006省水文局:雨水情PDA查询系统,2006省环保局:电子公文办理系统,2006泉港科技局:泉港信息化5年规划及政协提案系统,2006,主编教材、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面向网络的空间数据多级集成模式研究,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6-79,基于PostgreSQL数据库的GML数据存储,测绘科学,2008,(1):194-196,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GMLDataManagementBasedonPostgreSQL,GEOINFORMATICS'2008,SunYat-senUniversity,UniversityofCincinnati,CPGIS,(EI)基于PostgreSQL数据库的GML数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6),基于WCF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21-23,Researchondigitalcitygeographicinformationcommonservicesplatform,GEOINFORMATICS'2008,SunYat-senUniversity,UniversityofCincinnati,CPGIS,(EI)AutomaticGeospatialInformationWebServiceCompositionBasedonOntologyInterfaceMatching,GEOINFORMATICS'2008SunYat-senUniversity,UniversityofCincinnati,CPGIS(EIIndex)基于WMS的空间数据服务与集成平台,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GML&SVG的开放式WebGIS设计与应用,地球信息科学,2007,9(4)DesignandImplementofWebVisualizationSystemforGMLdata,JournalofCommunicationandComputer2006.11GML数据的Web可视化设计与实现,测绘科学,2007(1)StudyonGMLandSVG-basedOpenWebGISanditsApplication,IGARSS05(EIIndex)WebGIS-basedSurface3DReconstructionofPipeline,IGARSS05(EIIndex)ChainingofWebServicesanditsApplicationinGeographicInformationIntegrationandVisualization,ICSIT2005(EIIndex)统计数据的Web表达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5基于WebGIS的管网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研究,测绘科学,2006.4DesignandImplementofWebVisualizationSystemforGMLdata,JournalofCommunicationandComputer2006.11GML模式匹配及其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1遥感影像存储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2基于位置服务的动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约束VRP求解[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06)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6,(04)LBS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及构架研究[J].测绘学院学报2006,(01)GIS的体系结构与全面社会化应用发展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5,(03)浦东新区建设局地理信息系统的高层设计[J].测绘通报,2005,(03)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支持系统[J].地球信息科学,2004,(04)基于RS、GIS的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地区断裂构造的定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31(4):418-423.基于ETM+影像的西藏南迦巴瓦地区海洋性冰川信息提取.冰川冻土,2005,27(2):226-232基于GIS、RS的西藏墨脱高等级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干旱区地理.27(3):409-413用改进的谱间关系模型提取极高山地区水体信息.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7(4):59-62.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遥感图像识别及解译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2):233-237基于GIS的唐山市及周边地区矿山环境遥感调查及动态监测.2008,中国矿业,24(2):14-16桂中晚古生代盆地控盆断裂及遥感解译分析.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27(1):1-5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64-167南峰地区断裂构造的地学遥感分析及信息提取.国土资源遥感,2006,(1):56-60西藏墨脱公路地质灾害遥感勘察.公路.2004,(5):91-96西藏墨脱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遥感勘察与解译方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法学报,2005,16(3):54-58西藏墨脱公路地质工程地质遥感勘察及GIS应用.中南公路工程,2005,30(3):43-48,85数字化填图技术及实践教学方法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6(1):11-16.,2006.1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6:35-37,2006.6加强《计算机地质学》教学,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7:67-70.,2007.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与社会科学研究专辑),23:43-45.,2003.6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1998.4Ajax技术与空间信息Web服务集成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o"多尺度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及其农业应用"多尺度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及其农业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03)\o"闽江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闽江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改造与集成[J].地球信息科学,2004,(04)FUSIONOFMULTISPECTRALANDPANCHROMATICSATELLITEIMAGESBASEDONIHSANDCURVELETTRANSFORMATIONS(EI收录,检索号:082511328568;ISTP收录,IDS号:BHL14)STUDYONTHEMETHODOFX3DBASED3DVISUALIZATIONOFCOALBED.Proceedingsofthe2007'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cePress,April16~19,2007,JiaoZuo,Henan,China.PartB,Page2041~2043.(ISTP收录,IDS:BGM26).基于曲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8,24(6-3):228-229.(中文核心、EI数据源).RSS技术在地图服务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第8期基于权属对象的数字房产研究,测绘科学,2008年第3期一种从空间数据库提取地理本体的方法,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第6期AnopensharingandinteroperatingplatformforspatialinformationbasedonGISwebservices.2007InternationaConferenceonWirelessCommunications,NetworkingandMobileComputing,WiCOM2007:5938-5941(EI)AFlexibleIntegrationFrameworkforSemanticGeospatialWebApplication.GeoInfomatic20084-2.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专业图书资料,含网络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等)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具有良好的教师与实验室教学设备,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系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资产原值400多万元,拥有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卫星导航定位实验室等,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国内外流行的软件、相应的硬件,可以满足实验区建设需要。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为使教材更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材建设上我们十分重视教材的选用和规划教材的编写。严格教材选用与征订管理,基本遵循以下原则:①尽量选用国家规划统编教材;②教材应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③教材必须能反映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实验区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全部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重点教材”,专业课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或公认高水平的教材。无法满足应用性的教材拟才有自编教材。专业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60万册,电子图书13万册,年订购报刊1200余种藏书225万册,拥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资源,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长期订阅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领域国内外权威刊物。如:武汉大学(信息科学版)、地理科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国土资源遥感、遥感信息、测绘学报、测绘通报、地理研究、地理信息世界、自然资源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形成了由1个校内实习基地、3个实验室,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群。4-3.管理与运行规范教学秩序,完善教学制度按照本科教学的管理规范,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1)逐步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2)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和健全教学评价督导体系;(3)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并控制教学过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各层次、每环节都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为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管理和有效监控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制定有效的实践训练措施,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1)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40周左右;(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安排较多的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从科研和生产实际中选择毕业设计课题;(3)将学生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4)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制订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安排指导老师对开放性实验室中组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