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高中历史《江南制造总局》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阐述并提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日益颓败的晚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均以失败而宣告结束。面对屡战屡败的情况,统治阶级内部的官员也见识到西方的船坚利炮,于是他们掀起了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那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呢?学生回答: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走进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去深入了解一下。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施情况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图片《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并阐述: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教师提问: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主要是生产什么呢?发展的怎么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江南制造总局经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两千多人,能够制造大小战船、枪炮、弹药等等。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就是当时晚清政府的重要军工厂。(二)特点教师设疑:作为极其重要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军工厂,厂里生产出来的这些军事武器装备用于哪里呢?可否用于市场交易?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产品一般由政府直接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其实这只是江南制造总局这一企业的其中一个特点,它在经营管理上也很有特点,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江南制造总局完全由政府投资,权利也由官员掌握,实际上是封建的官办性质企业。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浓厚的衙门习气,同时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教师适时补充:局内人员还存在贪污腐败的现象,采购时大吃回扣。导致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加之,所使用的大机器皆是从外国人手中购买,核心技术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因此还有很强的依赖性。(三)作用教师展示材料并安排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虽然问问重重,但是也产生了一些促进作用。具体有哪些呢?小组代表甲回答:江南制造总局引进西方大机器进行生产,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同时它作为军工厂,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发展,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小组代表乙回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江南制造总局另设有翻译馆或学堂,介绍西方知识,这就对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归纳:由此我们总结出像江南制造总局这种洋务企业,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洋务企业的资料,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出洋务运动的其他措施。【参考答案】(1)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军事: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4)教育: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2.作为历史老师,要如何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考答案】我觉得可以在课前搜集历史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从而拉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纪录片等,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也可以适时安排课堂思考与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阐述:纵观世界政党史,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来讲,简直令人震惊。这个拥有近二千万党员、独掌政权74年的的大党,犹如被拆除了地基的大厦轰然倒塌,迅速土崩瓦解,苏联也突然解体,政权交替之“顺利”出乎人的意料,出现“亡党亡国”的惨剧。教师设疑过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共突然垮台呢?苏联为什么会突然解体?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戈尔巴乔夫改革过渡:要想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还得从经济情况、政治形势等各方面来分析。首先看一下经济方面。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1928-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数据图》,提问:当时的苏联,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读图回答:七十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阐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其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当时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所以长期与美国争霸;斯大林模式下,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经济结构比重严重失调。教师展示材料并追问:面对社会的矛盾丛生,苏联的领导人是怎么做的?学生结合教材及材料回答,教师总结: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因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教师提问:最后改革的结果如何?学生交流后回答: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权,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导致了苏联局势动荡。(二)东欧剧变教师讲述: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的影响下,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和经济困难,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争先恐后地向西方靠拢。史称“东欧剧变”。(三)苏联解体1.过程过渡: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误区,以及面临东欧剧变的局势,苏联也濒临瓦解。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苏联解体二十年》,并提问:苏联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学生归纳出: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同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教师补充: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引发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提问:最终苏联解体,其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教师点拨:其实戈尔巴乔夫改革及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最终解体的诱因,其根本原因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影响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苏联解体后,会对整个世界格局有何影响?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欧盟地位在提高,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课下思考苏联解体的解体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何启示?【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1.苏联解体给中国建设能带来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政治方面,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2)经济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3)对外方面,坚定改革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范和平演变。(4)对内方面,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决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避免民族矛盾。2.你为什么要这样布置作业?【参考答案】因为布置了好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趣味性,这样才能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其次,作业也需要多样性,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程度不同,致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戈尔巴乔夫的图片,提问: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学生回答: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教师引导:戈尔巴乔夫在当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那改革内容是什么呢?改革有没有成效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利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教师展示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的相关史料,提问:80年代中期,苏联的社会状况如何?学生回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教师过渡:在这样的局面之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随即开始了改革。(二)措施教师提问:那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是从哪个方面开始的?为什么?学生回答: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教师引导:那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教师展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视频,提问:改革具体的措施有哪些呢?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回答: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尔巴乔夫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教师追问:这些经济改革措施是否有效呢?是否解决了苏联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局势呢?学生回答:并没有,因为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再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教师总计引导: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教师展示相关史料,提问:政治方面是怎样改革的呢?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教师追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改革要考虑国情,需要脚踏实地,改革要有目标,要循序渐进。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苏联改革的纪录片,加深印象。【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除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在之前还进行了两次改革,你来说说具体怎么改的?【参考答案】(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上: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在工业上: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在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2)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企业管理上: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说说怎样的课堂导入才是好的导入?【参考答案】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导入必须简洁、紧凑。【1月9日下午】高中历史《蔚蓝色的希腊》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大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词来形容一些地区,比如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些词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五千年的东方华夏文明,在遥远的西方爱琴海地区又有着怎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呢?它又对当时古希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地理位置教师展示《古希腊地图》,提出问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学生看图并结合教材,回答: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教师继续引导:希腊是一个国家吗?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不是,从图中看希腊是一个地域范围概念,被群岛海域所包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我们现在说的主权国家希腊并不等同。(二)环境及影响教师继续展示《古希腊地图》,提问:古希腊的地形是怎样的?这对希腊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回答:希腊半岛山脉丘陵纵横交错,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这使得希腊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农业发展。教师引导: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传统农业的大门被关上了,经济的另一扇窗户却打开了。上帝是如何造就这扇特殊的"窗户"的?学生结合地图,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浩瀚的海域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继续提问:面对这样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古希腊人是如何进行发展的?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古希腊人利用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的地中海气候,大力种植葡萄和橄榄,并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物品以换回粮食,解决了农业不发达的问题。另外,希腊人利用优越的航海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解决了人口不断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大河文明的特点,思考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狭小且相对隔绝的平原,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2.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助于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观念形成,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3.殖民与航海贸易活动,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教师提问:你对地理环境和文明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类型。但是人也总是在不断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依靠自然的基础上,人可以一定程度地摆脱自然制约。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古希腊民主政治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具有哪些特点呢?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从经济基础、政体和历史发展趋势三个角度简要对比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参考答案】经济基础:城邦是商业,诸侯国是农业。政体:城邦是民主制,诸侯国是君主制。历史发展趋势:城邦长期独立自治,诸侯国逐渐发展为统一的大帝国。2.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参考答案】课外阅读:阅读材料包括历史通俗读物,各类通史、专史、断代史、史学研究论文等。历史报告会: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举行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拓宽、深化学生的知识。参观:组织学生参观与历史有关的场所,借助实物、实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调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制作: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历史教具。例如历史地图、年表、历史教学幻灯片等。高中历史《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说到西方的先哲,我们知道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到我们中国的先哲,你最先想到的是谁呢?学生回答:老子、孔子等。教师引导:其中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那么孔子对中国和世界又有哪些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中国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除《乐》毁于秦火没能流传下来,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结合史料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这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大一统。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所有君主,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加封孔子各种谥号,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教师补充: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时代的洗礼,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教师追问:孔子的政治生涯虽昙花一现,但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却得以永传,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学生交流,回答: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二)世界教师提问: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史料,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四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土;对世界,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三)当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或思想是受孔子影响的?学生交流成果后,教师总结:政治方面,我国现阶段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德规范方面,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教育方面,"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思与学相结合"等教育思想也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补充:这些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2.作业: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孔子时代的"儒"与商周时期的"儒"在含义上有什么变化?【参考答案】"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中学历史教学难点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1.理论性难点,如西欧封建制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等。2.史料性难点,如古埃及建筑金字塔之谜等。3.历史发展进程的难点,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等。4.事件行进过程的难点,如法国维护共和制的斗争等。高中历史《浪漫主义文学》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朗诵片段: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教师引导设问:这首诗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西风颂》。在诗中提到的"冬天""春天"分别有什么含义呢?其实"冬天"象征着反动势力,寓意着革命道路的曲折;"春天"象征着新的生命力量,意味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除了雪莱外,还有哪些浪漫主义诗人呢?他们又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什么理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浪漫主义文学》。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并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浪漫主义文学?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学生回顾旧知概括: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社会动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革命后确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没实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平等,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教师补充: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它宣扬人的情感,反对封建专制,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表达了不满。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二)特点教师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什么特点?教师安排小组发言人选择相关文学作品并结合搜集的资料,开展文学交流会。学生上台分享心得体会:1.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用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还有作品《致云雀》,通过描绘一只美丽动人、活泼可爱的云雀,表达心里的美好。除了雪莱之外,英国还有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巨匠——拜伦,他在著作《唐璜》刻画了一位贵族青年,通过他的遭遇及爱情遭遇抨击了各国封建势力,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狡诈。2.在法国文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句话特别深刻,即"美在丑的旁边,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依"。这充分揭露了宗教的虚伪。除此之外,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达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3.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描写了当时德国的社会现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他写道"愿这地上有足够的面包产生。玫瑰花呀,常春树呀,美呀,乐呀,甜豌豆呀。"这折射出他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教师总结:上述这些作品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无一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对理性的不满和失望。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共同总结,谈谈感想。2.作业:请学生课下阅读相关文学著作,写一段读后感,下节课交流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列举出近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参考答案】浪漫主义文学:雨果《巴黎圣母院》、雪莱《西风颂》。现实主义文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现代主义文学: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2.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参考答案】1.结合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状况,分析和理解浪漫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知道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之下发生的。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学的魅力,体会文学家们对美好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赞颂,丰富精神世界。【1月10日上午】高中历史《两党制》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美国国会暴乱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这样的暴乱?学生结合最近的新闻时事回答:因为美国大选中拜登当选,特朗普的支持者为表达不满情绪,进入国会引发暴动。教师过渡:乔·拜登和特朗普分别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这次国会暴乱也是美国的两大政党在政治上博弈与对抗的具体表现。那么美国的两党制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产生过渡: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以后又再次当选,连任一届。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美国政治发展变迁的纪录片并提问:那两党制是怎样出现的呢?学生观看纪录片回答后教师总结: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教师补充: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继续提问:那美国的两党指的是什么党?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党制在联邦成立之初就已经萌芽。经过演变,民主党于1828年正式成立,共和党于1854年成立。(二)发展过渡: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教师请学生结合美国初期的国内情况思考:两党在成立之初分别代表着什么阶层的利益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教师补充: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得到不同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支持。教师出示盖洛普2000年3月至7月间对1万多名18岁以上的美国人所作的民意测验,请学生思考:现在的美国两党,在支持者上又有怎样的变化?这体现了怎样的特点?请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进行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民主党得到多数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阶层以及老年人的支持,而共和党则更多地得到男人、白人、高收入阶层以及年轻人的支持。这表明两党的支持者不仅会受到不同阶层的影响,性别、种族、年龄等差别也是影响支持率的重要因素。(三)影响及实质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政党的对垒和冲突是否意味着二者在利益上有着本质区别?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总统选举、参众两院议员选举等都会受到两党的操控。而两党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而两党不论如何竞争,在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在本质上阶级属性都是一样的。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两党虽然在本质上的阶级属性一样,但仍旧会在政治的具体理念和施政措施中出现不同,而这些政治博弈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请学生课下搜集美国两党制政治博弈对美国的具体影响的表现,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试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参考答案】美洲人民通过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美国。建国之后由于国内实行邦联体制,中央软弱无力,1787年华盛顿等人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等原则和内容,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南北战争中废除了黑奴制,维护了国内稳定和统一,使得黑人也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19世纪中期两党制形成并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总统制之外的又一大政治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板书的设计要注意哪些事项?【参考答案】(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将教材的重点和疑难点列入板书,列为大小标题或者用重点符号加以突出;次要的、非重点的内容尽可能不写或少写。(2)构成条理分明、清晰的历史线索要按照史实发生的先后,或史实发生的因果关系设计板书提纲,构成逻辑性强、系统化的教学线索,使板书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3)言简意赅、详略得当、讲求实用要选择概括性强、简练准确的词语,反映历史的基本线索,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同时还须掌握详略的分寸,避免过详或过略,使板书既成为教师的“讲授提纲”,也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点”。(4)规范、美观,体现艺术性板书的文字,要准确、规范,既工整,又流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一致。板书要避免出现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标点符号不统一、错别字等。高中历史《东欧和平演变》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马丁·雅克在《卫报》中的一句话:“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教师过渡:1989年之所以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其实是与当时东欧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欧和平演变。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和平演变”的含义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什么叫“和平演变”政策?这一政策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教师补充:“和平演变”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二)表现教师出示德国民众拆毁柏林墙的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本思考: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东欧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同年,民主德国大量公民外逃,政局出现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教师追问:这些东欧国家的剧变,实质上体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变化其实在根本上都是社会性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东欧国家从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三)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启示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为什么当时东欧国家会出现这样的大规模动荡?这给我们哪些启示?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原因: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对在经济上的改革短时间没有取得成效,又因为政治上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化”,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因为自顾不暇,苏联面对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放任政策,这成为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而东欧国家本身的经济困难,更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启示:东欧剧变,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也并不能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就优于社会主义制度。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但也有很多国家在发生剧变之后,国民收入出现了断崖式下降,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更好的评价和理解东欧剧变?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进行交流探讨。【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试说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实质和二者区别。【参考答案】实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区别:(1)原因不同:①苏联: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②东欧剧变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苏联改革陷入困境,无暇顾及东欧。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含义不同:①苏联解体: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的事件。②东欧剧变:指的是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2.教学过程中选取和运用史料要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2)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3)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给学生创设很好的史料情境。(4)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史料。(5)选择的史料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6)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关键词:天府之国、大熊猫养殖基地、都江堰。请学生思考这描述的是中国的哪一处地点。学生结合所学和关键词可分析得出是四川的成都。教师介绍:提到天府之国,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四川的成都。正是因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成都才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是在什么时候修筑的,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呢?它们对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表现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纪录片,请学生观看并归纳:中古古代的各个朝代,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建筑成就?学生观看影片回答后教师总结: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唐至明清,各个朝代都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仅洪武二十八年(1395)冬季地方官员奏报修建塘堰就多达40987处。教师出示“井渠”的相关史料,请学生担任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井渠”的发展和具体灌溉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井渠”是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在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这种井渠经丝绸之路传往西域,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二)原因过渡: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着如此成就?哪些因素推动了它的发展?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史料和课本用5分钟时间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灌溉对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不管是人们还是政府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与建设,人民自发的建设和政府的支持与奖励等都推动了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补充: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自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就开始,各个朝代的人民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其他朝代对于治理黄河的重要人物和突出事迹的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重视水利本质是重视什么?【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农业历来非常重要。而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注意农业生产中的精工细作,也就是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水利方面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根本就无力对抗诸如水旱之类的自然灾害,所以为保证农业生产,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修建水利工程。所以,重视水利本质上就是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2.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参考答案】(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1月10日下午】高中历史《中共八大》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学生回答:1954年宪法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教师过渡: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该如何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呢?顺势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过渡: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为了克服困难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共八大。教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和相关史料思考:中共八大于何时召开?其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二)内容教师播放《中共八大》纪录片节选请学生观看并结合预习进行角色扮演:请你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为大家报道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会议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三)意义过渡:八大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是八大确立的路线并没有坚持下来。教师展示史料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讨论,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良好开端?为什么八大确立的路线没有坚持下来?小组代表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部分人要求进行“大跃进”式的冒进生产,八大的正确路线没能坚持下来。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了解八大二次会议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两次会议说一说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没有坚持下来还有哪些原因?【参考答案】八大会议上虽然提出了主要矛盾,但是党中央没有能把握住主要矛盾,未能跳出阶级斗争的圈子。同时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来得太快,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又如此的迅猛,使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性、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认识不足,因而当遇到问题时,过多地借鉴了革命时期的经验,正是这些问题一直没解决好,导致八大路线没能得到坚持。2.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那哪些?【参考答案】组织历史课外兴趣小组;阅读课外历史书籍;观看历史题材电影、戏剧和电视录像;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历史遗迹、遗址;开展调查访问;收集历史文物;编辑历史板报或历史小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举办历史文艺晚会;制作历史教具;举办历史报告会;开展历史专题研究。高中历史《德国的统一》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奔驰宝马车标图片并询问学生对它们的了解。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奔驰和宝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正如大家所说,它们是德国高品质、高性能、高级别汽车的代名词。德国的工业机械制造非常发达,这是由于19世纪德国完成统一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结果。德国是怎么完成统一的呢?顺势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统一的背景过渡:在18、19世纪,欧美各国都在进行着资本主义革命,作为传统的欧洲国家,德意志也不例外,但是德意志却面临一个难题。教师出示相关史料,提问:德国当时面临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没有统一的市场和关税,不利于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没有主权,国家需要统一。教师总结:德意志四分五裂状态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渡:德意志有两个强大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19世纪中期,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普鲁士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强烈要求统一。(二)统一的过程教师提问:面对四分五裂的德国,统一大任又会落到谁身上呢?学生齐答: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进行角色扮演俾斯曼和普鲁士官员,提问:俾斯麦能不能为大家介绍你的统一政策?其他同学可随机扮演普鲁士官员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从维也纳条约以来,德国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也就是武力和战争。教师播放《世界历史》关于王朝战争的纪录片节选片段,引导提问: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家能不能结合纪录片以表格形式总结三次王朝战争的时间、战争双方、结果呢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教师总结:1864年,普奥联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夺取了原隶属于丹麦王国的两个德意志邦;1866年,俾斯麦策动了普奥战争。普鲁士军队凭借先进的武器和高明的军事指挥,在萨多瓦战役中轻易地击败奥地利。普鲁士吞并了德意志大多数邦国;1870年,俾斯麦策动了普法战争,击败法国,迫使南德意志的小邦国臣服于普鲁士。教师出示《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的图片并总结: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完成了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成立了!教师展示史料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八分钟讨论,思考: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能在欧洲扩展?小组代表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