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生物学课件_第1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课件_第2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课件_第3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课件_第4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栖动物(Amphibian)脊椎动物学321两栖动物的定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矛盾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主要内容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4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陆两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吗?两栖动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无尾类有尾类蚓螈类◆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1.水、陆环境之间有哪些主要差异?2.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哪些主要矛盾?如何解决?3.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有哪些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1.湿度差异巨大2.空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3.空气中O2含量比水中充足

4.陆地上温度变化剧烈5.陆地环境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二.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2)呼吸空气中的氧:(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调节:(6)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4)在陆地上繁殖:

鳃呼吸——肺呼吸体表裸露——角质化变温——恒温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初步适应1.出现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全的双循环。3.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4.发展了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不完善性主要特征不完善性1.具五趾型附肢支持力弱,位体侧2.成体为肺呼吸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3.皮肤初步角质化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幼体单循环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水中繁殖6.神经感官:具中耳,大脑半球分开教材:2800种两栖动物现在已知有多少种?有没有可以在海水中生存的两栖动物?海蛙分布于中国广西及海南岛、台湾、澳门,国外见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印尼、菲律宾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Ranacancrivora中文名:海蛙俗名:食蟹蛙今年9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动物专家组和“保护国际”组织(CI)领导实施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两栖动物全球大搜索行动。由于淡水栖息地丧失及致命的壶菌感染,导致世界上两栖动物种类数量不断下降,据保护国际组织介绍,近30%已知两栖动物种类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地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使大鲵的栖息地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人对大鲵的大量非法捕杀,加上大鲵的自然繁殖率低等原因,使野生大鲵资源锐减,以致濒临灭绝。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成体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两心房一心室(幼体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4.成体用肺呼吸,幼体用鳃呼吸,少数种类终生保留鳃;5.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是嗅觉的功能。脑神经10对;6.具有五指型附肢,后肢的带骨与荐椎相连;7.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8.卵生,卵小,卵黄少,没有硬的外壳。多数体外受精,个体发育须经变态。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睑。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类、蟾蜍等无)四肢:后肢>前肢特点:表皮具角质化,开始有蜕皮现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富于多细胞腺体和真皮加厚。三、骨骼肩带后肢腰带前肢1、中轴骨骼①脊柱:分化为颈椎(1)、躯椎(7)、荐椎(1)和尾杆骨(1);A.颈椎一枚呈环状,称寰椎;B.躯椎7枚其结构为:a.椎体: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

;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可称为参差型椎体。蟾蜍的躯椎每一椎体都是前凹型。两栖类椎体类型的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低等有尾两栖类的椎体仍是双凹型,类似鱼类的椎体;无尾类中也有后凹型者(盘舌蟾科)。参差型(黑斑蛙)椎体类型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③头骨:

a.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b.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c.颌弓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前颌骨,颌骨和犁骨常有齿.d.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e.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耳耳2.附肢骨骼肩带:不与头骨相连。包括上肩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前肢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腕骨6,掌骨5和指骨4组腰带:与荐椎相连。骼(qia)骨,坐骨和耻骨后肢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跗骨5,蹠骨5,趾骨5组.蛙的骨骼前后附肢骨四、肌肉系统1.原始分节现象不明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均愈合并经过移位,形成身体上一块块的肌肉2.躯干肌可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3.附肢上发展了强大而复杂的肌肉,后肢的肌肉尤为发达4.附肢肌肉除去外生肌(起于躯干,止于附肢骨骼)以外,还发展了内生肌(肌肉的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使得附肢各部可以彼此作相对应的局部运动。5.鳃肌退化,咬肌发达五、消化系统1.消化道

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通体外;消化腺

包括:肝脏和胰脏口咽腔:结构较复杂,具牙齿,舌,唾液腺,青蛙上下颌有齿(多出性同型齿),口腔里有一对内鼻孔,一对耳咽管孔,有1个喉门和1个食道的开口。唾液腺无消化酶,仅湿润食物。部分种类的雄蛙在口咽腔靠近两口角处有一对声囊,为发声的共鸣器。眼球和口腔之间没有骨片相隔,有助推动食物下咽。蛙的消化系统蛙类的捕食及食物发达的舌能迅速伸出掠捕食物,口腔腺能湿润食物六、呼吸系统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2.陆生种类的成体以肺呼吸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4.咽式呼吸A.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B.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C.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空气进入口腔空气压入肺内气体交换空气被压出体外七、循环系统蛙的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显著特点:1.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统,淋巴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这种循环称大循环。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组成:静脉窦、心房(2)、心室(1)无尾类还有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传统观点:具有分流作用最新研究:混合血与分流无关动脉系统演化:1、2、5对动脉弓退化第3对动脉弓——颈总动脉第4对动脉弓——体动脉弓第6对动脉弓——肺皮动脉淋巴系统:辅助循环。脾脏为最大淋巴器官八、泌尿生殖1.排泄系统

1对肾(中肾),尿液经输尿管入泄殖腔,其腹面有膀胱。尿液经泄殖腔倒流入膀胱,膀胱除储存作用外还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2.生殖系统(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九、神经系统

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十、感官眼:A.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有脉络膜和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助水晶体牵引肌的调节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A.首次出现了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卵圆窗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功能,这样,两栖类的内耳除了平衡觉外还有听觉功能。

C.还没有外耳,鼓膜裸露在外面。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321两栖动物的定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小结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4课后思考五趾形附肢的出现使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巨大飞跃,请比较鱼鳍和五趾形附肢的结构,分析五趾形附肢出现的意义?(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五趾型附肢鳍型附肢鱼类的偶鳍结构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