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考点复习训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考点复习训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考点复习训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考点复习训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考点复习训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专题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1、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A.蔑视权威和教条 B.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C.捍卫道学家尊严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2、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 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3、两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4、朱熹认为,饥饿的时候想要填饱肚子,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这些欲求是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符合道德原则,是可以归为“天理”的;但是如果饮食不是为了果腹;而是追求对美味的享受,这些超出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为享乐的物质欲求,便是“人欲”。据此可知,朱熹认为()A.“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 B.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C.“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 D.“人欲”是“存天理”关键5、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6、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据此可知,朱熹意在说明()A.体悟天理须得躬身实践 B.读书必须讲求循序渐进C.儒学道统发展影响深远 D.理学以道德教育为目的7、朱熹所作的《家礼》,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构成,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据此可知,《家礼》的传播()A.成为了理学通俗化标志 B.确立了儒家的责任意识C.提升了士大夫道德修养 D.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8、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9、朱熹指出,要把对封建道德义理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如果只读书明理,不践其实,不但非真知,而且会造成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危害。在此,朱熹()A.主张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B.推进了儒学传统伦理观的思辨化C.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 D.系统阐释了格物致知的认识体系10、朱熹晚年编著的《四书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常识”。这反映了()A.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C.朱熹理学强化了等级与秩序 D.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11、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觉……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12、朱熹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体察自己的道德,在处世态度方面,则强调中庸原则,认为做到中庸就能“和”。朱熹的这一思想旨在()A.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宣扬儒家中庸思想 D.树立理学统治地位13、近代学人梁启超认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并不喜欢谈论什么“性与天道”,而只是从日用行为极平实处培养人的理想性格,但后来儒学受到道、佛两派的挑战,儒士便“总觉得把孔子门学说找补些玄学的佐料才能满足”,于是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迭起,到晚明,更有颜习斋“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之说。梁启超意在说明宋明理学()A.渐趋思辨化与哲理化 B.日益空疏脱离社会实际C.已经成为正统思想 D.深受佛道思想影响14、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A.倡导格物致知 B.提出知行合一 C.奠定心学基础 D.主张经世致用15、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A.倡导格物致知 B.提出知行合一 C.奠定心学基础 D.主张经世致用16、“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鼓励商业发展重新树立义利观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17、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理学产生的必备前提B.先秦科技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C.朱熹强调研究外物探究天理的研究方法D.理学改变了传统儒学重人伦的理论倾向18、程颐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程颢也说:“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这表明,二程()A.极力倡导限制君主的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欲求C.认为理和欲并不完全冲突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9、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 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20、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其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2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22、朱熹深入研究古代礼制,并结合当时的习俗,为宋代社会礼仪特别是重建家族制度设计了新的规范。在倡导敬宗收族的同时,朱熹在《家礼》中对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以期社会有所遵行。朱熹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中央集权 B.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打破了宗法观念 D.推动了礼制的世俗化23、程颢、程颐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谓之“天职”。“若致些私吝心在,”,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因此要学会节制一己之私利的“人欲”这表明二程()A.主张克己复礼 B.倡导格物致知 C.重视道德修养 D.强调知行合一24、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材料反映了()A.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B.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圣人C.三纲五常已经不合时宜 D.心怀天下是每位儒者的追求25、宋代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26、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7、元初大儒许衡指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元史·许衡传》载:“听其言,虽(即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由此推知,许衡的学术活动()A.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B.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C.批判了儒家的义利观 D.消除了社会等级差别28、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儒学危机的出现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29、北宋初年,政府曾颁布“刻书之式”,将书籍印刷出版的法规以条文形式明确,不按条文出版视为“盗版”和假货。朱熹的《四书问答》被“书肆有窃刊行者”,朱熹“亟请于县官,追索其版”;罗樾刊刻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被告发,朝廷即发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这些行为()A.规范了雕版印刷业发展 B.体现出对文化传播的控制C.加快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蕴含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30、宋代在服饰制度方面远不如唐朝开放,上要以保守怀旧为上,崇尚古代的礼服。宋代服饰色彩和图案几乎以自然景色的意象构成,比如兰、牡丹、樱桃等几何纹样为主,还有具有民间风趣的图案,如仙鹤、百蝶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程朱理学的影响 D.审美水准的提升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采儒在唐代儒者疑经的基础上把打破专守义疏的新的学风推到了高潮.他们批评汉唐儒学,主张对儒家经义重新探寻和阐发,以重建儒学理论系统,在审视汉唐经注和传注的基础上,酝酿和开始了儒学思想体系的重构。由程、朱建立的理学,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并融合佛、道,从而建立起的以天理为基本概念的儒学新体系,在南宋理宗时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明代的程朱理学家在学术上毫无建树。顾炎武曾沉痛地指出:“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可谓切中明代理学之要害。——摘编自陈前进《论明代程朱理学的衰微》等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的理学并不是康熙年间理学的简单兴复,而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间虽有倭仁、吴廷栋等人的道德内省和克己慎独的主张,但以唐鉴、曾国藩、罗泽南等人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大师,主张“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既重视身心修养,又注重实践。这就是避免空疏强调“内期立身,外期辅世”。——摘编自刘少虎《近代中国儒学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发展状况并说明其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程朱理学发展背景及其意义。32、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据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阙于践履”“既致知,又须力行”,可知朱熹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故选D项。蔑视教条与权威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唤醒内心的良知真理,属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B项;捍卫道学家尊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张载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体现了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规劝君主实行仁政,蕴含了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A项正确;民本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排除B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佛教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解析:“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排除A;“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故B正确;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C;“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儒学代表人物,故排除D。故选:B。4、答案:B解析:朱熹认为,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欲求是“天理”,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欲求是“人欲”,可知,朱熹认为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也看不出“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排除AC项;材料没有强调“人欲”是“存天理”关键,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项正确。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朱熹主张通过阅读大量的儒家典籍来明白天理,是对格物致知思想的表述,A正确;B属于材料的表象,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理学维护的封建统治,并非是道德教育,D排除。故选A。7、答案:D解析:朱《家礼》中的五部分均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朱熹的做法不仅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倾向,也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家礼》不是理学通俗化的标志,A项错误;“确立”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家礼》的传播主要是针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士大夫”一词不能全面反映家礼的传播对象.C项错误。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结合材料“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使人心中装有仁义礼智,达到不为物累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A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保留心中天理,消灭人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没有强调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A1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朱熹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反映了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B项正确;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南宋以后,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朱熹将理学思想普及化、世俗化,并未反映强化等级与秩序和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1、答案:A解析:材料“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等信息明显体现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A正确;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方法论,故排除C;D是陆王心学的特点,排除。故选:A。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熹提出这一思想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AC属于朱熹的思想体现,但设问强调的是本质,排除AC项;南宋以后,理学才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B。13、答案:B1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更不可外求”可知,程颢认为寻求天道,不用向外寻找,发现自我内心即可,该言论为心学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由材料中“不可外求”可知,程颢不主张格物致知,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D项中“经世致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陈浩奠定了。新学基础。A.“只心便是天”强调了心的重要性,并未体现格物致知,排除;B.材料体现了程颢的心学倾向,并未体现知行合一,排除;C.“只心便是天”强调了心的重要性,奠定了心学的基础,正确;D.材料中并未体现经世致用,排除。故选:C。16、答案:B解析:承认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强调“循天理”才能不求利而获利,说明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材料与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朱熹主张鼓励商业发展,排除C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反映了理学改变了传统儒学重人伦的理论倾向,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理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科技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改变了传统儒学重人伦的理论倾向,并非探究天理的研究方法,排除C项。故选D项。1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可知,程颐在肯定宫室,饮食,征讨之类是人类社会必要的基本生活条件,是符合天理的,同时,也指出如果对欲望不加以适当的节制,就会出现峻宇雕墙、酒池肉林,穷兵黩武之类人欲横流的现象;程颢也说人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冬天天气冷了要穿皮袄,夏天天气热了要穿薄纱,只要不抱有非分的自私之心,这样的基本欲望就是正当的“天职”,是符合天理的。由此可见,二程并不一概反对欲,只是反对过分的欲望对于人的天理本性的遮蔽、戕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排除A项;二程反对的是人的过分的欲望,排除B项;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C。1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反映出饮茶的世俗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茶叶是否是主要农产品无关,故D项错误。20、答案:B解析: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这有利于推动儒学的更新,故选B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C项;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故排除D项。故选:B。21、答案:D解析:据“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朱熹认为“理”体现在社会中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故选D项;自然法则是“理”在自然界的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历史规律,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据“深入研究古代礼制,并结合当时的习俗,为宋代社会礼仪特别是重建家族制度设计了新的规范”“对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可知,朱熹致力于推动社会礼仪与社会民俗相结合,这有利于礼制的世俗化、平民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朱熹的学说在其生前并未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项;据“倡导敬宗收族”可知,朱熹认可宗法观念,排除C项。23、答案:C24、答案:A2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目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理学追求的是一种君子气节和自我完善,D项正确;A项中“欣赏自然”、C项中“道法自然”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压制人性的内容,排除B项。26、答案:D解析:材料“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体现出当时绍兴府已经采取稻麦复种制,这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理学的相关内容,且仅由朱熹一人的行为得不出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2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许衡作为元初理学家,将“君臣父子”与“盐米细事”相统一,促使儒家义理“合宜”而“日用常行”,扩大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故选A项;许衡侧重对儒家义理的传播,并非强调学术的实用功能,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故排除C项;儒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可知,对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