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_第1页
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_第2页
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_第3页
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_第4页
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为加强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印发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07〕89号)、《印发江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江府办〔2008〕71号)、《江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江府办〔2008〕86号)、《江门市江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江门市江海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有工作基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按照省、市、区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一案三制”的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加强。1.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全区各单位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制了各类应急预案。目前我区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区级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街道应急预案,村(社区)应急行动方案,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基本形成覆盖全区重点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2.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区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并组建了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区应急委员会下设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委员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动植物重大疫情防治领导小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防火安全委员会等7个应急指挥机构。各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各村(社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分别成立了应急领导机构或办事机构。3.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建立起全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联络和信息报送网络;连接市和各市(区)的应急视频指挥平台投入使用;三防、森林防火、公安等部门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加强和完善。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强。近年来重点加强了对抗洪抢险、消防特勤、医疗救护等应急救援装备的建设;主要水利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初步形成防洪减灾体系;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不断加强,区内共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15个,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加工储备点40个,粮食、衣物、医疗卫生救援、农业、三防等应急物资储备能力进一步充实。5.应急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区形成以公安、消防为主要力量,以森林消防、医疗救援、水利抢险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基层民兵、治安联防、物业保安、企业自救、群众组织救援队伍以及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6.应急宣传和演练工作有效推进。区宣传、建设、科技、卫生、安监、消防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宣传教育和预案演练工作,积极增强全社会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系统地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把应急管理纳入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二)薄弱环节。1.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备。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有差距,仍有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未编制预案;已编制的预案中部分未能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够强,需进一步修订和细化;专项预案之间、上下级预案之间的衔接未完善,预案演练工作亟待加强。2.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区和基层各级的应急管理体制不够成熟,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预防与处置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应急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力量薄弱,应急管理日常工作未到位。3.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一些领域的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亟需加强;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指挥协调不够及时。4.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缺乏区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力量薄弱,装备缺乏;专业培训和演练不足,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志愿者队伍建设亟待加强。5.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缺乏统筹管理;应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应急运输能力动态数据库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尚未建立。6.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应急科技整体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预警模型、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规范。7.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评估工作滞后,避难场所和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缺乏。8.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覆盖面不广。应急管理宣传动员不足,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高;广大企事业单位、公益性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三)面临的形势。今后五到十年,是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1.自然灾害方面。我区地处江门市东南部,地势呈北高南低,除北部有少量丘陵低山外,主要以沙围田为主,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热带气旋经常影响和登陆的地区。我区位于暴雨高发区,常年雨量充沛,降雨在时间上分配不均,是洪(潮)、涝多发区,主要洪涝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水及内涝;在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等方面有随机性,可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灾害连锁性。由于我区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洪涝灾害具有季节性、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成灾强度大等特点。此外,高温、寒潮、大雾、干旱、雷暴、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也对我区造成威胁。2.事故灾难方面。近年来,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流、物流、车流量的持续膨胀,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事故多发,火灾频繁,电网安全运行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城市生命线工程日趋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受气候、生态、地理位置、人流物流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原发性或输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区发生风险机会增加,不确定性增大;由于饲养密度大、饲养方式落后及疾病变异等因素影响,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存在易发、多发的可能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冲突错综复杂,劳资纠纷、征地拆迁、涉法涉诉、退伍军人信访等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相对突出;区域经济活跃,对外开放程度高,流动人口多,社会矛盾多发,社会治安和反恐怖工作任务加重。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依靠科学技术,整合存量资源,建好新增项目;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为我区争当重点发展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供保障。(二)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从我区实际出发,总体把握全区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对全区应急体系建设做出部署。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级各单位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2.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充分体现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实现从注重事件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的转变。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重点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各级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响应时效,提高预防和处置一般、较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根据我区应急工作所涉及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建设,着重解决涉及我区应急体系建设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坚持平战结合,将日常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注重实效,为我区各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应急预案的执行。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积极配合国家、省、市做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在我区的实施工作和做好我区应急体系建设的实施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各方面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公众力量,充分发挥街道、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区基本形成统一指挥、协同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到2020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2.分类目标。自然灾害类: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10%;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小于120公里;大江大河干流洪水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风暴潮灾害紧急警报提前6小时发布,海啸灾害预警报提前30分钟发布;通过实施城市地震综合减灾工程和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使区内城市和农村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地震速报在10分钟左右完成;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事故灾难类: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灾难得到有效遏制,救援能力明显提高;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1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8%;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公共卫生事件类:做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街道医疗机构、区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均达到1OO%,接报后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及时率达到100%;区、街道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95%以上。社会事件类: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群体性事件逐渐减少,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迅速有效处置金融突发事件;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情况基本能够应对。三、主要任务(一)深化应急预案建设。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切实增强预案的实战性。1.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各有关单位、街道、村(居)委会、学校、医院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明确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要做好衔接。2.通过演练提高预案的实战性,特别是涉及跨地区多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区级专项预案每年演练数要占总数的60%以上,街道、部门、村(居)、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在活动之前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配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农村(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应急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强化信息与指挥系统。1.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和新闻工作机制。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执行突发公共信息报送制度,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提高应急信息和应急响应的时效;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2.推进综合应急平台建设。以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为基础,着力建设与市互联互通的综合应急平台,重点建设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做好专业应急指挥系统的视频接入工作,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3.配合市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根据市的统一部署配合做好灾害救援、三防、农业、渔业、金融、公安、地震、安全生产、森林防火、地震灾害、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做好与上级系统的衔接工作,推进专业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进一步完善我区环保、信访、物价、能源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置功能。(四)完善监测预警系统。1.根据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和各有关单位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2.建设红外线电子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完成野生动物监测站建设工作。3.建立完善区级地质监测站,逐步建立区、街道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系统。4.加强对广播、电视、警报器、预警机、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建设。完善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体系,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5.对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易燃易爆场所等建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脆弱性分析、分级管理,实施保障措施并开展效果评价,及时排除各种隐患。(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骨干队伍应急能力,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的力量,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队伍处置能力。1.强化公安、消防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公安消防特勤力量建设,新建一批消防特勤和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实现有消防特勤中队;加强公安巡警、特警队伍建设,增强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推进公安特警队规范化建设。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1)加强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和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2)建立“以专为主,专群结合”和安全扑火机制,在重点火险地区逐步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加强扑火队伍装备配置。强化民兵森林消防队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其实际操作和配合能力。(3)组建一支多功能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补充和加强装备,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联防网络,构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体系。(4)完善区级环境污染监测机动队伍,加强环境技术评估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评估和处置能力。(5)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建设,通过举办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在我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特种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6)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重点提高应对禽流感、外来危险性生物入侵和农作物病虫害等重大动植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7)加强海洋与渔业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基本应急知识和技术培训,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提高队伍应对海啸、风暴潮、赤潮等重大海洋灾害、渔业船舶水上事故以及水生生物病害的统一指挥高度和现场救援能力。(8)加强价格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为兼职价格监测预警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和兼职结合的价格监测人员队伍,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1)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急队伍建设。(2)推进街道、学校、重点企事业单位和村(居)委会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与市实现应急管理专家库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各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加强对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救治和恢复重建等应急决策咨询工作的机制;建立定期的应急案例分析研讨机制。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团区委、区红十字会、区义工联、农村(社区)以及其他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10年达到每十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通过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和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六)提高物资保障能力。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调整储备品种和数量,科学选定储备方式,重点建立健全全区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运输及紧急配送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确保应急物资发挥最大效应。1.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能力。(1)发展改革、经贸、民政等部门负责储备重要物资及基本生活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全区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专业应急部门负责储备本部门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专业应急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2)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确保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运输能力,加强与基层、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好应急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能力。2.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1)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根据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应急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指挥权限,形成以区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街道、部门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2)依托市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区级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动态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重要物资储备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的种类、规格、数量、地点、储备(供应)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紧急配送单位等,各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项预案的物资保障需要,建立相关职能范围内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并定期对信息库进行更新补充,确保应急物资调度及时有效。(3)科学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合理安排各街道、各有关部门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建立定期检查、更新制度;建设重要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加工能力储备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储运设施,完善配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4)鼓励企业以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充分利用大型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库存,进一步整合已有的粮食、食糖、食盐等专项物资储备,同时建设必要的应急物资综合仓库,建立和健全区级物资储备系统;积极探索建立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建立大型企业常备应急物资的清单,以备紧急调剂之用。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1)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以水利部门为主,加强区级防汛物资储备仓库,扩大防汛抗旱常备物资储备量,适当增加抢险新材料、新设备。(2)加强救济救灾物资储备。以民政部门为主,建立灾害救济物资储备覆盖供应体系,建设区级救灾救济物资储备仓库,坚持“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原则,搞好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区发改部门和有关食品企业要配合做好灾区粮油和猪肉供应;区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配合做好灾区所需药品供应。(3)加强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能力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主,加快区级森林防火、扑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增加森林火灾扑救机具、扑火工具、运输车辆和森林防火运兵车辆的配置。(4)加强农林牧渔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保障。以农业部门为主,针对农牧业有害生物,加强应急防控用农药、植保机械等物资的储备;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加强区级药剂药械的储备;增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设备、交通设备、通讯设备、防护设备的配置;针对水生生物病害,加强区级防治药物的储备。(5)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物资保障。以安全监管部门为主,提高危险化学品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高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急救援与现场调查装备水平。(6)加强环境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以环保部门为主,建立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7)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以卫生部门为主,针对影响人体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规划全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成1个区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以农业部门为主,针对重大动物疫情,进一步做好动物疫病防疫用疫苗、消毒药、人员防护用品等防疫物资的采购、供应和应急储备工作;针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8)加强社会治安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以公安机关为主,重点解决公安机关应急装备储备建设瓶颈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区应急装备储备标准。(9)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区发改部门要配合市做好粮食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按照上级规定完成粮食储备任务。(10)加强能源类应急物资保障。以经贸部门为主,建立汽油、柴油、煤炭等能源类物资的调拨和应急供应体系。(11)加强地震应急物资的储备,建立地震应急物资调拨及应急配送体系;配备地震应急救援所需的专业救援工具。(七)加快紧急运输和通信保障能力建设。1.完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1)重点建立全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建立覆盖全区的各类交通工具和应急队伍的动态数据库,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能力,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2)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通达能力。2.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1)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运输能力紧急调度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2)补充完善重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设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3)推进白水带林区防火道路建设,提高林区防火道路网密度。3.加强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间通信网络,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八)增强恢复重建能力。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设,保障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和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1)加强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的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2)加强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3)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置必要的公众信息传播设备;设立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为公众提供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4)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加强社会捐助中心和社区社会捐助点建设。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1)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2)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加强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建设,开展对地震、台风、洪涝、干旱、雷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突发环境事件、核事故等的调查、鉴定、评估与灾后重建规划工作。(3)开展对中小学校、民房住宅受灾损失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的基础上,编制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3.加强城乡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1)增强城乡建筑的抗震、防火、防雷等抗灾能力;高层建筑按标准规范重点解决消防安全、幕墙安全等问题;党政机关、重要单位按要求配备备用电源;推广适用的建造和加固技术,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2)推进各类防灾紧急避险场所的勘测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各街道要按照有关规划和相关标准,加快对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的建设。(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1.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开发,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预防、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科技水平,提高我区公共科技安全水平。2.加强应急关键技术研究。(1)配合市科技、建设部门推进地震监测、预防、救援响应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城市综合防灾与保障新技术。(2)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对全区重点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储存、生产点的分布,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对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并制定出相应对策;开发公共安全危险源和灾害事故的监测探测传感与精确定位技术。(3)配合市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配合市建设完善应急实验室网络;建立健全区域性卫生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开展常见与多发传染病时空传播规律及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人群心理的干预措施的研究。(十)健全培训与演练体系。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加强应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应急处置模拟系统,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知识和处置技能;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1.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1)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依托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培训设备设施建设;加强对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2)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和法规库,为专业培训提供实例和理论。(3)依托现有培训设施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地震救援、风暴潮和洪涝救援、公安消防、危险化学品救援、反恐指挥等培训与演练基础设施。(4)利用现有的林场林地资源建立森林防火演练基地。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1)在学校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培训资源,开展对职工的应急培训、教育;广泛开展基层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以及初级救护培训工作。(2)建立媒体与应急机构联系机制,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有关媒体要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依托现有广播电视资源,逐步构建公共安全电视节目播放平台,播放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现场实况、灾难救援、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等信息。到2010年城镇居民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达到70%以上。(3)依托现有的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4)加强对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内容;各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门业务的培训。(5)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宣传培训,组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并加强培训,建立科普示范学校并实施应急演练。(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增强人民群众防患地质灾害意识。(7)开展海啸、风暴潮、赤潮、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水生生物病害防治等海洋与渔业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海洋与渔业工作人员、渔业船员、养殖人员以及其他涉渔涉海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十一)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和示范区,探索应急管理规律,优先考虑在农村,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1.建设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各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实施,开展预防和应对台风、暴雨、山洪、雷暴、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突发环境事件、动植物疫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危险化学品事故,组织研究制定相关预防和应对措施。2.推动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建设。(1)开展社区乡村应急综合性示范项目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农村综合防灾减灾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至广大农村。(2)继续完善“四个一”示范项目建设,各街道至少确定或建设1个避难场所示范项目,在人口密集社区、机关和学校至少开展1个紧急疏散示范项目;全区至少确定或建设完成1个大中型企业预防和处置工业事故、环境污染示范项目。(3)结合灾后重建、征地安置和小康村建设等项目,各街道要分别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和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等的建设。(4)结合区危险化学品专区的规划,选择1个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作为示范项目,重抓长效机制规范建设,带动区内其它工业园建设。(5)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管理示范区、示范街道建设,探索在基层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模式。(6)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村、地震安全社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7)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气象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的建设。(十二)保障应急经费。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区、街道、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1.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财政所需负担的经费,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街道,根据事发地事件情况和街道办事处的请求,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后,区财政给予适当支持。2.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好年度预算,合理安排地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落实应急资金,保障足额到位。3.区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及时拨付应急和救助经费。遇紧急情况时,要遵循“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资金审批及划拨程序,保障应急和救助资金及时到位。4.区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估。5.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四、重点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涉及我区应急体系建设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平台、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应急救援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