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心理护理|第八章|心理护理目录心理护理概述1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2患者的一般心理3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4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5目录心理护理概述1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2患者的一般心理3不同年心理护理概述第一节心理护理概述第一节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1.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患者调整心理,使之处于最佳康复状态;②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③帮助患者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④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护理;⑤协助医生促进心身疾病、人格障碍、神经症等患者的康复。1.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1.2心理护理的目标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态度和蔼可亲,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对患者的诉说应认真倾听,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及信任感,以利于患者康复。(一)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1.2心理护理的目标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1.2心理护理的目标需要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了解和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是心理护理的基本要求。当护理人员及时、恰当地了解到患者的需要并帮助其满足时,会令患者感到舒适。(二)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尽早识别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心理护理的措施开展得越早,效果越好。(三)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1.2心理护理的目标需要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了解和分析患1.2心理护理的目标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有效的心理护理,应能够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自身促进和维护健康的行为。(四)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1.2心理护理的目标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适应能1.3心理护理的原则心理护理是一个护患间的人际交往过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中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护理人员起主导作用。通过交往,可使护患双方相互了解、沟通思想、协调关系,有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交往的原则护理人员是心理护理的主导者,应充分认识到患者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必须用科学的道理、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法,启迪和教育护理对象。(二)启迪的原则1.3心理护理的原则心理护理是一个护患间的人际交往过程,患1.3心理护理的原则护理对象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征、文化或病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有千差万别,所以,在心理护理中应做到“因人因地而宜,因事因情而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其对疾病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三)针对性的原则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护理人员要帮助和指导患者尽可能进行心理的自我护理。良好的自我护理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四)自我护理的原则1.3心理护理的原则护理对象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征1.3心理护理的原则由于心理护理过程经常涉及有关患者的隐私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护理对象的隐私权,对其隐私要保密。另外,患者不愿意陈述的内容不要追问。(五)保密的原则患者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护理人员在与其交谈时要一视同仁、语气温和、诚恳而有礼貌,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切不可用轻视、嘲讽、耻笑的态度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六)尊重的原则1.3心理护理的原则由于心理护理过程经常涉及有关患者的隐私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第二节心理护理的第二节2.1心理护理评估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生理信息:包括食欲、睡眠、疾病症状、残疾缺陷等。心理信息:包括认知、情绪、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等。行为信息:包括攻击行为、退缩行为、无助行为、遵医行为,以及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习惯等。社会信息: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经济状况,以及近一年来所发生的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等。三史:包括患者的家族史、个人生活史、治疗史。(一)信息收集的内容2.1心理护理评估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2.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本人是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患者本人的陈述,或通过患者本人的绘画、手工、文章等,都可以了解到患者本人的一些信息。另外,通过患者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同室病友,以及患者的医嘱、化验单、检查单等,都可以收集到患者的信息。(二)信息收集的途径2.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本人是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患者本2.1心理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交谈、倾听、座谈、体检等手段,来收集患者的心理状态信息。在记录信息时,主观资料应尽量用患者的原话,客观资料应使用专业术语。(三)信息收集的方法2.1心理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交谈、倾听、座谈、体2.2心理护理诊断(一)信息分析心理、行为有无异常:通过信息分析,判断患者有无心理、行为异常存在,其主要通过将患者当前的心理与以往心理对比、与健康人对比,以及与同类患者相比而得出结论。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异常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心理、行为异常的趋势:即异常心理、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向严重的方向演变,还是趋于好转。心理与躯体症状有无关联。2.2心理护理诊断(一)信息分析心理、行为有无异常:通过信2.2心理护理诊断1.诊断的范围1心理需要患者有无心理需要或有什么需要,其强烈程度、满足时间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二)诊断确定2心理问题患者有无心理问题或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其严重程度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2.2心理护理诊断1.诊断的范围1心理需要患者有无心理需要2.2心理护理诊断3不良行为患者有无能够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行为及行为习惯,其影响程度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4心身疾病患者的躯体病变是否属于心身疾病,其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2.2心理护理诊断3不良行为患者有无能够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2.2心理护理诊断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的诊断要点为有无人格障碍或是什么类型的人格障碍,影响疾病康复、人际关系等的程度如何,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神经症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诊断将围绕着影响患者痛苦、康复等的症状展开。2.2心理护理诊断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的诊断要点为2.2心理护理诊断7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诊断也是围绕一些症状展开,并针对这些症状进行心理层面的护理。2.2心理护理诊断7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诊断也是围绕一些症状2.2心理护理诊断2.诊断的格式心理护理的诊断格式包括定性、定量和归因3个部分,即判断有什么心理问题(定性),其程度如何(定量),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归因)。2.2心理护理诊断2.诊断的格式心理护理的诊断格式包括定性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拟订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应首先按心理、行为问题的轻重缓急选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计划的心理护理目标。然后确定针对该问题经过心理护理将要达到的解决程度。此外,在确定目标时,还应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行性,估计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制订相应的措施。1.确定心理护理目标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拟订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般支持技术:包括耐心倾听、有效疏导、详细解释、积极帮助、给予安慰等。心理治疗技术: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其他技术:包括想象术、应激中介干预术、注意转移术、动机冲突缓解术等。除上述方法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心理氛围、增强社会支持等方法和技术也可用于心理护理。2.选择心理护理技术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般支持技术:包括耐心倾听、有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个心理护理计划虽然可以选择多种技术和方法,但只能确定一个目标;所选择的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应符合护理对象的特点;选择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时,应考虑护理对象的接受能力;选择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时,应考虑在本医院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3.制订心理护理计划的注意事项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个心理护理计划虽然可以选择多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二)实施心理护理计划心理护理的实施,是落实各种方案与护理干预措施、将心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在执行中随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二)实施心理护理计划心理护理2.4心理护理评价心理护理的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的评判和总结的过程,包括阶段评价和综合评价。阶段评价是对心理护理各阶段的评价,如对评估阶段信息收集情况的评价,对诊断阶段信息分析情况的评价,对计划阶段目标确定和技术选择的评价,对实施阶段执行情况的评价等。综合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作整体评价,如患者心理状况有何变化、达到了哪些心理护理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对于那些未达到或未解决的问题,可将其作为新的信息,放入下一次的心理护理实践中。2.4心理护理评价心理护理的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的评判和总患者的一般心理第三节患者的一般心理第三节3.1患者角色患者角色又称为患者身份,是指社会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患者角色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的,反映了社会对患者的期待。尽管人们的职业、地位、信仰、生活习惯及文化程度各异,所患疾病及病情也各不相同,但是,作为患者的角色都是相同的。(一)患者角色的概念3.1患者角色患者角色又称为患者身份,是指社会确认的患病者3.1患者角色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患者角色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享受医疗护理服务的权利、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密的权利、监督自己医护权益实现的权利等。同时,患者也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尽可能地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全面合作,遵守医院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支付医药费用,病愈后及时出院等。(二)患者的权利与义务3.1患者角色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患者角色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3.1患者角色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2.不必对疾病负责3.寻求帮助4.恢复健康的义务(三)患者角色的特征3.1患者角色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三)患者角色的特3.1患者角色(四)患者的求医与遵医行为1.患者的求医行为1主动求医行为主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感到不适时,为治疗疾病主动寻求医护帮助的行为。大多数患者的求医行为都属于主动求医行为。3.1患者角色(四)患者的求医与遵医行为1.患者的求医行为3.1患者角色2被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自身无能力寻求医护帮助,而由第三者代为求医的行为。例如,昏迷患者、婴幼儿等,一般在其亲友、家长的帮助下求医。3强制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是指公共卫生机构或患者的监护人为了维护人群或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而强制给予治疗的行为。它的实施对象一般是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传染病、精神病患者等。3.1患者角色2被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自身无能力3.1患者角色2.患者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指求医行为发生以后,患者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遵医行为分为完全遵医行为和不完全遵医行为。完全遵医行为是指产生求医行为后,患者服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安排,配合做好诊断治疗工作。不完全遵医行为是指患者不能全面地遵从医护工作人员的指导安排,甚至拒绝诊断治疗。一般来说,门诊患者、症状轻的患者、神经症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不遵医情况较多,而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患者、器质性疾病患者不遵医的情况则较少。不遵医行为多表现为怀疑检查结果或拒绝诊断,自行中断诊断治疗,不遵照医嘱规定的剂量、时间、次数服药,擅自改变治疗方案,不听劝阻坚持不良行为习惯等。3.1患者角色2.患者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指求医行为发生以3.1患者角色(五)患者角色的转换与适应1.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缺如即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患者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3.1患者角色(五)患者角色的转换与适应1.角色行为缺如角3.1患者角色2.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冲突是指人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导致的行为矛盾。患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病但不能接受患者角色,从而产生焦虑、烦恼、茫然,甚至痛苦。这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3.1患者角色2.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冲突是指人在适应患者3.1患者角色3.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强化一般常发生于由患者角色向日常角色转化时,仍然表现为患者角色,对自我能力怀疑、失望,对原来承担的角色恐惧。它表现为多疑、依赖、退缩,对恢复正常生活没有信心。3.1患者角色3.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强化一般常发生于由患3.1患者角色4.角色行为消退角色行为消退是指个体已适应了患者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其突然必须转向常态下的健康角色,承担常态角色下的义务。例如,患病的母亲因孩子突然患病住院而将其“母亲”角色上升为第一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职责,此时她自己的患者角色行为消退。3.1患者角色4.角色行为消退角色行为消退是指个体已适应了3.1患者角色5.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异常多见于患不治之症或慢性病而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患者无法承受患病的压力和挫折,感到悲观、绝望,从而导致行为异常,如表现出拒绝治疗,或者对医护人员进行攻击,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3.1患者角色5.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异常多见于患不治之症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一)认知转变疗法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的饮食、呼吸、排泄、睡眠、躯体舒适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受到妨碍或威胁,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对心理也有极大的影响。另外,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若得不到满足,患者多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或惊恐,危重患者尤为明显。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一)认知转变疗法1.生理需要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安全需要处于疾病中的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弱,加之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的威胁。所以,患者一方面担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而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另一方面,患者又会怀疑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以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而产生了不安全感。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安全需要处于疾病中的患者自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归属需要患者在患病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体贴。入院后,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纳,尽可能地帮助自己排除困难,希望获得家人和朋友更多的关心和探望。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患者康复中的重要精神力量,满足患者的归属需要,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紧张心理的重要举措。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归属需要患者在患病后的心理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尊重需要进入患者角色后,患者原有的社会角色随之丧失或减弱,原来能够满足尊重需要的途径会暂时缺乏,此时,患者被认识、被重视、被尊重的需要就变得尤为迫切。由于患者会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患病受影响,担心因患病而不被人重视和尊重,更担心由此给家人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患者此时对自尊的需要会变得更强烈和更敏感,会出现自卑、抑郁或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尊重需要进入患者角色后,患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5.获得信息的需要患者在患病后,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尤其是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如检查结果、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疾病预后等。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常会使患者在求治过程中受挫,产生焦虑、愤怒等情绪,出现角色适应不良。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5.获得信息的需要患者在患病后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二)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1.患者的认知反应感知觉异常感受性提高,指患者对外界环境中正常的声音、温度、光线,以及自身的呼吸、体位等异常敏感;感受性降低,指患者某些感觉的感受性在患病后降低,如感到食之无味;时空知觉异常,指患者出现时间或空间感知错乱,如患者感觉度日如年或感觉天旋地转等;幻觉,指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会产生幻觉,如截肢后的患者会觉得身体出现虚幻的肢体。1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二)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1.患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记忆异常由于受到疾病应激的影响,许多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而且有些疾病本身也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力。患者往往表现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不能正确地记住医嘱,甚至有些患者对刚做过的事或刚说过的话都不记得。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记忆异常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思维异常患病后,患者的思维能力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其表现为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决策时犹豫不决等。有些患者则表现为胡思乱想、不信任周围的人,周围人的正常说笑也会引起患者的错误理解。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思维异常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患者的情绪反应焦虑期待性焦虑,这是面临即将发生但又尚未确定的重大事件时产生的焦虑,常见于疾病初期或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及预后的患者;分离性焦虑,这是与熟悉的环境或亲人分离,产生分离感所伴随的情绪反应,多见于依赖性强的儿童和老年人;阉割性焦虑,这是自我完整性受到威胁或破坏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外伤或手术切除肢体或脏器的患者。1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患者的情绪反应焦虑1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引起患者恐惧的因素是疾病引起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疼痛、疾病导致的生活或工作能力受限等。此外,患者的社会经历、年龄、性别不同,恐惧的对象也不尽相同。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恐惧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愤怒愤怒是人们因追求目标愿望受阻,感受到挫折时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患者的愤怒情绪反应多见于治疗受挫时。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生病是倒霉和不公平的,加之病痛的折磨,患者烦躁易怒、自制力下降,此时遭受挫折,患者就会产生愤怒情绪。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愤怒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患者的意志行为反应治疗过程也是患者为达到康复目的而进行的意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意志行为的变化。例如,有的患者变得盲从、被动,缺少主见,甚至接受一些迷信的说法;有的患者稍遇困难便动摇和妥协,失去治疗的信心;还有些患者缺乏自制力、情感脆弱等。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患者的意志行为反应治疗过程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患者人格特征的变化疾病可以改变患者原有的反应和行为模式,甚至出现一些本不鲜明的人格特征。另外,个体患病前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病后的行为。例如,患慢性迁延性疾病、毁容、截肢等,都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基本观念发生变化,引起人格特征的改变。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患者人格特征的变化疾病可以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第四节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者的心理特征1婴儿期的患者会因母亲的或照顾者的离开感到不安而产生恐惧,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紧张和焦虑,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焦虑、孤独和食欲缺乏等。患儿表现出来的对母亲的依恋、“皮肤饥饿”等心理现象,以及与母亲分离产生的焦虑,都会对孩子心灵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人格发展。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以促进婴儿期患者感知觉、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同时,护理人员要以爱抚式的护理方式护理患儿,在打针、发药、治疗等护理活动中要注意患儿的情感需要,多亲近患儿。另外,护理人员应尽量不使患儿与母亲分离,否则,护理人员应承担起母亲角色,尽可能为患儿提供母爱,经常与患儿交谈、玩耍、搂抱等,满足患儿皮肤的需要。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员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二)幼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增长,患儿就会产生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从而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当患儿看到自己同龄的患儿死去时,可能会产生短暂的恐惧,随之出现焦虑、反抗和依赖性增强。幼儿期患者在出现分离焦虑的同时,还会出现行为退化,自己过去能做的事情不愿意做,完全依赖于家长和护理人员,而家长的有求必应,更加强化患儿的依赖心理。1.幼儿期患者的心理特征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二)幼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个体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在不影响患儿病情、休息和睡眠的情况下,应在患儿每日的生活中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减少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安。同时,护理人员应了解幼儿惯用的词汇、表达需要和特殊方式,熟悉患儿面部表情、态度、动作、语调等变化提供的信息,耐心向患儿介绍同病室的其他患儿和住院的生活安排。在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说笑、抚摸、搂抱等来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其恐惧感与不适感。2.幼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在不影响患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三)童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童年期患者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开始懂得关注自己疾病的预后,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会对疾病作各种推测。童年期患者由于对疾病和自身认识的缺乏,常常会忧虑自己是否会变残障或死亡,从而对治疗产生恐惧。另外,童年期的患者多数都会担心因生病住院,自己的学习落后于别人,害怕与老师和同学分离。1.童年期患者的心理特征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三)童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童年期患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在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简单讲解疾病知识、治疗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多给予患儿正性的鼓励。另外,在患儿的日常生活安排中,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适当地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减少患儿对可能落后于他人的担心,也可以帮助患儿出院后尽快适应学校生活。2.童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在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前,护理人员应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1.少年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少年期是青春发育的时期,此时个体对身体的变化较为敏感,在这一阶段患病,患者将显得格外紧张、恐惧和焦虑。少年期的患者容易激动和受外界影响,一旦患病,患者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等状况,容易走极端,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服药等。同时,少年期的患者自尊心强、害羞、好强、对接触异性有顾虑,有时会排斥异性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他们也会时常担心因患病而影响自己的学业,从而产生自卑和抑郁心理。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1.少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对少年患者进行生长发育及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减少其对身体变化的不安和焦虑,避免少年患者因对疾病一知半解而产生紧张和恐惧。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应尊重少年患者的意见和想法,支持和接受合理的意见,从而令其积极地配合疾病的治疗过程。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在护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二)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患者的心理特征1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逐步走向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个体面临着一系列繁重、艰苦和复杂的发展任务。青年期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对患病的震惊,否认患病,但当症状明显或确诊后又非常焦虑和不安。患者对疾病的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当疾病有好转时容易盲目乐观,不认真遵从医疗护理计划;当疾病波动、病程较长或可能留下后遗症时,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或放弃治疗等。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二)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担忧、焦虑和不满等心理,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为其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和预后等信息。护理人员应主动征询患者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满足患者对疾病探索的心理需要,减少患者对疾病影响的担忧和焦虑,同时也能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学习和应用恰当的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并指导患者学习缓解焦虑的放松技术,提高患者应对压力的能力。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1中年患者的心理特征中年人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由此,他们往往对疾病的不良后果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考虑得特别多,疾病使他们产生的内心冲突也尤其强烈。中年期也是生理功能从鼎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因此,一旦患病,中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加剧,深感衰老已经来临,担心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或不治之症。有的患者出现行为退缩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表现为依赖性增强,希望护理人员多照顾自己,情感脆弱、好发脾气。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1中年患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中年人对躯体疾病和挫折的容忍力一般比较强,应让患者参与到治疗和护理活动中。对于更年期患者,应指导其正确认识更年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消除顾虑,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和心情舒畅。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帮助患者妥善处理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后顾之忧,使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治疗和休息。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中年人对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二)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通常能比较平淡地对待病痛,对疾病的风险比中年患者有心理准备。他们希望能够尽快解除他们的病痛,渴望拥有更健康愉快的晚年。老年人一旦患病,会因害怕自己年老体弱遭家人嫌弃而拒绝就医。多数老年患者住院后有孤独感和疏离感,常常自卑自怜,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有的还会产生自杀念头。1.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二)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失落感明显,迫切需要被关注和重视,护理人员应该亲切和尊敬地称呼他们。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无论正确与否,都必须仔细听取、认真对待,对无法满足的要求应和善、耐心地解释。对老年患者的感觉下降和反应迟钝等应有耐心,多体贴、多关心。护理人员还应鼓励老年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老年患者生活的乐趣,又能锻炼身体,维持老年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利其身心健康。2.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失落感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第五节特殊患者第五节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1.起病急且严重的患者起病急且严重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持续剧烈疼痛和骤然起病,常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和紧张。患者表现为不敢翻身和移动、出冷汗、惊慌失措等。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常使病情加重,不利于治疗与康复。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1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2.突然遭遇意外事故的患者突然遭遇意外事故的患者,由于严重的急性心理创伤,疾病初期常处于“情绪休克”状态,患者常表现为惊慌、恐惧、木僵、表情淡漠,有时会出现愤怒和拒绝治疗等。3.经过抢救生还的患者经过抢救生还的危急重症患者,由于迫切渴望生存和康复,常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其家属和医护人员产生依赖,患者角色可能出现强化。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2.突然遭遇意外事故的患者突然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4.病情重、病程长、常反复的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常反复的患者,因病情反复,常常会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觉。患者常处在一方面惧怕死亡,另一方面又害怕疾病折磨的心理冲突中,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尿毒症等疾病患者。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4.病情重、病程长、常反复的患1做好心理支持与调适在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恰当的安慰和耐心的指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关心患者,并与医务人员默契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和调适工作。另外,对于患者的过激行为,如拒绝治疗、愤怒等应给予充分的理解。护理人员可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和应对方式,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能动性。(二)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1做好心理支持与调适在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恰当的2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舒适、安全、优美的治疗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如各种仪器的声音等;抢救患者时,应注意使用屏风遮挡患者。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2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舒适、安全、优美的治3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病情,特别是预后不良的,应向其家属或单位领导交代病情,切忌在患者面前讨论,同时,应交代家属或相关人员不要告知患者真实病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另外,也应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5.1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3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病情,特别是预后不良的(一)手术患者的心理特征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1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和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焦躁、失眠多梦。过度焦虑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坐立不安、出汗等心身反应。导致这种心理特征的主要原因有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顾虑,对手术效果、手术费用的担心,以及惧怕术后疼痛等。(一)手术患者的心理特征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1手术前患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2手术后患者的心理特征多数患者在得知手术顺利完成后会产生轻松和庆幸的心理,即使有躯体不适和疼痛反应,仍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说,重大手术有可能引起部分生理功能丧失、体象改变或留下后遗症等,患者会产生愤怒、自卑、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因手术后疼痛,长期卧床以致难以工作等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表现为自我评价降低、睡眠障碍、缺乏动力、自责,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2手术后患者的心理特征多数患者在得(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耐心介绍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复杂性、风险性,以及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主要过程,以增强其安全感,减少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学习行为控制技术,如深呼吸、放松疗法、转移注意力法等,增加患者自我控制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减轻患者的焦虑和身体不适。护理人员还可安排手术前的患者与手术成功的患者同住一室,通过手术成功病友的现身说法,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自信心和安全感。1.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前,护护理人员应及早告诉患者手术后伤口可能出现的疼痛,让患者对疼痛有思想准备。同时,应加强术后的康复指导,讲解有关手术后康复的知识和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患者的进步应及时给予鼓励。对于手术后出现生理功能破坏或残缺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以积极态度看待人生,迎接生活的挑战。护理人员还应主动向患者提出一些补救方法,使患者看到生活的希望,接纳现实。2.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5.2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早告诉患者手术后伤口可能出现的疼痛,让患者对疼痛5.3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疼痛不仅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血糖升高、恶心呕吐外,还经常伴发情绪改变和防卫反应。例如,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恐惧、抑郁等。急症、危重症等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以恐惧、焦虑、紧张为主要表现,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以抑郁为主。(一)疼痛患者的心理特征5.3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疼痛不仅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5.3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疼痛产生的原因很多,因而对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应采用综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在接受和理解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其适当的解释和指导,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由于分散注意力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谈话、听轻音乐、使用分心法等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二)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5.3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疼痛产生的原因很多,因而对疼痛5.4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可大致分为3个时期,初患疾病时主要为震惊;随着治疗过程的展开,患者的期待心理受到挫折,其往往会感到无助、绝望和孤独;随着病程的延长,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角色强化。慢性病的病程较长,患者会因疗效不理想而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反应,会怀疑治疗方案或医护人员的治疗水平。另外,由于许多慢性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在应对漫长疾病过程的同时,还要不时接受病友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严重的心理冲击,从而导致其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一)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5.4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可大致分为35.4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易对疾病产生顾虑和担忧,缺乏治疗信心,护理人员要通过支持性心理护理,帮助其维持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护理人员应引导慢性病患者正确认识所患疾病、发病原因,树立合理的信念,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同时,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情绪疏导,帮助慢性病患者形成或提高有效控制负性情绪的能力。另外,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适应疾病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患者,并给予情感支持。(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5.4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易对疾病产生顾虑和担忧5.5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患者突然得知自己患癌症后,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会表现出眩晕、心慌、惊恐等。当患者从剧烈的情绪震荡中冷静下来后,便开始怀疑诊断的正确性,在潜意识中使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紧张。肿瘤确诊后,患者会出现易激动、愤怒、暴躁或沮丧、悲哀、抑郁等情绪,甚至感到绝望,出现自杀倾向。当患者不得不接受患癌的事实时,就会陷入长期的抑郁和痛苦之中。(一)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5.5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患者突然得知自己患癌症后,心理受5.5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肿瘤患者不仅忍受着来自躯体的各种痛苦,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为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其无条件的情绪支持,以热情、理解、体贴的护理行为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进行适时和科学的疏导、安慰和鼓励。对于持恐惧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减少或消除引起患者恐惧的原因,降低恐惧的程度;对于抑郁患者,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使患者认识到负性情绪是可以消除的,鼓励患者表达抑郁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另外,重视患者可能发生的自杀行为,也是护理人员做好抑郁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工作。对于那些情绪低沉、抑郁、沮丧和悲观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二)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5.5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肿瘤患者不仅忍受着来自躯体的各种痛5.5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很多传染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某种传染病后,常常表现出愤怒和不平。患者憎恨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甚至迁怒于他人,个别患者可能还会产生报复心理。患者一旦需要隔离,加之周围的人因害怕被传染而疏远患者,患者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感到自卑和无助。同时,由此导致其社会交往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患者又会产生孤独感。由于某些传染病病程长且根治比较困难,患者往往会变得悲观、失望、敏感和多疑,他们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各种化验检查结果、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等都十分敏感。(一)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5.5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很多传染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某种传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苦恼和愤怒,传递对患者的尊重。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不能流露出害怕被传染或带有歧视的态度、言语或表情。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所患传染病的性质、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科学的态度认识传染病的危害性和隔离的意义。对于那些患有根治比较困难、病程长、维持治疗时间长、易留后遗症的传染病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安慰和鼓励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二)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5.5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苦恼和愤怒,传递对患者的尊重。在工作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第八章|
心理护理|第八章|心理护理目录心理护理概述1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2患者的一般心理3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4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5目录心理护理概述1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2患者的一般心理3不同年心理护理概述第一节心理护理概述第一节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1.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患者调整心理,使之处于最佳康复状态;②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③帮助患者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④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护理;⑤协助医生促进心身疾病、人格障碍、神经症等患者的康复。1.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1.2心理护理的目标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态度和蔼可亲,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对患者的诉说应认真倾听,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及信任感,以利于患者康复。(一)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1.2心理护理的目标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1.2心理护理的目标需要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了解和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是心理护理的基本要求。当护理人员及时、恰当地了解到患者的需要并帮助其满足时,会令患者感到舒适。(二)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尽早识别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心理护理的措施开展得越早,效果越好。(三)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1.2心理护理的目标需要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了解和分析患1.2心理护理的目标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有效的心理护理,应能够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自身促进和维护健康的行为。(四)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1.2心理护理的目标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适应能1.3心理护理的原则心理护理是一个护患间的人际交往过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中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护理人员起主导作用。通过交往,可使护患双方相互了解、沟通思想、协调关系,有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交往的原则护理人员是心理护理的主导者,应充分认识到患者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必须用科学的道理、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法,启迪和教育护理对象。(二)启迪的原则1.3心理护理的原则心理护理是一个护患间的人际交往过程,患1.3心理护理的原则护理对象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征、文化或病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有千差万别,所以,在心理护理中应做到“因人因地而宜,因事因情而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其对疾病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三)针对性的原则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护理人员要帮助和指导患者尽可能进行心理的自我护理。良好的自我护理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四)自我护理的原则1.3心理护理的原则护理对象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征1.3心理护理的原则由于心理护理过程经常涉及有关患者的隐私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护理对象的隐私权,对其隐私要保密。另外,患者不愿意陈述的内容不要追问。(五)保密的原则患者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护理人员在与其交谈时要一视同仁、语气温和、诚恳而有礼貌,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切不可用轻视、嘲讽、耻笑的态度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六)尊重的原则1.3心理护理的原则由于心理护理过程经常涉及有关患者的隐私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第二节心理护理的第二节2.1心理护理评估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生理信息:包括食欲、睡眠、疾病症状、残疾缺陷等。心理信息:包括认知、情绪、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等。行为信息:包括攻击行为、退缩行为、无助行为、遵医行为,以及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习惯等。社会信息: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经济状况,以及近一年来所发生的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等。三史:包括患者的家族史、个人生活史、治疗史。(一)信息收集的内容2.1心理护理评估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2.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本人是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患者本人的陈述,或通过患者本人的绘画、手工、文章等,都可以了解到患者本人的一些信息。另外,通过患者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同室病友,以及患者的医嘱、化验单、检查单等,都可以收集到患者的信息。(二)信息收集的途径2.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本人是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患者本2.1心理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交谈、倾听、座谈、体检等手段,来收集患者的心理状态信息。在记录信息时,主观资料应尽量用患者的原话,客观资料应使用专业术语。(三)信息收集的方法2.1心理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交谈、倾听、座谈、体2.2心理护理诊断(一)信息分析心理、行为有无异常:通过信息分析,判断患者有无心理、行为异常存在,其主要通过将患者当前的心理与以往心理对比、与健康人对比,以及与同类患者相比而得出结论。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异常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心理、行为异常的趋势:即异常心理、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向严重的方向演变,还是趋于好转。心理与躯体症状有无关联。2.2心理护理诊断(一)信息分析心理、行为有无异常:通过信2.2心理护理诊断1.诊断的范围1心理需要患者有无心理需要或有什么需要,其强烈程度、满足时间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二)诊断确定2心理问题患者有无心理问题或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其严重程度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2.2心理护理诊断1.诊断的范围1心理需要患者有无心理需要2.2心理护理诊断3不良行为患者有无能够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行为及行为习惯,其影响程度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4心身疾病患者的躯体病变是否属于心身疾病,其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2.2心理护理诊断3不良行为患者有无能够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2.2心理护理诊断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的诊断要点为有无人格障碍或是什么类型的人格障碍,影响疾病康复、人际关系等的程度如何,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神经症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诊断将围绕着影响患者痛苦、康复等的症状展开。2.2心理护理诊断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的诊断要点为2.2心理护理诊断7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诊断也是围绕一些症状展开,并针对这些症状进行心理层面的护理。2.2心理护理诊断7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诊断也是围绕一些症状2.2心理护理诊断2.诊断的格式心理护理的诊断格式包括定性、定量和归因3个部分,即判断有什么心理问题(定性),其程度如何(定量),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归因)。2.2心理护理诊断2.诊断的格式心理护理的诊断格式包括定性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拟订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应首先按心理、行为问题的轻重缓急选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计划的心理护理目标。然后确定针对该问题经过心理护理将要达到的解决程度。此外,在确定目标时,还应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行性,估计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制订相应的措施。1.确定心理护理目标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拟订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般支持技术:包括耐心倾听、有效疏导、详细解释、积极帮助、给予安慰等。心理治疗技术: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其他技术:包括想象术、应激中介干预术、注意转移术、动机冲突缓解术等。除上述方法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心理氛围、增强社会支持等方法和技术也可用于心理护理。2.选择心理护理技术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般支持技术:包括耐心倾听、有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个心理护理计划虽然可以选择多种技术和方法,但只能确定一个目标;所选择的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应符合护理对象的特点;选择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时,应考虑护理对象的接受能力;选择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时,应考虑在本医院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3.制订心理护理计划的注意事项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个心理护理计划虽然可以选择多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二)实施心理护理计划心理护理的实施,是落实各种方案与护理干预措施、将心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在执行中随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2.3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二)实施心理护理计划心理护理2.4心理护理评价心理护理的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的评判和总结的过程,包括阶段评价和综合评价。阶段评价是对心理护理各阶段的评价,如对评估阶段信息收集情况的评价,对诊断阶段信息分析情况的评价,对计划阶段目标确定和技术选择的评价,对实施阶段执行情况的评价等。综合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作整体评价,如患者心理状况有何变化、达到了哪些心理护理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对于那些未达到或未解决的问题,可将其作为新的信息,放入下一次的心理护理实践中。2.4心理护理评价心理护理的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的评判和总患者的一般心理第三节患者的一般心理第三节3.1患者角色患者角色又称为患者身份,是指社会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患者角色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的,反映了社会对患者的期待。尽管人们的职业、地位、信仰、生活习惯及文化程度各异,所患疾病及病情也各不相同,但是,作为患者的角色都是相同的。(一)患者角色的概念3.1患者角色患者角色又称为患者身份,是指社会确认的患病者3.1患者角色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患者角色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享受医疗护理服务的权利、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密的权利、监督自己医护权益实现的权利等。同时,患者也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尽可能地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全面合作,遵守医院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支付医药费用,病愈后及时出院等。(二)患者的权利与义务3.1患者角色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患者角色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3.1患者角色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2.不必对疾病负责3.寻求帮助4.恢复健康的义务(三)患者角色的特征3.1患者角色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三)患者角色的特3.1患者角色(四)患者的求医与遵医行为1.患者的求医行为1主动求医行为主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感到不适时,为治疗疾病主动寻求医护帮助的行为。大多数患者的求医行为都属于主动求医行为。3.1患者角色(四)患者的求医与遵医行为1.患者的求医行为3.1患者角色2被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自身无能力寻求医护帮助,而由第三者代为求医的行为。例如,昏迷患者、婴幼儿等,一般在其亲友、家长的帮助下求医。3强制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是指公共卫生机构或患者的监护人为了维护人群或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而强制给予治疗的行为。它的实施对象一般是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传染病、精神病患者等。3.1患者角色2被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自身无能力3.1患者角色2.患者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指求医行为发生以后,患者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遵医行为分为完全遵医行为和不完全遵医行为。完全遵医行为是指产生求医行为后,患者服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安排,配合做好诊断治疗工作。不完全遵医行为是指患者不能全面地遵从医护工作人员的指导安排,甚至拒绝诊断治疗。一般来说,门诊患者、症状轻的患者、神经症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不遵医情况较多,而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患者、器质性疾病患者不遵医的情况则较少。不遵医行为多表现为怀疑检查结果或拒绝诊断,自行中断诊断治疗,不遵照医嘱规定的剂量、时间、次数服药,擅自改变治疗方案,不听劝阻坚持不良行为习惯等。3.1患者角色2.患者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指求医行为发生以3.1患者角色(五)患者角色的转换与适应1.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缺如即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患者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3.1患者角色(五)患者角色的转换与适应1.角色行为缺如角3.1患者角色2.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冲突是指人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导致的行为矛盾。患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病但不能接受患者角色,从而产生焦虑、烦恼、茫然,甚至痛苦。这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3.1患者角色2.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冲突是指人在适应患者3.1患者角色3.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强化一般常发生于由患者角色向日常角色转化时,仍然表现为患者角色,对自我能力怀疑、失望,对原来承担的角色恐惧。它表现为多疑、依赖、退缩,对恢复正常生活没有信心。3.1患者角色3.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强化一般常发生于由患3.1患者角色4.角色行为消退角色行为消退是指个体已适应了患者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其突然必须转向常态下的健康角色,承担常态角色下的义务。例如,患病的母亲因孩子突然患病住院而将其“母亲”角色上升为第一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职责,此时她自己的患者角色行为消退。3.1患者角色4.角色行为消退角色行为消退是指个体已适应了3.1患者角色5.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异常多见于患不治之症或慢性病而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患者无法承受患病的压力和挫折,感到悲观、绝望,从而导致行为异常,如表现出拒绝治疗,或者对医护人员进行攻击,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3.1患者角色5.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异常多见于患不治之症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一)认知转变疗法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的饮食、呼吸、排泄、睡眠、躯体舒适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受到妨碍或威胁,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对心理也有极大的影响。另外,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若得不到满足,患者多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或惊恐,危重患者尤为明显。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一)认知转变疗法1.生理需要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安全需要处于疾病中的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弱,加之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的威胁。所以,患者一方面担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而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另一方面,患者又会怀疑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以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而产生了不安全感。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安全需要处于疾病中的患者自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归属需要患者在患病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体贴。入院后,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纳,尽可能地帮助自己排除困难,希望获得家人和朋友更多的关心和探望。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患者康复中的重要精神力量,满足患者的归属需要,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紧张心理的重要举措。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归属需要患者在患病后的心理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尊重需要进入患者角色后,患者原有的社会角色随之丧失或减弱,原来能够满足尊重需要的途径会暂时缺乏,此时,患者被认识、被重视、被尊重的需要就变得尤为迫切。由于患者会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患病受影响,担心因患病而不被人重视和尊重,更担心由此给家人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患者此时对自尊的需要会变得更强烈和更敏感,会出现自卑、抑郁或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尊重需要进入患者角色后,患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5.获得信息的需要患者在患病后,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尤其是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如检查结果、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疾病预后等。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常会使患者在求治过程中受挫,产生焦虑、愤怒等情绪,出现角色适应不良。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5.获得信息的需要患者在患病后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二)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1.患者的认知反应感知觉异常感受性提高,指患者对外界环境中正常的声音、温度、光线,以及自身的呼吸、体位等异常敏感;感受性降低,指患者某些感觉的感受性在患病后降低,如感到食之无味;时空知觉异常,指患者出现时间或空间感知错乱,如患者感觉度日如年或感觉天旋地转等;幻觉,指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会产生幻觉,如截肢后的患者会觉得身体出现虚幻的肢体。1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二)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1.患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记忆异常由于受到疾病应激的影响,许多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而且有些疾病本身也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力。患者往往表现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不能正确地记住医嘱,甚至有些患者对刚做过的事或刚说过的话都不记得。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记忆异常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思维异常患病后,患者的思维能力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其表现为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决策时犹豫不决等。有些患者则表现为胡思乱想、不信任周围的人,周围人的正常说笑也会引起患者的错误理解。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思维异常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患者的情绪反应焦虑期待性焦虑,这是面临即将发生但又尚未确定的重大事件时产生的焦虑,常见于疾病初期或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及预后的患者;分离性焦虑,这是与熟悉的环境或亲人分离,产生分离感所伴随的情绪反应,多见于依赖性强的儿童和老年人;阉割性焦虑,这是自我完整性受到威胁或破坏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外伤或手术切除肢体或脏器的患者。1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患者的情绪反应焦虑1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引起患者恐惧的因素是疾病引起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疼痛、疾病导致的生活或工作能力受限等。此外,患者的社会经历、年龄、性别不同,恐惧的对象也不尽相同。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恐惧2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愤怒愤怒是人们因追求目标愿望受阻,感受到挫折时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患者的愤怒情绪反应多见于治疗受挫时。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生病是倒霉和不公平的,加之病痛的折磨,患者烦躁易怒、自制力下降,此时遭受挫折,患者就会产生愤怒情绪。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愤怒3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患者的意志行为反应治疗过程也是患者为达到康复目的而进行的意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意志行为的变化。例如,有的患者变得盲从、被动,缺少主见,甚至接受一些迷信的说法;有的患者稍遇困难便动摇和妥协,失去治疗的信心;还有些患者缺乏自制力、情感脆弱等。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患者的意志行为反应治疗过程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患者人格特征的变化疾病可以改变患者原有的反应和行为模式,甚至出现一些本不鲜明的人格特征。另外,个体患病前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病后的行为。例如,患慢性迁延性疾病、毁容、截肢等,都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基本观念发生变化,引起人格特征的改变。3.2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患者人格特征的变化疾病可以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第四节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者的心理特征1婴儿期的患者会因母亲的或照顾者的离开感到不安而产生恐惧,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紧张和焦虑,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焦虑、孤独和食欲缺乏等。患儿表现出来的对母亲的依恋、“皮肤饥饿”等心理现象,以及与母亲分离产生的焦虑,都会对孩子心灵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人格发展。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以促进婴儿期患者感知觉、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同时,护理人员要以爱抚式的护理方式护理患儿,在打针、发药、治疗等护理活动中要注意患儿的情感需要,多亲近患儿。另外,护理人员应尽量不使患儿与母亲分离,否则,护理人员应承担起母亲角色,尽可能为患儿提供母爱,经常与患儿交谈、玩耍、搂抱等,满足患儿皮肤的需要。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员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二)幼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增长,患儿就会产生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从而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当患儿看到自己同龄的患儿死去时,可能会产生短暂的恐惧,随之出现焦虑、反抗和依赖性增强。幼儿期患者在出现分离焦虑的同时,还会出现行为退化,自己过去能做的事情不愿意做,完全依赖于家长和护理人员,而家长的有求必应,更加强化患儿的依赖心理。1.幼儿期患者的心理特征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二)幼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个体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在不影响患儿病情、休息和睡眠的情况下,应在患儿每日的生活中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减少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安。同时,护理人员应了解幼儿惯用的词汇、表达需要和特殊方式,熟悉患儿面部表情、态度、动作、语调等变化提供的信息,耐心向患儿介绍同病室的其他患儿和住院的生活安排。在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说笑、抚摸、搂抱等来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其恐惧感与不适感。2.幼儿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在不影响患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三)童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童年期患者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开始懂得关注自己疾病的预后,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会对疾病作各种推测。童年期患者由于对疾病和自身认识的缺乏,常常会忧虑自己是否会变残障或死亡,从而对治疗产生恐惧。另外,童年期的患者多数都会担心因生病住院,自己的学习落后于别人,害怕与老师和同学分离。1.童年期患者的心理特征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三)童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童年期患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在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简单讲解疾病知识、治疗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多给予患儿正性的鼓励。另外,在患儿的日常生活安排中,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适当地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减少患儿对可能落后于他人的担心,也可以帮助患儿出院后尽快适应学校生活。2.童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4.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在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前,护理人员应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1.少年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少年期是青春发育的时期,此时个体对身体的变化较为敏感,在这一阶段患病,患者将显得格外紧张、恐惧和焦虑。少年期的患者容易激动和受外界影响,一旦患病,患者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等状况,容易走极端,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服药等。同时,少年期的患者自尊心强、害羞、好强、对接触异性有顾虑,有时会排斥异性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他们也会时常担心因患病而影响自己的学业,从而产生自卑和抑郁心理。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1.少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对少年患者进行生长发育及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减少其对身体变化的不安和焦虑,避免少年患者因对疾病一知半解而产生紧张和恐惧。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应尊重少年患者的意见和想法,支持和接受合理的意见,从而令其积极地配合疾病的治疗过程。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少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在护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二)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患者的心理特征1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逐步走向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个体面临着一系列繁重、艰苦和复杂的发展任务。青年期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对患病的震惊,否认患病,但当症状明显或确诊后又非常焦虑和不安。患者对疾病的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当疾病有好转时容易盲目乐观,不认真遵从医疗护理计划;当疾病波动、病程较长或可能留下后遗症时,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或放弃治疗等。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二)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担忧、焦虑和不满等心理,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为其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和预后等信息。护理人员应主动征询患者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满足患者对疾病探索的心理需要,减少患者对疾病影响的担忧和焦虑,同时也能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学习和应用恰当的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并指导患者学习缓解焦虑的放松技术,提高患者应对压力的能力。4.2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青年期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2护理人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1中年患者的心理特征中年人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由此,他们往往对疾病的不良后果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考虑得特别多,疾病使他们产生的内心冲突也尤其强烈。中年期也是生理功能从鼎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因此,一旦患病,中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加剧,深感衰老已经来临,担心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或不治之症。有的患者出现行为退缩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表现为依赖性增强,希望护理人员多照顾自己,情感脆弱、好发脾气。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一)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1中年患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中年人对躯体疾病和挫折的容忍力一般比较强,应让患者参与到治疗和护理活动中。对于更年期患者,应指导其正确认识更年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消除顾虑,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和心情舒畅。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帮助患者妥善处理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后顾之忧,使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治疗和休息。4.3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2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中年人对4.3中老年患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677-2024电动自行车能量消耗量和续行里程试验方法
- GB/T 44757-2024钛及钛合金阳极氧化膜
- 2024年度虚拟现实教育培训系统设计与实施合同3篇
- 课件的应用教学课件
- 2024年度新能源开发合同:某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及建设3篇
- 2024年度商标转让合同(标的:一个商标的所有权)3篇
- 2024年度影视制作与传媒发行合同
- 2024年度羽毛球器材研发与改进合同
-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课件 9.项目九 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 上
- 《常青树启动宣导》课件
- 审计报告中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书面声明
- 园林施工安全
-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10+Office 2019)(第4版)课件 张爱民 单元5、6 Powerpoint 2019的应用、新媒体
- 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 第2部分:数据分级分类
- 工程施工合同履约课件
-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 全国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 中国华电在线测评题
- 眼视光技术职业规划
- 高级综合英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电磁辐射EMF健康影响和测量技术及方法综述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