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作家作品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短文两篇》中《》
《不求甚解》《》《三家村札记》等。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根深蒂(dì)固汲(jí)取矫(jiǎo)鄙(bǐ)诘(jié)难
逞(chěngbiàn辩
睾(gāo)吹毛求疵(cī)狡黠(xiá)诓(kuāng)骗咬文嚼(jiáo)字
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持之以恒(hénɡ)肇(zhào)
彷(pánɡ)徨(huánɡ)
藻(zǎo)饰玄(xuán)虚倘(tǎnɡ)若脊(jǐ)梁诬蔑(miè)
重点词语: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不言而喻:
怡情: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忽然明白,通晓(某种事物或道理)。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前进。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一、整体把握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要素是: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毅力。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1.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课文提出了这个观点,只是举了两个事例来加以证明,并没有在理论上多加分析。其实,不少教育家都说过,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知识便一钱不值。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鲁迅先生说,读书要和“实社会”接触,和“实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也是要运用知识的意思。反过来说,如果只是一味死读书,不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只有懂得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创造力。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赢得了我国初步小康的实现。2.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第一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第二问。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提出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选择:基训604、9-11
考:9497小本33
青:107
黄139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4他信力自欺力什么修辞表达作用5新生路指6一味求神拜佛
这一句能否删去这句话指出了求神拜佛的后果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树立的正确观点是什么?2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3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的是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而言?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表现他们懦弱无能,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仿拟把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极富讽刺意味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他信力: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针对两年前总夸着地大自欺力: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针对以上两种现在和一味的求神拜佛7(1)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⑤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①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方加工定做合同标准要求
- 2025正规小学教师劳动合同样本
- 2025解除建筑工程的设计合同协议书
- 2025房地产项目合同文本
- 2025科技有限公司合同模板
- 2025建筑模板承包合同模板班组承包合同
- 2025年合作协议的合同范本
- 2025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人民币贷款合同
- 2025珠宝加盟的合同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课件
- 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 SJG 09-2024 建筑基桩检测标准
- 《有机光电材料》课件
-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课件
- 沪科版初中数学目录
- JCT862-2008 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
- 全国水利ABC证单选题七
-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单元作业设计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
- 色彩构成(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