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两点尝试_第1页
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两点尝试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两点尝试摘要: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存在许多弊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适应这一要求,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变“学会”为“会学”:想问;敢问;会问。讲研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研讨:营造良好课堂研讨环境;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重视合作研讨小组建设。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启疑讲研结合、合作研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在“知识本位”教育观念指导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这就必然决定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只是知识的“容器”、知识的“仓库”,而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由此导致学生处于没有地位的状态,他们只能简单、机械地接受、记忆和储存知识。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心理发育还不十分成熟,他们更缺乏自主、自立性,因而不能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大而言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片面追究升学率”的指挥捧也无时不在负面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育,使得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他们只是一部考试的机器,丧失了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同时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又一诱因。丁肇中教授曾经说:“只有把旧观念打破,才能有新的东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着眼未来,要敢于破旧立新,把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到“学生发展本位”上来。我们的教育应当注重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做好学生的自觉开发能力、方法与技巧的培养。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尝试对学生进行“启疑”和讲研结合,以培养学生合作研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从以下两点阐述之:一、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变“学会”为“会学”“学成于思,起于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指会质疑才是会学的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一一探究发现一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真正变学会一些知识点为创造性学习,从而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实在、深刻,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想问。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表明,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因为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思考。所以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理论。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于情境之中,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氛围,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氛围当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一般地说,要将疑点设在教材中最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而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答案,而要启发、指导学生如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该方法。巧设疑难,贵在一个“巧”字,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挑逗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去思考,并且思考起来很有意思,于自己有帮助。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多想几个“为什么”。我在教学中不断深挖教材,向老教师请教,走出去学习他人的经验,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力求设疑能力不断提高。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二比一。我一开始就问:“二次比赛,齐威王为什么会失败?”当第二个学生发言之后,我评价说“你们是从孙膑的角度解释的。那么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这样一来,把质疑进一步引向了深入。这时有两个学生“跳”出来,一个说从“得意洋洋”、“轻蔑”两个词看出齐威王骄傲、轻敌;一个说齐威王没头脑,只是“有点慌了”、“目瞪口呆”,没有去思考,因而失败。这个时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顶点,学生大都跃跃欲试。我呢,则适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第二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岐很大,由此呢也就把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纵深引导开来。学生此时的语言表达即显示出了创造因素,他们的滔滔不绝又使他们情绪高涨。在这全部过程当中,问题情境被一个又一个地创设出来,激励着学生去质疑问难。又如,在古诗《游园不值》教学当中,我让学生猜想“柴门久扣而不开的原因”和“为什么不能把‘红杏'中的‘红'译为‘红色'”。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联系主人的脾气、兴趣以及主人已陶醉等等进行了大胆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一时还解释不通,我则适时地补充了一些知识,从生物特性引导其拓宽知识面。同时还提示了学习的又一种途径: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留有余地的设问,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从而催促着他们主动去问、去探索。2、营造和谐质疑环境,鼓励学生敢问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传统。尊师没有错,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导致了许多小学生惧于老师的严厉和答错问题将要面临的尴尬而不敢提问。尤其是对基础较差、胆量小的学生而言,答错问题往往要承受教师的指责和同学嘲笑的风险。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勇于脱掉神圣的外衣。教师也是人,也会有过失、错误和不足,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让学生看见教师的坦率和诚恳,并以此为榜样。同时在不自觉中也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例如,在《龟兔赛跑》教学当中,我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故意把几个字的读音读错了。然后,我就问学生:“有谁能找出老师读错的地方?”这下学生们十分惊讶,原来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这样,学生的戒备心理在一瞬间被打破了。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同时在《龟兔赛跑》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边学边问问自己。其中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是:“乌龟是不是事先知道兔子半路上要睡一觉,要不,他再傻也不会和兔子比赛跑步呀?”“兔子是不是喝醉了?”这样的问题使我张目结舌,回答不上来。对于这种“离经叛道”的问题,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都不吝于鼓励。因为这个同学对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日后探讨、解答。退一步讲,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应当敢于接受学生那些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以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小学生的质疑,在很多情况下是幼稚的,有时甚至是好笑的,教师对此应当采取尊重保护的态度,毕竟现在的独生子女,心理上有脆弱的一面。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使他们带着自信继续走向质疑。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的职责,我们有责任把它做好。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对和错之分,这也是我们教师要树立的新观念。3、教授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会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借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猎方法则终生受用无穷。这里的教授应当是方法的指导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我们常说学会是前提,其实会学才是目的。学生除了想问、敢问,更高的层次应该是会问。我们的任务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是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掌握“问题在哪里”,如何去发现它,这样他们就可以找到问题源,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前提是教师自己要作到胸有成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教材,使自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在备课的闲暇,大量阅读,特别是名家名篇,认真领会他们的意旨。同时研读文学评论文章,在知识和能力两个层次不断提高自己,然后把它运用到教学当中。首先我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图式:①重点词;②重点句;③重点段;④课题;⑤标点符号;⑥插图;⑦前后矛盾处;⑧学生随机发现处。通过这样的图式,使学生能够依据问题源找到问题,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我也不拘泥于这个图式,鼓励学生随机发现问题,以给他们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说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时候,可以设定一定范围,但绝对不能限定在这一范围,这样学生才能有创造的空间,这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基本前提。然后我要求学生在用心阅读课文的时候,在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并且作上记号。最后把所有的问题先简要地记下来,待问题都出来之后,再研究怎么把问题表述出来。上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这个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解决问题有了依据,这应该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在解释课题时发生争议,有个学生提出:“究竟是早上出发去白帝城,还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呢?”这是学生从课题中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一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它留作悬念,让学生在读诗中寻找答案,让其明白读书之“悟”法。后来在读诗过程中,学生从“千里江陵一日还”当中悟出既然有一日回还,那么“辞”肯定是离开,“朝辞”应该是早上离开。同样是这节课,有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李白是怎么做到’一日还’的?;这是从重点词发现的问题。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已经养成了不包办代替的习惯。我的学生们也立即进行了思考,并且很快有了以下的答案:靠风力、靠先进的指南针技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一个同学说:“是喜悦的心情好似江流奔泻,快乐如风,虽千里也感觉在须臾之间”。好精妙的解释。在这不经意的问答之中,孩子渴望真知的心灵一下子被唤醒了,一种感受美的情感在这一刻点燃。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去质疑,释疑。“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欢快、飘逸的心情?”又是一个精彩的回应。我想这应该是我引导其深入质疑学习的好机会,于是要求学生按照“发现问题”图式中的每一项都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集中分析、讨论。这堂课最后在学生的饱满热情中结束,留给我的思考颇多,学会质疑问难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体,才是一个真正会学的学生,我们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合格人才。二、讲研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研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讲为主,学生在老师讲授的指挥捧下疲于应付,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单向灌输,最好的学生也只是学会了老师讲义,是死的东西,毫无创新可言。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教师的讲授一棒子打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授课要讲研结合,以学生的“研”为主,让学生以合作研讨为基础,从生活、学习中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但是,我们应当摒弃那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作法。对于那种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就可以看出来的,完全没有必要合作研讨。合作研讨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是过于频繁则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应当注意避免的误区。科学的合作探讨应当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且不宜过多。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课堂研讨环境我们伟大的汉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深奥性和模糊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去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状态下的理解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我们的合作研讨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在这种对话的关系中,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知识应当由学生通过合作研讨获得。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尽量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观点离题甚至“错误”,更要在肯定学生动脑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提出为什么他的观点与主题无关或者不是本次讨论所想得到的。例如在《滥竽充数》教学当中,我组织学生讨论“主人公为何能装腔作势混了几年呢”当时有个学生说了一个观点:“齐王是个追星族”。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榜样作用,其他学生由此也就畅所欲言了。这样的环境才更有利于合作研讨的开展。2、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合作探究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已定论的东西是绝对提不起他们探讨的兴趣的。例如某个字什么音、某个人长什么样,让学生四人一组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研讨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则毫无独特见解,因为这本身就没有什么值得研讨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讨论题目一要看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二要看这个内容是否已成定论。此外,研讨的主题应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因为研讨的目的是要探究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从内容上看,问题也不应当是含糊不清的,这样学生无法针对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问题的表达也不应有所偏向,否则讨论尚未开始便已经得出结论。例如《黄继光》教学当中,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特定的人有特定的外貌特征、语言语境、独特的心理。因此对写人的文章提出问题大体应紧扣这几点。因此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并且勾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边学、边问,问自己勾画的这个句子可以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为什么?这样大约五分钟后学生开始交流,合作学习七分钟后开始汇报。学生们互相启发,开拓了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勾画了这个句子:“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解释是这个句子虽不是直接写黄继光的,但可从侧面反映出他以前在完成别的任务时一定很出色,所以指导员今天才这样相信他。我针对这一观点适时地评价“很有创意”,同时把合作研讨引入另一个话题,让学生课后查一查黄继光的动人事迹,以便下次交流。其实一句普通的“很有创意”已经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而教师要想在这一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研读教材能力。一要读、想、问、划、写相结合,即教师研读教材不可简单的泛泛而读,应边读、边想、边划记,把读、想、划、问、写结合起来。如果自己不懂,就向书本请教,向同事询问,向行家学习,直到自己真正弄懂为止。同时要避免先看参考书,因为参考书仅具有参考作用,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二要深究课题,抓住关键。例如《黄继光》一课,写人的。它的关键点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深究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指导学生合作研讨也就有了方向。三要多角度体会教材。教师研读教材应有整体观念,不仅要联系前后教材内容,还要针对学生的过去与将来,这样才能居高临下,设身处地的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与研讨。3、重视合作研讨小组建设鉴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因素的制约,单独开展研讨的能力尚不具备,我在实践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编为不同的四人小组以利于集中探讨,这些小组是常设性的,同时可以经常更改,以利于优化组合。总之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得到极致的发挥。我在分组的时候,曾经尝试着把几个平时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开始我不放心,但在后来的表现中使我改变了初衷。他们大都积极动脑动手,分工合作广泛参与,他们喜欢上网的“毛病”这时派上了用场。同时,顽皮的特性恰恰成了其大胆的根源,他们大都敢说,只要老师给他们一个鼓励性的语言或暗示,他们马上就活跃开来。而那些成绩较为理想的学生,由于平时习惯于等待老师的讲解,大都表现比较低迷。现在,我们基本上改变了对学生的传统看法,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对各小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