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知识点_第1页
土壤地理知识点_第2页
土壤地理知识点_第3页
土壤地理知识点_第4页
土壤地理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地理知识点土壤地理知识点土壤地理知识点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土壤地理知识点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是指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以及母质层次,即A,B,C层。土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以土壤为主体,特别是以土壤剖面及其发生层次为主体,反映该土壤所分布的地貌、植被、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总体自然特征。土壤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从母质上开始发育,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的分异程度来确定。土壤风化淋溶系数: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土壤风化系数:淋溶层氧化钾与氧化钠的分子比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分子比的比值。单个土体: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平面面积在1-10m2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聚合土体(土壤个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一群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的单个土体。它是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等。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潮土化过程:在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参与的条件下,发生潴育化过程,再加上人为熟化,称为潮土化过程。潜育化过程:土壤在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缺氧的条件下,有机物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还原性有机物,并使铁、锰等无机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态,土壤颜色也随之转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这一还原过程即为潜育化过程钙化过程:是指母质或土壤中碳酸钙(镁)的淋溶作用。粘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粘化分为残积粘化和淋淀粘化。灰化过程: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主要表现为铁、铝的螫合淋溶和酸性淋溶。硅铁铝率(Saf值):土壤物质(粒径<2mm)或粘粒(粒径<0.002mm)中SiO2的分子数与Al2O3和Fe2O3分子数之和的比值。土壤的纬度地带分布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河北省栗钙土的成土过程,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利用改良措施?成土过程:(以Ca化为主)(一)有机质积累:草原残体经微生物转化形成有机质,保留于土壤表层,有机质黑色。有机质只能在50cm以上土层积累,因B层紧实,植物根系不能下扎。(二)钙化过程:1.产生钙化原因:年降水250-440mm,较少。土壤中Ca素经过如下转化:CaCO3+CO2+H2O→Ca(HCO3)2,可溶性Ca随雨水下渗,至一定深度,Ca(HCO3)2有分解为沉积下来,逐渐形成BCa层。2.CaCO3来源:⑴母质中含钙。⑵地下水中含钙。[3]其上生长的植被大部为喜钙作物,吸钙能力强,利于钙素聚积。3.CaCO3淀积形式:CaCO3淀积产生新生体。栗钙土产生的新生体为粉末状假菌丝,呈眼球状。4.其他元素淋溶问题:Na+、K+易溶于水,被淋失,Ca2+、Mg2+淀积,Si、Fe、Al难溶,未被移动。现状:现在河北(张北)草原气候恶化、盐碱化、草场砂化、土壤侵蚀、土壤僵化很严重。措施:1.保护现有草场,恢复和建设新草场。2.总的利用方向应以牧为主,适当发展旱作农业与灌溉。3.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4.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适当地退耕还牧。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灰化土的E层为灰白色富硅的灰化淋溶层,更为重要是具有暗棕色Fe、Al的腐殖质结合的灰化淀积层。白浆土E层:,厚度一般在20cm左右,灰白色(10YR7/1),湿时浅黄色(5Y6/3),雨后常会流出白浆。以粉沙为主,质地中至重壤,结构呈水平层理的片状,湿润状态下结构不明显。有较多的白色SiO2粉末,紧实。植物根系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常常低于10g/kg。该层有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核或锈斑(潜育白浆土)。气候条件对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成土过程的影响以及造成土壤性质差异。黑土是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降水量比黑钙土地区多,蒸发量比黑钙土地区少,土体内碳酸盐遭到淋失,全部剖面无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故明显区别于黑钙土。一般黑土的腐殖质的厚度与腐殖质含量均大于黑钙土。黑钙土是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黑素腐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气候条件较黑土干燥,因此淋溶作用相对较弱,土体内有碳酸钙淀积,呈中性至微碱性。其Ah层厚度及有机质含量较栗钙土厚或高,Bk层出现深度较栗钙土深,碳酸钙含量也少于栗钙土。栗钙土处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地区,降水量比黑钙土地区少,蒸发量比黑钙土地区大,腐殖质矿化明显,其含量比黑钙土低,呈栗色,栗钙土的碳酸盐钙点击层的层位比黑钙土高,一般从表层开始为石灰所饱和。土壤性质差异:黑土的机械组成比较单一,土壤质地较粘重,多为壤土到粘壤土。黑土结构良好,水稳性结构体发达,有机质含量丰富,腐殖质中胡敏酸为主,酸性至中性反应,PH6.5-7.0左右,通体无石灰反应,阳离子交换量高,盐基饱和度小。黑钙土有机质以表层最多,腐殖质层的交换量较高,表层土壤一般呈中性,向下逐渐变为碱性,大部分为壤土,有弱的粘化现象,铁、铝氧化物的移动不明显。棕壤与褐土成土过程的异同点。棕壤成土过程(一)强淋溶:雨多,枯枝落叶涵养水分,植被根粗,使土壤产生裂隙,水易下渗。(二)生物复盐基作用:生物给土壤提供一些盐基,称为生物复盐基作用。阔叶植物的残体中灰分元素(Ca、Mg、K等)含量高,腐解后这些灰分元素回归土壤,补充盐基,使棕壤盐基饱和度较高。(三)有机质积累较多:茂密的植被为有机质积累提供了条件,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向下速减。(四)棕色粘化:以淋移粘化为主。水化的高价Fe氧化物在活性有机质参与下,使土壤染成棕色。由于降水多,造成粘粒下移,在土体下层形成明显的棕色粘化层(B层)。褐土成土过程(一)残积粘化:初期脱Ca,全部脱盐,次生粘土矿物形成,Fe、Mn释放活跃。(二)弱淋溶,Ca淀积:褐土淋溶可分为三级:稍强、中、弱。(三)有机质(C)弱积累:褐土表层有机质1%左右,林地土壤在5%以下。原因:1.有机物质来源少。2.湿热同期,微生物活动强烈,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3.地势高躁,土体疏松,通气透水,有机质易分解。4.耕作频繁,有机质矿化量大。(四)褐土化与洪冲积相伴随:通常可见埋藏剖面。在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森林灌丛草原条件下发生的褐色粘化和弱淋溶、Ca淀积、弱有机质积累过程。褐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在剖面中有明显的碳酸钙积聚,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而淋溶淀积粘化作用较弱,粘化层出现部位稍高,层次厚度小,PH中性到微碱性,SiO2/Al2O3大于棕壤,而铁锰游离度和活化度明显低于棕壤。河北省土壤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南北),在土壤水平带上,分布有:(一)冷温森林、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黑土带分布于承德丰宁、围场坝上和部分接坝处。在半湿润森林、森林草原植被下,发育着灰色森林土、黑土。该区气候寒冷,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表土有机质含量超过3%,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偏酸,通体无石灰反应,,呈隐灰化现象。是河北省重要的林、牧业集中产区。(二)冷温干草原栗钙土带分布于张家口坝上高原、坝下低山丘陵盆地,大体上是我省春小麦、莜麦、马铃薯集中产区。本区气候干冷,大陆性较明显,属于干草原景观,发育着栗钙土,淋溶弱,钙积明显,适于牧业,农业生产受干旱、多风威胁。(三)凉温、暖温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原棕壤、褐土带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和山麓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棕壤处于褐土的上部,比褐土湿润,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土流失问题,是河北省主要林、果产区。褐土土层较厚,质地适中,适种性广,为我省主要粮、棉、油产区。(四)暖温耕种草甸型土壤—潮土区分布于河北省冲积平原,过去地下水位较高,具有草甸过程的条件,但受人为活动深刻影响,自然草甸过程难以进行,而发育为潮土。潮土为非地带性土壤,在河北省处于中南部和东南部,面积很大,其北部、西部与褐土接壤,气候与褐土相当,同属暖温带,称为“潮土区”。潮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河北省重要粮棉油产区。农业生产上存在着汗、涝、咸、碱、薄等问题。(东西)从西边太行山东麓到渤海海滨,可依次出现如下带谱: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潮土—潮化盐土—盐土—滨海盐土。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在暖温多雨的季节,真菌分解针叶林凋落物时,形成酸性强、活性较大的富里酸类的腐殖酸下渗水流,含有富里酸类的下渗水流导致盐基及Fe、Al的络合淋溶,使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呈酸性。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淋溶物质受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并不能像灰化土一样有显著发展,与此相伴生的淀积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棕色针叶林土的有机酸的络合淋溶过程只能称为隐灰化过程,这有别于欧亚同纬度的海洋性气候地区的灰化土带。红、黄壤类“酸、红、粘、瘦”的形成原因?

富铝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造成了“酸、红、粘”。原生矿物的分界阶段:矿物分解强烈,在分解过程中,盐基物质大量释放出来,同时形成硅酸胶体、铁、铝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这一阶段造成红壤、砖红壤“粘”的特征。中性淋溶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大量盐基释放,使土壤溶液变为中性至微碱性,这种条件使一些元素的迁移能力产生了差别,其中盐基物质可被淋失,Si有一定移动性(酸性条件下不会移动),Fe、Al、Ti不能移动。由于迁移能力的差异,加上大量降水,盐基和Si大量流失,Fe和Al含量相对提高,其氧化物在土壤中富集,在旱季便包裹在土粒外面,再经失水或脱水就把土壤染成了红色。这一阶段造成“红”的特征。Fe、Al聚积阶段:在第二阶段基础上继续淋溶,盐基继续淋失,土壤中Al3+、H+占了一定的比例,土壤变酸,此时一般土壤pH<5.0。这一阶段造成“粘”的特征。由于高温高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很强,有机质含量并不高,一般1-2%。这个原因造成了“瘦”的特征。棕壤与褐土棕色与褐色的起因是什么?(1)棕色粘化:以淋移粘化为主。水化的高价Fe氧化物在活性有机质参与下,使土壤染成棕色。由于降水多,造成粘粒下移,在土体下层形成明显的棕色粘化层(B层)。⑵颜色:含Fe矿物→Fe(HCO3)3→Fe(OH)2+→Fe(OH)3→Fe(OH)3•Fe3+→胶体表面,使土壤粘化层成为鲜艳的褐色。母质和地形对土壤形成过程和性质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地形因素:1)、不同的地形影响地表水条件的重新分配;2)、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成土过程是不同的;3)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4)地形发育深刻的影响着土壤发育。母质因素: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质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他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1.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其养分,质地情况有所不同;3.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系统分类各自的分类体系是什么你对上述两种分类体系的看法是什么

以苏联为代表的分类体系是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分类体系是土壤诊断分类体系。分类思想:美国: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另一类思想是,分类标准必须定量化,以求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有共同的计较基础。前苏联:发生学分类、成土过程发生学分类、土壤里时发生学分类。看法:苏联的发生分类体系清楚地揭示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按地理条件将土壤在空间上全部控制起来,使土壤分类与土壤分区相结合,比较好地处理了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的问题。但由于它将土壤地带性概念绝对化和过分注重成土条件在分类中的作用,没有定量化的分类标准,在实际鉴别分类土壤时遇到了困难。土壤学家们常因对于土壤的发生认识不同,对同一土壤产生不同的分类。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征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如松软表层有8条定义,每条定义都是为了将过去称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的一类草原土壤归集到软土纲中,这类草原土壤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暗色松软的高盐基饱和度的腐殖质表层,即松软表层。但美国的土壤学家认为,成土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土壤性质也不见得与现代的环境成土条件完全相符,如以成土条件和成图过程来分类土壤必然会存在着不确定性,而只有以看得见测得出的土壤性状为分类标准,才会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起共同鉴别确认的标准。因此,尽管在建立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考虑到了它的发生学意义,但在实际鉴别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以及用它们划分土壤分类单元时,则不以发生学理论为依据,而已土壤性状本身为依据。中国土壤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分类特点、分类体系分类原则:1.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为把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结合起来考虑,而以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基础。2.土壤分类的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