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_第1页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_第2页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_第3页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_第4页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

理念、设计与操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

理念、设计与操作1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五个基本理念1、理念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认识误区——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就是健康,非此即彼。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五个基本理念1、理念之一——2●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疾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克服“第三状态”就是发展。●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32、理念之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幼儿和中小学生。认识误区——

心理辅导是管后进生的吗?

●优生需要心理辅导吗?

●初三、高三太忙,还需要开心理辅导课吗?

●小学生也有心理问题吗?

●幼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2、理念之二——4马斯洛提出——

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53、理念之三——

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心理健康教育是纳入德育系列的,但这不等于说,两者存在着包含关系。

认识误区——●德育是统率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在的德育已经没有什么实效性,所以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政治教材中已经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再单独提一个“心育”。3、理念之三——6⑴联系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德育和心育互为补充,殊途同归,共同为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行而努力。⑴联系7⑵区别●从育人功能看,德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问题,关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的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问题。⑵区别8●从教育内容看,德育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观念、原则、规范、道德、传统等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注重学生身边“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等。●从教育形式看,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自我张扬,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从教育内容看,德育往往注重“高、大、9●其它——德育的三大理论基础;心育的四大心理学流派及其整合(精神分析、行为、人本、认知)/德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爱国家、人民、集体、家庭、自己);心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价值和尊严,爱自己、家庭、集体、人民、国家)/德育的目标是道德健全,基线:道德规范、政治规范、行为规范,最高目标是“四有”新人;心育的目标是人格完善,基线:没有心理障碍,最高目标:自我实现/德育的方法是说理、启发、实践、奖惩、榜样等;心育的特有方法是心理测试、放松训练、游戏辅导、电话咨询、暗示与催眠等。●其它——德育的三大理论基础;心育的四大心104、理念之四——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本分与天职。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跟我有什么关系?●班主任负担已经很重,哪有精力去上心理辅导课?●我教好书就行了,管他什么心理健康?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11思辨(1)------

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辛勤播动、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己与教育的奇迹。

——台湾学者李坤崇教授思辨(1)------12思辨(2)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思辨(2)13思辨(3)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里的一项具体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要求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河南大学宋尚桂,2002.4思辨(3)14思辨(4)

美国纽约市教育局要求每一位教师用下列方法辅导学生——⑴创造一个温暖和了解的教室气氛,在此气氛下,自由与纪律保持平衡。⑵以鼓励、称赞和接纳,对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⑶提供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机会。⑷提供学生疏泄情绪的“出口”。⑸了解儿童必有其生长中或发展中的问题。思辨(4)15思辨(5)教育部(2002)14号文件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班主任优势——教育要素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键性中介/最了解和熟悉学生/与家长有密切联系/与学科教师易协调/与班级工作珠联璧合班主任难处——时间/精力/职业倦怠/角色冲突/培训不足权衡——利多弊少/标本兼治/义不容辞思辨(5)165、理念之五——

教育不是万能的,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过高估价是不恰当的;同样的道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出苛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在哪里?●抓了心理健康教育,怎么还会出问题?5、理念之五——17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主要标准1、国外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补充观点。)●日本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主要标准1、国外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182、国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世界卫生组织的七条标准——⑴智力正常;⑵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⑶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⑷人际关系和谐;⑸能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⑹保持人格完整和健康;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国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19●马斯洛与密尔特曼的十条标准——⑴充分的安全感;⑵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⑶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⑷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⑸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⑹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⑼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马斯洛与密尔特曼的十条标准——203、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北师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一个定义——什么是健康?适应就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六个特征——⑴敬业;⑵乐群;⑶好学;⑷创新;⑸坚韧;⑹自制。●台湾师大黄坚厚教授的四条标准——⑴有工作,而且有乐趣和满足;⑵有朋友,而且乐于广泛交往;⑶有自知之明,而且能扬长容短;⑷能适应环境,而且积极的适应方式总是多于消极的适应方式。

3、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214、综述与分析●心理健康两条基本原则(佛洛伊德)——⑴第一原则——快乐原则。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依据主观感受来判断,因为人都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本性,如果你不快乐,那就是不健康,就要调整与改善;/但快乐的人不一定就健康。⑵第二原则——现实原则。心理是否健康,还要看个体与社会是否整合。个体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带来伤害。4、综述与分析22●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

⑴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⑵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⑶理想层次——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的动机不是来自于缺失性的需要,而是来源于成长性的需要。所以,尽管他们的匮乏性的需要都已经得到满足,但他们还是雄心勃勃,不断奋斗。总之,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指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判断标准也是多维度的。●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23●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两大类——

⑴依据“众数原则”提出的适应标准——它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而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则可视为异常。/但马斯洛提出异议,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至少是中性的。人后来会有善恶之分,是环境造就的。在极端的情况下,社会的主流文化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大多数人在此条件下都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就会出现大量的“适应良好的奴隶”,这样的“众数”代表的只是不健康人格。⑵依据“精英思路”提出的发展标准——开掘个人最大的身心潜力,追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不足:疏于人情世故。●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两大类——245、林崇德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5、林崇德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25艾里克逊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期)理论期别/年龄/心理危机/发展顺利/发展障碍1/0-1岁/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2/1-3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3/3-6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4/6-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5/青年期/统合-不统合/方向明确/角色混乱6/成年期/友爱-疏离/感情生活好/常孤独7/中年期/有活力-颓废/爱家庭/自我放纵8/老年期/无憾-悲观/安享天年/悔恨往事

艾里克逊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期)理论期别/年龄/心理26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从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来阐述,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该从正面来论述,……发展性指标是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林崇德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27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形式和三大功能●三种形式——⑴个别辅导——△有计划的辅导/△非计划的辅导⑵团体辅导——△班级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⑶教育与融合——△专题讲座/△教学中融合△育人中融合/△环境中融合●三大功能——⑴发展⑵预防⑶补救(矫正)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1282、什么是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强调辅导上预防的一面,计划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一生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柯比]⑴它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⑵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来促进个体发展良好适应性的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⑶它适用于健康人和正常人,其目的在于为健康人和正常人提供一种可以促进自身人格进一步成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2、什么是团体辅导?293、什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李坤崇教授认为——班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班级团体辅导与团体咨商最大的差异,在于团体咨商依据咨商目的筛选参与学生,然而班级团体辅导无法筛选学生,……教师必须由衷接纳每一位班级学生,倾听其心声,引导其发展,或许会有一些无奈与挫折,但或许更是一个挑战与成长的契机。3、什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30

●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徐西森教授认为——许多辅导工作者努力将团体动力的精神与内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融入班级情境中,“班级团体辅导”、“班级经营”的理念於焉形成。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认为——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原则,便是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又不损及群性。换言之,要使个人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完成小我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和平相处而并进。要使班级团体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班级团体心理,运用团体辅导策略。●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徐西森教授认为31●上海教科院吴增强教授认为——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

●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辅导专门活动……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更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它的表现形式可以称之为活动或课程(注:这种课程即操作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上海教科院吴增强教授认为——32

教育部(2002)14号文件规定: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教育部(2002)14号文件规定:33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与定位

●它是列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板块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它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它拒绝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它侧重体现了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它是受课时限制的,只能致力于一个切口较小的发展性辅导主题。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与定位34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本土化意义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能满足每个正常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且省时省力;●它是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的,因此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同一性;●它的专业化要求略低于矫治性辅导,因此适合于兼职教师操作;●它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的,因此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密切,适合于组建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心理辅导队伍。●它是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本土化意义356、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又是当前学校“心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刘宣文,2002.5,《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陈家麟,2002.1)6、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是学校心理健3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进展的“瓶颈”。(陈家麟,2002.1)⑴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统领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总纲——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总纲。⑵心理健康教育课未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教材(有分歧),无法操作和检测,也没有保证措施。⑶升学竞争愈演愈烈——讲课不足作业补;课本不足资料补;教师不足家长补;家长不足家教补;课时不足班会补;课内不足课外补;白天不足晚上补;平时不足假日补。七补八补,元气大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37

7、坚持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策●一定要坚持班主任参与活动课的方向(美国没有班主任制度,但有社会服务机构和教会的参与;新加坡由班主任负责心理辅导,但没有思政工作;香港有社工;台湾班主任管训导和辅导)●负担不要太重(限定课时、提供设计、分工合作、交叉上课)●要求不要太高(曲高和寡是普遍规律,提倡“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并举)●注意研讨培训(研讨要注意开较规范的活动课,培训要坚持校本为主、操作为主)7、坚持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策38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

主要内容与设计要求1、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内容⑴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

乔韩窗口理论:

A公开区B盲目区C隐秘区D未知区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

主要内容与设计要求1、班级心理辅导39

●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认识辅导——从“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角度展开;△自我体验辅导——从“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角度展开;△自我监控辅导——从“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等角度展开。●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40

⑵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

●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⑵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41⑶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同伴交往辅导△师生交往辅导△亲子交往辅导△陌生人交往辅导⑷生活适应辅导——学会生活△青春期适应辅导△环境适应辅导△升学就业辅导△消费休闲辅导⑶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42台湾师大张春兴教授2001年综合现代认知主义重“知”、行为主义重“行”及人本主义重“情”的理念,提出“四会能力”的概念,可供参考:●学会主动求知的能力——⑴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⑵从认知学习到认知策略;⑶从书本知识到生活运用;⑷从原理原则的理解到独出心裁的创造;⑸学会运用最新信息科学技能获取知识;⑹养成主动求知的兴趣与意志,进而奠定以后从事独立研究高深学术专业的心理基础。台湾师大张春兴教授2001年综合现代认知主义43

●学会身体力行的能力——⑴领悟“事非经过不知其法”一语的真谛;⑵体验独立完成一件工作后的乐趣与成就感;⑶经过从设定工作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历程;⑷养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做事精神;⑸建立勇于负责、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⑹了解社会不同行业的性质、价值及从业者所需具备的条件。

44

●学会待人接物的能力——⑴了解自己,认识别人,以及“推己及人”的涵义;⑵领悟“施比受更有福”一语的真谛;⑶培养对逊于己者友善、对胜于己者合作的胸怀;⑷了解人间亲情与友情的可贵;⑸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⑹遵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古训。

45●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⑴从“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语获得启示;⑵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个人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兴趣;⑶在日趋复杂的多元化社会中,能认清环境并努力探求自己的人生方向;⑷养成独立性格,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时能有自己的价值观;⑸能择善固执、容忍挫折、抗拒诱惑;⑹能设定个人将来谋生与服务社会的理想目标,并肯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尽全力。●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46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求(1)正确表述辅导理念——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实施这一辅导主题的目的、意义是什么?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求47

(2)恰当设定辅导目标

●目标必须清晰明确;●目标必须集中;●目标必须可操作;●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辅导的共性目标——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48(3)精心设计辅导活动●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一定要“动”起来?☆任何学习都从情境开始;☆只有活动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角色情感;☆活动有利于学生选择行为模仿标准。(3)精心设计辅导活动49

●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常常用角色扮演或小品?

☆人的心理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生活场景;☆学术界认为,心理剧的诞生(莫里诺,1920)在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团体辅导的重要开端。●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50●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团体讨论☆脑力激荡术☆涂色☆故事接龙☆辩论赛☆家庭树☆抢答赛☆角色扮演☆填字找字☆哑剧☆AB剧☆句子完成☆游戏☆优点轰炸☆意义连线☆赠送礼物☆行为训练☆密码翻译☆韵律活动☆镜中人☆想象画☆自由联想☆放松体操☆走跳棋☆信件会串☆自画像☆时空隧道☆走迷宫☆制作卡片☆制订计划●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51●在小学和幼儿园多用游戏辅导,在初高中提倡游戏辅导。△游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游戏是一种行为,一种情境。游戏对儿童心智上统整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的细微功能可以表现为帮助婴儿认识父母的脸;它的宏观功能可以达到思考整个地球的环保问题的解决策略。它可使儿童人格特质的组合达到自动化。从出生到为人父母的成人期,这样的心智统整功能都在继续发展。△如果要预防儿童产生问题,那么最好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儿童有更多的游戏机会。●在小学和幼儿园多用游戏辅导,在初52△游戏是学生包括成人普遍喜欢的活动,关注和参与游戏是人的天性。有益的游戏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游戏的特点是——☆创设了一种情境,并可将情境组合成有意义的“产品”;☆过程中充满欢乐;☆主动参与;☆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没有特别标明的学习目标;☆不会有输赢的心理负担;☆有“自我效能感”。

△游戏是学生包括成人普遍喜欢的活动,53△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的种类——☆协助交往的游戏;☆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游戏;☆促进学习效果的游戏;☆增强耐挫力的游戏;☆增强自我意识的游戏。等等。△游戏不等于游戏辅导,因为辅导是有明确目标和明确设计的,并不是每一个游戏都可以称为是一种游戏辅导。游戏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游戏---学习规则---观察行为---调节情绪---澄清讨论(关键)---再来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的种类——54(4)认真理清辅导思路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的学校教育形式。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因此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细节。△如果一堂班级辅导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思路的迷失上。(4)认真理清辅导思路55五、班级辅导活动课的操作

1、把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特点

⑴活动性——班级心理辅导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⑵趣味性——班级心理辅导要从情境体验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动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专注投入。●趣味性要考虑年龄特点;●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五、班级辅导活动课的操作1、把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特56

⑶主体性——班级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自我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助。●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有责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了,确保每个学生说的话不被自己或学生所误解。●教师绝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喧宾夺主。⑶主体性——班级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自57

⑷互动性——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透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互动的前提是参与。班级心理辅导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讨论(对话)是任何团体辅导咨询的主要互动形式(课程、教学、辅导都是对话,对话中心)。⑷互动性——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58

⑸和谐性——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因此,教师要转换“教育者”的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林孟平说,辅导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构成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是辅导教师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共情不是同情、不是移情,而是同理心,即清楚地理解对方的细微感受,并且回馈到位,其基本技巧是“意译”)。●在构成和谐关系的操作上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⑸和谐性——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真情的流59

⑹鼓励性——班级心理辅导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它成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团体辅导本身的局限性必须事先加以防范。●如何处理学生有明显错误的意见?●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⑹鼓励性——班级心理辅导是每个学生自我60

2、尽可能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操作模式上的四种偏误(1)防止学科化倾向——辅导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商讨,并着重于感觉、情绪的体验与表达,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不要去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不要多板书,不要追求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不要齐读教材及投影片上的语句,或在书上划“重点”;●不要习惯于用文化课的模式去设问、提问;●不要总使用“传授——接受”的课堂组织形式。

2、尽可能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操作模式上61

(2)防止带有政治课(思品课)色彩———辅导是人性由内向外的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要分清两者功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注意不要用政治术语来代替心理辅导的术语;

●注意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2)防止带有政治课(思品课)色彩—62

(3)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袒露与升华,不是解决班级的具体事务问题;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作,却指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班主任的“管教训导”的面孔必须改变;●辅导教师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不要动不动就联系班级里具体的琐碎事务;●不要充当导演的角色,因为心理辅导不等于教师在幕后导演。(3)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63(4)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辅导主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辅导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要去刻意模仿节目主持人。●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如果养成了一种调侃的风气,学生就往往难以把握分寸,甚至会开一些庸俗的玩笑,从而破坏辅导活动必备的真诚、尊重、开放自我的氛围,这是必须防止的。

●要制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规范,以防团体沦于无序状态。(4)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64

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条辅导原则——

(1)倾听、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级辅导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倾听的技巧: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有理解及相应的反馈、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并为其保密。

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条辅导原则——65

(2)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则——班级辅导着眼于同龄段学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它应该是一种有系统、有目标的活动,并且突出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辅导主体的选择必须针对不同年级的共性问题;●不能把团体辅导活动当作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手段,个别的问题必须通过个别化辅导的方法加以解决。●辅导过程中不要纠缠个别问题而无法自拔。(2)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心理需要的66

(3)主体参与、成员互动的原则——主体参与及成员互动是使班级辅导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导致成长。●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班级辅导“成员互动”原则的理论基础;●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3)主体参与、成员互动的原则——67

(4)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原则——人格是一个整体。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局部的人,也不是由局部拼凑起来的人。班级心理辅导虽然有特定的专题和目标,但必须顾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全人发展”不是“五育并进”。

●班级辅导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表现,在把握辅导主题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并给以适时的引导。(4)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原则——68

4、班级辅导活动课操作过程中的

“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4、班级辅导活动课操作过程中的

“八重八不重”69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怎么“导”——倾听→同感→判断→商量。●“导”的操作原则——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70●引导语的运用很重要,可参考以下用语: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观点……/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相信……/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我猜想你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张日升说: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引导语的运用很重要,可参考以下用语:71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团体辅导中交流的效果与团体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允许适当的书面活动,但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搞“静思默想”,书面要与口头相结合。(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72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多媒体或投影主要应该用于呈现情境及提出思考性问题,尽量不要用来出示标准答案;●辅导氛围一旦形成,就不要人为加以冲淡甚至是干扰;●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开出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73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罗杰斯提出,团体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辅导教师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以致每个学生可以不必防卫和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74(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良好的氛围一旦形成,辅导教师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率干预。因为理性的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75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团体心态千变万化,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传统的文化课非常重视教案设计的操作程序;●在班级辅导的动态环境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这时,辅导者将被辅导,教育者将受教育。

●时间紧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材的处理同活动设计一样,也是灵活的。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面对76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77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辅导技巧

(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平行面对学生;●保持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微微倾向学生;●面带微笑,保持轻松;●注意声调语气。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辅导技78(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主动表示倾听;●表情全神贯注;●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应;●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现。(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79(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态度。●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性;●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断表述。(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80(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81(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82(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好象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我觉得你的意思并不是…”等。(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83(7)支持(回馈)——给学生以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强化,以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自信。●支持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事实、情感、行为的基础上,不能言不由衷;●口头鼓励、赞美、提供参考意见或引导学生自我肯定;●体态语言的支持,如点头、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等。(7)支持(回馈)——给学生以充分的84(8)面质——针对学生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以及前后看法的矛盾,与学生深入探讨,协助学生面对本想逃避的思想、行为、感受,以促使学生更坦然地面对自我。●面质应该是建设性的,不应带有敌意、歧视、嘲笑等态度;●面质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基础;●态度必须和蔼,语气必须明确;●面质后,要更加专注于倾听学生的说明;●要防止引发学生的激动情绪。(8)面质——针对学生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85(9)保护——让学生在团体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成长。

●巡视各组互动情况,可大大减少小组内集中议论某人缺点、嘲笑羞辱某人等现象;●制定明确的团体活动规范;●引导而不斥责违规现象;●不过分保护,以免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自我成长的机会;●若出现的问题有普遍性,必要时可使用“暂时中止”策略,待教师重述团体规则后再进行讨论。(9)保护——让学生在团体中免受不必86(10)自我开放——教师投入团体互动,表达出在团体中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受或人生经历,以引导学生自我开放,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团体更深层的互动。

●教师的开放自我立足于团体氛围;●注意适时性,过早过多的自我开放会使学生觉得不自在;●开放的内容必须切合讨论主题;●开放时机适合在团体过程或结束阶段;●方式必须自然,内容宜简洁。(10)自我开放——教师投入团体互动,87六、班级辅导活动课的四条

评价标准1、辅导理念的把握基本正确2、体现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特点;3、辅导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4、辅导目标基本达成●班级辅导活动如果进展顺利,一般会经过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冲突阶段→整合阶段→成效阶段。●辅导不是万能的,不可苛求,也不可期望过高。一句话:着眼于成长发展,自信功德无量!六、班级辅导活动课的四条

评价标准1、辅导理念的把握基本正确88

结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没有爱,也不会有成功的心理辅导。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也失去了自己人格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作为教育者和辅导者的资格。心理辅导是一种爱的艺术,是一门沟通心灵的学问;同时,心理辅导也是一种令人开心、使人年轻的艺术,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快乐,你会在辅导的过程中和青少年学生一起成长。正如斯图尔特所说,“优秀的教师将会长生不老!”结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没有89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

理念、设计与操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

理念、设计与操作90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五个基本理念1、理念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认识误区——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就是健康,非此即彼。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五个基本理念1、理念之一——91●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疾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克服“第三状态”就是发展。●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922、理念之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幼儿和中小学生。认识误区——

心理辅导是管后进生的吗?

●优生需要心理辅导吗?

●初三、高三太忙,还需要开心理辅导课吗?

●小学生也有心理问题吗?

●幼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2、理念之二——93马斯洛提出——

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943、理念之三——

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心理健康教育是纳入德育系列的,但这不等于说,两者存在着包含关系。

认识误区——●德育是统率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在的德育已经没有什么实效性,所以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政治教材中已经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再单独提一个“心育”。3、理念之三——95⑴联系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德育和心育互为补充,殊途同归,共同为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行而努力。⑴联系96⑵区别●从育人功能看,德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问题,关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的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问题。⑵区别97●从教育内容看,德育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观念、原则、规范、道德、传统等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注重学生身边“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等。●从教育形式看,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自我张扬,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从教育内容看,德育往往注重“高、大、98●其它——德育的三大理论基础;心育的四大心理学流派及其整合(精神分析、行为、人本、认知)/德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爱国家、人民、集体、家庭、自己);心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价值和尊严,爱自己、家庭、集体、人民、国家)/德育的目标是道德健全,基线:道德规范、政治规范、行为规范,最高目标是“四有”新人;心育的目标是人格完善,基线:没有心理障碍,最高目标:自我实现/德育的方法是说理、启发、实践、奖惩、榜样等;心育的特有方法是心理测试、放松训练、游戏辅导、电话咨询、暗示与催眠等。●其它——德育的三大理论基础;心育的四大心994、理念之四——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本分与天职。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跟我有什么关系?●班主任负担已经很重,哪有精力去上心理辅导课?●我教好书就行了,管他什么心理健康?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课件100思辨(1)------

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辛勤播动、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己与教育的奇迹。

——台湾学者李坤崇教授思辨(1)------101思辨(2)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思辨(2)102思辨(3)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里的一项具体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要求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河南大学宋尚桂,2002.4思辨(3)103思辨(4)

美国纽约市教育局要求每一位教师用下列方法辅导学生——⑴创造一个温暖和了解的教室气氛,在此气氛下,自由与纪律保持平衡。⑵以鼓励、称赞和接纳,对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⑶提供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机会。⑷提供学生疏泄情绪的“出口”。⑸了解儿童必有其生长中或发展中的问题。思辨(4)104思辨(5)教育部(2002)14号文件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班主任优势——教育要素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键性中介/最了解和熟悉学生/与家长有密切联系/与学科教师易协调/与班级工作珠联璧合班主任难处——时间/精力/职业倦怠/角色冲突/培训不足权衡——利多弊少/标本兼治/义不容辞思辨(5)1055、理念之五——

教育不是万能的,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过高估价是不恰当的;同样的道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出苛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在哪里?●抓了心理健康教育,怎么还会出问题?5、理念之五——106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主要标准1、国外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补充观点。)●日本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主要标准1、国外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1072、国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世界卫生组织的七条标准——⑴智力正常;⑵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⑶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⑷人际关系和谐;⑸能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⑹保持人格完整和健康;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国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108●马斯洛与密尔特曼的十条标准——⑴充分的安全感;⑵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⑶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⑷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⑸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⑹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⑼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马斯洛与密尔特曼的十条标准——1093、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北师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一个定义——什么是健康?适应就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六个特征——⑴敬业;⑵乐群;⑶好学;⑷创新;⑸坚韧;⑹自制。●台湾师大黄坚厚教授的四条标准——⑴有工作,而且有乐趣和满足;⑵有朋友,而且乐于广泛交往;⑶有自知之明,而且能扬长容短;⑷能适应环境,而且积极的适应方式总是多于消极的适应方式。

3、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1104、综述与分析●心理健康两条基本原则(佛洛伊德)——⑴第一原则——快乐原则。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依据主观感受来判断,因为人都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本性,如果你不快乐,那就是不健康,就要调整与改善;/但快乐的人不一定就健康。⑵第二原则——现实原则。心理是否健康,还要看个体与社会是否整合。个体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带来伤害。4、综述与分析111●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

⑴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⑵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⑶理想层次——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的动机不是来自于缺失性的需要,而是来源于成长性的需要。所以,尽管他们的匮乏性的需要都已经得到满足,但他们还是雄心勃勃,不断奋斗。总之,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指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判断标准也是多维度的。●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112●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两大类——

⑴依据“众数原则”提出的适应标准——它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而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则可视为异常。/但马斯洛提出异议,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至少是中性的。人后来会有善恶之分,是环境造就的。在极端的情况下,社会的主流文化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大多数人在此条件下都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就会出现大量的“适应良好的奴隶”,这样的“众数”代表的只是不健康人格。⑵依据“精英思路”提出的发展标准——开掘个人最大的身心潜力,追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不足:疏于人情世故。●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两大类——1135、林崇德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5、林崇德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114艾里克逊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期)理论期别/年龄/心理危机/发展顺利/发展障碍1/0-1岁/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2/1-3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3/3-6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4/6-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5/青年期/统合-不统合/方向明确/角色混乱6/成年期/友爱-疏离/感情生活好/常孤独7/中年期/有活力-颓废/爱家庭/自我放纵8/老年期/无憾-悲观/安享天年/悔恨往事

艾里克逊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期)理论期别/年龄/心理115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从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来阐述,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该从正面来论述,……发展性指标是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林崇德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116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形式和三大功能●三种形式——⑴个别辅导——△有计划的辅导/△非计划的辅导⑵团体辅导——△班级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⑶教育与融合——△专题讲座/△教学中融合△育人中融合/△环境中融合●三大功能——⑴发展⑵预防⑶补救(矫正)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11172、什么是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强调辅导上预防的一面,计划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一生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柯比]⑴它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⑵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来促进个体发展良好适应性的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⑶它适用于健康人和正常人,其目的在于为健康人和正常人提供一种可以促进自身人格进一步成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2、什么是团体辅导?1183、什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李坤崇教授认为——班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班级团体辅导与团体咨商最大的差异,在于团体咨商依据咨商目的筛选参与学生,然而班级团体辅导无法筛选学生,……教师必须由衷接纳每一位班级学生,倾听其心声,引导其发展,或许会有一些无奈与挫折,但或许更是一个挑战与成长的契机。3、什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119

●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徐西森教授认为——许多辅导工作者努力将团体动力的精神与内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融入班级情境中,“班级团体辅导”、“班级经营”的理念於焉形成。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认为——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原则,便是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又不损及群性。换言之,要使个人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完成小我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和平相处而并进。要使班级团体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班级团体心理,运用团体辅导策略。●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徐西森教授认为120●上海教科院吴增强教授认为——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

●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辅导专门活动……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更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它的表现形式可以称之为活动或课程(注:这种课程即操作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上海教科院吴增强教授认为——121

教育部(2002)14号文件规定: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教育部(2002)14号文件规定:122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与定位

●它是列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板块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它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它拒绝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它侧重体现了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