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洪涝、干旱课件_第1页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课件_第2页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课件_第3页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课件_第4页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1【学习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2.分析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3.掌握我国常发且危害严重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重点、难点】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学习目标】2概念及类型:气象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里的各种变化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另外:沙尘暴、干热风、焚风、雪灾、冷冻、风灾、冰雹、浓雾等概念及类型:洪涝另外:沙尘暴、干热风、焚风、雪灾、冷3洪涝灾害干旱洪涝灾害干旱4台风寒潮台风寒潮5沙尘暴沙尘暴6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7一、洪涝灾害1.概念: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类型洪水涝渍成因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降水、积水多,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一、洪涝灾害1.概念:类型洪水涝渍成因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82.危害:

洪涝灾害不仅对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而且通过对耕地、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暴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通过对耕地、水系和水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洪灾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就越严重。2.危害:洪灾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93.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自然因素:气象因素:长时间连续降水或短时间的大暴雨;3.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因素和10暴雨洪水暴雨洪水11暴雨暴雨12暴雨形成具备的条件:A.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物质条件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降温条件C.降水的时间持续较长时间条件暴雨形成具备的条件:A.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物质条件B.强烈的13汇水速度排水速度地面坡度土壤植被河谷的顺直、通畅程度、纵向坡度>洪水水文因素:汇水速度排水速度地土河谷的顺直、通畅>洪水水文因素:14融雪洪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融雪洪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15冰凌洪水冰凌阻塞河道;冰凌洪水冰凌阻塞河道;16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17泥石流形成堰塞湖泥石流形成堰塞湖18风暴潮洪水风暴潮洪水19地形因素:平原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形因素:平原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20(2)人文因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城市化、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分洪区蓄洪区的占用)等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剧了洪灾的发生。(2)人文因素:214.洪涝的易发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中低纬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直接威胁区;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4.洪涝的易发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中低纬地区,225.洪涝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措施:

①监测预报;②进行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③建立和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④控制乱砍乱伐,提高植被覆盖率;⑤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系;⑥开展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2)工程措施:

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裁弯取直、疏通河道等);②修建水库;③修建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④退耕还湖5.洪涝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措施:23【知识窗】课本27页“个人如何应对水灾”(洪水前、洪水中、洪水后)【知识窗】24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的洪涝灾害251.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1)时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地的洪涝灾害基本上多发于夏秋季节,尤其是集中在夏季;(2)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为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③平原丘陵多,高原少。1.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1)时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26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27③我国暴雨洪水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③我国暴雨洪水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28

【思考】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洪水灾害多发的成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分配不均且多暴雨;②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思考】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洪水灾害多发的成因?

自29人为原因:人类的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阻塞河湖水库,在下游低洼地过渡开发等,造成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人类的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如30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中国洪水点位图大洪水点位特大洪水点位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31【合作探究2】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洪重点:气候上---七大江河流域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我国的主要的暴雨洪水多发区;地形上---这里地形上多低洼的冲积平原,排水不畅通,易积水内涝;人类活动---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合作探究2】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32防止水土流失重点: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防止水土流失重点:33二、干旱1、干旱: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旱灾:因气候干旱而造成工农业生产出现损失的状况。二、干旱1、干旱: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342.危害:

一是因为气温高、湿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少、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

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饥荒、难民潮以及火灾、土地退化等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干旱和与之相伴随的饥荒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我国因干旱造成的损失约占气象灾害损失的一半左右。2.危害: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饥荒、难民潮以及火灾、353.旱灾的特点: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4.干旱灾害的发生机制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主要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不均。在正常的干季和少雨年,如果遇到特殊的天气条件,就可能演变成旱灾。3.旱灾的特点: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365.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非洲是世界上旱灾最严重的地区5.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37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旱灾和洪涝交替出现。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旱灾和洪涝交替出现。386.干旱的防御措施:★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6.干旱的防御措施:397.我国的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7.我国的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40DBCA(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以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DBCA(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41探究活动: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华北地区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探究活动: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华北地区42(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43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44探究活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探究活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干旱45(3)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①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②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3)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①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46通过阅读表2、5,掌握以下内容:①我国农业旱灾灾情统计报表的核心内容包括因旱灾形成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粮食减产等。②通过对不同年份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通过阅读表2、5,掌握以下内容:47三、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三、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48(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49气象灾害气象灾害50【学习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2.分析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3.掌握我国常发且危害严重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重点、难点】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学习目标】51概念及类型:气象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里的各种变化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另外:沙尘暴、干热风、焚风、雪灾、冷冻、风灾、冰雹、浓雾等概念及类型:洪涝另外:沙尘暴、干热风、焚风、雪灾、冷52洪涝灾害干旱洪涝灾害干旱53台风寒潮台风寒潮54沙尘暴沙尘暴55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56一、洪涝灾害1.概念: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类型洪水涝渍成因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降水、积水多,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一、洪涝灾害1.概念:类型洪水涝渍成因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572.危害:

洪涝灾害不仅对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而且通过对耕地、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暴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通过对耕地、水系和水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洪灾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就越严重。2.危害:洪灾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583.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自然因素:气象因素:长时间连续降水或短时间的大暴雨;3.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因素和59暴雨洪水暴雨洪水60暴雨暴雨61暴雨形成具备的条件:A.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物质条件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降温条件C.降水的时间持续较长时间条件暴雨形成具备的条件:A.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物质条件B.强烈的62汇水速度排水速度地面坡度土壤植被河谷的顺直、通畅程度、纵向坡度>洪水水文因素:汇水速度排水速度地土河谷的顺直、通畅>洪水水文因素:63融雪洪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融雪洪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64冰凌洪水冰凌阻塞河道;冰凌洪水冰凌阻塞河道;65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66泥石流形成堰塞湖泥石流形成堰塞湖67风暴潮洪水风暴潮洪水68地形因素:平原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形因素:平原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9(2)人文因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城市化、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分洪区蓄洪区的占用)等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剧了洪灾的发生。(2)人文因素:704.洪涝的易发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中低纬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直接威胁区;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4.洪涝的易发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中低纬地区,715.洪涝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措施:

①监测预报;②进行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③建立和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④控制乱砍乱伐,提高植被覆盖率;⑤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系;⑥开展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2)工程措施:

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裁弯取直、疏通河道等);②修建水库;③修建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④退耕还湖5.洪涝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措施:72【知识窗】课本27页“个人如何应对水灾”(洪水前、洪水中、洪水后)【知识窗】73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的洪涝灾害741.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1)时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地的洪涝灾害基本上多发于夏秋季节,尤其是集中在夏季;(2)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为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③平原丘陵多,高原少。1.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1)时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75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76③我国暴雨洪水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③我国暴雨洪水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77

【思考】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洪水灾害多发的成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分配不均且多暴雨;②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思考】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洪水灾害多发的成因?

自78人为原因:人类的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阻塞河湖水库,在下游低洼地过渡开发等,造成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人类的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如79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中国洪水点位图大洪水点位特大洪水点位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80【合作探究2】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洪重点:气候上---七大江河流域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我国的主要的暴雨洪水多发区;地形上---这里地形上多低洼的冲积平原,排水不畅通,易积水内涝;人类活动---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合作探究2】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81防止水土流失重点: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防止水土流失重点:82二、干旱1、干旱: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旱灾:因气候干旱而造成工农业生产出现损失的状况。二、干旱1、干旱: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832.危害:

一是因为气温高、湿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少、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

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饥荒、难民潮以及火灾、土地退化等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干旱和与之相伴随的饥荒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我国因干旱造成的损失约占气象灾害损失的一半左右。2.危害: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饥荒、难民潮以及火灾、843.旱灾的特点: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4.干旱灾害的发生机制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主要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不均。在正常的干季和少雨年,如果遇到特殊的天气条件,就可能演变成旱灾。3.旱灾的特点: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855.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非洲是世界上旱灾最严重的地区5.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86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旱灾和洪涝交替出现。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旱灾和洪涝交替出现。876.干旱的防御措施:★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6.干旱的防御措施:887.我国的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7.我国的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89DBCA(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以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DBCA(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90探究活动: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