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_第1页
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_第2页
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_第3页
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_第4页
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此种非选择题解题指导1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非选择题解题指导1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②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④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阅读材料。

2.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3.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1.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但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定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3.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的具体指向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用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式,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材料,必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客观辨析。

4.书写规范、整洁,答案要点序号化,条理清晰。认真检查,及时改正。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示例1】(200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示例1】(200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解析(1)问旨在读懂材料,先找出邓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再逐一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比较,概括出答案。(2)问对观点的评析,先要说出自己对两种现象的认识,再对邓实的观点进行评价。评价时一要就两者的异同发表自己的见解,二要就邓实的观点从总体上作出结论。(3)问邓实是从肯定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论东西方古学复兴问题,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材料的形成时间,(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二要注意当时东西文化的现状,三要找出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影响则主要从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入手。答案(1)同:反对儒学独尊。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2)评分标准: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a.对文艺复兴的认识;b.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c.分析两者异同;d.总体评价。②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二要注意当时东西文化的现状,三要找出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读法”粗读,大致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去粗取精。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问,都要到材料中去找出相关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得出答案。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示例2】(2009·北京文综)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

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到10000吨。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示例2】(2009·北京文综)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金的价格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解析(1)问分析国际背景要注意时间,概括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条件;分析国内条件要注意该时期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因素;回答两次赋税改革对使用白银的规定,要准确、简洁。(2)问分析弊端要从对国家、个人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上着眼;回答应对措施要先找出导致白银外流的主要因素,再找到在消除这一主要因素上采取的最重大的措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3)问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时间,找出这两个时期美国经济发生的变化;二要注意美元贬值对美国的影响。(4)问分析社会条件,要注意两个时期的不同状况,前者要从通货膨胀上入手考虑,后者要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上考虑。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3)问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时间,找出这两个时期美国经济发生的变(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4)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怎样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读、找是为最后答题做准备的,答是读、找的落脚点。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对问题回答的限制要求,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依据材料概括提炼”等等。(2)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往往有联系,第一问能否正确作答可能会影响以下问题的回答。怎样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3)注意运用史观。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及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作答时应做到论从史出,不能只答内容依据(论据)而忽视理论观点(论点)。(4)作答时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不能漏答。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列化、规范化;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清晰,争取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避免不必要的失分。(5)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3)注意运用史观。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示例3】(2009·高考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下福祉。”

材料二

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这里的“察举”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病?【示例3】(2009·高考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回(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创新之处?(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解析第(1)小题,从材料一中可知,“察举”存在许多弊病,是隋朝要废除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察举”是指九品中正制,再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其弊病。第(2)小题,实际上是考查科举制的内容。第(3)小题,即分析八股取士的弊端。(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答案(1)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却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2)科举制。改举荐为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人才来源;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3)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1)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试题答案的三个主要来源第一,直接从史料中归纳总结;第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第三,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要完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可以根据分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或两分一点,不必妄加评论;对于第二、三种情况,答案不完全或基本不包含在材料中,那么我们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

试题答案的三个主要来源1.(2009·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加入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指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体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敏后为清兵所擒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

——摘编自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1.(2009·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

188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材料二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表》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1)根据材料一,归纳攻占北京前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论十大关系》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及“八大”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的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4)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解析本题跨度比较大,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比较。(1)问的前半部分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后半部分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结(2)问从材料中直接概括毛泽东的主张和目的,中共八大的意义结合课本分析。(3)问中前一问从材料中提炼回答,后半部分从成败的结果分析。(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1)前期李自成团结知识分子,发挥了他们出谋划策的作用;后来起义军内部分裂,起义最终失败。作用: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2)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要看,二要帮;凝聚人心,团结同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问从材料中直接概括毛泽东的主张和目的,中共八大的意义结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3)埃及:英国收买了当地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埃塞俄比亚: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4)略。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

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到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2)根据材料三、四与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3)借鉴英国、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材料四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解析这是一道有关英国、苏联工业化问题的材料解析题,要求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同时针对两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解题时注意设问的特点。如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论点,不能照搬教材中的内容。第(3)问是回答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是英国和苏联的教训。答案(1)论点:①以立法促进发展(或答:圈地运动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②以科技带动进步;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或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英国、苏联工业化问题的材料解析题,要求通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2)同: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异: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3)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②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3.(2008·江苏)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3.(2008·江苏)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材料三

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三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解析解答(1)问关键是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如“瓦中有货药、饮食、剃剪、令曲”等,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瓦子是文化娱乐场所。(2)问回答主要原因应该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戏曲听众来组织答案。(3)问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总结,材料三是说戏曲的娱乐功能,材料四是说戏曲的教育功能,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分析出来。(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4)问结合史学研究的范围分析,古代史学研究主要在上层社会,新史学理念下,研究的范围扩大。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返回(4)问结合史学研究的范围分析,古代史学研究主要在上层社会,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此种非选择题解题指导1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非选择题解题指导1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②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④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阅读材料。

2.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3.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1.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但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定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3.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的具体指向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用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式,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材料,必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客观辨析。

4.书写规范、整洁,答案要点序号化,条理清晰。认真检查,及时改正。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示例1】(200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示例1】(200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解析(1)问旨在读懂材料,先找出邓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再逐一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比较,概括出答案。(2)问对观点的评析,先要说出自己对两种现象的认识,再对邓实的观点进行评价。评价时一要就两者的异同发表自己的见解,二要就邓实的观点从总体上作出结论。(3)问邓实是从肯定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论东西方古学复兴问题,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材料的形成时间,(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二要注意当时东西文化的现状,三要找出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影响则主要从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入手。答案(1)同:反对儒学独尊。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2)评分标准: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a.对文艺复兴的认识;b.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c.分析两者异同;d.总体评价。②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二要注意当时东西文化的现状,三要找出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读法”粗读,大致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去粗取精。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问,都要到材料中去找出相关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得出答案。历史复习: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通用课件【示例2】(2009·北京文综)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

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到10000吨。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示例2】(2009·北京文综)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金的价格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解析(1)问分析国际背景要注意时间,概括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条件;分析国内条件要注意该时期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因素;回答两次赋税改革对使用白银的规定,要准确、简洁。(2)问分析弊端要从对国家、个人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上着眼;回答应对措施要先找出导致白银外流的主要因素,再找到在消除这一主要因素上采取的最重大的措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3)问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时间,找出这两个时期美国经济发生的变化;二要注意美元贬值对美国的影响。(4)问分析社会条件,要注意两个时期的不同状况,前者要从通货膨胀上入手考虑,后者要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上考虑。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3)问分析背景一要注意时间,找出这两个时期美国经济发生的变(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4)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怎样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读、找是为最后答题做准备的,答是读、找的落脚点。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对问题回答的限制要求,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依据材料概括提炼”等等。(2)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往往有联系,第一问能否正确作答可能会影响以下问题的回答。怎样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3)注意运用史观。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及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作答时应做到论从史出,不能只答内容依据(论据)而忽视理论观点(论点)。(4)作答时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不能漏答。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列化、规范化;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清晰,争取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避免不必要的失分。(5)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3)注意运用史观。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示例3】(2009·高考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下福祉。”

材料二

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这里的“察举”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病?【示例3】(2009·高考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回(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创新之处?(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解析第(1)小题,从材料一中可知,“察举”存在许多弊病,是隋朝要废除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察举”是指九品中正制,再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其弊病。第(2)小题,实际上是考查科举制的内容。第(3)小题,即分析八股取士的弊端。(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答案(1)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却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2)科举制。改举荐为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人才来源;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3)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1)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试题答案的三个主要来源第一,直接从史料中归纳总结;第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第三,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要完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可以根据分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或两分一点,不必妄加评论;对于第二、三种情况,答案不完全或基本不包含在材料中,那么我们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

试题答案的三个主要来源1.(2009·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加入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指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体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敏后为清兵所擒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

——摘编自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1.(2009·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

188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材料二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表》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1)根据材料一,归纳攻占北京前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论十大关系》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及“八大”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的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4)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解析本题跨度比较大,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比较。(1)问的前半部分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后半部分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结(2)问从材料中直接概括毛泽东的主张和目的,中共八大的意义结合课本分析。(3)问中前一问从材料中提炼回答,后半部分从成败的结果分析。(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1)前期李自成团结知识分子,发挥了他们出谋划策的作用;后来起义军内部分裂,起义最终失败。作用: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2)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要看,二要帮;凝聚人心,团结同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问从材料中直接概括毛泽东的主张和目的,中共八大的意义结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3)埃及:英国收买了当地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埃塞俄比亚: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4)略。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

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到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