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之鼻咽喉课件_第1页
解剖之鼻咽喉课件_第2页
解剖之鼻咽喉课件_第3页
解剖之鼻咽喉课件_第4页
解剖之鼻咽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1位置、结构、作用面部中央构成:外鼻、鼻腔、鼻旁窦功能:呼吸,嗅觉,发声共鸣位置、结构、作用面部中央2外鼻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外形:三边锥体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骨部:鼻骨额骨鼻部上颌骨额突软骨部:鼻外侧软骨、鼻翼大小软骨外鼻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3鼻腔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构成:以骨性鼻腔和鼻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是顶狭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两侧的不规则的狭长腔隙前起鼻孔,后止鼻后孔通鼻咽部。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腔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4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以鼻阈为界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作用:滞留吸入尘埃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5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其形态与骨性鼻腔6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7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功能:呼吸,嗅觉,发声共鸣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后端附于杓状软骨之声带突及声带部,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两梨隐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位置: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前方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翼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8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外侧壁上有三个突出的呈阶梯状排列的、略呈贝壳形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称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9鼻腔上鼻甲上鼻道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下鼻道鼻窦开口鼻腔上鼻甲10鼻腔粘膜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鼻腔粘膜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11鼻腔的血管神经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2)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构成丰富的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鼻衄[nǜ]鼻腔的血管神经动脉(2)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12静脉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静脉13神经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2、感觉神经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的前部。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翼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2)副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多神经2、感觉神经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14咽P415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腭扁桃、咽扁桃、咽鼓管咽口、咽鼓管扁桃、梨状隐窝的位置咽P415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腭15咽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咽有前壁、后壁及侧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16分部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部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17鼻咽位置: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构成:蝶骨体、枕骨底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鼻咽18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甲杓肌和覆盖其上下的粘膜是声带的主要组成部分。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由前庭襞与声襞分隔为三区。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腭降动脉翼管动脉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翼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形态: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近似前高后低的三角形,是喉腔的上口。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口咽位置: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前方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扁桃体的血管均来自颈外动脉分支上部:腭降动脉供给近舌根:舌背动脉供给外侧面:面动脉的扁桃体支、腭升动脉和咽升动脉供给。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韧带两侧为会厌谷,常为异物存留的部位。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口咽19喉咽形态:上大下小漏斗状位置: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通食管,前方为喉梨状隐窝: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的深窝,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两梨隐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喉咽20咽壁结构粘膜:与鼻口咽鼓管粘膜连续*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腭扁桃体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肌层:横组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纵组茎突咽肌腭咽肌外膜:为颊咽筋膜延续咽壁结构粘膜:与鼻口咽鼓管粘膜连续21咽的生理机能(一)吞咽功能(二)呼吸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四)共鸣作用咽的生理机能(一)吞咽功能22咽的血供、淋巴引流及神经支配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腭降动脉翼管动脉静脉咽静脉丛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咽的血供、淋巴引流及神经支配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23喉P338熟悉喉的主要软骨名称、位置,了解喉内、外肌的位置、作用。掌握喉腔的分部、声门、声门裂及声韧带的位置、构成和功能。喉P338熟悉喉的主要软骨名称、位置,了解喉内、外肌的位置、24喉既是呼吸道的管道,也是发音器官。以软骨为指甲,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而成。内面衬以粘膜构成喉腔的壁。喉既是呼吸道的管道,也是发音器官。以软骨为指甲,借关节、韧带25喉的位置、毗邻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部,由一组软骨、韧带、喉肌及粘膜构成的锥形管状器官。喉的位置、毗邻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26喉软骨

9块甲状软骨1环状软骨1会厌软骨1杓状软骨2小角软骨2楔状软骨2喉软骨9块27甲状软骨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左右板前角(喉结)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甲状软骨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28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止于甲状软骨后部下缘及下角之前缘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扁桃体的血管均来自颈外动脉分支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声带张开时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位置: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位置: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掌握喉腔的分部、声门、声门裂及声韧带的位置、构成和功能。收缩时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弓接近,以环甲关节为支点,增加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间的距离,将甲杓肌拉长,增加声带张力,并略有声带的内收作用。以软骨为指甲,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而成。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起于甲状软骨背面中央部前联合,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腭降动脉翼管动脉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肌突:底的外侧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内面衬以粘膜构成喉腔的壁。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止于甲状软骨后部下缘及下角之前缘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甲状软骨在额状轴上作前倾和复位运动。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前部较窄,称环状软骨弓,后部向上延展而较宽阔,称环状软骨板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29会厌软骨形态: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会厌软骨形态: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30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形态: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声带突:底的前角,声带后端附着于此。肌突:底的外侧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31小角软骨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小角软骨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32楔状软骨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状结节。楔状软骨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33喉的连接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环杓关节环甲关节弹性圆锥方形膜甲状舌骨膜环状软骨气管韧带喉的连接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34环杓关节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杓状软骨在此关节上可沿垂直轴作旋转运动,使声带突向内、外侧移动,因而能开大及缩小声门。杓状软骨也可作左右滑行。环杓关节35解剖之鼻咽喉课件36环甲关节构成: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侧部的关节面构成。甲状软骨在额状轴上作前倾和复位运动。前倾时,加大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的距离,使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的距离缩小,声带松弛环甲关节构成: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侧部的关节面构成。37解剖之鼻咽喉课件38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环甲正中韧带

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39方形膜形态:呈斜方形位置:由会厌软骨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前内侧缘。方形膜下端游离,称前庭韧带。方形膜形态:呈斜方形40甲状舌骨膜位置甲状舌骨正中韧带甲状舌骨膜位置41环状软骨气管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42喉肌喉肌分为内外两组。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可使喉体上升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及颏舌骨肌,此组肌肉均附于舌骨之上,可使喉随舌骨上升而上提;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可使喉随舌骨下降而将喉拉向下。喉肌喉肌分为内外两组。43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喉腔上起自喉口,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并接气管。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正常呼吸时,喉口平面朝后上方,呈开放状态;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可使喉体上升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位置: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声带张开时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的前部。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二)使声门关闭(声带内收)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喉内肌依其作用分成以下几组:(一)使声门张开(声带外展)主要是环杓后肌起自环状软骨板背面浅凹处,斜向外上方止于杓状软骨肌突后面收缩时将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向外转动,使声带后端分开,声门开大。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44(二)使声门关闭(声带内收)

1.环杓侧肌起自同侧环状软骨弓两侧上缘止于杓状软骨肌突前方。收缩时使声带突转向内而关闭声门(二)使声门关闭(声带内收)452.杓肌:位于喉后壁由横行和斜行的肌纤维组成杓横肌和杓斜肌,收缩时可使两侧杓状软骨互相向中线接近,使声带内收声门关闭。2.杓肌:位于喉后壁46(三)改变声带张力1.环甲肌起自环状软骨弓的前外侧,斜向后上止于甲状软骨后部下缘及下角之前缘收缩时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弓接近,以环甲关节为支点,增加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间的距离,将甲杓肌拉长,增加声带张力,并略有声带的内收作用。(三)改变声带张力472.甲杓肌起于甲状软骨背面中央部前联合,后端附于杓状软骨之声带突及声带部,收缩时牵引杓状软骨向前方移动,使声带松弛,并使声门关闭。甲杓肌和覆盖其上下的粘膜是声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发音的音调与该肌收缩的紧张度有关。2.甲杓肌48(四)会厌活动肌

1.杓会厌肌收缩时可将会厌软骨拉向后下方使喉口关闭。(四)会厌活动肌492.甲状会厌肌收缩时可将会厌软骨拉向前下方使喉口及喉前庭扩大。2.甲状会厌肌50喉腔喉腔上起自喉口,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并接气管。由前庭襞与声襞分隔为三区。

喉腔喉腔上起自喉口,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并接气管。由前庭襞与声襞51喉口近似前高后低的三角形,是喉腔的上口。由会厌上缘、杓状会厌皱襞及杓状软骨间切迹所围成。正常呼吸时,喉口平面朝后上方,呈开放状态;当吞咽时即关闭。喉口52喉前庭又称声门上区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前壁为会厌软骨两旁为杓会厌襞后为杓状软骨介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喉前庭又称声门上区53喉中间腔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包括:1.前庭襞:又称假声带,左右各一,位于声带上方并与声带平行,由室韧带、肌纤维及粘膜组成,呈淡红色。2.声襞: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由声韧带、声肌及粘膜组成,因缺乏粘膜下层,含血管少,在间接喉镜下呈白色带状,其游离缘薄而锐。两声带间的空隙称声门裂,简称声门。声带张开时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声门前端称前联合。喉中间腔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54喉中间腔3.喉室:开口于声襞与前庭襞之间的椭圆形空隙,其前端向上外伸展成喉室小囊,内含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声带。喉中间腔3.喉室:开口于声襞与前庭襞之间的椭圆形空隙,其前端55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2)副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多位于颈前正中部,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部,由一组软骨、韧带、喉肌及粘膜构成的锥形管状器官。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正常呼吸时,喉口平面朝后上方,呈开放状态;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构成:外鼻、鼻腔、鼻旁窦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收缩时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弓接近,以环甲关节为支点,增加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间的距离,将甲杓肌拉长,增加声带张力,并略有声带的内收作用。收缩时可将会厌软骨拉向前下方使喉口及喉前庭扩大。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谢谢观看!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56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57位置、结构、作用面部中央构成:外鼻、鼻腔、鼻旁窦功能:呼吸,嗅觉,发声共鸣位置、结构、作用面部中央58外鼻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外形:三边锥体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骨部:鼻骨额骨鼻部上颌骨额突软骨部:鼻外侧软骨、鼻翼大小软骨外鼻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59鼻腔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构成:以骨性鼻腔和鼻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是顶狭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两侧的不规则的狭长腔隙前起鼻孔,后止鼻后孔通鼻咽部。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腔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60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以鼻阈为界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作用:滞留吸入尘埃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61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其形态与骨性鼻腔62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63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功能:呼吸,嗅觉,发声共鸣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后端附于杓状软骨之声带突及声带部,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两梨隐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位置: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前方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翼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64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外侧壁上有三个突出的呈阶梯状排列的、略呈贝壳形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称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65鼻腔上鼻甲上鼻道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下鼻道鼻窦开口鼻腔上鼻甲66鼻腔粘膜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鼻腔粘膜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67鼻腔的血管神经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2)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构成丰富的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鼻衄[nǜ]鼻腔的血管神经动脉(2)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68静脉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静脉69神经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2、感觉神经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的前部。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翼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2)副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多神经2、感觉神经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70咽P415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腭扁桃、咽扁桃、咽鼓管咽口、咽鼓管扁桃、梨状隐窝的位置咽P415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腭71咽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咽有前壁、后壁及侧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72分部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部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73鼻咽位置: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构成:蝶骨体、枕骨底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鼻咽74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甲杓肌和覆盖其上下的粘膜是声带的主要组成部分。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由前庭襞与声襞分隔为三区。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腭降动脉翼管动脉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翼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形态: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近似前高后低的三角形,是喉腔的上口。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口咽位置: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前方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扁桃体的血管均来自颈外动脉分支上部:腭降动脉供给近舌根:舌背动脉供给外侧面:面动脉的扁桃体支、腭升动脉和咽升动脉供给。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韧带两侧为会厌谷,常为异物存留的部位。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口口咽75喉咽形态:上大下小漏斗状位置: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通食管,前方为喉梨状隐窝: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的深窝,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两梨隐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喉咽76咽壁结构粘膜:与鼻口咽鼓管粘膜连续*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腭扁桃体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肌层:横组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纵组茎突咽肌腭咽肌外膜:为颊咽筋膜延续咽壁结构粘膜:与鼻口咽鼓管粘膜连续77咽的生理机能(一)吞咽功能(二)呼吸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四)共鸣作用咽的生理机能(一)吞咽功能78咽的血供、淋巴引流及神经支配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腭降动脉翼管动脉静脉咽静脉丛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咽的血供、淋巴引流及神经支配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79喉P338熟悉喉的主要软骨名称、位置,了解喉内、外肌的位置、作用。掌握喉腔的分部、声门、声门裂及声韧带的位置、构成和功能。喉P338熟悉喉的主要软骨名称、位置,了解喉内、外肌的位置、80喉既是呼吸道的管道,也是发音器官。以软骨为指甲,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而成。内面衬以粘膜构成喉腔的壁。喉既是呼吸道的管道,也是发音器官。以软骨为指甲,借关节、韧带81喉的位置、毗邻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部,由一组软骨、韧带、喉肌及粘膜构成的锥形管状器官。喉的位置、毗邻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82喉软骨

9块甲状软骨1环状软骨1会厌软骨1杓状软骨2小角软骨2楔状软骨2喉软骨9块83甲状软骨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左右板前角(喉结)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甲状软骨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84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止于甲状软骨后部下缘及下角之前缘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扁桃体的血管均来自颈外动脉分支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声带张开时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位置: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3、植物神经(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解剖课件之鼻咽喉文档ppt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位置: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掌握喉腔的分部、声门、声门裂及声韧带的位置、构成和功能。收缩时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弓接近,以环甲关节为支点,增加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间的距离,将甲杓肌拉长,增加声带张力,并略有声带的内收作用。以软骨为指甲,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而成。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起于甲状软骨背面中央部前联合,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的腭升动脉腭降动脉翼管动脉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肌突:底的外侧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其行径分布如下:(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内面衬以粘膜构成喉腔的壁。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止于甲状软骨后部下缘及下角之前缘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甲状软骨在额状轴上作前倾和复位运动。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前部较窄,称环状软骨弓,后部向上延展而较宽阔,称环状软骨板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85会厌软骨形态: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会厌软骨形态: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86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形态: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声带突:底的前角,声带后端附着于此。肌突:底的外侧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87小角软骨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小角软骨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88楔状软骨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状结节。楔状软骨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89喉的连接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环杓关节环甲关节弹性圆锥方形膜甲状舌骨膜环状软骨气管韧带喉的连接喉的连结包括喉软骨之间以及喉与舌骨和气管间的连结。90环杓关节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杓状软骨在此关节上可沿垂直轴作旋转运动,使声带突向内、外侧移动,因而能开大及缩小声门。杓状软骨也可作左右滑行。环杓关节91解剖之鼻咽喉课件92环甲关节构成: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侧部的关节面构成。甲状软骨在额状轴上作前倾和复位运动。前倾时,加大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的距离,使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的距离缩小,声带松弛环甲关节构成: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侧部的关节面构成。93解剖之鼻咽喉课件94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环甲正中韧带

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95方形膜形态:呈斜方形位置:由会厌软骨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前内侧缘。方形膜下端游离,称前庭韧带。方形膜形态:呈斜方形96甲状舌骨膜位置甲状舌骨正中韧带甲状舌骨膜位置97环状软骨气管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98喉肌喉肌分为内外两组。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可使喉体上升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及颏舌骨肌,此组肌肉均附于舌骨之上,可使喉随舌骨上升而上提;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可使喉随舌骨下降而将喉拉向下。喉肌喉肌分为内外两组。99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喉腔上起自喉口,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并接气管。粘膜下层:在后壁中线形成咽缝供咽肌附着正常呼吸时,喉口平面朝后上方,呈开放状态;构成: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可使喉体上升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位置: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位置: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声带张开时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