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课件_第1页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课件_第2页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课件_第3页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课件_第4页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万里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编辑课件1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

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意义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概念编辑课件2溶血的概念

溶血

: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过多、过早被破坏,称之为溶血。代偿性溶血:在溶血情况下,骨髓代偿性增生,生成红细胞的效率可以补偿过早、过多消亡的红细胞,而不出现贫血,称之为代偿性溶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代偿能力所发生的贫血,称之为溶血性贫血。

编辑课件溶血的概念溶血: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3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根据溶血发生的急缓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急性和慢性;根据红细胞的破坏场所的不同,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常见分类法是按先天性、获得性和发病机理分类。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多为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包括膜、酶、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多为红细胞外在因素异常,包括免疫因素、药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分类根据溶血发生的急缓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急性4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编辑课件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编辑课件5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陷症、嘧啶-5-核苷酸酶缺陷症.

珠蛋白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病)珠蛋白量的异常,如海洋性贫血等。珠蛋白质的异常,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血红蛋白D、血红蛋白E等。编辑课件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6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膜缺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感染因素:原虫、病毒、支原体及细菌感染等化学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及毒素,如苯肼、砷化氢、蛇毒等物理及机械因素:大面积烧伤、心脏瓣膜异常、人工瓣膜、血管病变、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其他:脾功能亢进编辑课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编辑课7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

急性溶血性贫血:1.起病急骤、2.寒战高热、3.头痛恶心呕吐、4.面色苍白黄疸、5.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性贫血:1.起病缓慢病状轻微、2.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联症、3.可以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急性溶血性贫血:1.起病急骤、2.寒战8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检查内容

反映红细胞破坏增生的检查

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的检查

有关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编辑课件溶血的实验室检查检查内容编辑课件9检查目的

肯定溶血证据确定主要溶血部位寻找溶血原因编辑课件检查目的肯定溶血证据编辑课件10反映红细胞破坏增生的检查间接胆红素增高尿中尿胆原排泄增加粪便中粪胆原排泄增加]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尿含铁血黄素阳性血红蛋白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编辑课件反映红细胞破坏增生的检查间接胆红素增高编辑课件11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的检查

红细胞畸形、破坏红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脆性增加编辑课件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的检查红细胞畸形、破坏红细胞增12有关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增多血中出现大量幼红细胞血中大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明显增生编辑课件有关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网织红细胞增多编辑课件13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意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4.冷凝集素综合征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意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遗传14酸溶血试验阳性:PNH(作为肯定诊断)ROUS试验阳性:PNH(作为筛选检查)蔗糖溶血试验:PNH(作为筛选检查)热溶血试验:PNH(作为筛选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降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血红蛋白电泳异常:常用于检查Hbc、HbBar等编辑课件酸溶血试验阳性:PNH(作为肯定诊断)编辑课件15HbA2增高: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HbF增高: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H包涵体检查阳性:ɑ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丙醇沉淀试验阳性:提示有不稳定血红蛋白存在热变性试验:沉淀率增高

存在不稳定血红蛋白,大于10%有诊断意义镰变性试验阳性:Hbs病冷热溶血试验阳性:PCH病编辑课件编辑课件16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特征血管内溶血(细胞外溶血)血管外溶血(细胞内溶血)病因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获得性多见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遗传性多见RBC破坏场所血管内(在血循环中破坏)在肝和脾的单核-巨噬细胞内破坏发病特征一般为急性,也可慢性一般为慢性,可有急性溶血危象贫血较重较轻,溶血危象时加重黄疸较明显可轻可重血间接胆红素增高明显增高肝脾肿大少见常见编辑课件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特征血管内溶血(细胞外溶血)血管17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血浆血红蛋白增高,常大于100mg/L轻度增高血红蛋白尿常见无含铁血红蛋白尿慢性常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溶血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编辑课件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常见红细胞脆性18溶血象检查的原理、试剂及操作规程

编辑课件溶血象检查的原理、试剂及操作规程

编辑课件19(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实验原理

渗透脆性试验是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中,当水渗透其内部达一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反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编辑课件(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20试剂171mmol/LNaCl溶液(10g/L)

取经100℃烘干的分析纯氯化钠0.7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少量双蒸水溶液解后,再加双蒸水至刻度。

样品要求静脉血4-5ml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21操作程序

1.静脉血4-5ml放入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内轻轻摇动(去掉纤维蛋白),直到血液不凝为止。将此血液放入离心管内离心10分钟左右,去掉血浆,再用0.9%的NaCl反复洗涤三次,再配成10%RBC悬液,分别于下列每管加一滴。表格如下: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22试管号123456780.7%NaCl1.251.201.151.101.051.000.950.90蒸馏水00.050.100.150.200.250.300.35NaCl浓度(%)0.700.670.640.620.590.560.530.50试管号9101112131415160.7%NaCl0.850.800.750.700.650.600.550.50蒸馏水0.400.450.500.550.600.650.700.75NaCl浓度(%)0.480.450.420.390.360.330.300.27编辑课件试管号123456780.7%NaCl1.251.201.123

2.混匀、经过两小时观察RBC始溶及全溶NaCl浓度

分析结果

静置室温2小时,从高浓度试管开始观察,上层溶液开始出现透明红色且管底有红细胞者为开始溶血管;溶液透明红色,管底完全无红细胞者为完全溶血。编辑课件2.混匀、经过两小时观察RBC始溶及全溶NaCl浓度24参考值正常溶血:初溶0.42-0.46%;全溶0.28-0.33

注:本试验需有正常对照。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25临床意义

脆性增加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脆性降低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低色素性贫血,肝疾病等。编辑课件临床意义编辑课件26(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实验原理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编辑课件(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27试剂

抗人球蛋白试剂IgG

样品要求机械抗凝的静脉血3ml,用0.9%NaCl洗涤数次,取RBC备用。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28

操作程序

1.

取10支小试管,每管加入0.85%生理盐水0.5ml,取1:5抗人球蛋白血清0.5ml,加入第一,充分混匀,再从第一管取出混合液0.5ml注入第二管混匀,再取0.5ml注入第三管,依次下去直至第10管,取出0.5ml弃去,则每管的浓度为1:10,1:20,1:40,1:80,1:160,1:320…2.

将不同浓度的液体,分别滴一滴于玻璃板上(用一滴管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加)3.

将10%病人RBC分别滴加一滴于上述玻板液滴内,同时充分混匀,15分钟后观察结果。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29结果分析

RBC凝集为阳性(需要正常对照)参考值正常人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临床意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编辑课件结果分析编辑课件30(三)酸溶血(Hams)试验

实验原理

PNH患者体内存在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Hams试验即红细胞在酸性(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补体被激活,PNH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而正常人RBC不被溶解,无溶血现象。编辑课件(三)酸溶血(Hams)试验

实验原理编辑课件31试剂

1.1/6NHCL

2.8.5g/LNaCl溶液样品要求

1.机械抗凝静脉血5ml,用0.9%NaCl洗涤数次,取RBC备用(需同时用同型或O型正常人对照)。2.静脉血2ml分离出血清备用

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32操作程序

1.

取两支小试管分别注入患者血清0.25ml2.

一管加入患者50%的RBC悬液0.0125ml,再加入1/6NHCL0.025ml3.另一管加正常人同型或者O型者50%的RBC悬液0.0125ml,加入1/6NHCL0.025ml4.以上两管充分混匀,加棉塞于37℃温箱中一小时观察有无溶血现象(可离心后观察)

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33

参考值正常人

阴性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主要见于PNH,确诊意义大。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作严重时可呈阳性

编辑课件

参考值编辑课件34(四)热溶血试验

实验原理利用患者的红细胞在其自身的血清(含补体)中于37℃孵育后,由于葡萄糖分解产酸使血清酸化,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样品要求

静脉血3ml(分成两管)编辑课件(四)热溶血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35操作程序取静脉血3ml,注入两支小试管中(各加入1.5ml),倾斜放置,一管置于室温,另一管放37℃温箱中,4h,6h,12h,24h,观察有无溶血现象(可离心观察)。

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36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PNH。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亦可阳性,但阳性率比PNH为低。本试验用于PNH筛选试验。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37(五)蔗糖溶血试验

实验原理

在离子状态蛋白质结构发生某些变化,RBC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之间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被补体包围,PNH患者RBC由于膜结构异常,在有补体情况下,容易破坏,发生溶血。编辑课件(五)蔗糖溶血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38试剂

1.蔗糖

2.3.8%枸橼酸钠溶液样本要求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2ml(3.8%枸橼酸钠与静脉血比为1:9)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39

操作程序

将一份枸橼酸钠全血加入9份新鲜配制的糖水中(即0.5g蔗糖+4.5ml蒸馏水+0.5ml抗凝血,或10%蔗糖水5ml+0.5ml抗凝血),混合后,置37℃温箱中孵育30分钟,离心沉淀。结果分析

如有溶血蔗糖液为红色,即为阳性。参考值正常为阴性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40

临床意义PNH患者蔗糖溶血试验为阳性或溶血率增加,可作为PNH的筛选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的可为阳性,白血病、骨髓硬化时可出现假阳性。编辑课件

临床意义编辑课件41(六)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试验)实验原理

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部分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上皮细胞,并随尿排出。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的聚合体,其中的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μm的兰色颗粒。

编辑课件(六)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42试剂1.2%亚铁氰化钾水溶液:用时新鲜配制。

2.3%盐酸样品要求新鲜晨尿10ml

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43

操作程序

1.

取新鲜尿离心沉淀,去掉上清液。2.

取等量的2%的低铁氰化钾和1/5NHCL混合。3.

将管(2)之酸性低铁氰化钾注入尿的沉渣试管中混合,在室温中静置10-20分钟,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44

结果分析如有兰色颗粒则为阳性。参考值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Rous试验阳性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尿中有铁排除出。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只要存在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本试验结果即呈阳性,并可持续数周。但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编辑课件结果分析编辑课件45(七)红细胞形态观察(涂片、染色、镜检)

成熟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对诊断溶血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可达20-30%以上,严重者可达100%;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高达50-90%;靶形红细胞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和其他血红蛋白病。某些获得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感染、理化和机械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亦可因红细胞损害而出现红细胞形态改变,其中最主要的为出现球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的碎裂现象。编辑课件(七)红细胞形态观察(涂片、染色、镜检)成熟46(八)网织红细胞检验

概述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网织红细胞胞质内残留有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染色后呈绿色网状结构,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体积稍大,直径为8-9.5μm,在瑞氏染色后的血涂中为嗜多色红细胞。新鲜血液中的红细胞用核酸荧光染料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或某些以流式细胞术为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上计数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和每升血液中的绝对值。

在一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还可直接测量网织红细胞的体积,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等参数。

编辑课件(八)网织红细胞检验概述编辑课件47参考值

1.

RC百分比:手工法0.5-1.5%

仪量法0.5-2.0%2.

RC绝对值:手工法

(24-84)×109/L仪量法

(29-75)×109/L3.

RC成熟指数:10-344.

RC血红蛋白含量:30.4-35.8Pg(成人)

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48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红细胞系统造血旺盛的可靠指标,临床常用相对百分比反映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变化,但易受红细胞比容的影响。网织红细胞绝对技术较相对百分比更为准确。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能反映骨髓红系细胞造血活性,并可用于贫血的进一步分类。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可以更早期、灵敏的反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合成,对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功能性缺铁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编辑课件临床意义编辑课件491.网织红细胞计数

(1)溶血性贫血时,骨髓红系因受到缺氧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物的刺激而增生,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提前释放到外周血,使网织红细胞增多,常在5%以上。急性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高达50%以上。(2)急性失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多,其增高的幅度依赖于出血量的多少,一般在出血后的第2-3天达峰值,可达5-15%,出血停止后网织红细胞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可据此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编辑课件1.网织红细胞计数(1)溶血性贫血时,骨髓红系因受到缺氧50(3)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正常、轻度升高或减低,当给予足够的铁剂或VB12及叶酸治疗,用药一周内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在24周后达高峰,一般增至5%以上,可达10-20%。随后网织红细胞数量逐渐下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以作为贫血治疗有效的判断指标。编辑课件(3)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正常、轻度升高51(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减少,一般网织红细胞常低于0.5%,部分慢性再障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可为1%左右,但其绝对值计数明显减低。临床将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作为急性再障的诊断指标。(5)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患者,骨髓中肿瘤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系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编辑课件(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减少,一般网织红细胞常低于522.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RMI增高时红系细胞造血应激反应的早期信号,此时网织红细胞数量可能仍处于参考范围内。急性大出血后,58h即可见成熟网织红细胞增多,RMI增大,而网织红细胞数量常在2天后才会出现有意义的增高。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后,红系造血应激反应随之而出现,RMI升高可作为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一项早期观察指标。编辑课件2.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RMI增高时53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

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时,CHr明显减低。当体内贮存铁减低但尚未出现贫血,即处于潜在性缺铁期时,CHr先于血红蛋白和血清铁等减低。当CHr的临界值(cut-off)<26pg时,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可达100%、特异性为80%。若用足量铁剂治疗后,CHr上升早于其他红细胞参数。EPO治疗检测:EPO治疗后,红细胞生成量增多,铁消耗加剧,若体内贮存铁不足,CHr降低,呈功能性缺铁状态。当及时补充铁剂后,功能性缺铁状态消失,CHr逐渐恢复正常。编辑课件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54(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实验原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是在血液中加入亚硝酸盐,人类红细胞中的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的G-6-PD催化成糖旁路使NADP(氧化型辅酶Ⅱ)变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其脱的氢通过亚甲蓝试剂的递氢作用而使高铁血红蛋白(Fe3+)还原成亚铁血红蛋白(Fe2+),通过比色可知道还原的多少。当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率下降。编辑课件(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55参考值正常人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率>75%临床意义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率下降。中间缺乏(杂合子)为31-74%,严重缺乏(半合子或纯合子)<30%。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56(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

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原理在G-6-PD和NADP

+存在下,G-6-PD能使NADP+还原成NADPH,后者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荧光。NADPH的吸收峰在波长340nm处,可通过单位时间生成的NADPH的量来测定G-6-PD活性。

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正常人有很强荧光。G-6-PD缺乏者荧光很弱或无荧光。编辑课件(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

光斑点试57(十一)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

验和活性测定实验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的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参考值正常人丙酮酸激酶活性斑点在25分钟内消失。酶活性(15.0±1.99)U/gHb.临床意义荧光斑点不消失或时间延长说明丙酮酸激酶活性缺乏,中间缺乏(杂合子)时,荧光25-60分钟消失,严重缺乏(纯合子)时,荧光60分钟不消失。编辑课件(十一)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

验和58(十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原理血红蛋白电泳使根据不同的血红蛋白带有不同的电荷,等电点不同,在一定的PH缓冲液中,缓冲液的PH大于Hb的等电点时其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中向阳极泳动;反之,Hb带的电荷向阴极泳动。经过一定电压和时间的电泳,不同的血红蛋白所带的电荷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其泳动方向和速度不同,可分离出各自的区带,同时对电泳出的各区带进行电泳扫描,可进行各种血红蛋白的定量分析。编辑课件(十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原理编辑课件59

参考值

1.

PH8.6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95%,HbF<2%,HbA2为1.0-3.1%。PH8.6TEB缓冲液适合于检出HbA、HbA2、HbS、HbC、但HbF不易与HbA分开,HbH与HbBarts不能分开和显示,应再选择其他缓冲液进行电泳分离。

2.

PH6.5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主要用于HbH和HbBarts的检出。HbH等电点为5.6,在PH6.5TEB缓冲液中电泳时泳向阳极,HbBarts则在点样点不动,而其余的血红蛋白都向阴极移动。编辑课件

参考值编辑课件60临床意义

1.

通过与正常人血红蛋白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可发现异常血红蛋白的区带。如HbH、HbE、HbBarts、HbS、HbD、HbC等异常血红蛋白的异常。

2.

HbA2增多,见于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为杂合子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HbE病时也在HbA2区带位置出增加,但含量很大(在10%以上)HbA2轻度增加亦可见于肝病,肿瘤和某些血液病。编辑课件临床意义编辑课件61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筛选试验主要临床表现:

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血象检查: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形态

网织红细胞计数尿液检查:尿胆原

血红蛋白尿

含铁血黄素尿生化检查: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测定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情况

粒/红比值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筛选试验主要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62抗人球蛋白试验:

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阴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自幼发病家族史阳性)编辑课件抗人球蛋白试验:编辑课件63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或正常2.自溶试验阳性,不能为葡萄糖所纠正。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Rh血型、ABO血型鉴定(新生儿溶血病、误输异型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青霉素、奎尼丁等药物史)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冷溶血试验阳性编辑课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编辑课件64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有各种诱因感染、药物、化学中毒、蛇毒、继发性脾肿大、肝硬化等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罗氏试验(Rous试验)阳性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阳性

热溶血试验及蔗糖溶血试验阳性

红细胞碎裂现象微血管病性溶贫、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常为阳性编辑课件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各种诱因编辑课件65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幼发病家族史阳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增高:提示红细胞膜的异常

正常:提示红细胞酶的缺乏

降低:

提示血红蛋白病

编辑课件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幼发病家族史阳性)红细66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增高:提示红细胞膜的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血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自溶试验阳性

—能为葡萄糖所纠正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片见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编辑课件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提示红细胞膜的异常编辑课件67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提示红细胞酶的缺乏

1.丙酮酸激酶缺乏(PK)

自溶试验阳性,能为ATP所纠正

2.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G-6-PD)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

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阳性

编辑课件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提示红细胞酶的缺乏编辑课件68降低:

提示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电泳阳性ɑ地中海贫血—”H”包涵体、异丙醇试验弱阳性

ß地中海贫血:重—抗碱血红蛋白增高

轻—血红蛋白A2增高血红蛋白S病—镰变试验阳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热变性试验及异丙醇试验阳性

其他:C、D、E血红蛋白病—相应血红蛋白增高编辑课件降低:提示血红蛋白病编辑课件69谢谢!编辑课件谢谢!编辑课件70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万里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编辑课件71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

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意义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概念编辑课件72溶血的概念

溶血

: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过多、过早被破坏,称之为溶血。代偿性溶血:在溶血情况下,骨髓代偿性增生,生成红细胞的效率可以补偿过早、过多消亡的红细胞,而不出现贫血,称之为代偿性溶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代偿能力所发生的贫血,称之为溶血性贫血。

编辑课件溶血的概念溶血: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73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根据溶血发生的急缓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急性和慢性;根据红细胞的破坏场所的不同,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常见分类法是按先天性、获得性和发病机理分类。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多为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包括膜、酶、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多为红细胞外在因素异常,包括免疫因素、药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分类根据溶血发生的急缓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急性74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编辑课件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编辑课件75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陷症、嘧啶-5-核苷酸酶缺陷症.

珠蛋白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病)珠蛋白量的异常,如海洋性贫血等。珠蛋白质的异常,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血红蛋白D、血红蛋白E等。编辑课件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76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膜缺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感染因素:原虫、病毒、支原体及细菌感染等化学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及毒素,如苯肼、砷化氢、蛇毒等物理及机械因素:大面积烧伤、心脏瓣膜异常、人工瓣膜、血管病变、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其他:脾功能亢进编辑课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编辑课77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

急性溶血性贫血:1.起病急骤、2.寒战高热、3.头痛恶心呕吐、4.面色苍白黄疸、5.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性贫血:1.起病缓慢病状轻微、2.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联症、3.可以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急性溶血性贫血:1.起病急骤、2.寒战78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检查内容

反映红细胞破坏增生的检查

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的检查

有关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编辑课件溶血的实验室检查检查内容编辑课件79检查目的

肯定溶血证据确定主要溶血部位寻找溶血原因编辑课件检查目的肯定溶血证据编辑课件80反映红细胞破坏增生的检查间接胆红素增高尿中尿胆原排泄增加粪便中粪胆原排泄增加]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尿含铁血黄素阳性血红蛋白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编辑课件反映红细胞破坏增生的检查间接胆红素增高编辑课件81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的检查

红细胞畸形、破坏红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脆性增加编辑课件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的检查红细胞畸形、破坏红细胞增82有关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增多血中出现大量幼红细胞血中大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明显增生编辑课件有关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网织红细胞增多编辑课件83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意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4.冷凝集素综合征编辑课件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意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遗传84酸溶血试验阳性:PNH(作为肯定诊断)ROUS试验阳性:PNH(作为筛选检查)蔗糖溶血试验:PNH(作为筛选检查)热溶血试验:PNH(作为筛选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降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血红蛋白电泳异常:常用于检查Hbc、HbBar等编辑课件酸溶血试验阳性:PNH(作为肯定诊断)编辑课件85HbA2增高: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HbF增高: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H包涵体检查阳性:ɑ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丙醇沉淀试验阳性:提示有不稳定血红蛋白存在热变性试验:沉淀率增高

存在不稳定血红蛋白,大于10%有诊断意义镰变性试验阳性:Hbs病冷热溶血试验阳性:PCH病编辑课件编辑课件86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特征血管内溶血(细胞外溶血)血管外溶血(细胞内溶血)病因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获得性多见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遗传性多见RBC破坏场所血管内(在血循环中破坏)在肝和脾的单核-巨噬细胞内破坏发病特征一般为急性,也可慢性一般为慢性,可有急性溶血危象贫血较重较轻,溶血危象时加重黄疸较明显可轻可重血间接胆红素增高明显增高肝脾肿大少见常见编辑课件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特征血管内溶血(细胞外溶血)血管87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血浆血红蛋白增高,常大于100mg/L轻度增高血红蛋白尿常见无含铁血红蛋白尿慢性常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溶血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编辑课件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常见红细胞脆性88溶血象检查的原理、试剂及操作规程

编辑课件溶血象检查的原理、试剂及操作规程

编辑课件89(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实验原理

渗透脆性试验是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中,当水渗透其内部达一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反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编辑课件(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90试剂171mmol/LNaCl溶液(10g/L)

取经100℃烘干的分析纯氯化钠0.7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少量双蒸水溶液解后,再加双蒸水至刻度。

样品要求静脉血4-5ml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91操作程序

1.静脉血4-5ml放入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内轻轻摇动(去掉纤维蛋白),直到血液不凝为止。将此血液放入离心管内离心10分钟左右,去掉血浆,再用0.9%的NaCl反复洗涤三次,再配成10%RBC悬液,分别于下列每管加一滴。表格如下: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92试管号123456780.7%NaCl1.251.201.151.101.051.000.950.90蒸馏水00.050.100.150.200.250.300.35NaCl浓度(%)0.700.670.640.620.590.560.530.50试管号9101112131415160.7%NaCl0.850.800.750.700.650.600.550.50蒸馏水0.400.450.500.550.600.650.700.75NaCl浓度(%)0.480.450.420.390.360.330.300.27编辑课件试管号123456780.7%NaCl1.251.201.193

2.混匀、经过两小时观察RBC始溶及全溶NaCl浓度

分析结果

静置室温2小时,从高浓度试管开始观察,上层溶液开始出现透明红色且管底有红细胞者为开始溶血管;溶液透明红色,管底完全无红细胞者为完全溶血。编辑课件2.混匀、经过两小时观察RBC始溶及全溶NaCl浓度94参考值正常溶血:初溶0.42-0.46%;全溶0.28-0.33

注:本试验需有正常对照。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95临床意义

脆性增加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脆性降低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低色素性贫血,肝疾病等。编辑课件临床意义编辑课件96(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实验原理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编辑课件(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97试剂

抗人球蛋白试剂IgG

样品要求机械抗凝的静脉血3ml,用0.9%NaCl洗涤数次,取RBC备用。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98

操作程序

1.

取10支小试管,每管加入0.85%生理盐水0.5ml,取1:5抗人球蛋白血清0.5ml,加入第一,充分混匀,再从第一管取出混合液0.5ml注入第二管混匀,再取0.5ml注入第三管,依次下去直至第10管,取出0.5ml弃去,则每管的浓度为1:10,1:20,1:40,1:80,1:160,1:320…2.

将不同浓度的液体,分别滴一滴于玻璃板上(用一滴管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加)3.

将10%病人RBC分别滴加一滴于上述玻板液滴内,同时充分混匀,15分钟后观察结果。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99结果分析

RBC凝集为阳性(需要正常对照)参考值正常人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临床意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编辑课件结果分析编辑课件100(三)酸溶血(Hams)试验

实验原理

PNH患者体内存在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Hams试验即红细胞在酸性(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补体被激活,PNH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而正常人RBC不被溶解,无溶血现象。编辑课件(三)酸溶血(Hams)试验

实验原理编辑课件101试剂

1.1/6NHCL

2.8.5g/LNaCl溶液样品要求

1.机械抗凝静脉血5ml,用0.9%NaCl洗涤数次,取RBC备用(需同时用同型或O型正常人对照)。2.静脉血2ml分离出血清备用

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102操作程序

1.

取两支小试管分别注入患者血清0.25ml2.

一管加入患者50%的RBC悬液0.0125ml,再加入1/6NHCL0.025ml3.另一管加正常人同型或者O型者50%的RBC悬液0.0125ml,加入1/6NHCL0.025ml4.以上两管充分混匀,加棉塞于37℃温箱中一小时观察有无溶血现象(可离心后观察)

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103

参考值正常人

阴性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主要见于PNH,确诊意义大。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作严重时可呈阳性

编辑课件

参考值编辑课件104(四)热溶血试验

实验原理利用患者的红细胞在其自身的血清(含补体)中于37℃孵育后,由于葡萄糖分解产酸使血清酸化,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样品要求

静脉血3ml(分成两管)编辑课件(四)热溶血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105操作程序取静脉血3ml,注入两支小试管中(各加入1.5ml),倾斜放置,一管置于室温,另一管放37℃温箱中,4h,6h,12h,24h,观察有无溶血现象(可离心观察)。

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106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PNH。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亦可阳性,但阳性率比PNH为低。本试验用于PNH筛选试验。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107(五)蔗糖溶血试验

实验原理

在离子状态蛋白质结构发生某些变化,RBC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之间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被补体包围,PNH患者RBC由于膜结构异常,在有补体情况下,容易破坏,发生溶血。编辑课件(五)蔗糖溶血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108试剂

1.蔗糖

2.3.8%枸橼酸钠溶液样本要求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2ml(3.8%枸橼酸钠与静脉血比为1:9)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109

操作程序

将一份枸橼酸钠全血加入9份新鲜配制的糖水中(即0.5g蔗糖+4.5ml蒸馏水+0.5ml抗凝血,或10%蔗糖水5ml+0.5ml抗凝血),混合后,置37℃温箱中孵育30分钟,离心沉淀。结果分析

如有溶血蔗糖液为红色,即为阳性。参考值正常为阴性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110

临床意义PNH患者蔗糖溶血试验为阳性或溶血率增加,可作为PNH的筛选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的可为阳性,白血病、骨髓硬化时可出现假阳性。编辑课件

临床意义编辑课件111(六)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试验)实验原理

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部分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上皮细胞,并随尿排出。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的聚合体,其中的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μm的兰色颗粒。

编辑课件(六)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112试剂1.2%亚铁氰化钾水溶液:用时新鲜配制。

2.3%盐酸样品要求新鲜晨尿10ml

编辑课件试剂编辑课件113

操作程序

1.

取新鲜尿离心沉淀,去掉上清液。2.

取等量的2%的低铁氰化钾和1/5NHCL混合。3.

将管(2)之酸性低铁氰化钾注入尿的沉渣试管中混合,在室温中静置10-20分钟,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编辑课件操作程序编辑课件114

结果分析如有兰色颗粒则为阳性。参考值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Rous试验阳性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尿中有铁排除出。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只要存在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本试验结果即呈阳性,并可持续数周。但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编辑课件结果分析编辑课件115(七)红细胞形态观察(涂片、染色、镜检)

成熟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对诊断溶血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可达20-30%以上,严重者可达100%;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高达50-90%;靶形红细胞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和其他血红蛋白病。某些获得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感染、理化和机械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亦可因红细胞损害而出现红细胞形态改变,其中最主要的为出现球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的碎裂现象。编辑课件(七)红细胞形态观察(涂片、染色、镜检)成熟116(八)网织红细胞检验

概述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网织红细胞胞质内残留有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染色后呈绿色网状结构,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体积稍大,直径为8-9.5μm,在瑞氏染色后的血涂中为嗜多色红细胞。新鲜血液中的红细胞用核酸荧光染料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或某些以流式细胞术为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上计数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和每升血液中的绝对值。

在一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还可直接测量网织红细胞的体积,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等参数。

编辑课件(八)网织红细胞检验概述编辑课件117参考值

1.

RC百分比:手工法0.5-1.5%

仪量法0.5-2.0%2.

RC绝对值:手工法

(24-84)×109/L仪量法

(29-75)×109/L3.

RC成熟指数:10-344.

RC血红蛋白含量:30.4-35.8Pg(成人)

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118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红细胞系统造血旺盛的可靠指标,临床常用相对百分比反映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变化,但易受红细胞比容的影响。网织红细胞绝对技术较相对百分比更为准确。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能反映骨髓红系细胞造血活性,并可用于贫血的进一步分类。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可以更早期、灵敏的反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合成,对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功能性缺铁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编辑课件临床意义编辑课件1191.网织红细胞计数

(1)溶血性贫血时,骨髓红系因受到缺氧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物的刺激而增生,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提前释放到外周血,使网织红细胞增多,常在5%以上。急性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高达50%以上。(2)急性失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多,其增高的幅度依赖于出血量的多少,一般在出血后的第2-3天达峰值,可达5-15%,出血停止后网织红细胞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可据此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编辑课件1.网织红细胞计数(1)溶血性贫血时,骨髓红系因受到缺氧120(3)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正常、轻度升高或减低,当给予足够的铁剂或VB12及叶酸治疗,用药一周内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在24周后达高峰,一般增至5%以上,可达10-20%。随后网织红细胞数量逐渐下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以作为贫血治疗有效的判断指标。编辑课件(3)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正常、轻度升高121(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减少,一般网织红细胞常低于0.5%,部分慢性再障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可为1%左右,但其绝对值计数明显减低。临床将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作为急性再障的诊断指标。(5)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患者,骨髓中肿瘤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系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编辑课件(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减少,一般网织红细胞常低于1222.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RMI增高时红系细胞造血应激反应的早期信号,此时网织红细胞数量可能仍处于参考范围内。急性大出血后,58h即可见成熟网织红细胞增多,RMI增大,而网织红细胞数量常在2天后才会出现有意义的增高。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后,红系造血应激反应随之而出现,RMI升高可作为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一项早期观察指标。编辑课件2.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RMI增高时123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

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时,CHr明显减低。当体内贮存铁减低但尚未出现贫血,即处于潜在性缺铁期时,CHr先于血红蛋白和血清铁等减低。当CHr的临界值(cut-off)<26pg时,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可达100%、特异性为80%。若用足量铁剂治疗后,CHr上升早于其他红细胞参数。EPO治疗检测:EPO治疗后,红细胞生成量增多,铁消耗加剧,若体内贮存铁不足,CHr降低,呈功能性缺铁状态。当及时补充铁剂后,功能性缺铁状态消失,CHr逐渐恢复正常。编辑课件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124(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实验原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是在血液中加入亚硝酸盐,人类红细胞中的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的G-6-PD催化成糖旁路使NADP(氧化型辅酶Ⅱ)变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其脱的氢通过亚甲蓝试剂的递氢作用而使高铁血红蛋白(Fe3+)还原成亚铁血红蛋白(Fe2+),通过比色可知道还原的多少。当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率下降。编辑课件(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实验原理编辑课件125参考值正常人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率>75%临床意义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率下降。中间缺乏(杂合子)为31-74%,严重缺乏(半合子或纯合子)<30%。编辑课件参考值编辑课件126(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

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原理在G-6-PD和NADP

+存在下,G-6-PD能使NADP+还原成NADPH,后者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荧光。NADPH的吸收峰在波长340nm处,可通过单位时间生成的NADPH的量来测定G-6-PD活性。

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正常人有很强荧光。G-6-PD缺乏者荧光很弱或无荧光。编辑课件(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

光斑点试127(十一)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

验和活性测定实验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的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参考值正常人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