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散-圣惠卷二十七-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1页
石膏散-圣惠卷二十七-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2页
石膏散-圣惠卷二十七-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3页
石膏散-圣惠卷二十七-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4页
石膏散-圣惠卷二十七-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9石膏散_圣惠卷二十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石膏散_圣惠卷二十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 原方 171.1. 组成: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71.2. 功效:虚劳吐血,喘促,头痛,吃食全少。 171.3. 来源:《圣惠》卷二十七。 171.4. 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172. 相似度60%:生干地黄散 172.1. 组成:生干地黄2两,黄耆1两(锉),甘草半两(生,锉),麦门冬1两(去心),赤芍药1两,黄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石膏1两,当归3分,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 172.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72.3. 加:赤芍药、黄芩、人参、当归 172.4. 减:麻黄、五味子、杏仁 172.5. 功效:发背壅热,烦渴不思饮食。 172.6. 来源:《圣惠》卷六十二。 173. 相似度60%:投杯汤 173.1. 组成:石膏4两(碎),甘草2两(炙),五味子3两,大枣20个,人参2两,桂心2两,半夏(洗)2两,杏仁2两,麻黄3两(去节),生姜4两。 173.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83.3. 加:大枣、人参、桂心、生姜 183.4. 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183.5. 功效:积病后,暴上气困笃。 183.6. 来源:《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 184. 相似度60%:麦门冬汤 184.1.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生干地黄1两,半夏(汤洗7遍,焙干)3分,紫苑(去苗土)3分,桔梗(炒)3分,淡竹茹3分,麻黄(去根节)3分,五味子半两,甘草(炙)半两。 184.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84.3. 加:桑根白皮、紫苑、桔梗、淡竹茹 184.4. 减:石膏、黄耆、杏仁 184.5. 功效:伤寒后伤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羸瘦。诸病后火热乘肺,咳嗽有血,胸胁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184.6.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185. 相似度56%:厚朴麻黄汤 185.1. 组成:厚朴5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1升,五味子半升。 195.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95.3. 加:厚朴、干姜、细辛、小麦 195.4. 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甘草 195.5. 功效:咳而脉浮。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 195.6. 来源:《金匮》卷上。 196. 相似度56%:麦门冬散 196.1. 组成:麦门冬1两(去心),柴胡2两(去苗),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石膏3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茯苓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吴蓝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96.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96.3. 加:柴胡、赤茯苓、紫菀、吴蓝 196.4. 减:五味子、半夏、黄耆、生干地黄 196.5. 功效:肺脏壅热,喘促心烦,食少。 196.6. 来源:《圣惠》卷六。 197. 相似度56%:麻黄五味子汤 197.1. 组成:麻黄4两(去节),五味子5合,甘草2两(炙),半夏2两(洗),干姜5合,细辛2两,桂心6两,杏仁3两(去皮尖两仁者)。 207.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07.3. 加:干姜、细辛、桂心 207.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07.5. 功效:咳嗽。 207.6. 来源:《外台》卷九引《古今录验》。 208. 相似度56%:麻黄散 208.1.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黄耆1两(锉),石膏1两半,天门冬2分(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生用),甘草3分(锉,生用)。 208.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08.3. 加:天门冬、人参 208.4. 减:五味子、半夏、麦门冬、生干地黄 208.5. 功效:时气头痛,咳嗽烦闷。 208.6. 来源:《圣惠》卷十五。 209. 相似度56%:麻黄散 209.1. 组成:麻黄3分(去根节),五味子3分,桂心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3分(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219.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19.3. 加:桂心、人参、干姜、陈橘皮 219.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19.5. 功效:肺脏伤风冷,语声嘶不出,喘促痰逆。 219.6. 来源:《圣惠》卷六。 2110. 相似度56%:黄耆散 2110.1. 组成:黄耆1两(锉),赤芍药半两,生干地黄1两,桂心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牡蛎粉1两,黄芩半两,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110.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110.3. 加:赤芍药、桂心、牡蛎粉、黄芩 2110.4. 减:麻黄、五味子、半夏、杏仁 2110.5. 功效:产后虚热头痛,四肢烦疼.不思饮食。 2110.6. 来源:《圣惠》卷七十八。 2111. 相似度56%:麻黄汤 2111.1. 组成:麻黄4两(去节),甘草2两(炙),杏仁40枚(去皮尖两仁),桂心2两,生姜2两,半夏50枚(洗,四破),石膏6两(碎),紫菀1两。 2211.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211.3. 加:桂心、生姜、紫菀 2211.4. 减:五味子、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211.5. 功效:气极伤热,肺虚多汗,咳唾上气喘急。 2211.6. 来源:《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2212. 相似度56%:赤茯苓散 2212.1. 组成:赤茯苓1两,石膏1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旋覆花半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桑根白皮1两(锉),紫菀1两(洗去苗土),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212.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212.3. 加:赤茯苓、旋覆花、桑根白皮、紫菀 2212.4. 减:五味子、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212.5. 功效:肺脏壅热,喘逆胸满,仰息不食。 2212.6. 来源:《圣惠》卷六。 2213. 相似度56%:陈橘皮散 2213.1. 组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五味子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人参1两(去芦头),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耆3分,白茯苓3分。 2313.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313.3. 加:陈橘皮、人参、白术、白茯苓 2313.4. 减:石膏、麻黄、杏仁、生干地黄 2313.5. 功效:伤寒后虚羸少气,呕吐,不纳饮食。 2313.6. 来源:《圣惠》卷十四。 2314. 相似度56%:必胜饮 2314.1. 组成:半夏2钱,枳实2钱,石膏(煅)3钱,杏仁(去皮尖)1钱,茶叶1钱,麻黄1钱,瓜蒌霜(去油)1钱,甘草1钱。 2314.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314.3. 加:枳实、茶叶、瓜蒌霜 2314.4. 减:五味子、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314.5. 功效:哮症久久不愈。 2314.6. 来源:《玉案》卷四。 2315. 相似度56%:贝母饮 2315.1. 组成:贝母2两,石膏(绵裹,碎)2两,桂心2两,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杏仁30枚(去皮尖双仁者),生姜5两,半夏5两(洗)。 2415.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415.3. 加:贝母、桂心、生姜 2415.4. 减:五味子、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415.5. 功效: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 2415.6. 来源:《外台》卷九引《深师方》。 2416. 相似度56%:贝母散 2416.1. 组成:贝母(煨微黄)1两,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1两,生干地黄1两,麦门冬(去心)1两,人参(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五味子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416.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416.3. 加:贝母、鹿角胶、人参 2416.4. 减:石膏、麻黄、半夏、杏仁 2416.5. 功效:妊娠,肺损咳嗽,喘促不思食。 2416.6.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2417. 相似度56%:半夏散 2517.1. 组成:半夏3分(汤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黄耆3分(锉),人参3分(去芦头),麻黄3分(去根节),麦门冬3分(去心),甘草1分(炙微赤,锉),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 2517.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517.3. 加:旋覆花、当归、人参、阿胶 2517.4. 减:石膏、五味子、杏仁、生干地黄 2517.5. 功效:妊娠4-5月伤寒,壮热头痛,心胸烦闷,呕吐痰涎,不思食。 2517.6.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2518. 相似度56%:鸡苏散 2518.1. 组成:鸡苏茎叶1两,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1两(汤浸,洗7遍去滑),桔梗1两(去芦头),生干地黄2两,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 2518.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518.3. 加:鸡苏茎叶、赤茯苓、桔梗 2518.4. 减:石膏、麻黄、五味子、杏仁 2518.5. 功效:肺脏壅热,痰唾内有血,咽喉不利。 2518.6. 来源:《圣惠》卷三十七。 2619. 相似度56%:洗肺散 2619.1. 组成:黄芩3钱,半夏3钱,天门冬(去心)1钱半,麦门冬(去心)1钱半,五味子1钱半,甘草半钱,杏仁(去皮尖)1钱。 2619.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619.3. 加:黄芩、天门冬 2619.4. 减:石膏、麻黄、黄耆、生干地黄 2619.5. 功效:咳嗽痰盛,肺气不利。 2619.6.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一九引《袖珍》。 2620. 相似度56%:石膏散 2620.1. 组成:石膏4两,厚朴3两,麻黄2两,生姜2两,半夏2两,五味子2两,杏仁2两,小麦1升。 2620.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620.3. 加:厚朴、生姜、小麦 2620.4. 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甘草 2620.5. 功效:心肺有热,唾血不止。 2620.6. 来源: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九○。 2721. 相似度56%:石膏散 2721.1. 组成:石膏4两,麻黄2两(去根节),五味子2两,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鸡苏茎叶2两,半夏2两(汤浸7遍去滑)。 2721.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721.3. 加:鸡苏茎叶 2721.4. 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甘草 2721.5. 功效:唾血不止,胸膈气闷。 2721.6. 来源:《圣惠》卷三十七。 2722. 相似度56%:竹叶饮子 2722.1. 组成:竹叶50片,麦门冬半两(去心),小麦半合,生地黄半两,地骨皮半两,黄耆1两(锉),麻黄半两(去根节),甘草2分(炙微赤,锉),石膏1两(捣碎)。 2722.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722.3. 加:竹叶、小麦、生地黄、地骨皮 2722.4. 减:五味子、半夏、杏仁、生干地黄 2722.5. 功效:气极。 2722.6. 来源:《圣惠》卷二十六。 2823. 相似度56%:杏仁饮 2823.1. 组成: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紫苏茎叶(锉)1两,麻黄(去根节)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五味子(炒)1两,桑根白皮(锉,炒)1两,甘草(炙,锉)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 2823.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823.3. 加:紫苏茎叶、桑根白皮、陈橘皮 2823.4. 减:石膏、半夏、黄耆、生干地黄 2823.5. 功效:产后上气喘急。 2823.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2824. 相似度56%:杏仁散 2824.1. 组成: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芍药3分,黄芩3分,细辛2分,五味子3分,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石膏2两,麦门冬3分(去心),甘草1两(炙微赤,锉)。 2824.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824.3. 加:赤芍药、黄芩、细辛、川大黄 2824.4. 减:麻黄、半夏、黄耆、生干地黄 2824.5. 功效:大肠实热,上气喘咳,心神烦闷。 2924.6. 来源:《圣惠》卷六。 2925. 相似度56%:小青龙汤 2925.1. 组成:桂心1两,五味子半两,麻黄1两(去根节),白芍药2两,细辛3分,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杏仁2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2925.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925.3. 加:桂心、白芍药、细辛、干姜 2925.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2925.5. 功效:伤寒4日,因下后大渴,服冷药过多喘急者。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2925.6. 来源:《圣惠》卷九。 2926. 相似度56%:小青龙加石膏汤 2926.1. 组成:麻黄3两,芍药3两,桂枝3两,细辛3两,甘草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石膏2两。 2926.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926.3. 加:芍药、桂枝、细辛、干姜 2926.4. 减:黄耆、麦门冬、杏仁、生干地黄 2926.5. 功效: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胁下痛引缺盆,其人常倚伏。 3026.6. 来源:《金匮》卷上。 3027. 相似度56%:细辛散 3027.1. 组成: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五味子1两,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半夏1两(汤浸洗7遍去滑),麻黄2两(去根节),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3分(去芦头)。 3027.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027.3. 加:细辛、人参、桂心、前胡 3027.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3027.5. 功效:卒上气,心胸壅闷,头痛。 3027.6. 来源:《圣惠》卷四十二。 3028. 相似度56%:麻黄散 3028.1.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半两,五味子3分,麦门冬1两(去心),细辛半两,诃黎勒1两半(煨,用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紫苏子半两(微炒)。 3028.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028.3. 加:桂心、细辛、诃黎勒、紫苏子 3128.4. 减:石膏、半夏、黄耆、生干地黄 3128.5. 功效:气极肺虚,上气喘急。 3128.6. 来源:《圣惠》卷二十六。 3129. 相似度55%:黄耆散 3129.1. 组成:黄耆1两(锉),赤芍药1两,桂心3分,五味子1两,天门冬1两(去心),白茯苓1两(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半夏3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1两。 3129.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129.3. 加:赤芍药、桂心、天门冬、白茯苓、人参 3129.4. 减:石膏、麻黄、麦门冬 3129.5. 功效:肺劳气,津夜不通,皮毛枯燥。 3129.6. 来源:《圣惠》卷二十六。 3130. 相似度55%:白术散 3130.1. 组成:白术3分,石膏1两半,白芍药半两,白茯苓3分,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牡蛎粉1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3分(去芦头),五味子半两,黄耆3分(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 3130.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230.3. 加:白术、白芍药、白茯苓、牡蛎粉、人参 3230.4. 减:麻黄、半夏、杏仁 3230.5. 功效:产后体虚,劳动过多,致头痛烦热,汗出不止,四肢少力,不思饮食。 3230.6. 来源:《圣惠》卷七十八。 3231. 相似度50%:生干地黄散 3231.1. 组成:生干地黄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赤茯苓1两,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麻黄3分(去根节),紫菀3分(洗去苗土),五味子2分,柴胡1两(去苗),射干半两,黄芩3分,桑根白皮3分(锉)。 3231.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231.3. 加:赤茯苓、紫菀、柴胡、射干、黄芩、桑根白皮 3231.4. 减:石膏、黄耆、杏仁 3231.5. 功效:肺痿咳嗽,吐脓血,胸胁胀满,短气羸瘦,不思饮食。 3231.6. 来源:《圣惠》卷六。 3232. 相似度50%:五味子散 3232.1. 组成:五味子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紫菀1两(洗去苗土),贝母3分(煨微黄),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麻黄1两(去根节),麦门冬3分(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挫),赤茯苓3分,柴胡3分(去苗)。 3332.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332.3. 加:陈橘皮、紫菀、贝母、赤茯苓、柴胡 3332.4. 减:石膏、半夏、黄耆、生干地黄 3332.5. 功效:上气喘促,不得睡卧。 3332.6. 来源:《圣惠》卷四十二。 3333. 相似度50%:金沸草散 3333.1. 组成:荆芥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麻黄3两,甘草1两半,半夏1两半,赤芍药1两半,细辛1两半,五味子1两半,杏仁1两半。 3333.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333.3. 加:荆芥、旋覆花、前胡、赤芍药、细辛 3333.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3333.5. 功效:热多,头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坚而渴。 3333.6. 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五引《鲍氏方》。 3334. 相似度50%:麻黄汤 3434.1. 组成:麻黄3两(去节),甘草2两(炙),石膏4两(碎,绵裹),杏仁50枚(去两仁及尖皮,碎),人参3两,干姜5两,茯苓4两,防风4两,桂心3两,半夏1升(洗)。 3434.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434.3. 加:人参、干姜、茯苓、防风、桂心 3434.4. 减:五味子、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3434.5. 功效:中风,气逆满闷短气。 3434.6. 来源:《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3435. 相似度50%:肺寒汤 3435.1. 组成:款冬花2两,紫菀(去土)2两,甘草(炙)2两,桂(去粗皮)2两,麻黄(去节)2两,干姜(炮)2两,五味子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炒)2两,半夏(汤煮软,焙干)2两,细辛(去苗叶)1两。 3435.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435.3. 加:款冬花、紫菀、桂、干姜、细辛 3435.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3435.5. 功效:肺胃虚寒,咳嗽痰盛,呀呷有声,呕吐停饮,咽喉干痛,上气喘满,面目虚浮,自汗恶风,语声嘶破,背寒中冷,心下悸动,哕逆恶心,全不入食。 3535.6.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3536. 相似度50%:地黄汤 3536.1. 组成:生干地黄(切,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柴胡(去苗)1两,射干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半夏(汤洗7遍)3分,麻黄(去根节)3分,紫菀(去苗土)3分,五味子3分,黄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锉)3分。 3536.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536.3. 加:赤茯苓、柴胡、射干、紫菀、黄芩、桑根白皮 3536.4. 减:石膏、黄耆、杏仁 3536.5. 功效:肺痿咽燥,咳嗽吐脓血,胸胁胀满短气,羸瘦不思饮食。 3536.6.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3537. 相似度50%:麻黄二桂枝一小青龙一汤 3537.1. 组成:麻黄(去节)5钱,杏仁(润去皮,同白火石、乌豆煮之,从已至午,捣烂)27粒,桂枝(去皮)3钱,甘草(去头尾,酒润,炎黄色)3钱,芍药(去粗皮,蜜水蒸,晒3次)3钱,生姜(切)3钱,细辛(北地者,瓜水浸1宿,晒干)3钱7分,半夏小半合(用酽醋搅白芥子末,投半夏,洗令涎尽,再以水漂),五味子(取北地肥大者,以铜刀分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已至申,更以浆水浸1宿,焙干)49粒,干姜3钱。 3537.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637.3. 加:桂枝、芍药、生姜、细辛、干姜 3637.4. 减:石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3637.5. 功效:寒疟。 3637.6. 来源:《痎疟论疏》。 3638. 相似度50%:五虎汤 3638.1. 组成:苏子8分,陈皮8分,知母8分,桔梗8分,杏仁1钱,石膏1钱,枳实1钱,麻黄4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 3638.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638.3. 加:苏子、陈皮、知母、桔梗、枳实 3638.4. 减:半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3638.5. 功效:胎前因食生冷,又食椒、姜冲损胎气,胃火胜而致咳嗽。 3638.6. 来源:《女科秘要》卷二。 3639. 相似度50%:投杯汤 3639.1. 组成:款冬花40个,细辛1两,紫菀2两,甘草2两,五味子半斤,杏仁40个,半夏半升(洗),桂心2两,麻黄(口父??咀)2两,干姜2两。 3739.2. 原方对照: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