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椹散-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1页
盛椹散-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2页
盛椹散-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3页
盛椹散-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4页
盛椹散-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6盛椹散_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_经验秘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盛椹散_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_经验秘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 原方 121.1. 组成: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21.2. 功效:牙疼致口颊皆肿。 121.3. 来源:《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 121.4. 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122. 相似度100%:金沸草散 122.1. 组成:荆芥穗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1两,麻黄(去节)3两,甘草1两(炙)。 122.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22.3. 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122.4. 功效:伤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肢体疼痛,鼻塞声重,咳嗽不已,痰涎不利,胸膈满闷;及外感风寒,齿浮,舌肿,牙痛。伤寒壮热,风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潮发,丈夫风气上攻,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咳嗽喘满,涕唾稠粘,及时行寒疫,壮热恶风。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发热。 122.5. 来源:《博济》卷一。 123. 相似度86%:金沸草散 123.1. 组成:荆芥穗1两,麻黄(去节)5钱,北柴胡5钱,旋覆花5钱,半夏(汤泡)2钱半,赤芍药2钱半,甘草2钱半。 133.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33.3. 加:北柴胡 133.4. 减:前胡 133.5. 功效:伤风,鼻塞流涕,痰壅热嗽。 133.6.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七。 134. 相似度86%:荆芥饮 134.1. 组成:荆芥穗3两,旋覆花3两,前胡(去苗)3两,芍药1两,半夏(生姜汁制,去毒)1两,甘草1两(炙),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1两半。 134.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34.3. 加:芍药 134.4. 减:赤芍药 134.5. 功效:妊娠感风冷,咳嗽痰壅,头目昏痛。 134.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135. 相似度78%:加味金沸草散 135.1. 组成:旋覆花(去梗)7钱,麻黄(去节,水煮去沫晒干)7钱,前胡(去芦)7钱,荆芥穗1两,甘草(炙)5钱,半夏(汤泡7次,姜汁拌炒)5钱,赤芍药5钱,鼠粘子(炒)7钱,浮萍7钱。 145.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45.3. 加:鼠粘子、浮萍 145.4. 功效:麻疹初起,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其泪汪汪,面浮腮赤,或呕恶,或泻利,或手掐眉、目、鼻面等较重者。 145.5. 来源:《准绳_幼科》卷六。 146. 相似度75%:荆芥汤 146.1. 组成:荆芥穗4两,旋覆花4两,前胡(去芦头)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1两,芍药1两,芎藭1两,半夏(汤洗7遍)1两。 146.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46.3. 加:芍药、芎藭 146.4. 减:赤芍药 146.5. 功效:风气肌肉瞤动,头目昏眩,四肢烦疼。 146.6.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二。 147. 相似度71%:金沸草散 147.1. 组成:前胡3两,荆芥4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2两,细辛1两,甘草(炙)1两,旋覆花3两。 147.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57.3. 加:荆芥、细辛 157.4. 减:荆芥穗、麻黄 157.5. 功效: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 157.6. 来源:《活人书》卷十七。 158. 相似度71%:金沸草散 158.1. 组成:旋覆花(去梗)1两,荆芥穗4两,麻黄(去节)1两,杏仁(不去皮尖)1两,甘草(生)1两,赤芍1两,半夏(姜制)1两。 158.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58.3. 加:杏仁、赤芍 158.4. 减:前胡、赤芍药 158.5. 功效:感冒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时行寒疫,壮热恶风,或头痛身痛。 158.6. 来源:《便览》卷二。 159. 相似度71%:金沸汤 159.1. 组成:旋覆花7分,前胡7分,荆芥穗(炒焦)1钱,甘草1钱,半夏5钱,赤芍5钱,茅花2钱。 159.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69.3. 加:赤芍、茅花 169.4. 减:麻黄、赤芍药 169.5. 功效:伤风膈热致衄。 169.6. 来源:《嵩崖尊生》卷八。 1610. 相似度67%:白术散 1610.1. 组成:白术3分,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3分,旋覆花半两,桂心1两,前胡3分(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五味子1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 1610.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610.3. 加:五味子、白术、桂心 1610.4. 减:荆芥穗 1610.5. 功效:溢饮。 1610.6. 来源:《圣惠》卷五十一。 1611. 相似度62%:荆芥煮散 1611.1. 组成:荆芥4两,旋覆花4两,前胡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1两,芍药1两,川芎1两,半夏1两。 1611.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711.3. 加:荆芥、芍药、川芎 1711.4. 减:荆芥穗、赤芍药 1711.5. 功效:风痹,头目昏眩,四肢烦疼。 1711.6. 来源:《传家秘宝》卷中。 1712. 相似度62%:荆芥汤 1712.1. 组成:荆芥穗4两,前胡(去芦头)3两,旋复花3两,甘草(炙)2两,白术1两,半夏(汤洗7遍,焙干)1两,麻黄(去根,不去节)1两,芍药1两。 1712.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712.3. 加:旋复花、白术、芍药 1712.4. 减:旋覆花、赤芍药 1712.5. 功效:伤寒初得1-2日至3日,头痛痰逆,肢体烦躁,恶风,身热憎寒。 1712.6.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1713. 相似度60%:旋覆花汤 1713.1. 组成:旋覆花、赤芍药、半夏曲、前胡、麻黄(去根节)、荆芥穗、五味子、甘草(炙)、茯苓、杏仁各等分。 1713.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713.3. 加:半夏曲、五味子、茯苓、杏仁 1813.4. 减:半夏 1813.5. 功效:产后伤感风寒暑湿,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妇人胸中作痛,呕吐痰兼清水。 1813.6. 来源:《产有宝庆集》卷上。 1814. 相似度60%:金沸草散 1814.1. 组成:荆芥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麻黄3两,甘草1两半,半夏1两半,赤芍药1两半,细辛1两半,五味子1两半,杏仁1两半。 1814.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814.3. 加:荆芥、细辛、五味子、杏仁 1814.4. 减:荆芥穗 1814.5. 功效:热多,头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坚而渴。 1814.6. 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五引《鲍氏方》。 1815. 相似度57%:赤芍药散 1815.1. 组成: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半夏(汤洗7遍去滑),黄芩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815.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815.3. 加:枳实、黄芩 1815.4. 减:荆芥穗、旋覆花、麻黄 1915.5. 功效:伤寒不经发汗,后成狐惑,默默欲睡,坐起不安,咽中干,心腹满,身体痛,内外似有热,烦呕不止。 1915.6. 来源:《圣惠》卷十三。 1916. 相似度57%:葛根汤 1916.1. 组成:葛根2两,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洗7次),甘草半两(炙)。 1916.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916.3. 加:葛根、桂心 1916.4. 减:荆芥穗、旋覆花、前胡 1916.5. 功效: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不利,但呕者;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者。 1916.6. 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 1917. 相似度57%:金沸草散 1917.1. 组成:金沸草、前胡、麻黄、荆芥穗、黄芩、甘草。 1917.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1917.3. 加:金沸草、黄芩 1917.4. 减:旋覆花、赤芍药、半夏 1917.5. 功效:咳嗽初起。年壮力盛即久亦可用。 2017.6. 来源:《四明心法》卷三。 2018. 相似度57%:清金定喘汤 2018.1. 组成:赤芍、桔梗、茯苓、半夏、前胡、甘草、旋覆花。 2018.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018.3. 加:赤芍、桔梗、茯苓 2018.4. 减:荆芥穗、麻黄、赤芍药 2018.5. 功效:咳嗽,痰中有血,气喘身热。 2018.6. 来源:《女科万金方》。 2019. 相似度57%:前胡散 2019.1. 组成: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黄芩3分,人参3分(去芦头),赤芍药3分,桂心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019.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019.3. 加:黄芩、人参、桂心 2019.4. 减:荆芥穗、旋覆花、麻黄 2019.5. 功效:热病7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心烦欲吐。 2019.6. 来源:《圣惠》卷十七。 2020. 相似度56%:前胡散 2120.1. 组成:前胡1两(去芦头),旋覆花半两,白术3分,人参3分(去芦头),麻黄3分(去根节),黄芩2分,赤芍药半两,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120.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120.3. 加:白术、人参、黄芩、石膏 2120.4. 减:荆芥穗、半夏 2120.5. 功效:妊娠伤寒,头目旋疼,壮热心躁。 2120.6.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2121. 相似度56%:旋覆花汤 2121.1. 组成:旋覆花5分,赤芍药5分,甘草5分,前胡1钱,石膏1钱,白术3分,人参3分,麻黄(去根节)3分,黄芩3分。 2121.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121.3. 加:石膏、白术、人参、黄芩 2121.4. 减:荆芥穗、半夏 2121.5. 功效:伤寒头目旋疼,壮热心躁。 2121.6.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四。 2122. 相似度56%:桔梗散 2122.1. 组成:桔梗3分(去芦头),前胡1两(去竿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旋覆花半两,大腹皮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半两,赤芍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222.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222.3. 加:桔梗、大腹皮、枳壳、赤茯苓 2222.4. 减:荆芥穗、麻黄 2222.5. 功效:时气心腹痞满,气喘,痰涎不绝。 2222.6. 来源:《圣惠》卷十五。 2223. 相似度50%:前胡汤 2223.1. 组成: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1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赤芍药1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2223.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223.3. 加:白术、枳实、黄芩、厚朴 2223.4. 减:荆芥穗、旋覆花、麻黄 2223.5. 功效:伤寒9日不解,心腹坚满,身体疼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 2223.6. 来源:《圣惠》卷九。 2224. 相似度50%:前胡散 2224.1. 组成:前胡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324.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324.3. 加:麦门冬、人参、陈橘皮、枳壳 2324.4. 减:荆芥穗、旋覆花、麻黄 2324.5. 功效:妊娠胸中满闷,呕逆不下食,四肢疼痛。 2324.6. 来源:《圣惠》卷七十五。 2325. 相似度50%:金沸草散 2325.1. 组成:旋覆花2钱,前胡1钱,赤芍药(煨)1钱,山栀1钱,桑白皮(炒)1钱,荆芥穗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阿胶。 2325.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325.3. 加:山栀、桑白皮、黄芩、橘红、阿胶 2325.4. 减:麻黄、半夏 2325.5. 功效:热嗽有血。 2325.6. 来源:《济阳纲目》卷六十一。 2326. 相似度50%:紫菀半夏汤 2326.1. 组成:紫菀(洗净)、麻黄(去节)、半夏(洗)、五味子(去枝梗)、干姜(炮)、桂(去粗皮)、赤芍药、甘草(炙)各等分。 2426.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426.3. 加:紫菀、五味子、干姜、桂 2426.4. 减:荆芥穗、旋覆花、前胡 2426.5. 功效:停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痰涎,久不愈者。 2426.6. 来源:《普济方》卷一五八。 2427. 相似度50%:解肌汤 2427.1. 组成:麻黄半两(去根节),桑根白皮半两(锉),赤芍药1分,栀子仁1分,前胡1分(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1分。 2427.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427.3. 加:桑根白皮、栀子仁、杏仁、桂心 2427.4. 减:荆芥穗、旋覆花、半夏 2427.5. 功效:伤寒一日,邪毒气在皮肤肌肉。 2427.6. 来源:《圣惠》卷九。 2428. 相似度50%:黄芩散 2428.1. 组成:黄芩半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3分,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3分,细辛3分,前胡1两(去芦头)。 2528.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528.3. 加:黄芩、石膏、桂心、细辛 2528.4. 减:荆芥穗、旋覆花、半夏 2528.5. 功效:伤寒。头痛,心神烦热,四肢不利。 2528.6. 来源:《圣惠》卷十一。 2529. 相似度50%:除邪清肺汤 2529.1. 组成:当归2钱,白芍(酒炒)1钱半,前胡1钱半,半夏1钱,陈皮1钱,杏仁1钱,茯苓1钱,甘草1钱,荆芥穗8分,麻黄(留节)4-5分。 2529.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529.3. 加:当归、白芍、陈皮、杏仁、茯苓 2529.4. 减:旋覆花、赤芍药 2529.5. 功效:产后肺冒风寒,寒热咳嗽。 2529.6. 来源:《会约》卷十五。 2530. 相似度50%:旋覆花散 2530.1. 组成:旋覆花半两,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桂心3分,赤茯苓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石膏1两,甘草2分(炙微赤,锉)。 2630.2. 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 2630.3. 加:桂心、赤茯苓、陈橘皮、石膏 2630.4. 减:荆芥穗、麻黄、赤芍药 2630.5. 功效:伤寒头痛,心腹痞满,痰壅,不下饮食。 2630.6. 来源:《圣惠》卷十二。 26原方组成: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功效:牙疼致口颊皆肿。来源:《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相似度100%:金沸草散组成:荆芥穗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1两,麻黄(去节)3两,甘草1两(炙)。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功效:伤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肢体疼痛,鼻塞声重,咳嗽不已,痰涎不利,胸膈满闷;及外感风寒,齿浮,舌肿,牙痛。伤寒壮热,风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潮发,丈夫风气上攻,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咳嗽喘满,涕唾稠粘,及时行寒疫,壮热恶风。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发热。来源:《博济》卷一。相似度86%:金沸草散组成:荆芥穗1两,麻黄(去节)5钱,北柴胡5钱,旋覆花5钱,半夏(汤泡)2钱半,赤芍药2钱半,甘草2钱半。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北柴胡减:前胡功效:伤风,鼻塞流涕,痰壅热嗽。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七。相似度86%:荆芥饮组成:荆芥穗3两,旋覆花3两,前胡(去苗)3两,芍药1两,半夏(生姜汁制,去毒)1两,甘草1两(炙),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1两半。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芍药减:赤芍药功效:妊娠感风冷,咳嗽痰壅,头目昏痛。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相似度78%:加味金沸草散组成:旋覆花(去梗)7钱,麻黄(去节,水煮去沫晒干)7钱,前胡(去芦)7钱,荆芥穗1两,甘草(炙)5钱,半夏(汤泡7次,姜汁拌炒)5钱,赤芍药5钱,鼠粘子(炒)7钱,浮萍7钱。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鼠粘子、浮萍功效:麻疹初起,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其泪汪汪,面浮腮赤,或呕恶,或泻利,或手掐眉、目、鼻面等较重者。来源:《准绳_幼科》卷六。相似度75%:荆芥汤组成:荆芥穗4两,旋覆花4两,前胡(去芦头)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1两,芍药1两,芎藭1两,半夏(汤洗7遍)1两。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芍药、芎藭减:赤芍药功效:风气肌肉瞤动,头目昏眩,四肢烦疼。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二。相似度71%:金沸草散组成:前胡3两,荆芥4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2两,细辛1两,甘草(炙)1两,旋覆花3两。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荆芥、细辛减:荆芥穗、麻黄功效: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来源:《活人书》卷十七。相似度71%:金沸草散组成:旋覆花(去梗)1两,荆芥穗4两,麻黄(去节)1两,杏仁(不去皮尖)1两,甘草(生)1两,赤芍1两,半夏(姜制)1两。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杏仁、赤芍减:前胡、赤芍药功效:感冒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时行寒疫,壮热恶风,或头痛身痛。来源:《便览》卷二。相似度71%:金沸汤组成:旋覆花7分,前胡7分,荆芥穗(炒焦)1钱,甘草1钱,半夏5钱,赤芍5钱,茅花2钱。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赤芍、茅花减:麻黄、赤芍药功效:伤风膈热致衄。来源:《嵩崖尊生》卷八。相似度67%:白术散组成:白术3分,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3分,旋覆花半两,桂心1两,前胡3分(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五味子1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五味子、白术、桂心减:荆芥穗功效:溢饮。来源:《圣惠》卷五十一。相似度62%:荆芥煮散组成:荆芥4两,旋覆花4两,前胡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1两,芍药1两,川芎1两,半夏1两。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荆芥、芍药、川芎减:荆芥穗、赤芍药功效:风痹,头目昏眩,四肢烦疼。来源:《传家秘宝》卷中。相似度62%:荆芥汤组成:荆芥穗4两,前胡(去芦头)3两,旋复花3两,甘草(炙)2两,白术1两,半夏(汤洗7遍,焙干)1两,麻黄(去根,不去节)1两,芍药1两。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旋复花、白术、芍药减:旋覆花、赤芍药功效:伤寒初得1-2日至3日,头痛痰逆,肢体烦躁,恶风,身热憎寒。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相似度60%:旋覆花汤组成:旋覆花、赤芍药、半夏曲、前胡、麻黄(去根节)、荆芥穗、五味子、甘草(炙)、茯苓、杏仁各等分。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半夏曲、五味子、茯苓、杏仁减:半夏功效:产后伤感风寒暑湿,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妇人胸中作痛,呕吐痰兼清水。来源:《产有宝庆集》卷上。相似度60%:金沸草散组成:荆芥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麻黄3两,甘草1两半,半夏1两半,赤芍药1两半,细辛1两半,五味子1两半,杏仁1两半。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荆芥、细辛、五味子、杏仁减:荆芥穗功效:热多,头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坚而渴。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五引《鲍氏方》。相似度57%:赤芍药散组成: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半夏(汤洗7遍去滑),黄芩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枳实、黄芩减:荆芥穗、旋覆花、麻黄功效:伤寒不经发汗,后成狐惑,默默欲睡,坐起不安,咽中干,心腹满,身体痛,内外似有热,烦呕不止。来源:《圣惠》卷十三。相似度57%:葛根汤组成:葛根2两,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洗7次),甘草半两(炙)。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葛根、桂心减:荆芥穗、旋覆花、前胡功效: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不利,但呕者;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者。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相似度57%:金沸草散组成:金沸草、前胡、麻黄、荆芥穗、黄芩、甘草。原方对照:荆芥穗4两,旋覆花1两,前胡1两,麻黄(去节)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甘草(炙)1两。加:金沸草、黄芩减:旋覆花、赤芍药、半夏功效:咳嗽初起。年壮力盛即久亦可用。来源:《四明心法》卷三。相似度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