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苏洵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破灭:灭亡兵:武器利:锋利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弊:弊端赂:(割地)贿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亏:亏损。道:道理,原因。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互丧: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耶:吗。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以:因为。丧:灭亡。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完:形作动,保全,完整。故曰弊在赂秦也。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用、凭。攻:攻战。取:取得。则:就。获:获得。邑:小城镇。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较:比较。之:的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其实:它(贿赂地)的实际数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所:所……的+名词欲:想要。患:担心的。固:本来。则:那么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从而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思:回想。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以:从而。视:看待。举:拿。以:来。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割:割让。然后:这样以后。安:安稳。寝:休息,睡觉。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奉:献,送。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固:本来。宜:应当,应该。以:用。颠覆:灭亡。事:侍奉。得:得当,适宜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终:最后。迁:改变。迁灭:灭亡。与:亲附、亲近。……也:判断句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继:随着、跟随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既:已经。免:幸免。始:开始,起初。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斯:这。效:效果,结果。始:才。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以:用为:作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于:跟、与。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再:两次。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洎:等到。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而:却,连词,表转折关系。洎……诛:被动句。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为:成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且:况且。处:处在。革灭:消灭。殆:几乎,差不多。智力:智慧和国力。诚:实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使:以前假如。附:亲附,依附。犹:还。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数、理:天数,命运。当:通“倘”,假如。或:或许。易:轻易。量:判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以:用。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名词为动词。并力:合力。恐:恐怕。下:吞下。名词作动词。咽:咽喉。
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势:形势。为:被。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日:一天天,名作状。月:一月月,名作状以:而。为1:治理。为2:被。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夫:句首发语词。势:势力,力量。于:比。而:却。犹:还。可以:可以凭借。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苟:如果。以:凭借。从:追随。故事:旧例。是:这。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总分故曰:弊在赂秦总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作用: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事实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第三段论证什么观点?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荆轲刺秦王
赵:诛杀良将
不赂者灭亡的原因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什么主张?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构:承上启下。阐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熟悉内容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燕、赵告戒北宋王朝
苏轼《六国论》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观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在于养士与否
苏辙《六国论》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观点: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屏障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2)《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课堂练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B、当与秦相较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当”通“倘”,读“tăng”,如果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质释放协议书范本
- 物业继承债务协议书
- 支付房租欠款协议书
- 配偶之间房产协议书
- 医院食堂供暖协议书
- 塔吊器材租赁协议书
- 实施项目协议书范文
- 农场买卖协议书范本
- 终止经营协议书范本
- 恋爱协议书剧情介绍
- 育婴行业前景及就业前景
- 2024年美容师考试理论回顾试题及答案
- Unit5Whatwereyoudoingwhentherainstormcame?SectionB1a-1d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2025年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老旧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 中医经典临证思维与实践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中医药大学
- 动火和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考试题有答案
- 《高频电子技术》5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 老年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制药废水处理工艺
- 2025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