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A.

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B.

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C.

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D.

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E.

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答案】:

C【解析】:正常细胞经过遗传学改变的积累,才能转变为癌细胞,致癌过程有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原癌基因的活化及抑癌基因的失活是最重要的改变,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与肿瘤易感有关。2.某地成年男子红细胞普查结果为:均数为480万/mm3,标准差为41.0万/mm3,随机抽取10名男子,测得红细胞均数为400万/mm3,标准误50万/mm3,那么标准误反映的是()。A.

抽样误差B.

总体均数不同C.

随机误差D.

个体差异E.

以上均不正确【答案】:

A【解析】:标准误即均值的标准差,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说明了样本均值的变异程度。3.某病病死率与某病死亡率的不同在于()。A.

前者以百分率表示,后者以10万分率表示B.

前者是人口中某病死亡频率,后者是某病患者中病死频率C.

前者反映疾病的预后,后者反映人群中因该病死亡的频数D.

二者的分子不同E.

二者的分母不同【答案】:

C【解析】:某病病死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人数在患该病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疾病的预后情况,病死率越高疾病预后越差;某病死亡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人数占该人群总人口的百分比。4.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

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B.

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C.

有可检测的阈剂量D.

大多数是致突变物E.

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答案】:

C【解析】: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称为引发剂,引发剂大多数是致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引发剂作用的靶点主要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引发剂通常本身具有致癌性,可以和DNA发生反应,且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5.统计分析表中的复合表是指()。A.

有主语和谓语B.

主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C.

谓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D.

包含两张简单表E.

以上都不对【答案】:

B【解析】:复合表一般依据原有主语所包含的各部分进行分层,即主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6.以原发病例接触者人数为分母的是()。A.

医院感染发生率B.

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C.

医院感染患病率D.

医院感染漏报率E.

医院感染续发率【答案】:

E【解析】:医院感染续发率是指与指示病例有效接触后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在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数与接触者总数的比值,它以原发病例接触者人数为分母。7.关于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正确的是()。A.

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B.

城镇6小时内,农村10小时内C.

城镇4小时内,农村10小时内D.

城镇4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E.

2小时内【答案】:

E【解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8.下列不能促使医院感染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是()。A.

年龄B.

侵入性诊疗方法C.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D.

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格E.

长期应用抗生素【答案】:

D【解析】:ABCE四项,老年人和婴幼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采用侵入性诊疗方法、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及抗生素的患者,其免疫力降低,所以对医院感染的易感性升高。D项,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格是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而不是使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9.1999年夏季某校暴发副伤寒,暴露总人数有4889人,共发病680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

感染率B.

发病率C.

时点患病率D.

期间患病率E.

罹患率【答案】:

E【解析】: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都是测量某人群新发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本题由于是对一个局部单位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描述,故应选择罹患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680/4889)×100%≈13.91%。10.下列有关参考值范围的描述,错误的是()。A.

参考值范围就是可信区间B.

参考值范围就是正常值范围C.

可以用百分位数法计算95%参考值范围D.

据实际情况,可以取单侧参考值范围E.

确定参考值范围,不使用该人群样本观察值的极差【答案】:

A11.关于统计表的制作,正确的是()。A.

横标目在表的上行,纵标目在表的左侧B.

横标目在表的左侧,纵标目在表的上行C.

表中只有顶线和底线D.

数字为0时可不填E.

标目一律不注明单位【答案】:

B【解析】:AB两项,统计表的横标目在表的左侧,纵标目在表的上行。C项,表格一般为三线表,即顶线、底线、纵标目下横线。D项,数字为0时如果有实际意义需要填写。E项,一般需要在纵标目上注明单位。12.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的最关键指标是()。A.

接种副反应发生率B.

接种的安全性评价C.

接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价D.

接种的临床效果评价E.

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和免疫学效果评价【答案】:

E【解析】: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的最关键指标包括:①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②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ABCD四项,接种副反应发生率、接种的安全性评价、接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价及接种的临床效果评价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时,需要同时记录的指标,但这些并不是最关键的指标。13.(共用备选答案)A.迟发性毒性作用B.过敏性反应C.高敏感性D.速发性毒性作用E.特异体质反应(1)小鼠经口染毒氰化钾后在十几分钟后死亡,属于()。【答案】:

D【解析】:速发性毒性作用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2)某患者因肺炎就医,经皮试注射青霉素后出现全身荨麻疹,属于()。【答案】:

B【解析】: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难以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损害表现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3)某群体接触低剂量的某化学毒物后,仅有少数个体出现了中毒症状,属于()。【答案】:

C【解析】:高敏感性是指某一群体在接触较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后,当大多数成员尚未出现任何异常时,就有少数个体出现了症状。主要强调个体的易感性。(4)先天缺乏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患者对亚硝酸盐类十分敏感,属于()。【答案】:

E【解析】:特异体质反应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主要强调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先天缺乏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5)CO中毒引起的昏迷病人,有些在恢复后数周甚至数月后突然发生严重的脑病,属于()。【答案】:

A【解析】:迟发性毒性作用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以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又称为远期作用。14.抽样调查必须遵循()。A.

等距离抽样原则B.

随机化原则C.

随意的原则D.

样本量相等的原则E.

不确定样本量的原则【答案】:

B【解析】: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进行抽样调查时需要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15.二项分类资料的分析方法可选用()。A.

二项分布检验B.

t检验C.

u检验D.

配对t检验E.

以上都可以【答案】:

A【解析】:A项,对于二项分布的资料,当样本量较小np≤5或n(1-p)≤5时,需要用二项分布来分析;当np>5且n(1-p)>5时,可用正态分布代替二项分布用z检验进行分析。BCD三项,t检验、u检验和配对t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不适合用于二项分布资料的分析。16.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A.

同义突变B.

错义突变C.

无义突变D.

终止密码突变E.

染色体畸变【答案】:

E【解析】:碱基置换指DNA链上的某个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形成错误配对,下一次正常复制后引起DNA碱基序列异常。碱基置换的后果取决于是否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引起编码氨基酸的错误。碱基置换可以形成错义突变、同义突变、无义突变和终止密码突变等。17.以下不是队列研究主要用途的是()。A.

检验病因假说B.

研究疾病自然史C.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D.

新药上市前最后一阶段的药物有效性验证E.

新药上市后监测【答案】:

D【解析】:新药上市前最后一阶段的药物有效性验证属于Ⅲ期临床试验,即实验性研究,而非队列研究。18.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以下对概率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

其值必须由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B.

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P≤0.05或P≤0.01(称为小概率事件),认为在一次抽样中它不可能发生C.

当样本含量充分大时,可以用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D.

P=0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E.

其值大小在0和1之间【答案】:

A【解析】:A项,当样本量较小时,概率值可以在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当样本量较大时,超出了某一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分布表中的样本含量,则无法通过该概率分布表得到概率值。B项,统计中一般取检验水准α=0.05或0.01,并认为发生概率P≤0.05或P≤0.01的随机事件成为小概率事件,一般不可能发生。C项,当样本含量充分大,接近总体时,这是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因为样本基本跟样本差别不大。DE两项,P=0表示随机事件发生概率为0,即不可能发生。P的取值在0和1之间。19.关于乙型肝炎的人群分布,以下错误的是()。A.

在乙型肝炎低流行区儿童HBV感染较少见B.

女性乙肝发病率、HBsAg阳性率高于男性C.

不同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与HBV暴露机会和强度有关D.

不同种族和民族间HBsAg阳性率有差别E.

HBV感染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答案】:

B【解析】:乙肝发病率、HBsAg阳性率、慢性乙肝现患率和肝癌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20.疾病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A.

自我保健B.

健康教育C.

环境保护和监测D.

特殊保护E.

A+B+C+D【答案】:

E【解析】:一级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ABCD四项,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和监测及特殊保护均为针对病因而采取的措施,为一级预防措施。21.罹患率可以表示为()。A.

(观察期内的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B.

(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C.

(一年内的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口数)×100%D.

(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E.

(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答案】:

B【解析】: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人群新发病例的指标,通常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其计算公式是:罹患率=(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100%。罹患率多用于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22.将SKF-525A给予实验动物后,发现苯转变为苯酚速率明显减慢,说明该物质抑制()。A.

单胺氧化酶B.

双胺氧化酶C.

混合功能氧化酶D.

醛脱氢酶E.

黄嘌呤氧化酶【答案】:

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化合物为抑制催化苯转变为苯酚的生物转化酶。此反应是芳香烃羟化反应,是由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因此SKF-525A抑制混合功能氧化酶。AB两项,单胺氧化酶(MAO)和双胺氧化酶(DAO),是催化伯胺、仲胺、叔胺的氧化脱氨反应的酶。D项,乙醇等醇类化学物经醇及醛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羧酸而被解毒。E项,黄嘌呤氧化酶,可促进6-硫基嘌呤2,6-二硫代嘌呤等嘌呤衍生物的消除,还参与某些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活化过程,并可催化芳香醛的氧化在钼羟化酶参与的反应中会产生活性氧,导致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23.欲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最好采用()。A.

均数B.

几何均数C.

中位数D.

几何均数或中位数E.

以上均不对【答案】:

D【解析】:A项,均数常用于描述单峰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BCD三项:①几何均数适用于原始资料呈偏态分布,但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②中位数常用来描述偏态分布资料、一端或两端无确切值或分布不明确资料的集中趋势。24.(共用备选答案)A.系统毒性(器官毒性、全身毒性),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B.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C.致突变作用,免疫毒性D.系统毒性(器官毒性、全身毒性),致畸作用,免疫毒性E.免疫毒性,致癌作用(1)可以根据最大无作用剂量制定卫生标准最大容许浓度的毒作用类型有()。【答案】:

D【解析】:一般认为,系统毒性、致畸毒性、免疫毒性等具有阈值,因此可以利用最大无作用剂量制定安全限值,一般安全限值=NOAEL/不确定系数。(2)不可能制定安全限值(MAC),只能利用外推法制定实际安全限值的毒作用类型有()。【答案】:

B【解析】:制定安全限值的前提是从动物实验或人群调查得到LOAEL或NOAEL。安全限值=NOAEL/不确定系数。对无阈值的外源化学物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有某种程度的危险度,不能使用安全限值的概念。致癌、致突变等均属于无阈值作用,不能制定安全限值。25.对简单扩散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

物质分子由浓度低的部位向浓度高的部位分散B.

消耗能量C.

依赖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D.

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电离状态影响E.

以上都对【答案】:

C【解析】:A项,简单扩散是物质分子由浓度高的部位向浓度低的部位分散。B项,简单扩散不消耗能量。C项,化学物脂溶性越高,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就越快。D项,化学毒物的解离状态对于简单扩散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处于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过生物膜的脂相进行扩散;而处于非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26.(共用备选答案)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1)直接致癌物是指()。【答案】:

B【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进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例如:烷基、芳香基环氧化物、内酯等。(2)完全致癌物是指()。【答案】:

D【解析】: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么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例如:苯并(a)芘和黄曲霉毒素B1。(3)近致癌物是指()。【答案】:

A【解析】: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例如:2-乙酰氨基芴在体内转化过程中生成的2-氨基芴和N-羟基-AF。(4)终致癌物是指()。【答案】:

E【解析】: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称为终致癌物。例如:N-亚硝胺经转化生成的亚硝酰胺为终致癌物。(5)间接致癌物是指()。【答案】:

C【解析】:本身没有致癌活性,需经过Ⅰ、Ⅱ相反应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间接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等27.(共用题干)一个队列研究得到了下列率:全体男医生肺癌的发病率为0.94‰,所有吸烟男医生的发病率为1.30‰,非吸烟男医生的发病率为0.07‰。据此资料计算:(1)RR值为()。A.

0.94B.

1.30C.

0.07D.

18.57E.

0.87【答案】:

D【解析】:相对危险度为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RR=1.30‰/0.07‰≈18.57。(2)AR值为()。A.

0.36‰B.

0.87‰C.

1.23‰D.

0.29‰E.

1.30‰【答案】:

C【解析】:特异危险度为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差,AR=1.30‰-0.07‰=1.23‰。(3)PAR%为()。A.

92.55%B.

0.87‰C.

90%D.

95%E.

28%【答案】:

A【解析】: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总人群全部发病的百分比。PAR%=(0.94‰-0.07‰)/0.94‰≈92.55%。28.对于戊型肝炎,以下错误的是()。A.

其病原体为HEVB.

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C.

经水传播常引起暴发流行D.

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E.

无明显的季节性【答案】:

E【解析】: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雨后或洪水后,雨季和夏季常是戊肝暴发流行的高发季节。我国戊肝流行已基本控制,但散发性戊型肝炎仍时有发生。29.欲编制某地区某特定人群的寿命表,需利用该人群的()。A.

总死亡数B.

总死亡率C.

人口年龄构成D.

年龄别死亡率E.

不同性别的死亡率【答案】:

D【解析】:寿命表是根据某特定人群的年龄别死亡率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表,反映了该人群的生命或死亡过程,亦称生命表或死亡表。30.关于实验设计中的处理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确定处理因素时,应抓住实验中的主要因素B.

同时要找出非处理因素C.

处理因素可不必标准化D.

研究可人为设置处理因素E.

一次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答案】:

C【解析】:C项,在实验过程中同一处理组的处理应始终保持不变,包括处理的施加方法、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因此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必须标准化。AB两项,处理因素是根据研究目的施加于研究对象的干预因素,所以确定处理因素时,应根据研究目的抓住实验中的主要因素。非处理因素通常取决于研究对象本身,主要指难以人为改变的、可能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因素。由于非处理因素可能对研究结果有影响,所以要同时找出非处理因素。DE两项,实验研究可人为设置处理因素,但一次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不宜过多。31.根据DNA损伤牵涉范围的大小,突变可分为()。A.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B.

体细胞突变,性细胞突变C.

基因突变,点突变D.

碱基置换,移码突变E.

转换,颠换【答案】:

A【解析】:突变的基础是遗传物质DNA的改变,根据DNA改变牵涉范围的大小,可将遗传损伤分为三大类,即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组突变。32.散点呈直线趋势,当x增加y减小时,可初步判断两变量为()。A.

正相关关系B.

负相关关系C.

不相关D.

还不能确定E.

非线性关系【答案】:

B【解析】:x增加y减小,可初步判断x与y的相关系数r<0,x与y呈负相关。33.表示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季节性、周期性、流行、大流行B.

流行、暴发、季节性、散发C.

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D.

季节性、流行、暴发、长期变动E.

暴发、流行、大流行、长期变动【答案】:

C【解析】: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动属于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34.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化学物是()。A.

分子量低、水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B.

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C.

分子量低、脂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D.

分子量高、脂溶性高、与蛋白质结合E.

分子量高、水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答案】:

B【解析】: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基底膜组成。其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有效阻止极性物质通过,同时其所包含的某些转运蛋白可将阴离子、阳离子、中性分子(包括某些脂溶性物质)和结合反应产物等移回血液。而星形胶质细胞可分泌某些化学因子来调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因此,只有那些分子量低、具有脂溶性又非转运蛋白底物的化学毒物才有可能进入脑内。35.χ2检验基本计算公式中,T表示()。A.

实际阳性人数B.

实际阴性人数C.

理论数D.

样本率E.

样本总例数【答案】:

C36.关于生存曲线的表述正确的是()。A.

生存曲线都是严格下降的B.

生存曲线的纵坐标为生存概率C.

生存曲线平缓的,表示预后较好D.

如果采用寿命表法,则生存曲线呈阶梯型E.

生存曲线横坐标中点为中位生存期【答案】:

C【解析】:C项,生存曲线下降得慢说明生存率下降得慢,相互比较时表明预后较好。曲线高、下降平缓表示高生存率或较长生存期,即表示预后较好;曲线低、下降陡峭表示低生存率或较短生存期。A项,生存函数又称生存率,是指观察对象经历t个时间段后仍然存活的可能性,由于随着t增加,生存率降低,所以生存曲线呈下降趋势,但不是严格的下降,在某个时间段可能不变。B项,生存曲线是指以生存时间为横轴,连接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的生存率(不是生存概率)得到的曲线图。D项,寿命法估计生存率可以绘制成连续的折线型生存曲线,其中0时间点的生存率为1。E项,中位生存期又称半数生存期,表示恰好有50%的个体尚存活的时间,即生存曲线纵轴生存率为50%时所对应横轴生存时间即中位生存期,不是生存曲线横坐标中点代表中位生存期。37.灵敏度的定义是()。A.

试验检出阴性认为无病的人占无病者总数的比数B.

试验检出阳性的人占已知患者总数的比数C.

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者的可能性D.

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E.

以上都不对【答案】:

B【解析】:灵敏度是指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A项,特异度是指试验检出阴性认为无病的人占无病者总数的比数。B项,灵敏度是指在一个人群中进行某种疾病的筛检时,实际有病的人,按诊断标准被正确的判为有病的百分率,即试验检出阳性的人占已知患者总数的比数。C项,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者的可能性。D项,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38.霍乱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

经水传播B.

经食物传播C.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D.

空气飞沫传播E.

苍蝇传播【答案】:

D【解析】:霍乱主要通过粪-口-粪方式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等方式,单一或交错地进行传播。39.变异系数的数值()。A.

一定小于1B.

一定大于1C.

一定比标准差小D.

一定比标准差大E.

以上全不对【答案】:

E【解析】:变异系数,也称离散系数,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CV=S/

。AB两项,由于标准差有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均数,故变异系数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1。CD两项,由于均数

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所以变异系数可能比标准差大也可能比标准差小。40.在进行随机抽样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研究者随意挑选个体,使样本更符合研究内容B.

按随机的原则抽取,使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C.

随机抽取的样本数越大越好D.

用随机的方法进行抽样,虽然有理论依据,但不可以计算抽样误差E.

以上均不对【答案】:

B【解析】:AB两项,随机抽样是指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使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相同机会被抽到样本中来,它保证所得样本具有代表性,使研究能从样本推广到总体。随意抽样不能保证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到,随意抽样不是随机抽样。C项,样本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过分追求数量可能会引入更多的混杂因素,而且会增加投入,使工作不易细致,系统误差增加,影响研究质量。D项,抽样误差是由个体变异产生,由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抽样误差有一定规律,可利用统计学抽样技术,控制和估计其大小。41.(共用备选答案)A.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B.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D.病原体不断更替宿主的过程E.病原体传播的媒介(1)传染过程是指()。【答案】:

C【解析】: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2)传播途径是指()。【答案】:

A【解析】: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这些物质称为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3)流行过程是指()。【答案】:

B【解析】: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42.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的影响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除了()。A.

外来化合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B.

实验动物种属、品系及个体因素C.

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迁移D.

气象因素E.

接触途径和媒介【答案】:

C【解析】: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分为:①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②机体因素,包括实验动物物种、品系和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等;③暴露条件,包括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等;④环境因素,包括气温、气湿、气压、季节和昼夜节律等;⑤化学毒物联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等。43.两种方法检查已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20名,甲法检出72名,乙法检出60名,甲乙两法检出一致的人数为42例,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结果有无差别可选用()。A.

配对设计t检验B.

成组设计t检验C.

成组设计u检验D.

四格表专用公式E.

配对设计χ2检验【答案】:

E【解析】:E项,两种方法检测同一人群为配对设计,结局指标为阳性和阴性的分类指标,可列出配对χ2检验的四格表后进行分析。ABC三项,t检验和u检验一般用于定量变量的两总体均数比较。D项,研究属于配对设计,应用配对设计的四格表公式,而不是四格表专用公式。44.(共用题干)为了解某市慢性病的分布情况,在该市随机抽取3个城区,每个城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对抽取社区内的所有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调查。(1)该调查采取的抽样方法为()。A.

分层抽样B.

整群抽样C.

单纯随机抽样D.

方便抽样E.

系统抽样【答案】:

B【解析】: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该调查以社区为单位抽取样本,对抽取的社区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均进行调查,因此为整群随机抽样。(2)该调查可计算()。A.

发病专率B.

罹患率C.

患病率D.

存活率E.

发病率【答案】:

C【解析】:该调查属于横断面调查,得到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患病信息,而不是发病信息,故所获指标只能是患病率。45.在毒理学动物试验中一般都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其主要原因为()。A.

动物的物种差异B.

动物的个体差异C.

实验操作误差D.

实验抽样误差E.

实验观察误差【答案】:

B【解析】: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种群中质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用于研究外来化合物的剂量与在群体中呈现某种特定效应个体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在毒理学动物试验中,由于实验动物个体间存在差异,对毒物的耐受性往往不同,因此随着剂量的不断增加,耐受性由低到高的实验动物依次出现毒性反应,从而形成剂量-反应关系。46.以下关于结核分枝杆菌说法错误的是()。A.

结核分枝杆菌的典型形态为直的或微弯曲的细长杆菌B.

结核分枝杆菌用齐-尼氏染色法抗酸性弱C.

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D.

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最适生长温度为37℃E.

结核分枝杆菌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毒力变异【答案】:

B【解析】: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阳性,但不易着色,具有抗酸性,用齐-尼氏染色法抗酸性强,据此能与痰液等其他标本内的其他杆菌相区别。47.与病例对照研究相比,队列研究的主要优点是()。A.

省钱、省时、省人力B.

易于获得研究对象C.

因果顺序合理D.

研究周期较短E.

适于罕见病的研究【答案】:

C【解析】:队列研究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相比,更加符合时间顺序。48.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数的是()。A.

均数B.

比数C.

构成比D.

发病数E.

测量值【答案】:

C【解析】:C项,相对数指标包括:频率型指标、强度型指标、相对比。其中构成比属于频率型指标。A项,均值用于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相对数指标用于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均值不属于相对数指标。B项,比数是数学中的用语,不属于统计指标。DE两项,发病数与测量值均是通过调查直接获得,不属于相对数指标,是计算相对数指标所需的数据。49.相对比所具有的特点是()。A.

其合计大于100%B.

其合计小于100%C.

相对比的和一定等于100%D.

无限制E.

以上都不对【答案】:

D【解析】:相对比为两个有关联的同类指标之比,其大小与两个指标的大小有关,理论上来说可取任意数值。50.在人类生态学上,疾病发生的三大要素是()。A.

患者、潜在性患者、健康者B.

感受性、传播途径、传染源C.

宿主、环境、致病因子D.

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E.

遗传、营养、身体锻炼【答案】:

C【解析】: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强调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是疾病发生的三要素。当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人体保持健康;一旦其中某要素发生变化,三者失去平衡,就将导致疾病。51.化学毒物的慢性毒作用带(Zch)为()。A.

急性阈剂量(limac)与慢性阈剂量(limch)之比B.

LD50与limac之比C.

limac与LD50之比D.

LD50与limch之比E.

limch与limac之比【答案】:

A【解析】:A项,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即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宽,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小。B项,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即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从产生急性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小。CDE三项,无意义。52.老年人口增加可能使()。A.

死亡率下降B.

死亡率增加C.

婴儿死亡率下降D.

婴儿死亡率增加E.

新生儿死亡率增加【答案】:

B【解析】:AB两项,死亡率=(同年内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1000‰,死亡率易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影响,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增大,老年人群的死亡率较高,因而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总人口的死亡率也会增加。CDE三项,老年人口增加与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无关。53.现况调查的目的不包括()。A.

查明当前某地某种疾病的流行强度B.

查明该病在该地区的分布特点C.

早期发现患者,以利于早期治疗D.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E.

确定该病的病因【答案】:

E【解析】:现况调查的目的包括:①查明当前某地区某种疾病的流行强度和该病在该地区的分布特点;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及提供某些职业中疾病的患病或其他健康结局的信息。③确定高危人群或发现病例;④通过重复开展现况调查,可以评价各类防治策略与措施的效果。E项,现况研究为探索病因,产生病因假设的过程,一般不能确定某病的病因。54.设配对设计资料的变量值为X1和X2,则配对资料的秩和检验()。A.

分别按X1和X2从小到大编秩B.

把X1和X2综合从小到大编秩C.

把X1和X2综合按绝对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